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辟疆(1880—1969年),字紫卿,江苏省吴江县盛泽镇人。父亲名雍,儒生兼行医。母亲张仪贞,织绸能手,以卖绸收入贴补家用。郑辟疆幼年受母亲影响较深,他16岁在家乡当塾师,18岁去杭州应科举考试落第。在往返途中,他所见所闻,对蚕丝业的盛衰变迁和国家、民族的危机,感慨尤深。从此振兴我国蚕丝业的宏愿,开始在他的心灵里萌芽、滋长。
郑辟疆
19世纪末,受康梁维新变法影响,有识之士在各地兴办新校。杭州知府林迪启于1897年在杭州西湖创办蚕学馆,改进栽桑、养蚕、缫丝技术,为我国近代第一所培养蚕丝业科技人才的学校。1900年,郑辟疆考入蚕学馆,勤奋学习,立志以新的科学技术来振兴我国历史悠久的蚕丝业。毕业后一直从事蚕丝科学技术研究。1902年毕业后,他留馆工作,次年东渡日本,考察了爱知县、群马县、长野县、静冈县等主要蚕区,访问了当时的日本蚕学专家,了解到日本蚕丝业在明治维新后,应用先进科学技术,获得迅速发展。1900年日本生丝年出口额达8万公担,我国年出口额5万公担,日本成为与我国竞争的强手。他深感忧虑,觉得必须急起直追,才能改变我国蚕丝业的落后状态。
赴日考察前后,郑辟疆与我国知识界进步人士黄炎培、史量才、王尧钦、费迈枢、费璞安等交往甚密,受到“实业救国”“职业教育”等思想影响。郑辟疆认为必须振兴实业,才能富国强民;蚕丝业在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是与列强竞争的重要阵地;振兴蚕丝业必先提倡蚕丝教育,培养实干人才。
1905~1917年,郑辟疆先后在山东青州蚕丝学堂、山东省立农业专门学校任教。他到山东不久,曾拟就《提倡蚕桑十二条陈》送呈山东巡抚。条陈送出后,由于当局的昏庸,如石沉大海,杳无音讯。但他献身振兴蚕丝业的决心已定,遂以全部精力投身于蚕丝教育事业。他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吸收日本蚕丝科学技术的新成就,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编纂了《桑树栽培》《蚕体生理》《养蚕法》和《土壤肥料论》等教科书,是我国蚕丝教育最早的有系统的教科书。
1918年,郑辟疆应史量才邀请,接任江苏省立女子蚕业学校校长。校址江苏省吴县浒墅关,简称“女蚕”。他到任时该校已有两届毕业生,但当时妇女就业者极少,该校毕业生人多未能踏入蚕丝界。为此,黄炎培、史量才曾寄语郑辟疆:“希望‘女蚕’毕业生能为蚕丝界服务。”有鉴于此,他认为:“只有自动打开封建局面,方能实现教育之初衷”。为了培育为蚕丝界服务的科学技术人才,郑辟疆在“女蚕”实施的教育方针,有丰富的内容和鲜明的特色。
为引导学生奋发学习,向蚕丝界进军,他教育学生冲破封建束缚,跻身社会,与男子共享平等权利。他赞扬女子心细、手巧,是蚕丝事业的主力军。鉴于旧社会女子体质柔弱,他一到“女蚕”,就聘请了体育教师,把体育课列为必修课;开辟了运动场,设置秋千、浪木等运动器具,鼓励女生加强锻炼。又修建了医务室、浴室等,关心女学生的健康成长。
他也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聘请德高望重、造诣深厚、事业心强的教师任教。为适合女校特点,还特从北京女子师范等校聘来多名教师。后人称郑辟疆办学的特点是:“精选教师,苦练学生。”
在他的教育熏陶下,学生的诚、谨、勤、朴,蔚然成风;走向社会后,忠于职守,精心服务,与男子并肩前进,不仅促进了蚕丝事业的革新和发展,而且为社会开创了新的风尚。
郑辟疆从事教育实践的另一显著特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密切结合;组织师生深入农村、工厂,推广新的科学技术,革新我国的蚕丝事业。
我国传统的养蚕法,采用自繁土种。土种未经科学方法配制,多近亲繁殖,品种混杂,且未严格消毒,故蚕种退化,蚕病多,蚕茧烘折、缫折大,出丝率低,影响丝的品质。自1897年杭州蚕学馆成立时起,就有人提倡改良蚕种。但或因改良仅停留在口头上,或只有少数专家在小范围内实验,未与广大蚕农结合,虽有成果,而未能推广、普及。郑辟疆认为改革蚕丝业,首先要从改革蚕种入手,而蚕种的改革,必须与千家万户的蚕农结合,因此他称这是一场“土种革命”。
1925年,郑辟疆聘请日籍教师白泽干来华,协助蚕种改良工作。先建立了冷藏冰库,实行蚕种冷藏和人工孵化。接着进行一代交杂春种和秋蚕种的试验,并在农村试养、推广,成绩优异。至1927年正式制成交杂春种3547张,秋蚕种5023张,受到广大蚕农和丝厂的欢迎。从纯种到交杂种,从只养春蚕到兼养秋蚕,是我国蚕业生产的一大改革。
