日期:
2024年11月25日 星期一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吴江记忆 >> 丝绸之府 >> 盛泽丝绸

盛泽丝绸

2024/11/10 3:25:37    作者:  来源:     【字 号:  】   点击量:26967


盛泽地处江浙边界,位于我国著名的湖丝产区。明中叶,受邻近传统丝织城市苏州、湖州、杭州的影响,民间手工丝织业逐渐形成。在社会经济条件、原料条件和地理条件的综合作用下,手工织造逐渐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乡民赖以为生的独立家庭手工业,而盛泽亦成为兼具丝绸生产和集散功能的专业市镇。入清,盛泽丝绸业足以与苏杭媲美,“四海九州之帛皆来取……苏杭皆设局,天下衣被资之盛泽小镇,何亦与之并峙而称也”(乾隆《盛湖志》)。苏杭织造派员至盛泽采办绸货,岁以为常。清内务府织办奏销黄册亦记及当年江南织造署每年采办的大量宫廷庆典服饰及缎匹,向苏杭及盛泽等地定购。清中期,盛泽已有“日出万绸,衣被天下”之称,与苏州、杭州、湖州并为四大绸市。咸丰年间,江南诸城镇受战创甚重,而盛泽“安堵如故”,丝绸业更为兴旺,清末民初达到高峰。近代,各地城市丝织业纷纷向电力织造过渡,而盛泽的电力织造问世较沪杭苏为晚,织厂规模、设备和工艺技术也逊于诸市。抗日胜利后至建国初,丝绸业持续处于萎缩状态。40年代后期,丝织业改织棉布为主。五、六十年代实行公私合营,行业改组,逐步获得发展。70年代后期起,盛泽丝绸业再度崛起,恢复了丝绸生产和集散中心的活力,赢得举世瞩目。乡镇企业也显示蒸蒸日上的势头。1985年后,各县属丝织厂陆续引进喷水、片梭、剑杆织机等先进设备,使盛泽丝绸业迈入无梭织造的新时代。经过建国后40年的发展,盛泽丝绸业已形成以丝织、印染为主,纺织机械、纺织器材、化学纤维、丝绸工艺制品为辅的较为完整的生产体系。

第一章 丝织业

第一节 手工织造

明初,盛泽尚处于自然经济状态,《盛川题景记》描述其时为“男耕女织,用享两簋”。明中期,江南商业繁盛,商品经济活跃,民间手工织造业逐渐形成。加之太湖流域蚕桑业的兴旺,加速了盛泽地区手工丝织业的发展。盛泽黄溪四、五十里间,居民尽逐绫绸之利。15世纪初,乾隆《吴江县志》载:“绫绸之业,宋元以前惟郡人(苏州人)为之,至明熙宣间,邑民始渐事机丝,犹往往郡人织挽。成弘以后,土人亦有精其业者,相沿成俗。”其时,丝织匠役虽“隶籍于局(苏州织染局)”,但已有较多的人身自由,除在规定时间为朝廷服役外,可以自由趁作,至民间传授丝织技术。在苏州工匠的指导下,盛泽“土人亦有精其业者”,“而丝之丰歉,绫绸价之低昂,即小民有岁无岁之分也。”(乾隆《吴江县志》)。由此,机户从农业中逐渐脱胎而出,成为独立的专业手工业者。

在手工丝织业发展过程中,时时发生小生产者的两极分化。一方面,少数条件优越的手工业者逐步积累资本,上升为劳动力的购买者,成为丝织作坊主或工场主;另一方面,一部分人破产而转化为劳动力的出卖者,受人雇佣;大多数人仍停留在个体小商品生产阶段。《黄溪志》载:“入国朝,机户益多,贫者多自织,使其童稚挽花,殷实之家雇人织挽……;为人佣织者立长春泰安二桥,待人雇织,名曰走桥,又曰找做。”由此可见,明末清初盛泽地区丝绸生产已演化为较为复杂的商品生产,丝织工场已初具雏形,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清康熙、雍正两代对手工业生产和手工业劳动者限制较宽,使“手艺贫民受益良多”,从而提高了织造机户的积极性。吴江东南境丝绸产区远离府治、县治,官府对该地区鞭长莫及,控制松弛,税不及机户。赵基的《青草滩杂诗》中有“天家不设机丝税”的记载。至乾隆年间,盛泽镇乡的佣织者约数千计,丝绸业达到相当规模(详见“风俗”篇)。

