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11月24日 星期日
数字方志馆搜索:
看看同学眼中的张志愿,吴江籍十大院士“能文能武”
看看同学眼中的张志愿,吴江籍十大院士“能文能武”

看看同学眼中的张志愿,吴江籍十大院士“能文能武”

2015-12-09 吴江通 吴江通

2015年院士增选结果终于公布了!别以为和自己没关系!所有吴江人都知道了这个喜大普奔的消息!!!吴江籍科学家张志愿当选啦!全中国一共70人,吴江就占了1席!


张志愿,1951年5月生于吴江,1975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学院口腔系,1991年获医学博士学位,现任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他是国家级重点学科——口腔颌面外科学科带头人,中华口腔医学会副会长;中国抗癌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抗癌协会头颈肿瘤专业委员会名誉主委;国际牙科研究会(IADR)中国分会主席;国际牙医学院、英国爱丁堡皇家外科学院和香港大学牙医学院fellowship;《上海口腔医学》主编,全国统编教材《口腔颌面外科学》《口腔科学》主编。

吴江籍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志愿

得知张志愿当选为院士这一喜讯,小编可是马不停蹄地翻看志书,寻找与张院士有关的各种信息,皇天不负苦心人,小编终于在《黎里镇志》人物卷中“发现”了他,并且“顺藤摸瓜”,找到了张志愿初中时的班长邵育蓉女士。我们马上与邵育蓉女士取得了联系,据她介绍,张志愿是黎里南莺村人,1964年进入黎里中学念初中。入学后,他很努力,进步很快,一年后便成为副班长。1966年“文革”开始后,他们也就各奔东西了。在班长邵育蓉眼里,张志愿虽然性格内向,但为人忠厚老实,对同学特别友好,对老师格外尊敬。尽管现在的他很有成就很有地位,但却没有半点架子,很念旧情。他经常参加初中同学聚会,如果没有空参加他都会向大家说明情况。同学如果有事找他,他必定会热心地帮忙,有一次老师生病住院了,他一直鞍前马后贴心地照顾着老师,令大家都很感动。

“他一直很努力,全靠他自己”,这是很多同学对张志愿的评价。

张志愿作为一名医生,在救死扶伤的同时,对待病人更是耐心、细致、体贴,收到了许多病人赠送的锦旗,上面都是他们发自肺腑的感谢。你瞧,张医生治病救人医德高尚,学术研究出类拔萃,真是咱吴江人的一大骄傲啊!但是,如果你以为吴江就出了这样一位院士,那就大错特错了!吴江现有十大院士啦!这些院士本领非凡、能文能“武”(制造武器)。让小编再来给你八一八!


吴江院士名录:

1、黄文熙(1909—2001),吴江平望人。中科院院士、中国土力学工程技术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毕业于中央大学土木系,先后获得美国密歇根大学硕士、博士学位。历任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华东水利学院、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兼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长期致力于水工结构与岩土工程的研究和实践,取得独特的成就。提出拱坝分析格栅法,著有《格栅法在拱坝、壳体和平板分析中的应用》。积极参加淮河、黄河治理,西南水电建设、三峡水利枢钮工程以及武汉长江大桥等国家重点工程的咨询和研究工作。出版专著有《土的工程性质》等。

黄文熙认真地查阅资料


2、冯新德(1915—2005),吴江同里人。中科院院士、中国高分子化学的奠基人。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1948年毕业于美国诺脱丹大学研究院化学系,获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清华、北大教授,率先在国内开设高分子化学课程,成立全国第一个高分子化学教研室。一直从事高分子化学教学与基础研究,获国家部委奖励8项,培养硕士、博士及博士后60余人,获中国化学会育才奖。1984年和1997年分别获日本高分子学会演讲奖和国际奖,1998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化学奖,2000年获教育部生物医学高分子研究一等奖。发表中英论文近300篇,出版专著《高分子合成化学》等。

冯新德夫妇


3、刘建康(1917 — ),吴江松陵人。中科院院士、鱼类学和淡水生态学家。1938年毕业于东吴大学理学院生物系。1947年获加拿大麦基尔大学博士学位。1949年回国任上海国立中央研究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1950年起历任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所长、名誉所长。长期从事鱼类学和淡水生态学研究,率先以生态系统概念组织实施湖泊生态学研究,提出了东湖富营养化的生物学治理对策,获全国科学大会科技成果奖。1991年获“长江三峡工程重大科学技术研究”专家荣誉证书。曾发表论文60余篇,主编的《中国淡水鱼类养殖学》被列为当代科技重要著作之一。

