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到了金秋时节,秋高气爽,艳阳高照,到处一派丰收景象:柿子红了,桔子黄了,田里的稻穗重了,地里的菜长大了,芋艿挖出来了,山芋一串串了,豆子饱满了,萝卜圆润了,湖里的鱼虾肥了,一切都是成熟的样子。
柿子、桔子、稻穗、香青菜
婺源的篁岭又迎来了一年最火爆的时节,万亩梯田如流动的山水画挂在悬崖陡壁之间:徽式民居高低错落,参天古树挺立山间,前店后坊鳞次栉比,家家阳台“晒”出五彩缤纷的丰收果实:红艳艳的辣椒,金灿灿的菊花,圆滚滚的南瓜,红彤彤的柿子,黄澄澄的玉米,一幅幅美轮美奂的“晒秋”民俗风情画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和摄影爱好者纷至沓来。
婺源篁岭
晒秋
其实,我们吴江也有“晒秋”习俗,特别是太湖一带的西横头晒风盛行。由于自然环境与江南气候的不同,主角不是那铺在阳台竹匾里一匾匾的辣椒,也不是是挂在屋檐下廊柱上成串成串的玉米,更没有金黄一片到处招蜂惹蝶的婺源特产贡菊,我们西横头也有自己丰富多彩的“晒秋”物产。
辣椒、玉米、贡菊
当红主角肯定是那鲜红鲜红的丁香萝卜,这跟西横头爱吃熏青豆的风俗有关。初秋时节,青豆已经一袋袋精心熏制好,存放在床头的石灰瓮里。接下来乡下的阿婆们开始忙着准备晒胡萝卜干:
胡萝卜干、熏青豆
胡萝卜也叫丁香萝卜,与白萝卜不同,它体形苗条,颜色鲜艳,颇为喜气,阿婆们将它洗净,一根根萝卜切成一小块或者刨成长条形,这是一项考验人耐心的细工慢活,有时切上半天也只有一饭萝,但慢工出细活,那刀工真让人佩服,形状工整,大小均匀,泡茶时撒在白瓷碗里粒粒均匀才有卖相。
丁香萝卜
然后趁着秋阳正好,拿到阳台上去晒,竹匾里铺得整整齐齐,挨挨挤挤,有时要用筷子不停地给它们翻身,充分吸收大自然中的每一缕阳光,并时刻提防鸟雀不让它们在上面停留,让每粒萝卜干干净净。日头旺的日子晒上两三天就行,如果碰上忽晴忽阴的天气,则要将竹匾反反复复拿进拿出,晒上好多天,直到萝卜水分完全发挥,身形收缩,在阳光的作用下蜷曲成一粒粒的形状,正好。
晒丁香萝卜干
当然,贪图省力的婆婆可能将萝卜直接用刨子加工成细小的条状也可,但在阳光的作用下,身形太小,泡茶之后吃上去没有嚼劲,可能就没那么讨人喜欢了。每到晒丁香萝卜时节,家家阳台上铺着那一匾匾丁香萝卜,颜色那样鲜艳,仿佛打翻了一罐罐红颜料,形成了一道道红通通的亮丽风景线。虽然没有山区高高低低的地形优势,但如果航空拍摄的话,相信那色彩那气势与婺源的晒秋比,一点也不逊色。
条状的丁香萝卜干
胡萝卜干与熏青豆泡在玻璃杯或白瓷碗里,红绿相宜,煞是好看。一碗色香味俱全的熏豆茶,除了青豆、萝卜干,还需要芝麻和桔子皮作为配角,这制作的过程也是一点也不马虎:
色香味俱全的熏豆茶
香喷喷的芝麻呢,收棵,晒干,收籽,淘洗,再晒干,最后用小火炒熟。桔子皮呢,晒干,浸泡,刮去皮内层的白色桔络,剪成细丝儿,用盐腌制在小口瓶中,旋紧,不易漏气。芝麻也好,橘子皮也好,都需要晒的功夫,芝麻晒在小竹篓里,桔子皮则是随意地摆放在窗台上,只有经过阳光的淬炼,那一粒粒芝麻和一张张桔子皮,才能香到你的唇齿间和骨子里去。
晒芝麻
晒橘子皮
熏青豆剩下的豆子呢,则连壳晒在阳台上,等与热烈的阳光充分接触拥抱后,则豆壳会自动裂开,用木棒轻轻一敲,就能收获到一粒粒成熟的黄豆,与北方不同,南方的黄豆不是作为粮食来用,而是烧菜时作为配料或磨豆浆用,所需的量很少,自然在乡村的晒场上也没有多大的规模。
晒黄豆
除了丁香萝卜,红萝卜和白萝卜也是人家阳台上的“常客”,以前的人家喜欢将萝卜切成块腌制成萝卜干,作为喝粥的必备品,这也需要一番暴晒的功夫。于是,每家每户的阳台上也摆出了此物,与丁香萝卜不同的是,这两种萝卜随意得多了,有的人家直接拿条席子或者尼龙薄膜出来,就大大咧咧地将红萝卜和白萝卜铺在上面,晚上过夜怕露水湿掉,直接卷起来收进屋子的角落里一放了事,第二天再铺开来,完全没有晒丁香萝卜的那种时刻留意和小心翼翼。
晒萝卜干
秋收时节,几乎所有的农作物都会被拿出来晒,大头菜、芥菜、芋艿、山芋、花生,农民们相信,辛辛苦苦种出的庄稼,只有经过阳光的轻轻抚摸与洗礼,才会带有阳光的喷香,带有阳光的味道,被阳光“加工”过的食物,吃到嘴里才安心、舒心。
大头菜、芋艿、山芋、花生
西横头人喜欢晒秋,甚至有次我看到外婆将家里刚做好的新鲜肉圆也拿出来晒一会,说是这样与阳光“香过面孔”后的肉圆,肉质愈发紧实细腻,更重要的是,存放的时间会更长,轻易不会坏掉。在老一辈眼里,阳光,成了最简单最实用的天然防腐剂。
晒肉圆
岂止是秋天,一年四季,春天的菜花头,夏天的茄子豆角,秋天的柿子山芋,冬天的鸡鸭鱼肉,都是晒场上的宠物。特别是太湖“三白”,活蹦乱跳的白鱼、白虾、银鱼,经过“晒”这一道最原始的手工工艺后,已成为远销国内外著名的江南水乡特产。只要能晒的东西,总要拿出来晒一下,无晒不欢,“晒”的风俗已深入人心,成为吴江西横头乡村的一个独特的文化符号。
晒菜花头
晒太湖“三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