咸丰年间,黄家溪、新杭毁于兵燹,王江泾十九瓦砾,而苏、杭、湖、濮院、双林等丝织城镇受创严重,富裕机户相率避迁盛泽(详见“军事”卷)。战后,嘉兴府又对辖区内的织机课以重税,亦迫使机户迁至盛泽。于是,盛泽丝绸业益见兴旺。1880年江海关官员E·罗契在江南丝绸产区实地调查,盛泽一地的丝织机台数及产量居各地之首。

地区        织机台数    年产匹数

盛泽         8000     900000

苏州及唯亭      6000     86940

湖州         4000     204000

杭州         3000     71650

绍兴         1600     32500

宁波         848      8400

又据苏州旧商会资料,光绪年间吴江(即盛泽)手工丝织业仍居江苏之首:

地区        织机台数    年产匹数

吴江         20000     1200000

苏州         15000     360000

南京         14000     336000

丹阳         10000     480000

镇江         4000      144000

清末,盛泽绸、领两业为疏通四乡机户上街交售绸货的通径,集资修建镇郊各主要入口之石桥。“晴翻千尺浪、风送万机声”(白龙桥联),“门千户万疑无路,机杼声声入耳酣”(《盛湖竹枝词》)是对当时盛泽丝绸业盛极一时的生动写照。

民国初,据《江苏省实业视察报告》记载,盛泽地区“以丝织为业者,殆不下万户,男女工作人数,殆在五万以上,所织之绸,如绫、罗、绉、纱、纺等类岁可出数十万匹”。30年代中期,据《农行月刊》(3卷1期)调查,盛泽地区(镇及四乡)木织机为2.02万台,与相近时间《吴江县政》统计的1.9万台大致吻合。沦陷期间,日伪军队骚扰频繁,乡间盗匪出没,劫抢丝绸时有所闻,手工丝织业受到严重摧残。民国28年(1939)后略有好转,南境、东境、西境因远离公路铁路恢复较快。民国34年(1945)盛泽镇乡尚有手工织机1.2万台,占当时江苏全省手工织机总数的61%。抗战胜利初,开动8150台。至民国38年(1949)3月降至7200台。

建国初,盛泽区有机户8100户,平均每户1台,占全县之半。盛泽镇手工织造者803户,共有织机821台,当时绸价低落,市场萧条,开工仅40%,除市镇而外,农村手工织造已降为副业。土地改革后,批判“重织轻农”,土绸产量更显下降。农业合作化后,织机作为生产资料并入合作社,以副业形式继续从织。1958年,手工织机被改作农具或充作建房材料,农村手工丝织业基本告绝。

盛泽民间丝织业历来自产自销,以产求销,因而盲目生产、偷工减料习以为常。清末民初,衡记、汪永亨、张益源等绸行接到某些高档或特殊规格的订货时,为维护行庄声誉,往往发料给质量可靠的机户包织,付与报酬,收回成品。包织形式是手工织造中的高级阶段。1952年下半年,中国蚕丝公司在盛泽设立营业机构收购土绸,复以“以丝易绸”办法,使手工土绸生产纳入国家计划轨道。后,中国蚕丝公司(后改称中国丝绸公司)、中国花纱布公司曾委托织造手工绸(布)。

手工丝织生产工艺为:

手工织机有素机、花机两类,均用手进行投梭,称“射梭机”,又名“手射机”,为盛泽地区第一代丝织机。素机为腰机,因织造时腰臀部用力而得名,用以织造平素织物,为吴江地区最古老的机种。花机为花楼机,即明代之提花机和清代之攀花机。操作时由一小厮坐于花楼上专司提花,另一成年织工在地面进行织物组织的开口、投梭、打纬、卷取等操作,彼此配合默契。与花楼机并存的有多踪多蹑纹织机,该机结构简单,造价较低,运用多根踏杆提沉多片综框织造,仅限简单花型织物,只需一人操作。民初,日本式手拉机及提花装置传入盛泽,该机使用纹制系统,花素均宜,一人便能织造较为复杂的花型织物,而且门幅较宽(2市尺以上),工效较高,深受机户欢迎。虽时价每台银元百元以上,机户仍不惜典质家产购置,风靡一时,为盛泽地区第二代织机。抗战胜利后,脚踏织机传入盛泽,该机原用于棉织,后略加改装用于丝织,为第三代手工织机,分布于镇区及其近郊,存在时间先后不足20年。