为保护新蚕种业的兴起,确保蚕丝业的健康发展,郑辟疆认为应由政府制定法令。1930年初,他商请江苏省政府农矿厅,经同意,组织技术人员起草、颁布了《江苏省蚕业法规》。从此依法进行视察和施行蚕种检查,使蚕种生产置于法规指导之下。至1936年,江苏春、秋蚕种产量达286万张,土种基本上被淘汰。
长期以来我国的蚕业经营都是小农经济的方式,技术落后,思想保守。郑辟疆倡导蚕业科学技术推广工作,引导蚕农组织起来,走合作社道路,应用新的科学技术。
1923年“女蚕”成立蚕业推广部,由早期毕业生胡咏絮、费达生任正、副主任,许多师生参加了这一工作。他告诫该推广部指导人员“唯有虚心、踏实,才能稳步前进”。
推广指导工作开始之前,郑辟疆带领指导人员在蚕丝业繁盛的吴江县农村展开了一场宣传运动。雇用两只大船,满载蚕桑、丝茧、蚕种、蚕室、蚕具、丝车等实物、模型、标本、图表和浅说等,每到一处他都亲自宣讲科学养蚕的知识,指导人员介绍展品,蚕农仔细倾听;又将改良丝车置于船上,进行实际操作,两岸观众鼓掌叫好,都说应该学习新技术。宣传运动历时两周,扩大了影响。
为提高蚕农的文化、技术素质,郑辟疆要求“女蚕”推广部于农闲时举办妇女工读班和养蚕技术训练班。曾编印《识字课本》《养蚕大要》《上蔟须知》和《消毒法》4种教本,是蚕农欢迎的科普读物,得到广泛传播。
郑辟疆倡导的蚕业推广指导工作,是我国早期在农村开展合作社运动和介绍科普知识的科技兴农的先声。
在蚕业推广指导工作的基础上,郑辟疆又致力于制丝技术的改进。自1921年起他先后派费达生、张复升等去日本学习新的制丝技术。1925年他开始重视制丝事业,首先把“女蚕”蚕业推广部改名为蚕丝推广部,兼管蚕、丝新技术的改进。
1930年“女蚕”增设制丝科和制丝实习厂。随着制丝工业的改革和发展,急需高级技术人才。1935年,郑辟疆创办了制丝专科学校,招收男、女生,这是我国制丝高等教育的开端。1937年又增设养蚕专科,改称蚕丝专科学校。
1918~1937年,郑辟疆对蚕丝教育和蚕丝业的革新作出了卓著的贡献,也是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得到充分发展的阶段。
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爆发,蚕丝专科学校校舍和玉祁、震泽、平望制丝所和开弦弓制丝社悉遭日本侵略者焚毁,设备洗劫一空。郑辟疆等在苏南苦心经营的事业毁于一旦。但他没有灰心,开初他率同人在上海租界继续招生复课;汪伪政权建立后,他誓不作“亡国奴”,毅然转辗去四川,将学校迁至四川乐山。入川时,带去了一批技术人员和苏南的优良蚕种,协助乐山蚕丝实验区开展蚕丝改良工作,推广苏南的经验,使川南蚕丝业面貌为之一新。1945年日本投降,郑辟疆等回到浒墅关,艰苦复校。1946年开始招生,11月实习工厂复工,开展代缫,以所得收入作复校经费。在此期间,“女蚕”还协助中蚕公司接收日商瑞丰丝厂,并改名为苏州第一丝厂。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学校得到了迅速发展。1950年郑辟疆创建的江苏省立女子蚕校和蚕丝专科学校合并为苏南蚕丝专科学校。1956年蚕、丝分校,建立苏州蚕桑学校和苏州丝绸工业专科学校;1960年苏州丝绸工业专科学校升格为苏州丝绸工学院。直到郑辟疆逝世之前,一直担任两校校长,继续为祖国的蚕丝教育事业呕心沥血。1954年郑辟疆出席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期间,由黄炎培引见,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亲切地勉励他“把我国的蚕丝业发扬光大”,给了他巨大的鼓舞。
郑辟疆曾先后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人民委员会委员,第三届江苏省政协常委,中国蚕学会名誉理事长,江苏省蚕学会理事长等职。
郑辟疆的一生都一心为公,不谋私利。20年代初,“女蚕”建立蚕种部,由于政府不拨款,他以自己私寓“潜庐”作抵押,向银行贷款。1932年“女蚕”试制立缫车,申请经费无着落,他又捐款购置器材,终将“女蚕”式立缀车试制成功。他乐于助人,公而忘私。在苏南解放不久,正值春茧上市,因战事影响,茧站未作好收茧资金准备。在此紧急关头,他不顾交通阻隔,亲自去无锡苏南行署呼吁,自己雇车将收茧资金押运到苏州,解决了燃眉之急。
他一生以事业为重,直到70高龄时,才在亲友、学生敦促下,办理了一生的婚姻大事。1950年,他与49岁的费达生喜结良缘。黄炎培闻讯赋诗祝贺:“真是白头偕老,同宫茧是同心;早三十年结合,今朝已近金婚”。
由于在“文化大革命”中,郑辟疆身心受到摧残,1969年11月29日含冤病逝,享年90岁。1979年6月2日召开了隆重的追悼会,推倒了对他的一切诬蔑不实之词,重现了他固有的光彩。
(赵玲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