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前的大马路上,停了一长串大家伙——大型收割机。哦,是了,秋风起,稻子成熟,是秋收的季节了。
收割稻子
近几年的工业发展,已经把传统的农业挤到一个偏远的角落。林立的小型厂房,取代了一望无垠的田野,那片记忆中的金黄,已难觅踪影。
金灿灿的稻田
天气晴好,抽空回了趟娘家,父母亲正在晒谷。父亲手中依旧是那柄木撑板,用了好几十年了,确是晒谷翻谷的好帮手。想起小时候,自己也曾娴熟地用它来替忙不过来的父母翻谷、收谷。一晃,已经几十年了。看着父亲翻谷,扬起的微尘,已将他的头上、身上,都蒙上了灰白的一层,更增添了几分岁月的沧桑。是的,父母亲都已不再年轻,都是年近七旬的人了。然而,家里的田地,都只有他们俩人在操持。年轻的一辈,都上着班,不愿再干这脏活苦活累活,也干不好了。幸好,现在有了收割机,省却了许多的劳动,否则,他们这个年纪,真的要吃不消的。
晒谷
父亲不识字,干农活却是好手。其实没别的,他愿意花功夫。农忙的时候,天不黑,见不到他人影,一天到晚泡在田里,除草,翻地,下种,浇水,施肥,除虫……总有干不完的活。庄稼人总信奉,土地是最公平的,你流的汗,不会白流。
除草、翻地、下种
浇水、施肥、除虫
那时候,每到秋收季节,我们姐弟俩,都要来帮忙的。割稻、捆稻、扬谷、晒谷……什么活都不落下。我们最喜欢的是粜谷了,真的就像叶圣陶先生写的《多收了三五斗》那样,跟着上了粜谷的船,晃悠晃悠地来到粮库。当然,我们是新社会,那种盘剥农民血汗的事自然不会再有。对小孩子来说,难得坐一回船,是新鲜;难得赶一趟集镇,更是激动。何况,那几天的粮库,涌满了各个村子里粜谷的农民,毫无例外的,每家都是带了小孩来的。大人忙着奔走粜谷的各种程序,小孩只要在原地守着自家的谷子就行,于是,这里就变成了一场我们小孩子的聚会。有认识的,更多的是不认识的,可是有什么关系呢?有时候,我们可能要从早上待到傍晚,才能粜完谷子,彼此早就混熟了。已记不得,我们那时候一整天都会做些什么,只是觉得离开家这个看了千百遍的地方,什么都好玩。最最重要的是,作为我们来帮忙粜谷的报酬,在那一天,我们总会得到一点平时没有的福利:或是一瓶橘子汽水儿,或是5分钱的一根冰棍儿。那种甜丝丝、透心凉的味儿,成为了刻在心底永恒的记忆。
粜谷
橘子汽水、棒冰
尽管,整个秋收,我们可能手都磨起了泡,腿脚酸软得不知搁哪儿好,晚睡早起少了很多香甜的美梦,可想起那一刻的甜蜜,我们依然盼着,盼着每年稻谷飘香的季节。由于父亲管理得善,粜完谷,家里的粮囤还是垒得高高,都能碰着屋顶了。粮囤就垒在堂屋正对大门的北半间,一进门就能看到它,着实让一家人都觉得心安和喜悦。这一年,都不愁吃喝了。这是农民最朴素的愿望。
稻谷飘香
收割稻谷
粮囤
那时候,一些很会做生意的外乡人,知道这个收获的季节,家家户户都满囤满仓,就会摇着一只只装满“诱惑”的小船,沿着小河一路喊来:“换甘蔗了——要换甘蔗伐——”那拖长的调子,直勾得人心痒痒。那时候,农民有了粮食,但钱还是不多,所以,很多东西,如果不是必须,都不会轻易买。像甘蔗,能买个一小节,来尝尝鲜,就已经不错了。可你知道吗?现在摇来的小船,他说,可以不要钱,用谷子来换?换多少?一捆,就是十根!整整十根呢!男女老少的心,都乱了。“换吗?”“你换吗?”“换!家里这么多谷子,吃不完,明年还能种出来呢。”不知谁起了个头,后面的人纷纷奔忙起来,换甘蔗去喽!家里没大人的小孩,看着人家一捆一捆的甘蔗往回扛,都急哭了,在岸边直跺脚:“我也要,我也要,妈妈怎么还没来?要没有了,要没有了……”我记得,那时候,我们姐弟俩奔出又奔进,巴巴儿地望着父亲,父亲难得很豪气地说:“走,咱们也去换…….”那一刻,我甚至觉得眼角都是幸福的泪水。
换甘蔗
后来,我们还用大米换过西瓜、苹果、橘子……稻谷飘香,装满的何止是粮仓,还有我们那物质匮乏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