第二节 工场织造

盛泽地区工场手工业的出现约在明末清初。冯梦龙的《醒世恒言》中描写的施复,便是一个从“小户儿”起家而致富的丝织工场主。民国初年,苏杭等城市丝织业普遍进行织机更新换代,即用手拉织机代替旧式木织机,盛泽绸业界有识之士意欲仿效。民国5年(1916)初,里人沈鹏募集股金2万元,开办经成丝织有限公司,设厂于华阳街。厂房仿杭州纬成、虎林2厂式样,由杭州营造商承建,分准备及织造工场各1个。沈鹏出任总经理。开业时拥有日本提花织机20台(手拉织机加丰田式龙头),民国8年(1919)增至24台。产品有提花经成绉等4种,均为新型织物,一经问世就受到北京政府农商部的奖励。江苏实业视察报告中,对该产品赞誉备至:“该公司所制造之华丝葛、香云纱、横罗、直罗、生丝熟纡纱均极花样翻新,精彩夺目。”初创时期全厂137人,其中力织工20人,帮机工5人,调丝工90人,摇纬工2人,拣纬工1人,运经、牵经工各2人,打线工4人。工人计件付酬。管理部门设职员7人。民国13年(1924)该厂停工,经股东议决出盘,由张绍勤接手经营。一度增机至53台,分设3个工场,复又迁至王家庄。民国17年(1928)停闭。该厂为盛泽第一个近代丝织工场,其规模及经营管理方式已具现代丝织厂的雏形。

民国5年(1916),上海物华绸厂在盛泽西杨家弄设调丝工场,雇佣女工百名。另外,还外发给镇上闲散居民调丝,调成之○子经庄船装往上海。后又排设手拉织机,最多时18台,改称物华绸厂盛泽分厂。与此相近时间创办的大章绸厂(1912年)、厚记绸厂(1918年)及泰赉绸厂(1926年)亦为早期的丝织工场,但规模均较小,影响不及经成、物华。

第三节 工厂织造

一、民国时期的工厂织造

清末民初,盛泽丝织生产及贸易均极兴旺,绸领商人获利丰厚,丝绸资本加速积累,巨量资金亟待寻找出路。此时上海已成为我国近代大工业中心,投资环境及技术条件皆优。盛泽绸商长期涉足申江,熟悉市况,于是上海成为盛泽绸业资本的投资市场。民国4年(1915)春记正绸行在沪开设肇新绸厂,有电机9台,为我国最早的丝织厂之一。翌年,该行复与升记及汪永亨两家绸行合资在沪创办物华丝织厂,拥有织机72台,为当时全国最大的丝织厂。至30年代前期盛泽绸商在沪还开设了海华、华昌、春源祥、大中华、光华、德华、正义、正义兴记、云华、辛益、新生、三星、勤一等10余家绸厂,其中独资、合资、租赁均有。

民国19年(1930),盛泽镇发电厂扩容,供应交流电,电力织造初具条件,郎琴记绸行首家开设郎琴记绸厂。至民国22年(1933),续有美丽、民生、三民、勤业、大中华、永祥、仁记等7家,翌年再增建美新、东南、顺记、正泰、兴华、民生华记、民生新记、盛业、勤丰等9家,织机总数254台,工人662人(男391,女271),日产绸254匹。民国25年(1936)底,盛泽绸厂增至18家,资本总额81960元,拥有电力织机292台,年产值1075200元(据何冰《盛泽之纺绸业》,载《国际贸易导报》;丁趾祥《吴江机织业略史》,载《苏省物产介绍》)。

民国24年(1935)1月,苏州电气厂向盛泽输电,镇上原有的手工机户纷纷改装电力织机,部分农村机户竞相迁入市镇改织电机,一时排电机成风。至民国26年(1937),全镇电机剧增至1145台,占当时江苏省织机总数的46.88%,全国的6.76%,年产绸缎570万码。沦陷前,工厂织造方兴未艾,拟新建、扩建、迁建一批大型绸厂,如百乐绸厂在田墐口征地立界碑,拟扩建百台以上规模的绸厂,终因沦陷而致夭折。

盛泽电机织造业的出现虽晚于沪苏杭各地,但其诞生亦标志了从工场到工厂、从手工织造到机器织造的过渡,引起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第一代民族资本家和产业工人由此产生。资本家大都从绸领商人转化而来,因而导致了商业资本与产业资本的互相渗透,绸行兼办绸厂者不乏其例。第一代丝织产业工人从市镇或农村机户转化而来,对生产驾轻就熟。电力织造又使产质量有所提高,有利于推广新技术。

