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09月08日 星期日
数字方志馆搜索:
网红众安桥,竟然有这么深厚的文化底蕴呀!

网红众安桥,竟然有这么深厚的文化底蕴呀!



众安桥位于震泽东北郊。据道光《震泽镇志》载:“众安桥在柳塘桥东,明成化中,邑人周麒建”。先民聚落成村,因村建桥,因桥得名,古法如是。由此可见,众安桥聚落成村的历史远在明代之前。究竟起于何时,史料未见记载,但村北之牛娘湖、张墩等,《震泽镇志》可追溯至唐代诗人、大德高道张志和,可以断定众安前村落早于唐朝;而传闻宋代“震泽先生”王蘋曾在燕花庄聚徒讲学,说明村之儒学肇始与《镇志》所载“震泽宋代已建儒学”相吻合。而据《镇志》所载史料,可以认定张墩“浮玉庵”自南宋端平二年至上世纪初,历宋、元、明、清约700年,香火几乎没断过。


1、道光二十四年(1844)《震泽镇志》.png

▲道光二十四年(1844)《震泽镇志》


小小一个安桥村、如今的“全国文明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儒释道竞相在此传习,令人叹为观止。


4、众安桥村.jpg

▲众安桥村



1

文昌教盛,

“震泽先生”燕花庄讲学



震泽文昌教盛,早在宋代震泽已建儒学。北宋末年,福建福清奉议郎(文散官名,从六品上)王仲举,学问虽做得好,却因脾气耿直不合世俗,举家迁往吴江震泽。王仲举堂哥、户部员外郎王伯虎,将其子王蘋过继给大伯父王伯起。程颢、程颐兄弟在伊洛始创理学时,王伯起就让年轻的王蘋去拜他们为师。


王蘋(1082-1153),字信伯,号震泽,素行高洁,忧时爱国。作为伊川学派程颐的青年弟子,学识却深得前辈师长们赞许,以为“师门后来成就者,惟信伯也。”王蘋学成归来,来到伯父王仲举所在的震泽,聚徒讲学,传播二程理学,广聚天下英才,时人称其为“震泽先生”,所创学派被称为“震泽学派”。他弟子众多,著名的有陈长方、陈少方、杨邦弼等,他将禅学引入儒学,其学说“近禅”。王蘋在震泽期间,众安桥村的燕花庄有一处巨大的庄园建筑,建有多处牌坊,相传他曾在燕花庄内居住、讲学。


10、王蘋简介.jpg

▲王蘋简介


21、《王著作集》(钦定四库全书 王蘋).jpg

▲《王著作集》(钦定四库全书 王蘋)



2

张墩浮玉,

张志和《渔歌子》千古传诵



震泽镇北郊(众安桥村谢家路北)有一湖,长近9公里,面积8800余亩,古称牛娘湖或牛羊湖,现名长漾。漾中有一土墩,四面环水,地广2亩。据乾隆《震泽县志》记载:“湖中有浮玉墩”,此墩颇为神奇:“大旱不见水甚减,大涝不见水甚增。”随波逐流,与水面同进退,上下浮动。古人多用玉代指美好事物,此墩宛如浮于水面之上玉一般,故得名“浮玉墩”。


孤墩出水,与尘世若即若离。“浮玉墩”成了古代文人墨客神往、栖息之地。盛唐诗人张志和(玄真子)曾隐居于此,后人为纪念他而将其改名为“张墩”。


5、道光《镇志》张墩.png

▲道光《震泽镇志》“张墩”


张志和(732—774?),初名龟龄,号玄真子,安徽黄山祁门县人,祖籍浙江金华,先祖湖州长兴。三岁读书,六岁能文,十六岁明经及第(科举制度之一,以考查儒、道经典及选拔官员的科目),弱冠之年太学结业,太子李亨(后为唐肃宗)亲赐御名“志和”,取字“子同”。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张志和在杭州刺史任上返京,与舅舅李泌一起追随肃宗,不久因功擢升朔方招讨使。天宝十五年,大破安禄山,被封为左金吾卫大将军,至德二年,转为正三品金紫光禄大夫。


6、张志和.jpg

▲张志和


至德三年(758),有感于宦海险恶、人生无常,在母亲和妻子相继亡故后,弃官弃家归隐,隐居于太湖流域的东、西苕溪及霅(zhà)溪一带,扁舟垂纶,浮三江、泛五湖,渔樵为乐,自号“烟波钓徒”。诗人闲游至震泽谢家路北之长漾牛娘湖,乘船上墩,见墩上清净出俗,遂脱口吟道:“数椽结庐,一水环镜。玉山浮游,震泽清净”。于是,便定居在墩上,终日垂钓。后人为纪念他,特将“浮玉墩”改称为“张墩”。此典故经明末太傅朱国桢考证,确系张志和隐居之地,并作《登浮玉庵水居并序》。


