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11月24日 星期日
数字方志馆搜索:
吴江蚕桑学校的老朋友,请你快点看过来……

“吴江通”连续三年勇夺全国冠、亚军。



在一个秋高气爽的午后,几位年纪80岁左右的老同学聚集在当年吴江县蚕种场文书、团支部书记沈雪芳的家里,带着对蚕桑事业的深厚情怀,共同回忆60多年前一起学知识、学技艺的同窗生活,披露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吴江蚕桑学校的往事。


1.第一届蚕桑学校部分学员与当年蚕种场职员合影(左起金通根、赵丽娟、沈雪芳、项永铭、王胜奎)(作为封面).jpg

▲第一届蚕桑学校部分学员与当年蚕种场职员合影(左起金通根、赵丽娟、沈雪芳、项永铭、王胜奎)


20世纪50年代末,在“三面红旗”的大背景号召下,国家在经济方面也在提速奋进,各地也掀起了大干社会主义的热潮。吴江也趁势而上,县政府工业科、蚕桑科、水产科、卫生科分别办起了4所中等技术学校,这些老人就是1958年入学的第一批蚕桑学校学生。


2.三面红旗.jpg

▲三面红旗


这4所学校之一的吴江县蚕桑学校,校址在下塘街永康蚕种场内(今永康路新华书店对面),学制2年。在1958年9月招收了第一批学生49名,学校主办机关是吴江县人民委员会,校长由县委常委、副县长刘传瑶担任,副校长分别是县副业局副局长浦荫荪和县蚕种场书记、场长侯儒义,9月17日正式开学。


3.永康路新华书店.jpg

▲永康路新华书店


当年学校只招收1个班级,学生49人,这些学生来自全县各乡镇,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其中初中4人,高小26人,初小19人。黎里人王胜奎老场长说,学员85%由各乡镇公社推荐保送,需家庭出身工农,人员多少则根据县里布局而定。当时办学的宗旨是培养各乡镇公社的蚕桑指导员,大力发展吴江蚕桑事业,促进蚕桑业高速度跃进,并且通过学员的到来,也弥补了养蚕季节工的缺失。


4.蚕桑基地.jpg

▲蚕桑基地


当时这49名学员大部分20岁左右,正值青春年少、花样年华,他们汇集在一起怀揣学习蚕桑技艺、发展吴江蚕桑事业的雄心,开始了长达1年的半工半读正规培训学习,学校每月发放9元伙食费。


5.采桑.jpg

▲采桑


上课的形式视生产情况而定,有时采用隔日制,有时半日制。如在养蚕期间学习养蚕,包括对桑树的种植栽培等技术和劳动;平时空档中学习文化课程,提高自身文化素养。他们学习的文化课,相当于初中课程,有数学、语文、化学、物理,从县文教局借调来的陈月琴老师则是他们的班主任。在学习过程中陈老师给予了很大的帮助,以致许多年来,这些学生一直牵挂着陈老师,一有空就会有同学去看望陈老师。


6.第一届蚕桑学校部分学员与当年蚕种场职员回忆往事.jpg

▲第一届蚕桑学校部分学员与当年蚕种场职员回忆往事


同样,蚕桑技艺专业课是他们的主攻方向,开设了栽桑学、养蚕学、蚕病学3门课,教材使用了浒关苏州蚕桑专科学校中技班全国统一教材,当然也因地制宜地穿插一些吴江蚕种场在养蚕育蚕中的案例教材。


7.卖蚕茧.jpg

▲卖蚕茧


专业技术老师由县蚕种场的曹德懿(由镇江蚕研所调来的)、李鸿勋、徐念祖三位担任。所以,这批学生在教学和劳动上的课时数各占总课时数的50%。


8.桑蚕茧.jpg

▲桑蚕茧


1960年8月,当两年学习结束后,同学们都学有所成,掌握了养蚕制种、桑树栽培等基本技能。金通根学员说,有13名学员留了下来,其他学员各自回到自己的乡镇公社担任蚕桑指导员,他自己分到副业局(后称多管局)负责铜青桃片区的蚕桑工作,后来到八都、屯村均从事蚕桑工作。


9.八都南联大桑园.jpg

▲八都南联大桑园


王胜奎学员他先在吴江北门蚕种场,与县副业局于部长养试验蚕,后到八都、坛丘、县蚕种场一直从事蚕桑工作。项永铭是13人之一,留场不久后回到庙港继续从事蚕桑工作。又如赵丽娟学员,学校毕业后回到七都后任蚕桑指导员,后来转战八都芦墟,也一直从事蚕桑工作。


10.1960年项永铭吴江县蚕桑学校毕业证书.PNG

▲1960年项永铭吴江县蚕桑学校毕业证书


据了解,历史上吴江蚕桑产地绝大部分位于西南片区,“大部分布于震泽、严墓、大庙、坛丘,约占全县桑田总数的90%”(《吴江市丝绸志》)。到1957年,全县23个乡中有17个乡种桑养蚕。1960起,逐渐向京杭大运河以东片区发展,使得同里、屯村、莘塔、北厍、黎里等地也开始走上种桑养蚕的道路,成为了吴江的蚕桑新区。


11.家庭养蚕.jpg

▲家庭养蚕


所以,作为第一批毕业于蚕桑学校的学员,正逢吴江蚕桑业的发展期,他们走出校门后或回乡或留场,全部奋战在吴江的蚕桑战线上,用学到的新知识和新技能,指导各地种桑养蚕,大力发展种植桑树,培育推广蚕种新品,发挥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12.1960年,第一届蚕桑学校学员毕业合影.PNG

