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1 3:15:15
作者:
杨 华
来源:
【字 号:
】
点击量:3458
在松陵,出了东门就是闻名遐迩的垂虹桥,桥南堍一条背枕吴淞江涓流的古老小街立刻展现在眼前。曲曲弯弯数百米长的弹石路窄窄的,细模细样透着江南独有的水灵味儿。街道两旁,商铺林立,有前店后坊的竹器店、木器店,还有箍桶的小门面、铁匠的老铺子,磨剪刀、补镬子、穿鬃梆、缝衣裳的小店一家紧挨一家,百杂营生,热闹无比。街市中,有祖传中医的先生坐在堂前看病号脉,有吆喝着进来坐坐的各种小吃店。阳春面、现买现炒的浇头面、大肉馄饨小馄饨,再加汤包、油墩等各式糕点,让你吃得吱吱咂咂连叭嘴巴,肚胀眼馋,回味无穷。闹市里的茶馆通常客无虚席,进进出出说家长里短、论天下大事。买卖双方在街头讨价还价,音浪此起彼伏,喧闹的集市满足着不同需求,来自乡村市镇的百姓都能在这里淘到必需的生活物资,这就是古书上记载的时称“江南市”的盛家厍街市盛景。
盛家厍自开街以来,一直是以商业为中心的集市,它没有丝毫的工业痕迹,这种状况延续了几百年。上个世纪初,张万茂酱园出现在盛家厍红桥西南面,制作的佐料和酱菜热销。这个半工业形式的酒酱加工坊,后更名为松陵酱厂。机械化轧米被引进,东门建起了轧米厂,1956年由永祥、民生、洪泰三家私营米厂合并而成的松陵米厂在红桥西堍建立。它们的出现标志着盛家厍工业开始萌芽状态,但是发展很慢。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一个生产电子产品的新型企业——松陵电器厂在盛家厍选址建立。同时期,县粮食局在松陵镇办起生产粮食加工机械的企业——吴江粮食机械厂也成立了。它们的出现真正打破了盛家厍无工业的历史。时代的变迁,随着工业发展,这些厂只在盛家厍存在短短几年,又先后搬出盛家厍,在更广阔的空间继续兴旺发展,开创了吴江工业的一个大发展时代。
回顾东门工业史,在这里曾先后组建过十多家工厂,占当时松陵镇工业数量的一半以上。东门的城门口办过松陵塑料厂,带动了塑料制品的广泛运用;湾塘里的松陵防护用品厂,搬迁到北门外后,发展成规模颇大的垂虹丝织厂;小小一家胶木电器厂,搬到城北后,成为兴隆一时的向阳五金厂;横街上的松陵电器厂后来搬迁到城中北新街,并衍生出生产纺织电器控制柜的吴江纺织电器厂。横街上的木业社,从普通手工制作逐步发展为机械化生产,成为正规的木器厂,并衔生出电焊条厂;三天门处的粮食机械厂,辉煌了数十年;在酱厂隔壁还有湖滨建筑社,从原始的手工建筑方式发展为机械化施工的湖滨建筑公司;东沟浜有水泥制品厂,建造小型水泥农船及水泥楼板、水泥管道等,后来衍生了工艺地毯厂和钢圈厂;原松陵庙旧址上,由湖滨供销社建起了铜材厂...... 由生活社、无线电修理小组合并而成的松陵电器厂,主要产品为晶体管时间继电器。它的创办成功迈出了吴江电子工业的第一步,为改革开放后的中外电子企业大量入驻吴江奠定了基础。当时,有几位在外乡工业重区建设的工程师,因文革中受到冲击,被迫回到吴江。在家乡,执着为国家四化建设奋斗的劲头并没有消停,他们潜心钻研科学技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终于研制出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设备自动化控制电器产品,并被列入国家计划产品,在全国大中型企业中广泛应用。工程师们起初窝在中山街中部的民房里工作,然而这幢小楼空间有限,其生产规模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在有关部门的重点关注下,安置在盛家厍原松陵镇民办中学的校址上,办起了初具规模的新型工厂。
民中校址在东门城外,位于新桥河南岸,在泰安桥和三天门桥之间区域。这地块原来属于私家花园,始建于明崇祯年代的沈家花园,又称“柳塘别业”,风景秀丽。因主人姓沈,是曾任山东左布政使的沈珣居住之地,地方百姓习惯直呼“沈家花园”。开建民办中学时,古老的花园早已消失,只留下几幢老式厅房。学校只占用里头的一半房子,就是正厅堂部分,正厅的上下两层都是木结构。前厅和周围的一些杂屋成为民居,住着多户人家。那古建筑当时看上去还显得很新,油漆亮而厚实,梁是梁,瓦是瓦,瓦下一层莽砖齐整干净。厅前的天井里,花岗岩铺设的地面平整有序,二方大青石棋台甚是精致,台面光亮可鉴,周围各置四只石鼓墩,年代久远,古董级的摆设。厅后面是一个搭有假山的小天井,静谧中含有雅趣。电器厂搬入后,因生产需要,必须进行大刀阔斧地改造。两层楼改成了电器生产车间,那排新建的校舍里安装了机械设备,小天井也充分利用起来,里面搭建了油漆车间等等。
松陵电器厂在这古老的庭院里生产出一批批先进的电器产品,为我县纺织工业和自动化控制发展作出了长远的贡献。厂里的杨洪益、马惠祖等工程师都是十年浩劫中受牵连而遣返老家的科研精英,他们将国家重点企业里的经验和技术带了回来,在吴江培育了一大批技术骨干,共同研制出光电探纬仪等先进设备。祖居小东门的杨洪益师傅是最早批回松陵的知识分子,他在上海复旦大学毕业后分配在沈阳广播电台做技术工作,后升任高级工程师,因言论失误被打成右派,发回原籍。回来后不久,复原军人孙裕源组织先后回乡的马惠祖等人组建了松陵镇的首个无线电修理小组,,志趣相投,共同的研发精神让他们走到一起,成为松陵电器厂的创建者,在这个不起眼的江南小镇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新锐发明,也为当地工业的深远发展洒下了汗马功劳。1975年,小工厂人数超过了百人,产值剧增,当时为了庆贺欣欣向荣的业绩,厂长孙裕源组织职工高举红旗,一路兴高采烈敲锣打鼓到主管单位——工业局报喜。科学的进步,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松陵电器厂又一次面临着扩展的机遇,它离开了东门,开始了它大发展的步伐.
东门盛家厍局限于他的交通设施,水电配套,地域限制等的客观条件,逐渐不能满足工业发展的需要,所有的工厂企业先后搬离了东门, 有的在发展过程中被淘汰,有的开始了新的飞跃.商业的发展重心也逐步移向城中.从此,东门的兴旺日趋衰落. 人们只能在记忆中回想起当初东门工业的机声隆隆和嚣闹的街市.它们在东门及盛家厍的发展史上留下一片深深地痕迹.今天,被冷落的东门和盛家厍又被重提开发的规划,它将以一个规模性的文化街区,传递着古老的文化信息, 传承江南水乡文化的未来.开启它新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