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11月24日 星期日
数字方志馆搜索:
从“灶头”到一体灶,灶具发展见幸福

从“灶头”到一体灶,灶具发展见幸福


从烟熏火燎的稻草燃料、煤球到液化气、天然气清洁能源,从砖砌“灶头”、泥垒“垾灶”到液化气灶、电器灶具,这不仅仅是厨房设备的更新换代,更是昭示着百姓生活质量的节节提升。


从我有记忆起,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初期,在我们盛泽这样的乡镇,不管是农村人家还是所谓的“街上人”(盛泽方言指有城镇户口的居民),居家做饭都是用“灶头”(盛泽方言,就是做饭的设备)来完成的。“灶头”是当时一般人家做饭最常用的设置,由泥工匠上门砌成,材料主要是砖块和石灰加泥。一般一个泥工匠一天时间就可以完工。“灶头”一般是“两眼灶”,一个锅大些,一个锅小些。在两个锅连接处中间还会砌上一个水罐,材料也是铁质制成,在当时的杂货铺里有的卖。这个水罐主要是利用余热,可以顺便加热一些水,用来洗碗,这里面也蕴含着劳动人民的智慧。有些泥工匠还会画画,在灶头的下端和上端烟囱边上画上一些花鸟图或一些人物,尽管不够专业,但是观赏性还是有一些的。条件好些的人家灶头也有三眼的,就是有三口锅。当然这样的灶头不多,毕竟占得面积多,需要住房比较宽敞的人家,经济条件也要好些,才会用上这样的“灶头”。


1、“两眼灶”_编辑.jpg

“两眼灶”

2、“三眼灶“_编辑.jpg

“三眼灶”


“灶头”的燃料主要是稻草,稻草“不经烧”(盛泽方言,意思是燃烧时间很短),所以烧“灶头”还要有一个堆稻草的地方。一般都堆在“灶头”旁边,由此也带来了安全隐患,稍不留神就会引起火灾。一般人家每半个月就需要购买一些稻草,一下子买得太多就没地方堆放。盛泽河网纵横交错,小河连接周边农村的各个乡下,农民会摇着木质小船,装上稻草,沿着小河一边揺一边叫卖。当有人买时,就会用长杆秤称捆好的稻草重量,然后帮买家用扁担挑着,跟在买家后面送上门,并帮堆好。一路上还会招揽一些新的买家。在那时,石板弄堂或沿河石板路上一些家庭主妇一手挎着竹篮,一摇一摆在前面走,后面跟着一位农民肩挑两大捆稻草紧跟后面是一道特有的风景。如今即使在电影里也难觅这样的生活情景了。


3、稻草——农家烧火做饭的燃料_编辑.jpg

稻草——农家烧火做饭的燃料


4、农田里的稻草堆.jpg

农田里的稻草堆


看似“灶头”置办比较容易,但是有些百姓家由于住房狭窄,没有地方砌“灶头”,所以只能“煨垾灶”。“煨垾灶”可就遭罪了,因为没有烟囱排烟,一烧满屋子烟,遇到稻草潮湿,那烟可就把整个屋子灌的满满的,把烧“垾灶”的人熏得眼泪直流。幸亏那时一般都是旧房子,本身就黑不溜秋的,所以也感觉不到美不美的问题。烧“垾灶”最要命的是没烧多久就需要耙稻草灰出膛,因为“垾灶”底端很小,没烧多久稻草灰就将不大的空间积满,一满就无法充分燃烧,烟更大。“垾灶”的制作是用捋干净的稻草按在烂泥里,粘透烂泥,然后再捆成“一把把”,一圈一圈盘高,最后在外面和上泥。灶口还要开得恰到好处,不然无法使用。等干透后,在外面涂上石灰水美化。虽然制作“垾灶”看似简单,但是这也是一件技术活,一般的人不会。当时烧“垾灶”人家的“垾灶”都是在杂货店里买的。


5、“垾灶”.jpg

“垾灶”