▲1960年,第一届蚕桑学校学员毕业合影


尤其是东北片的蚕桑新区,以前种桑养蚕几乎一片空白,一切要从头开始。因而带动这片区域一起参与到整个吴江蚕桑事业中来,显得尤为重要。金通根在屯村工作期间,经过调查发现要推行“一亩田以上可以种桑树”,这样才可以保证桑树的产量,不达标不可以种,有了桑树才能养蚕。他们先期发展了5个大队,多次培训养蚕种桑人员,通过培训员再深入大队指导推广。


13.1960年,潘荣良毕业后返回公社的批准书.PNG

▲1960年,潘荣良毕业后返回公社的批准书


两年以后,屯树的蚕桑工作全面推广开来,填补了种桑养蚕的空白,为吴江的蚕丝发展作出了一份贡献。


14、农家养蚕.jpg

▲农家养蚕


屯村如此,其它东北片的地区也是同样如此经历了蚕桑工作的推广普及。由此,从60年代开始,以这第一批学员为分界线,从此改变了吴江从前仅仅只有西南片区种桑养蚕的单一境况,使全吴江县境内各乡镇公社普遍种植桑树,并且进行育种养蚕,蚕桑产量突飞猛进,整个吴江的蚕桑事业进入了全面开花时期。到1989年,吴江全县共种有桑树620余万株,桑地面积达92948亩。


15、采桑叶.jpg

▲采桑叶


这些学员后来都成为了吴江蚕桑工作的技术骨干,在各乡镇公社分管从事蚕桑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同时,在蚕桑科研上也有新的突破,如农艺师项永铭参与的《提高亩产茧》项目,荣获了1989年度江苏省蚕桑丰产计划一等奖。


16.1990年,项永铭参加的提高亩产茧项目获得江苏省蚕桑丰产计划一等奖.jpg

▲1990年,项永铭参加的提高亩产茧项目获得江苏省蚕桑丰产计划一等奖


农艺师王胜奎担任县蚕桑学会的理事、蚕种学组组长,他在担任县蚕种场场长期间,把4.5万张蚕种发展了到22万张蚕种,以适应吴江蚕桑事业发展的需要,并多次受到省厅蚕种公司的嘉奖。赵丽娟通过努力,也成为了助理农艺师。


17.1960年王胜奎吴江蚕桑学校毕业证书.PNG

▲1960年王胜奎吴江蚕桑学校毕业证书


望着眼前的这几位头发鬓白、为蚕桑事业默默奋斗了一辈子的老人,看着铺满桌子的学校毕业证及各类相关证件证书,听着他们讲述当年进校门读书、出校门为蚕桑事业奋斗的故事,我深深为他们那种一生牵挂蚕桑的朴素情怀所感动。尘封已久的学校往事,经他们说起,似乎又回到了人们的眼前。


18.1980年,项永铭的江苏省公社林业特产技术辅导员合格证书.jpg

▲1980年,项永铭的江苏省公社林业特产技术辅导员合格证书


19.1992年,项永铭的农艺师技术职称证书.PNG

▲1992年,项永铭的农艺师技术职称证书


该校后来在1960年又扩招了一个班级,学生有52人,学制2年。到1961年3月11日,经县委研究决定,撤销吴江县蚕桑学校。1962年蚕桑学校停办。


0、养蚕_副本.gif

▲养蚕


“春蚕叶饱腹荧荧,吐丝千尺自纬经”。回眸60年,这些从蚕桑校出来的学员,来自基层,回到基层。从学生成长到技师,他们承前启后,秉承优良的传统经验,开创性地改良一些作法,为蚕种的培育、植桑、饲蚕、防病等做出了一代蚕桑人的努力,无疑为吴江蚕桑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起着积极的助推作用。蚕桑丝绸是吴江重要的产业之一,也是吴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蚕桑学校的兴办,两届学员的接力棒,是吴江蚕桑发展关键的一棒。


......

喜欢这篇文章欢迎转发分享


责任编辑:顾晓红、朱梦亭

技术编辑:吴英

图片来源:马常宏、馆藏及网络


稿


我知道,你很有故事,我知道,你也有文采,我知道,你也偷偷的喜欢吴江通。那么大胆和我们表白吧!要知道,吴江通更喜欢你!你的表白,可以是感悟生活,体会人生,也可以是寻找乡愁,记忆历史!文笔不重要,真实真心就好。自行配图,特别欢迎。文末请附作者简介百字,另附影一张。一旦录用,奉上稿酬,虽不高,意很诚,还有你可能喜欢的情书哦!


请发送至投稿邮箱

szwjdaj@163.com 


记得注明姓名和联系方式。如已在其他媒体发表,敬请说明(特别是已在其他微信公众号上推送,一律不录用)。照片请勿插入文中,请单独发送,谢谢!


由于来稿较多,自投稿之日起两个月内没有录用,作者可自行处置(同一作者单次投稿多篇除外)。


吴江通会给你一个原创平台,让你展现自己,让更多的人了解你!




按下方二维码识别 关注更多吴江地情 

(微信ID:SZWJDAJ )


点击查看精彩推荐文章

1客人来哉!哪些农家小菜救过急?

2、我与吴江的半世情缘 ——一个八都农村女孩的成长之路

3、莘塔这家店从大众食堂到大众饭店再到斯特爱酒家,变的是店名,不变的是垂涎欲滴的家乡味儿!

4、这位吴江人,提供了钓鱼岛自古属于中国的一个有力证据

5、暴露年龄的时候到了,这些护肤品你用过吗?

我就知道你“在看”??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