沦陷前,盛泽已成为铁路公路要冲。日军入侵,镇上居民逃避一空,工厂全部停闭。民国27年(1938)8月,日伪华中蚕丝公司在吴江设办事处,对吴江蚕桑丝绸事业统制扼杀。生丝紧张,供电时断时续,当局横征暴敛,使丝绸业陷入困境。沦陷后期,略有起色,据日本人本位田祥男统计,民国32年(1943)全镇开动电织机229台,手拉机700台。

抗战胜利后,盛景难现。据《盛泽丝织产销联营股份有限公司筹备会致吴江县政府》呈文称:“盛泽丝织业处于高利贷、高工资、高电费(为上海之六倍)重重威胁下,危机严重。”绸产售价低于成本,厂家机户困难重重。民国35(1946)年,江苏省农民银行曾给予贷款救济,每台织机贷款43万元。翌年,盛泽商会及电机丝织业同业公会,分别电请江苏省政府及四联总处(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联合总管理处)请求救济;又联名呈文县府,吁请免除地方绸类特税。当时,盛泽丝绸业除保持少量真丝产品外,已大多转产人造丝织物及其交织品。原料人造丝由中央信托局苏州办事处配售。民国36年(1947)起人造丝价暴涨,引起各地丝绸界的不安。盛泽丝绸厂商代表6人偕同沪杭苏同仁赴国民政府行政院请愿,获准拨给该四地厂商外汇额度。盛泽丝绸业由同业公会出面委托上海洋行进口,再平价配与(同业公会)会员厂家织造,但杯水车薪,丝绸业不得不改织棉布,以求生存。是年,绸业界集资3亿元组建丝织产销联营公司。翌年,盛泽、苏州、无锡三地同业组成江苏区丝织联营股份有限公司,试图运用集体力量复兴丝绸业。是年8月,国民政府发行金圆券,通货膨胀加剧,丝绸厂商无力支撑,大面积停产,转而囤积绸缎,倒卖人造丝以牟利,电织业濒临崩溃。民国38年(1949)3月,全镇电织厂(户)239家,织机862台,日产仅300匹左右,且多为棉织品。

二、建国后的工厂织造

解放初,绸市萧条,销路呆滞。据《盛泽镇电机丝织工业同业公会函》称:“丝织产品降价至成本之半,尚难脱手。”资本家疑虑重重,对恢复生产持观望态度,部分则抽逃资金,规模较大的厂家如大同、百乐、华纶、大华等遣散工人宣告关闭。1949年下半年,全镇丝绸业基本停顿,工人失业严重。是年,盛泽产绸共86.51万米,棉布154.58万米,其中6至12月各类织物仅产绸22万米。1950年初,纺织品销路稍有起色,工人降薪一半,以推动资本家恢复生产。是年底,经劳资协商,恢复工人工资,同时,经政府动员,家庭电织零机户及部分厂家逐步实行联营。1951年9月,中国花纱布公司委托盛泽电机同业公会加工棉布,至年底加工任务为11519匹,占全行业生产任务的11.88%。1952年加工121208匹,升至80.01%。1952年7月,中国蚕丝公司首次到盛泽经营丝绸加工收购业务。翌年4月,该公司在盛泽设立收购推销组,并采取“收绸供丝”措施。由此,盛泽电机织造业由“以产定销”转为“以销定产”,逐步纳入国家计划轨道。

1952至1953年,联营及合作生产形式进一步扩大巩固,部分联合组织除维持原有的联购、联产、联销方式外,还将资金集中统一使用。在此期间出现4种组织形式:合作组织,如由家庭电机户组成的电机织物生产合作社(即棉织社);联营组织,共有3个联营处;工厂、家庭零机户进行松散的联合。1953年6月,盛泽镇电机织造业概况如下表:


(续表)

1953年11月,盛泽镇政府、中国花纱布公司、织厂劳资代表3方组成电织业加工生产管理委员会,将全镇电织厂128家划成7个加工组。加工组共拥有织机775台,开动668台,其中为中国花纱布公司加工棉布的616台,用于自营的52台。自营的52台中,26台织造人造棉,13台织造桑丝绸,9台织造棉织产品,4台织造交织产品。是年1至10月,棉布占总产量的96.04%。1955年盛泽电织业共有146户,除电机织物生产合作社外,有较大厂家18家,小厂(或零机户)127家。全镇丝织设备为:电织机1048台(开动793台),络丝机3586锭,卷纬机905锭,整经机44台,拈丝机1736锭,并丝机560锭,筒子络丝机492锭。产品几乎全为棉织品,其中二六元贡占40%,和平格40%,灯芯绒13%,绢纹呢7%。