不管用“灶头”还是“煨垾灶”,做饭都很麻烦,特别是炒菜,稻草一会儿就烧完了,需要不断挽成“草结”往里添置。一个人又要照看锅里又要管住灶膛里的火,常常弄得手忙脚乱。有时还会遇到铁锅漏了,灶膛里就会看见一点一点的水珠往下滴。当遇到这样的情景,就会吃上难以下咽充满烟火气的饭。最遭罪的是夏天,面对灶膛里的火苗,烤得人汗水直冒,一顿饭做下来,浑身衣服就会湿透,那时没有电扇或空调,所以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道那时生活的艰辛和困苦。


6、充满烟火气的土灶头.jpeg

充满烟火气的土灶头


这样的做饭工具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开始发生变化了,煤球炉开始在小镇上出现,因为当时在盛泽“东白洋”西侧开了一家煤球加工厂。煤球加工厂生产出来的煤球形状是扁圆形,这种煤球由于压制过分结实,燃烧不起火,做一顿饭往往要花上很长时间。有时饭做到一半需要加煤球了,新加上的煤球从引燃到有旺火需要十多分钟。遇到这样的情况,一锅饭就有可能成了底燋上不熟,还是有着浓浓燋糊味的夹生饭,很难吃。如果烧菜,遇到煤球燃烧快要过时,一锅菜怎么也做不熟,半生不熟的,着急也没用。新放入的煤球煤气熏人,呼吸都很难受。更为让人无法忍受的是早上弄堂里好几个煤球炉一起生火“着煤炉”(盛泽方言),浓烟滚滚,煤气呛人,连路都无法看清。


这样的状态延续了好多年。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时兴烧蜂窝煤。烧蜂窝煤需要新的煤炉,当时“缸盆店”(盛泽方言,就是杂货店)有,几乎家家都买了。我记得好像买一个5元。蜂窝煤尽管也是煤的原料制作,但是制作工艺上进行了改进。由于一个蜂窝煤中间有12个孔,煤能得到充分燃烧,所以火力比扁圆形煤球高了许多,而且加换也比以前方便许多,这也算是一种技术进步吧。


7、煤球炉_编辑.jpg

煤球炉


8、起炉子.jpg

起炉子


煤球炉的出现比“灶头”和“煨垾灶”做饭毕竟还是方便了一些,而且也杜绝一些尴尬。因为烧稻草时常会遇到有时候稻草烧完了,刚巧遇到下雨,没有农民摇船出来卖,常常把家庭主妇急得团团转,有时实在没有办法只能向邻居家借。煤球尽管需要凭票买,但是一个月只需买一次,这样遇到家中无柴的状况就会少的多。


9、买蜂窝煤_编辑.jpg

买蜂窝煤


在当时还出现了一种燃具——煤油炉。但是这种燃具不能当成常用燃具,只能作为补充,一来这种燃具只能做很小分量的菜或饭,再加上当时煤油是要凭票购买,而且煤油炉在我们的小镇上很难买到,所以一般人家都没有这样的燃具。我记得插队前,自己跟一个“哥们”学着自己做了一个,在乡下也使用过,但是由于煤油原因,再加上经济问题,所以用的频率也很低。


10、煤油炉.jpg

煤油炉


岁月不紧不慢往前走,转眼来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市面上出现一种新的燃料——液化气。刚开始烧液化气需要有“身份”的人才能有资格享用,普通老百姓也就眼红而已。但是新的东西往往发展迅速,我记得在第一个教师节,全镇教师集中在盛泽唯一的工人文化宫参加庆祝第一个教师节大会。盛泽中学的校长袁一匡在大会上发言,慷慨激昂为教师呼吁,尊师重教从使用液化气开始。这样的呼吁也给镇上的领导一个措手不及,尽管当时的镇领导没有当场表态,但是效果还是“杠杠”的。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问题就得到了解决。