7、《道光镇志》载水道图_副本.jpg

道光《震泽镇志》载水道图


8、《道光镇志》张墩与张志和.png

▲道光《震泽镇志》张墩与张志和


张志和乃盛唐转中唐时期少有之奇才,他与楷书“四大家”之一、湖州刺史颜真卿、“茶圣”陆羽交谊甚厚。唐大历八年(773),颜真卿就任湖州刺史后,张志和“驾舟往谒”。暮春时分,惠风和畅,张志和与颜真卿及其他三位朋友文人雅集,煮酒即兴作词唱和助兴。张志和作的第一首《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至今还入选在小学语文四年级(人教版)教材。


9、湖州刺史颜真卿_副本.jpg

▲湖州刺史颜真卿


张志和乃《渔歌子》词牌名之鼻祖。唐宪宗(778—820)在位时,曾求访张志和《渔歌子》,却未能得;唐穆宗(795―824)年间,才被“万古良相”、太尉李德裕寻访到并抄录下来得以流传,但该词唱法已失传。此后《渔歌子》传至日本,酷爱诗词的嵯峨天皇非常赏识,竟也模仿张志和《渔歌子》,填了5首《杂言渔歌》。嵯峨天皇与唐宪宗、唐穆宗同时代人,中日两国帝王如此酷爱《渔歌子》,足见张志和在词坛上举足轻重的地位。北宋文坛泰斗苏东坡也颇为欣赏张志和的《渔歌子》,他在张志和原作中加了几句,改编成《浣溪沙》自娱自乐。


11、《渔歌子》课件.png

▲《渔歌子》课件


唐大历九年(774)冬,张志和与颜真卿等再次雅集,东游平望驿时,不慎于莺脰湖落水身亡。玄真子(张志和)乃唐代为数不多的得道高人,与司马承祯、蓝采和等齐名,是南唐沈汾《续仙传》中所载的十六位飞升者之一,“饮酒三斗不醉”“卧雪不寒、入水不濡(沾湿)”“钓而不饵、志不在鱼”,可见其守真养气之功。



3

由道入佛,

“浮玉庵”兴衰七百余年



张墩因玄真子而名噪一时,不久却又沉寂在岁月里、湮灭在时光中。张墩在长漾里一睡,就是五百多个春秋。直到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僧人坎堂在张墩建“浮玉庵”寺院。自此,张墩正式由道入佛,开始了长达700余年的佛家盛世。


据道光年间《震泽镇志》记载:“浮玉庵”历史最辉煌时期,莫过于元代临济宗(禅宗五个主要流派之一)宗主中峰明本禅师驻锡(僧人出行以锡杖自随)十五载。明本禅师是汉地僧侣传奇式的人物,云游至太湖一带时,被“浮玉庵”之清净深深吸引。


12、中峰明本禅师.jpg

▲中峰明本禅师


明本禅师(1263-1323),号中峰,钱塘人,俗姓孙,十五岁信守五戒,立志出家;二十四岁时,因自学《景德传灯录》存疑,经明山僧人介绍前往杭州天目山,求教于当时著名的临济派禅师高峰原妙。在禅师的指导下,他认真钻研佛经,研读《金刚经》,于佛理无不融会贯通,在追随原妙禅师的十年间,他白天劳作,夜晚修习禅定,直至洞彻玄旨,终成一代宗师。生前被尊称为“江南禅宗一代宗匠”“江南古佛”“东南一人”,圆寂后又被朝廷尊为“普应国师”。


13、《道光镇志》载中峰明本法师与张墩_副本.jpg

▲道光《震泽镇志》载中峰明本禅师与张墩


明本弟子众多。因帝王、士大夫推崇,明本禅师名扬天下,各地乃至朝鲜、日本均有明本弟子。《有元敕赐智觉禅师法云塔铭》记载:“从之者如云。北极龙漠,东涉三韩,西域南诏之人,远出万里之外莫不至焉。”元代僧人中对日本佛教影响最大的当属临济宗高僧中峰明本,著名书法大家赵孟頫及其妻子管道升,也是其弟子。


14、赵孟頫像.jpg

▲赵孟頫像


17、赵孟頫之妻管道升.jpg

▲赵孟頫之妻管道升


19、赵孟頫写给师父中锋法师的信.jpg

▲赵孟頫写给师父中峰明本禅师的信


明本禅师,在名山大川中选择了张墩驻锡十五年,天下大德高僧、名士达贵争相前来拜谒,使张墩“浮玉庵”与震泽一并,名扬海内外。


15、《道光镇志》载中峰法师在张墩修习十五年.jpg
16、《道光镇志》载中峰法师在张墩修习十五年_副本.jpg

▲道光《震泽镇志》载中峰明本禅师在张墩修行


中峰禅师在天目山圆寂后,“浮玉庵”一度衰落。特别是明朝嘉靖皇帝(1507—1567)信道抑佛,“浮玉庵”也未能幸免。据《震泽镇志》载:嘉靖庚寅(1530),苏州太守永丰聂公,奉诏阖郡汰僧毁寺,“浮玉庵”遂废。


