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这类四角拱桥相对于单孔拱桥来讲,建造中的难度更大,桥型跨度比华西村的桥也大,何况在机械施工设备并不普及的70年代中期,基本上靠人力解决的情况下,其中的困难程度和难度是可以想象的。建桥的人员大致分为三块:小工由当地社员承担,技术工(包括石匠、泥水匠等)由镇上派遣,技术组仍是4人。经过精确测量、挖坑基、浇筑混凝土底板、精确放置四组对角台帽等一系列工序后,上桥梁的大戏正式开始。他们集群众智慧,因地制宜土法上马,四座桥基边同时采用四条船上绑木杆,木杆顶端绑置葫芦,通过手拉葫芦吊装桥梁。施工中,由于四根桥梁分别从四只台帽上同时起吊,一端连台帽,一端伸向空中,在空中与另一只中心台帽的四端连接,所以这里的精确度、水平度还是很高的。他们严格控制着船的平稳,另一方面对四方合拢的拱型桥梁进行相榫后电焊焊接,经过默契配合、连续奋战,他们终于一气呵成的完成了大梁的四方连接工程。张工说了,那段时间里,我们真是干得很艰苦,因为吴江没有经验可以借鉴,每一桩事情、每一张图纸、每一道工序完全是靠自己摸索出来的;在人力、材料物力上,基本处于半机械状态,仍需大量手工劳力给予辅助。条件与环境虽然艰苦,但他们干活还是挺欢的,农业学大寨的时代氛围和标杆典型的旗帜一直在激励着大家。
X型大拱桥梁接通后,接下来的事就好办多了。四端建造肩拱、铺设拦板、桥面板,挑土填桥陂等等,经过半年时间的奋力拼搏,一座崭新的农用四角桥耸立在了农场大队新开港的交叉处,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增添了一个新的亮点,更是为吴江水利建设树立起了一根标杆。该桥不仅解决了因河港而割成四个方位之间的交通问题,而且极大地节省了人们出行成本和原本造四座桥的经济成本,在形态上也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的要求。新建成的桥取名为“农场大桥”,桥上镌刻的四个大字选用了风行的“毛体”,桥栏板上还有海欧搏浪的图案,体现着那个时代的农创人满怀信心、不断拼搏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