1955年11月1日,新生丝棉织厂首家成为公私合营工厂。1956年1月17日,吴江县纺织业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同时成立吴江县染织工业公司(设盛泽镇),统管全县丝织、棉织及练染业。盛泽镇共有工厂142家,从业人员1753人,开动织机680台,随即,按地域分布合并为6家布厂:

厂名     合并厂家数    人员数   工场数

厚生      47        437    5

仁基      14        187    4

振丰      10        171    2

互助      26        146    3

建东      14        269    4

新生      33        375    4

同年9月13日,这6家布厂再度改组,依次改为公私合营盛泽第一、二、三、四、五、六布厂。直至1965年9月,盛泽镇丝织行业方形成以新生、新华、新联、新民4大厂为骨干的格局。

1957年初,国内外市场对丝绸品的需求转多,江苏省纺织工业厅及丝绸工业局联合发出通知,要求盛泽纺织业在年内转为丝织。1956年10月,第六布厂首家恢复丝织。1957年5月新生丝织厂民生车间60台提花织机及新生车间80台素机又全部转产。继之,第二布厂亦将70台织机转为丝织。1958年,盛泽镇产绸871.2万米,而棉布仅450万米,丝绸产量超过棉布产量,结束了自1947年后棉织品居主导地位的局面。

盛泽丝绸业原由小厂及零机户组成,厂房简陋,部分借用民居乃至殡舍、酒坊,分散狭窄,难以管理,阻碍行业发展。1962年,新生丝织厂的产品美丽绸首次在全国评比中获第一名,以此为契机争得纺织工业部拨款76万元,进行基本建设。1965年9月,新车间竣工投产,面积7300平方米,为锯齿形通用设计纺织厂房,高大宽敞,采光良好,有空调设施,给湿调温,改善了生产工艺及劳动条件。新车间安装织机440台,规模居全国同行第二。其后,全行业加快了危旧厂房的改造工作,新华、新达等厂乃另择新址重建厂房。至1985年,县属丝织企业新建厂房30余万平方米。

60年代以前,盛泽丝绸业所用织机均为建国前遗留下来的旧铁木织机,机型庞杂,年久失修,影响织造质量与生产效率。1962年各厂向苏州纺织机械厂购进织机四大部件——曲轴、直轴、前走桥、后走桥,取代原有铁木机上的相应部件。翌年盛泽五一纺机厂投产K611织机前后走桥,统一机身长度宽度,加固机架。此为过渡型铁木丝织机,短期内取代了杂牌铁木机,为统一设备标准和工艺技术创造了条件。1963年,新生丝织厂制成一台五烘筒浆丝机,利用蒸汽使经轴上浆干燥一次完成,成为全国丝织业中较为先进的机械浆丝机。1965年9月,新民丝织厂从苏州纺织机械厂购进K611全铁丝织机32台,安装这些机子的一车间成为全行业中第一个全铁织机车间。1977年,K611丝织机成为全行业的主导机型。1984年盛泽镇淘汰了最后一批铁木织机。在此基础上,还普遍使用光电探纬自动换梭装置,使挡车工的看台数由4台增至6台。与此同时,还兼顾准备及辅助设备的改造。1986年新华、新生两厂将铁木整经机改造成全铁整经机。同年,新生丝织厂购进自动接经机(后自制)取代手工接经,后在全行业推广。

1956年吴江县染织工业公司所属织厂概况

70年代中期绉类织物流行国际市场,对外贸易部基地局为扶植盛泽丝绸出口,给予70万美元外汇贷款,用以进口工程材料进行大规模技术改造。各厂以会战形式自制设备,两三年内成绩斐然,织机向提花、宽阔系列发展。同时配备了相应的络、并、拈设备,为大幅度增产绉类织物拓宽了道路。1976年绉类织物仅4个品种,36万米;1979年增至20个品种,337万米,增产8倍余。经此一轮技术改造,新生、新华、新联、新民四大厂发展成为丝绸外贸专厂。80年代技术改造转向有选择地引进国外先进丝织设备。新生丝织厂引进日制络、并、拈大卷装设备及KN织机。1985年底,新民丝织厂喷水织机车间投产,拥有日本产喷水织机128台,为盛泽丝绸业无梭织造的开端。1987年继有新生丝织厂自瑞士引进片梭织机,新民丝织厂自意大利引进剑杆织机,新联丝织厂自意大利及瑞士引进剑杆织机,新华丝织厂自苏联引进片梭织机等。

