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祝贺“吴江通”夺得2016年度
全国档案微信公众号排行榜冠军
227省道、京杭大运河水路并驾齐驱
晴朗的天,风轻云淡。大清早,一轮红日喷薄而出,映照着鲈乡大地上的吴江这座乐居人文之城,千年古运河静静流淌,千年古纤道蜿蜒相伴。
一轮红日
新吴江全景
在这样一个美丽的早晨,大伯和我漫步在吴江南郊京杭大运河的古纤道,我们的身影融在旖旎秀丽的江南水乡风景画里。
黄金水道(大运河)
大运河和同里河交叉口风光
运河大桥弯韵
大伯饶有兴致地说着运河古纤道的过去和现在,我静静地聆听,趣味盎然。
运东开发区风光(运东大道)
华严塔
京杭大运河
吴江古纤道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前,据《吴江县志》记载,太湖与吴淞江之间为广阔水面,湖尾江首浑然一体,古称“一片白”。一千一百多年前,吴江是个水乡泽国,在现在的运河古纤道以东是运河,西面便是太湖湿地,太湖水涨时,水会漫过浅滩与运河交汇。由于风急浪大,船行不便,翻船覆舟是常事。因此,筑堤修路成了古代吴江人的共同愿望。唐元和五年和北宋庆历二年,在苏州刺史王仲舒和苏州通判李禹卿的指挥下,太湖东沿修成一条南北贯通、水陆俱利的湖堤,史称“吴江塘路”。
东太湖的美景
太湖湿地
大运河苏州段遗址:吴江运河古纤道
元朝至正六年用巨石重筑,所以被称为“至正石塘”。在吴江这样地势低洼、土质松散、湖荡密布的地方筑堤修路,实在不是件容易的事。但古代吴江人却用聪明才智战胜了困难。公元1346年至1347年间,又全部用统一尺寸的青石修筑,并用杉木梢打入土中作路基,路体内外再筑两道石墙,中间填入泥石,路面在3米到5米宽,全长约9里,这一段名为石塘,又称“九里石塘”,至此形成了江南运河有史以来最坚固、最完整的一条临水路道,被喻为江南的“水上长城”。
京杭大运河吴江段(摄于1959年)
70年代的大运河吴江段
拓宽前的大运河
拓宽后的大运河
吴江段大运河
大运河上江陵大桥
站在古纤道上,这里的每一块青石似乎在向我们诉说着过去风风雨雨的历史,“水上长城”展示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汗水。古纤道除了在航运上发挥的作用,它的历史意义更显得弥足珍贵。这一古纤道是江南古塘路中的佼佼者,构筑讲究而科学,为了方便太湖泄洪,古塘共设计了136个涵洞,成了后来许多塘路效仿的典范。明朝永乐年间大水连绵,吴江塘路大多遭到破坏,但九里石塘只有少数块石歪斜。后来这一纤道多次修葺,但现存的1800米巨型青石驳岸仍为元代遗存,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
运河古纤道,建于元朝至正六年~七年(1346~1347)
古纤道
1984年,吴江航道处在进行航道养护工程时,将沿线各地残留的古纤道大青石进行集中,重建了1.6公里的古纤道,并修复了3座古桥;在京杭运河苏南段四级航道整治期间,吴江又对该段古纤道进行维修;在苏南运河吴江段三级航道整治工程期间,吴江航道部门结合实际及时变更设计方案,绕开运河古纤道,保护了这段宝贵的文物古迹。
南七星桥
北七星桥
1995年,运河古纤道被确立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国务院把京杭大运河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运河古纤道被列为“大运河沿线文物遗存点”,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京杭大运河的组成部分。2010年4月,运河古纤道项目参与申报并被成功列入首批十大“江苏省大运河沿线重点文物抢救保护工程”之一。为支持和配合大运河申遗工作,吴江区高标准做好相关遗产点的保护工作,还开展了大运河吴江段的环境整治。大运河江南段400公里长的河道两侧,保存下来的古纤道只剩吴江的一段。这条3米多宽、既是纤道又是驿道的元朝遗存,与运河构成水陆并用的交通要道。吴江区政府对古纤道进行的精心保护和整治,让一度荒凉下去的古纤道迎来崭新的生命,逐渐成为人们的休闲风光带,千年古纤道成为吴江的一道亮丽风景线。2014年,吴江古纤道作为申遗点段之一,正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1995年,运河古纤道被确立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桥边有“大运河沿线文物遗存点”的铭碑
春光下的运河大桥
繁忙的通渠水路——京杭大运河吴江段
动脉(黄金水道大运河)
古纤道有着优美的传说。唐朝时,这里有一股泉水甘洌纯白,日夜喷涌,“茶圣”陆羽都慕名前来品尝,评之为“天下四品甘泉”。如今,古纤道一带已成为热闹的城区,吴江汽车站就在一旁。新老吴江人和游客们到古纤道散步,沿着塘岸、石桥走去,观赏着运河、纤道、小桥、花树、亭石、船只,甚是惬意。
吴江汽车站
运河大桥
运河大桥暮色
吴江区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