18、嘉靖即位 汰僧毁寺_副本.png

▲道光《震泽镇志》有关嘉靖皇帝即位后汰僧毁寺的记载


然而,“浮玉墩”乃风水宝地,岂能长久湮灭?明代僧人真常又给“浮玉庵”带来了新生。真常乃儒林葛氏之子,自幼出家为僧,在“浮玉庵”遗址上茅草结庐,被人们称为“筠庵禅隐”。


真常自幼患病,经20多年礼佛而痊愈后,在乡里募资金,历时2年重建“浮玉庵”,至隆庆二年(1568)告成。“浮玉庵”佛宇前后各5间,左右禅室各2间,供奉三世诸佛像,在临水大门上有“浮玉庵”匾额。此乃张墩历史上首次对“浮玉庵”正式命名,并沿用至今。


嘉靖(1507—1567)年间,吴江儒生杜道升科举落第,寄怀于“浮玉庵”。明代文学家、书画家陈继儒,更将张墩之景观,称之为宋代米芾、元代赵孟頫笔下之“水村图卷”,认为张墩可与长江之中金、焦二山媲美,“吞天地,浴日月,皆古今东南巨丽之观。”范仲淹十七世孙、明末福建参议范允,迷恋牛娘湖的浩渺烟波,亦欲效法张志和,弃官垂钓于此……


据载,明万历四十八(1620)年,真常之徒湛圆,主持“浮玉庵”时,又进行了重修,景色秀绝。南对慈云寺塔,北列洞庭诸山;往来帆樯在竹林间映现;晨钟暮鼓,从湖面向远方飘荡,悠长悠长……第一进左间名为“寂照斋”,右间名为“香林室”;中间再进为“大悲殿”,左“香积厨”,右“击悟轩”;三进为“如来殿”,左为“水晶楼”,右为“树下居”,颇具规模。


清代,《震泽镇志》唯一记载的“浮玉庵”僧侣为智潮。其少时参究佛法,一日凌晨听闻虎叫而豁然顿悟,了彻玄理;能诗词,擅绘画,著有《归来堂诗集》;嘉庆(1795-1820)中,里人徐炳华又重修“浮玉庵”;民国至新中国中间史料不详;上世纪三十年代,乡贤沈秩安为撰写《震泽八景记》登临张墩,“浮玉庵”早已香消湮灭,残檐断壁,游人罕至,仅有渔民在此歇脚。1958年大挖黑泥时,“浮玉庵”毁损严重,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时,仅留石柱一处。


如今,汇集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之儒、释、道、兵的张墩与“浮玉庵”,早已湮没在历史长河中。但张墩、“浮玉庵”的故事与传说,仍将世代传诵。而张墩所在的众安桥村,作为省特色田园乡设,其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更将值得人们憧憬和向往。


20、众安桥村.jpg

▲众安桥村




作者简介:

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周伟虎,男,汉,1965年8月生,江苏吴江人,中哲硕士,助理研究员,中共党员。苏州大学保卫处副处级调研员、阳澄湖校区治安科科长。苏州市作家协会会员,苏州市甲骨文学会会员,姑苏区书法家协会会员,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苏州戒幢佛学研究所兼职教授,苏州大学“信仰公开课”省级导师、西交利物浦大学校外导师,吴江电视台“鲈乡讲坛”主讲嘉宾。2006年开始业余写作,2008年起陆续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上海《青年报》《扬子晚报》《江南时报》《苏州日报》《姑苏晚报》《吴江日报》等报刊《副刊》发表诗歌、散文近百余篇十多万字。


END

喜欢这篇文章欢迎转发分享




责任编辑:沈瑶、梅雪芬

技术编辑:吴英

图片来源:周伟虎、馆藏及网络


※※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稿

我知道,你很有故事,我知道,你也有文采,我知道,你也偷偷的喜欢吴江通。那么大胆和我们表白吧!要知道,吴江通更喜欢你!你的表白,可以是感悟生活,体会人生,也可以是寻找乡愁,记忆历史!文笔不重要,真实真心就好。自行配图,特别欢迎。一旦录用,奉上稿酬,虽不高,意很诚,还有你可能喜欢的地情书哦!

1、请发送至投稿邮箱

szwjdaj@163.com 


2、注明姓名和联系方式。如已在其他媒体发表,敬请说明(特别是已在其他微信公众号上推送,一律不录用)。照片请勿插入文中,请单独发送。


3、如第一次投稿,文末请附作者简介百把字,另附近影一张,谢谢!


由于来稿较多,自投稿之日起两个月内没有录用,作者可自行处置(同一作者单次投稿多篇除外)。


吴江通会给你一个原创平台,让你展现自己,让更多的人了解你!





按下方二维码识别 关注更多吴江地情 

(微信ID:SZWJDAJ )


点击查看精彩推荐文章

1泥鳅那些事

2、“四河汇流”“四湾对应”“四桥环联”的平望蓼塘湾

3、漫谈吴淞江

4、轮窑厂

5、话说芦墟

原创不容易,

请点“赞”“在看”鼓励哦??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