第四节 县属丝织企业

一、新生丝织厂

吴江新生丝织厂前身为民生绸厂,建于民国20年(1931)10月,厂主王鸣泉。后扩展为民生、民生星记、民生华记、大中华等4家绸厂,共有电力织机128台,沦陷时停业。抗战胜利后,仅民生星记16台织机开动,更名新生绸厂。建国后,改名新生丝棉织厂。1955年11月1日,成为吴江县第一家公私合营工厂,改名公私合营新生布厂,时有织机105台(实际开动24台),人员41名。1956年9月13日,与富夏等18家织厂合并,名为公私合营盛泽镇第六布厂,拥有织机235台(实际开动140台),职工307名,下设新生、民生、大新等3个生产车间。1956年12月1日,改名公私合营新生丝织厂。1965年9月17日,新光丝织厂丝织部分的织机118台、职工401名并入。1966年11月20日,改名国营吴江红卫丝织厂。1980年6月6日复名国营吴江新生丝织厂。

1956年10月,新生丝织厂首家恢复丝织生产,早期产品以人丝绸为主、交织绸为辅,其中美丽绸及被面出口苏联及东欧国家,其后逐渐增加外销绸,特别是桑丝绸的产量。至1987年织造桑丝绸的织机占总机台数的94.50%,外销产量1050.05万米,其中桑丝绸941.20万米,创汇2338万美元,居全省同业之首。

该厂历经30余年技术改造,至1987年固定资产原值达3441.4万元,是1956年的259倍,年生产能力达1438万米。1987年还在铜罗乡开办联营分厂。

二、新华丝织厂

吴江新华丝织厂由42家小型丝织厂合并而成,其中最早者为仁记绸厂,建于民国22年(1933)。1953年,改为仁基丝棉织造厂。1956年9月13日,仁基丝棉织造厂与同益等8家织厂合并为盛泽镇公私合营第二布厂;同时,厚生等33家织厂合并为盛泽镇公私合营第一布厂。1957年6月14日,第二布厂更名为公私合营仁基丝织厂。1958年12月8日,第一布厂与仁基丝织厂合并为公私合营新华丝织厂。1961年至1963年,因原材料不足,部分织机停开,连续三年产量下降,1962年精简职工195人。1966年11月19日,改名为国营吴江东风丝织厂。1980年6月6日,复名为国营吴江新华丝织厂。

该厂于1958年12月局部恢复丝织,少量外销。初期除桑丝电力纺外,以人丝及交织品为主。70年代产品结构逐步向阔幅、提花、高档转移。1987年,外销绸产量604.38万米。创汇1745万美元。外销织机占总台数的80%左右。

该厂原处西新街,四周为民宅。1978年择苏嘉公路东侧新址兴建厂房。1984年2月完成整厂迁移。历时7年建成新厂区5.31万平方米,其中生产用房3.48万平方米。1987年该厂固定资产原值达2124万元,为1956年的57倍,年生产能力850万米。1987年在平望镇、横[左土右扇]、桃源两乡开办联营分厂。

三、新联丝织厂

1951年11月,盛泽镇电机织造家庭机户106人组织起来,成立盛泽电机织物生产合作社筹备委员会。翌年10月24日,正式成立吴江县盛泽电机织物生产合作社,共有社员164人,织机105台。1956年10月,全镇6个公私合营布厂经济改组后划出的人员及织机并入,改名盛泽棉织生产合作社,织机212台,社员545人,规模居全镇之首。1959年1月1日,升为地方国营新联丝织厂。1965年9月17日,新光丝织厂撤销后的棉织人员及设备并入,改称地方国营盛泽布厂。1966年11月19日,改名红旗布厂。1979年1月11日,改名红旗丝织厂,1980年6月6日复名吴江新联丝织厂。

建厂初,产品以棉布为主,1956年起生产少量丝织品。至1960年,棉织丝织品大致持平。1964年至1975年,全部织造棉布,由纺织品公司购销。1976年1月起,开始改丝织,至1976年10月初全部转为丝织,当年外销190万米,至1987年生产各类丝织产品70余个品种,多数外销,创汇2321万美元。

1987年新联丝织厂固定资产总值3080.2万元,为1958年的313倍,年生产能力993万米。是年与庙港、横[左土右扇]两乡开展横向联营,在两地开设联营分厂,各有92台织机。

