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11月24日 星期日
数字方志馆搜索:
咸肉菜饭

“吴江通”连续四年勇夺全国冠、亚军。


webwxgetmsgimg.jpg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考上了师范学校。记得读书的第一年,每次回家都要背一小袋米回学校。早上的粥是学校免费提供的,午饭和晚饭,都要自己蒸饭。淘好的米放在饭盒里拿去食堂的蒸箱里,饭盒上写着班级和名字。


图2、蒸饭的饭盒.jpg

蒸饭的饭盒


入秋以后,母亲常会给我准备好一盒咸肉带去学校。咸肉切成薄薄的片,红白相间,肥瘦有致,整整齐齐摆在饭盒里。带着这盒咸肉,回校的脚步都能欢快许多,像一个战士带足弹药上战场,心里很有底气。


u=286775116,3886905955&fm=26&gp=0.jpg

美味的咸肉


蒸饭前,取出一片咸肉,在淘好的米中间拨开一处,把咸肉放进去,再小心翼翼用米粒覆盖好,每次都像藏宝一样兴奋。吃饭时,打开饭盒的一瞬间总会被一阵肉香裹挟和冲击到,咸肉蒸出的油水恰到好处地被米饭吸收,拨开米饭,一块晶莹剔透,闪着油光的咸肉呼之欲出。


图3、咸肉蒸饭.jpeg

咸肉蒸饭


当时的学校食堂里只有桌子没有凳子,全校学生一直是站着吃饭的。这个场景,现在已经很难看到了。但那时对我来说是一个“利好”,我个子不矮,站着吃饭就没有人看到我饭盒里的“宝贝”了。一旁的同学常看到我只买了一个蔬菜下饭,投来同情目光的同时,对于隐约飘忽而来的、幽幽的肉香味心存疑惑,又无法判断从何而来。


图4、学生吃饭.jpg

学生吃饭


拌着米饭,把嘴巴凑近饭盒里,小心翼翼地咬一口咸肉,瞬间,满齿留香,满口糯酥,满身活跃……身上的每个细胞都似乎充斥着满足和亢奋。那个年代,有这样一种美食的相伴,学校生活也随之变得有滋有味了。


一个人的“独享”也成了一段静默而又美丽的记忆。


若干年后的一天晚上,我在单位加完班,感觉有点饥肠辘辘,同事建议一起去夜宵店吃个菜炒饭。夜宵吃菜饭倒是新鲜,便欣然前往。


图5、菜炒饭.jpg

菜炒饭


小店很小,只卖菜炒饭。店里的陈设简单到只有桌椅的配置,但人头攒动,喧闹火爆。不一会,老板娘利索地端来一碗菜炒饭,还未动筷,一阵熟悉的咸肉清香便扑鼻而来。惊喜之余,我细看这碗青白红三色相间的菜饭,细碎的青色是菜丁,白色的米饭藏着淡红的肉丁,完美交融,恰似一件艺术品。



u=2454816315,966660190&fm=26&gp=0.jpg

咸肉菜饭


美食家陆文夫曾说过:江南人善于把平常物做得精巧,菜简朴并不马虎,经济实惠,精心制作,这是苏州人的特点。这碗咸肉菜饭里,菜是太湖畔的青菜或者香青菜,肉便是农家自制的咸肉。看着匀称的肉丁和菜丁,就是一种精致和精巧。


图6、香青菜.jpeg

香青菜


跟师范时吃的咸肉不同,咸肉丁的味道没有肉片浓郁,但更增了一丝鲜味。伴着香青菜独有的香味,两股醇香缠绕在舌尖,形成了独特而又美妙的味觉体验,动人脾胃,诱人贪食。这种菜饭的制作也很简单。米饭和咸肉丁在电饭煲里煮,青菜切成丁,在油锅里炒制成品。再把饭与青菜在锅里翻炒,最后淋上一点老抽便能出锅。因为炒制过程不盖锅盖,青菜的色泽依然翠绿,品相极好。


图8、晒咸肉.jpg

晒咸肉


相比读书时的独享,我发现一碗咸肉饭更适合在人多的地方品尝。八仙桌上友朋围坐、乡音四起,配上这碗咸肉菜饭,便有了那种记忆中的烟火味。我时常看到母亲偶尔烧一次咸肉菜饭,总要拉来几个邻居在家里一起吃。在老家村里,平常日子唯有到别人家吃菜饭是天经地义的,慢慢地也成了一种风俗,菜饭也自然成了乡里乡亲的情感纽带。咸肉菜饭的灵魂在咸肉,因为菜是各家地上都有,但这咸肉的味道却各有分别,吃饭时,往往对别人家的咸肉会有一番评价,主人家也会很在意,若是吃出满意,便满心欢喜。有时看到母亲端着刚烧好的菜炒饭,一路小跑送到邻居家,怕时间一久会耽误了这碗咸肉菜饭的最佳味道。浓浓的乡情和乡味就这样在一碗咸肉菜饭里氤氲出去了。


图7、咸肉菜饭.gif

咸肉菜饭


味道是忠实的。每一种美食,每一种味道,如果有了岁月的沉淀,有了环境佐衬,有了往事铺陈,总能透射出一种别样的人间至味。


就像此刻我写这碗咸肉菜饭,写着写着快要流口水了。




—END—

喜欢这篇文章欢迎转发分享

ertert


责任编辑:钱晓燕、徐剑

技术编辑:吴英

图片来源:馆藏及网络



稿


我知道,你很有故事,我知道,你也有文采,我知道,你也偷偷的喜欢吴江通。那么大胆和我们表白吧!要知道,吴江通更喜欢你!你的表白,可以是感悟生活,体会人生,也可以是寻找乡愁,记忆历史!文笔不重要,真实真心就好。自行配图,特别欢迎。文末请附作者简介百字,另附影一张。一旦录用,奉上稿酬,虽不高,意很诚,还有你可能喜欢的情书哦!


请发送至投稿邮箱

szwjdaj@163.com 


记得注明姓名和联系方式。如已在其他媒体发表,敬请说明(特别是已在其他微信公众号上推送,一律不录用)。照片请勿插入文中,请单独发送,谢谢!


由于来稿较多,自投稿之日起两个月内没有录用,作者可自行处置(同一作者单次投稿多篇除外)。


吴江通会给你一个原创平台,让你展现自己,让更多的人了解你!




按下方二维码识别 关注更多吴江地情 

(微信ID:SZWJDAJ )

640.webp.jpg


点击查看精彩推荐文章

180后当年的课间时光

2、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成长之路

3、吴江近现代三名人与垂虹桥

4、这些年,那些被误传的殷明珠照片

5、远去的百货商店

原创不容易,

请点“赞”“在看”鼓励哦!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