11、液化气.jpg

液化气


第一次使用液化气还闹了个笑话。当我把液化气瓶用自行车驮到家里,在安装减压阀时,怎么也拧不上去。刚开始还以为减压阀与液化气瓶的丝扣不匹配,正当我一筹莫展时,刚巧弄堂里的邻居到我家来借把锯子,(他家先我家用上液化气),见状哈哈大笑:丝扣是反的,换个方向拧。习惯思维在这里撞了壁。刚开始液化气灶使用很不方便,在点燃时要用专用点火器,一手拧开液化气开关,一手按点火器。有时一次点不着,等第二次点着时,由于气已经溢出很多,所以一下子火苗蹿得很高,不小心会把头发都烧焦,存在很大安全隐患。在当时一般的家庭都没有正规的厨房间,安全意识也没有现在这么强,也没有了解液化气安全使用的知识,当然也没有人会给你培训怎么安全使用液化气,真所谓无知就无畏。液化气的使用大大方便了做饭和烧菜,而且时间也大大得到缩减。再加上那时液化气价格不贵,刚开始8元左右一瓶,镇上还给补贴,所以把大家高兴得合不拢嘴。从烧稻草到烧煤球再到使用液化气做饭,在我们这样的小镇时间跨度也就仅仅花了20多年。这是一种质的飞跃,这里面也蕴含着我国工业的进步,石油的副产品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人民的生活开始得到改善。


当然在使用液化气灶的同时,市面上还出现了一种新的做饭工具——电饭煲。我记得我家第一个电饭煲是1988年买的,花了128元,花去了我整整两个多月的工资。当第一次用电饭煲煮饭时,高兴地直呼饭好吃。当然现在的电饭煲经过多代升级,产品质量越来越好,煮出来的饭也更加可口。


13、电饭煲煮饭.jpg

电饭煲煮饭


在我开始使用电饭煲煮饭吃时,与我年龄相仿的邻居由于所在的工作单位盛泽印染厂与香港合作,被外派去香港工作,回来时带了一个微波炉。看着人家在里面炖鱼热饭,一会儿就好了,这个新鲜灶具让我大开眼界。因为那时没有现在这么多的媒体可以了解外面的世界,真的让我既新奇又羡慕。一打听价格把我吓了一大跳,这不仅需要我上年份的工资,而且有钱也买不到。这个让我羡慕的物件直到过了十年才实现,而且还傻乎乎的花了800元买了一个带烧烤的。其实功能多价格贵,但是使用年限却很短,没用上几年就坏了,修修报价200元,干脆重买一个新的也就花了380元。当然这次不再做冤大头了,就一个功能,直至现在都没坏。


14、微波炉烤肉串.jpg

微波炉烤肉串


随着改革开放,工业发展日新月异,灶具样式层出不穷。从液化气灶到微波炉、烤箱、电磁灶,直到现今时兴的一体灶。许多新建小区也都使用了天然气,更为清洁和方便,也更加环保。


12、燃气灶.jpg

燃气灶


灶具的变革也凸现出老百姓生活的变化。从烟熏火燎到清洁能源,见证了我们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这些成就又转化为老百姓实实在在的受惠,百姓的生活也一天比一天美好。


END

喜欢这篇文章欢迎转发分享




责任编辑:王秋蕾、梅雪芬

技术编辑:吴英

图片来源:馆藏及网络


※※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稿

我知道,你很有故事,我知道,你也有文采,我知道,你也偷偷的喜欢吴江通。那么大胆和我们表白吧!要知道,吴江通更喜欢你!你的表白,可以是感悟生活,体会人生,也可以是寻找乡愁,记忆历史!文笔不重要,真实真心就好。自行配图,特别欢迎。一旦录用,奉上稿酬,虽不高,意很诚,还有你可能喜欢的地情书哦!

1、请发送至投稿邮箱

szwjdaj@163.com 


2、注明姓名和联系方式。如已在其他媒体发表,敬请说明(特别是已在其他微信公众号上推送,一律不录用)。照片请勿插入文中,请单独发送。


3、如第一次投稿,文末请附作者简介百把字,另附近影一张,谢谢!


由于来稿较多,自投稿之日起两个月内没有录用,作者可自行处置(同一作者单次投稿多篇除外)。


吴江通会给你一个原创平台,让你展现自己,让更多的人了解你!





按下方二维码识别 关注更多吴江地情 

(微信ID:SZWJDAJ )


点击查看精彩推荐文章

1“鸡头米”如何走上餐桌

2、黎里影星殷明珠的三则轶事

3、“分湖八景”今何在?

4、周庄与吴江的渊源

5、漂浮在水上的麻漾村

原创不容易,

请点“赞”“在看”鼓励哦??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