四、新民丝织厂

1958年12月12日,盛泽镇丝织手工业中心社与轴浆社、荷园街办土布厂、运经工场、红星牵经工场合并为新民丝织厂,人员1065名,多系街道居民,素质较差,老弱较多,平均年龄40岁,青工仅占5%。全厂分设4个车间,散居镇东镇南各处。后在思古浜建简易厂房,经数度扩建,至1980年6月全厂各部门始集中一处。1970年7月,升为县属大集体企业,定名为吴江新民丝织厂。

该厂在盛泽四大丝织骨干企业中建厂最晚,基础最差。初创时仅自筹2万元作开办费,合并入厂的610台手工织机,仅能织造土布及少量低档绸。60年代中期淘汰手工织机,80年代淘汰旧式铁木电力织机。1984年全部更新为全铁丝织机,始赶上新生等3家老厂,技术、工艺、企业管理等水平亦随之提高。1985年产品已扩大至50余个。该厂在引进项目上取得良好经济效益。1986年喷水织机车间全面投产,当年产量588万米,占全厂产量的44%,创利219万元,占全厂总利润数的54%。1987年喷水、剑杆织机两车间的产量产值占全厂的53%以上,其中剑杆织机生产出口斜纹绸40万米,创汇180万美元。此年,劳动生产率居县属丝织企业之首。

1987年该厂有固定资产3130.3万元,年生产能力1600万米,还在八都及桃源两乡开办联营分厂。

五、新达丝织厂

新达丝织厂前身为盛泽社会福利第一棉织厂,创于1959年2月,属街道民政福利企业,人员仅7名,手工织机4台,利用下脚料生产土布。1963年,改名盛泽镇丝棉织社。1966年12月,经纬丝织厂并入,改称盛泽镇群力丝棉织社,人员增至293名。1970年,升为县属大集体企业,改名为吴江群力布厂。

1981年12月18日,该厂由新联丝织厂出面,与江苏省丝绸进出口公司、中国出口商品基地建设公司江苏代办处签订了合营协议书。合营厂性质仍为县属集体企业,受新联丝织厂领导,独立核算,自负盈亏。1982年7月14日,吴江新联丝织厂工贸合营分厂正式成立。该厂最高权力机构为管理委员会(1985年10月改名为董事会),由合营三方人员组成,是为国内第一家工贸合营丝织厂。1985年11月,脱离新联厂领导,次年3月8日改名为工贸合营吴江新达丝织厂。于舜新路新址进行扩建,首期投资498万,其中贸方出资30%。1985年第一期工程建成,厂房面积17687平方米,织机316台。1987年外销产品占总产量的54%,年创汇525万美元。

六、丝绸试样厂

1958年,盛泽丝绸试样厂成立,人员20余,厂址退园里。1964年停办。1974年10月重建,名吴江丝绸试样厂,为全民企业,厂址仲家弄。1979年11月,吴江丝绸研究所成立,厂所合一。1980年6月迁至圆明寺桥堍西侧。1985年2月与上海石化总厂联营部联营,另成立上海石化吴江丝绸联营厂,属集体性质,自负盈亏,为期5年。3个机构均由一套领导班子管理。

丝绸试样厂宗旨为设计和试制新品种、新花样,进行新技术开发研究,提供技术咨询,经费来源为四大织厂每月交付的试样费及技术咨询服务费、花本加工费等。建厂以来,设计试样品种数以百计,其中影响最大的外销品种有骏花双绉、骏花缎、羊年绉、目澜缎等。该厂原不以盈利为目的,后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解决各项增支,于1978年起小批量投产自营产品,以补试样经费之不足。


县属丝织企业一览表

注:新生丝织厂于1983年起实行四班三运转制生产,其它各厂均为三班制生产。


第五节 乡镇丝织企业

建国初,近郊盛虹等4村遗留有一些手工机户,为中国蚕丝公司加工织造土绸。合作化后,作为农业社的组成部分继续从事织造副业生产。1958年,4村丝织副业人员及设备合并为盛泽公社丝织厂,此为全县第一个乡级丝织厂。两年后解体,各自回村办厂。60年代,继建的村级厂有团结大队丝织厂(1966年)、红卫大队丝织厂(1967年)、南宵、红安、鼎方、虹洲大队丝织厂(1968年)、幸福、群铁大队丝织厂(1969年)等。至1978年大队丝织厂已遍及盛泽全乡。至1987年,盛泽地区乡镇丝织企业共有47家,其中镇(街、队)办10家,乡办3家,村(场)34家。织机总数2770台,为全县乡镇企业织机总数的31%;丝绸产量占全县乡镇丝织企业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强。