刘建康深入水域研究水质


4、程开甲(1918— ),吴江盛泽人。中科院院士、核物理学家、中国核试验事业的开创者和组织者、“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94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物理系。1948年在英国获博士学位。1950年回浙江大学任教。1960年调至北京,历任二机部九所副所长、所长。1962年调到国防科委工作,从事军事科技研究工作,曾任核武器研究所所长、核基地副司令员等职。自1960年以来,先后主持进行地面、地下、空中核试验30多次,为中国核弹试制成功和国防科技工作发展作出重要贡献。1986年以来,重新论证“双带模型能否更完美地解释超导电机制”的可能性,使超导理论获得重要进展。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二等奖2项,国家发明二等奖l项。著有《固体物理学》、《超导机理》等著作,并发表论文多篇。

习近平向程开甲院士颁最高科技奖


5、杨嘉墀(1919—2006),吴江震泽人。中科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94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后于美国哈佛大学获硕士和博士学位。1956年回国后,历任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室主任、副所长,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副所长、所长。1968年后,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航天工业部总工程师,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参与并领导导弹和原子弹自动测试系统和人造卫星控制系统等重大科研项目,获得多项成果和奖励。1984年获航天部劳动模范称号,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5年获中科院陈嘉庚信息科学奖,1999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杨嘉墀喜看“天椒”


6、沈善炯(1917— ),吴江同里人。中科院院士、微生物生物化学和遗传学家。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大生物系。1947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获博生学位。1950年回国,先后任浙江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副教授,中科院植物生理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中科院学部委员会常委、主席团成员。60年代初,与学生在微生物生化研究中发现分介己糖的分解代谢新途径,以及木酮异构酶。1974年开始,领导开展固氮基因的结构和调控等项研究工作,取得很多成果,为中国研究分子遗传学奠定了基础。1955年、1979年两次获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981年获美国南加州中国工程师和科学家协会颁发的杰出贡献奖,1996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杰出校友奖,1997年获陈嘉庚生命科学奖,1999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沈善炯在加州理工学院领取杰出校友奖


7、汪集旸(1935— ),吴江铜罗人。中科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地热学家。1956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水文工程地质系。1962年在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研究生毕业,获副博士学位。回国后在中科院地质研究所历任副研究员、研究员、地热室主任。长期从事地热和水文地质研究,在国内外地热学界享有声誉。上世纪70年代从事大地热流和矿山地热研究,填补了中国这一领域的空白。上世纪80年代确定中国第一个“热流省”。撰写的《中低温对热型地热系统》专著,指出了中国大中型含油气盆地地热特征,从地热角度对油气资源潜力作出评价。曾获中科院等自然科学及科学进步一等奖4项。另著有六部学术专著和百余篇学术论文。

汪集旸与意大利地热学家卡塔尔交流


8、施敏(1936— ),吴江人。现为美国籍。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微电子与半导体专家。1957年毕业于台湾大学。1960年、1963年分别获得华盛顿大学硕士和斯坦福大学博士学位。1990年退休后应聘为台湾交通大学电子系讲座教授。1998年兼任“国家纳米原件实验室”主任。他对半导体器件有开拓性贡献:1967年发明“非挥发性半导体记忆体”,被广泛应用于可携带式电子产品中。1969年所著《半导体器件物理学》为近代工程及应用科学引用最多的文献。曾获“国际电机电子学会”之“依伯奖”、中山学术奖,杰出科技荣誉奖。1977年当选“国际电机电子学会杰出会员”,至今已获三次诺贝尔奖提名。

施敏在国立中山大学物理系授课


9、郑兰荪(1954— ),吴江盛泽人。中国科学院院士,无机化学家。全国政协常委和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副主席。1982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1986年获美国RICE大学博士学位。学成后回厦门大学化学系任教。历任全国政协常委、厦门市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副主席、福建省委副主委、厦门市委主委。主要从事原子团簇科学研究,发现和总结了原子团簇的统计分布规律,建立了团簇形成的动力学方程及相关理论。1991年、1995年分别被授予“在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留学回国人员”称号和“全国先进工作者”光荣称号。1994年研究工作获首届“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家基金”的资助,入选首批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专家。

郑兰荪在做实验

(沈瑶)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