盛泽地区乡镇丝织企业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以手工织造、加工为主,产品为土绸土布。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手工织机逐步被铁木电力织机所取代,产品向人丝及其交织品、化纤绸(布)方向发展,加工自营参半。80年代,基本实现机械织造,全铁织机成为主导机型,产品以合纤织物为主,以自营为主。基于盛泽地区丝织业的传统优势,乡镇丝织企业的技术及管理素质较省内县内同行业为优。

一、镇办丝织企业

1987年镇、街道办丝织企业10家,其中镇办5家,街道办3家,蔬菜大队办2家。下文择要记述:


勤俭纺织厂 前身为东方丝织厂及向阳丝织厂,均系1964年开办之街道民办企业。1970年合并为勤俭纺织厂,时有铁木织机9台,脚踏机23台,人员76名,生产交织土布及人丝旗纺。80年代向合纤绸及工业用布方向转移。1984年另挂吴江工业用布厂招牌,并与北京橡胶工业研究设计院联营,推出帆布型丙纶垫布,曾出口泰国,该产品于1985年3月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盛泽镇办(包括街、队办)丝织企业一览表

目澜丝织厂前身为盛泽镇蔬菜大队丝织厂。建于1966年4月。1980年升为镇办企业,改名目澜丝织厂。初创时,人员27名,脚踏机5台,资金800元。80年代产品逐渐向出口方向发展。1985年外销人丝复兴纺,创汇4.02万美元。1986年外销洋纺。1987年产桑丝绉类织物,外销桑丝绸近50万米,创汇逾20万美元。产品三色织锦软缎被面被中国历史博物馆选为乡镇企业代表产品。

二、乡办丝织企业

吴江工艺织造厂 原名盛泽公社丝织厂,创于1972年3月。1977年更名盛泽公社工艺织造厂。1983年,改称吴江工艺织造厂。1985年与上海市工艺美术公司签订联合协议,成立上海市工艺美术公司供销经理部吴江丝织联营厂,为期6年,沪方投资70万元,用以增机100台。该厂技术改造步伐较快,建厂初仅有6台铁木机,1982年上百台,1985年逾300台,至1987年突破500台,固定资产原值逾千万元,步入中型企业行列,其规模在全国乡镇丝织企业中首届一指。1987年,对浙江海宁朝阳化纤织造厂(109台织机)进行软件投资,使之成为分厂。该厂为上海工艺美术公司的抽纱、刺绣制品面料基地,1983年一半以上产品为该公司包销。1985年试产02双绉、圆明缎等桑丝绸产品。1987年生产外销品种素绉缎及华春纺共106万米,外贸收购额823万元。

盛泽丝织二厂 1985年9月圣塘丝织厂上升为乡办厂,更名盛泽丝织二厂,由盛泽乡丝绸工业公司投资47万元(后改为贷款)进行扩建,建成2个力织车间,安装织机172台。该厂位于盛泽乡最南端,与嘉兴新塍、虹阳、双桥、桃园四乡交界,对嘉兴地区的个体丝织机户出卖经轴和纬丝,还发料与该地机户加工织造,按品种、质量及市场行情偿付工费。1987年加工的织物产量占总产量的四分之一以上,部分劳动力也来自浙江。

盛泽绸厂 1986年5月在乡丝绸工业公司仓库原址开办,投资20万元,人员60余,织机12台,1987年底发展至47台。

盛泽乡乡办丝织企业一览表


三、村(场)办丝织企业

1987年,盛泽全乡34个村(场),办有34家丝织厂,织机总数1496台,占全县村办丝织企业织机总数的32%,产量2474.6万元,占全县村办丝织企业总产量的36%,生产效率及经济效益均高于县内同类企业。拥有120台织机以上者2家,80台以上者4家。盛虹、兴桥、永和、胜天、荷花、东港、前庄等厂经营较好。

1987年盛泽乡村(场)办丝织企业一览表

 

(续表)


(续表)

合计:厂数34,机台数1496,人数9664,产量2474.6万米,产值6321.87万元。

 

四、其他系统丝织企业


盛泽地区教育系统及其他系统分别办了7家丝织厂,显示丝织行业在该地区的普遍性。


盛泽地区教育系统丝织企业一览表

(续表)

盛泽地区其它系统丝织企业一览表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