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5年02月23日 星期日
数字方志馆搜索:
话说同里
陈志强

“吴江通”致力于传播吴江地情文化,

您的关注,我的动力!






同里镇,地处吴江区东北部,东连昆山市周庄镇,南接吴江区黎里镇,西毗吴江区江陵街道,北与吴中区车坊街道相邻。面积93.03平方千米,辖鱼行、东新、富渔等6个社区,叶建、北联、九里湖等10个行政村。苏同黎公路纵穿南北,同周、周湖两条公路横贯东西。






同里古镇的由来


同里具有悠久的历史。据九里湖和移定毕圩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考证,早在五六千年前,同里的先民就在这里劳动、生息、繁衍了。自五代后梁开平三年(909),吴越王钱镠请割吴县南地及嘉兴北境置吴江县后,同里先属感化乡,后属范隅乡。宋元间,同里“民丰物阜,商贩骈集,百工之事咸具,园池亭榭,声伎歌舞,冠绝一时”。至明代,同里“地方五里,居民千余家;屋宇丛密,街道逶迤;市物腾沸,可方州郡”。到了清代,“居民日增,市镇日扩”,初步形成现今的古镇规模。


1同里移定毕圩遗址挖掘现场.jpg

▲移定毕圩遗址挖掘现场(作者提供)


九里湖遗址印纹陶片.png

九里湖遗址出土的印纹陶片(作者提供)


清乾隆《吴江县志》载同里镇.png

▲清乾隆《吴江县志》载同里镇(作者提供)


同里历来为富庶之地,故旧名为“富土”,后嫌其太显耀,遂将“富”字去掉一点,一拆为二,上半部分为“同”,下半部分的“田”与“土”字合之为“里”。同里,因镇区内流淌着三条东西向的市河,形似一个“川”字,故别称为“同川”。

Hua Shuo Tong Li






同里的小桥流水人家


同里古镇区既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也是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至今保留着醇正水乡、旧时江南的风貌。整个镇区被列为省级文保单位,这在江苏省是绝无仅有的,在全国也恐怕是个孤例。


同里不仅河流众多,而且湖荡密布。镇四周旧由同里湖、南星湖、叶泽湖、庞山湖(清末民初开始围垦,本世纪初成为工业区)、九里湖五个湖泊环抱着,15条大小河流将全镇分割为7个岛屿。街道依着纵横相间的水路而建,曲曲弯弯,盘绕迂回,人家临水而筑,家家傍河,户户通舟,处处有河埠。


8同里小桥流水人家.jpg

▲同里的小桥流水人家(作者提供)


同里水多桥也多,最多时有桥54座,现在尚有数十座形态各异的古石桥躺卧在一泓泓碧水之上。这些桥向人们展现着一幅幅旖旎秀丽的风景图画。有紫石青石砌的,有花岗岩垒的;有露于清波之上的,有藏于绿树丛中的;有桥连着桥的,有桥中有桥的。这些桥流传着一个个优美动人的传说。坐落在镇区西郊的渡船桥,相传一位在这里摆渡为生的老渡工将京官馈赠的金银连同自己多年的积蓄用以造桥,方便行人;地处镇北的饮马桥,建造时最后一块桥面石怎么铺也铺不平,后来造桥师傅经一位白发老人点拨,买了块豆腐垫在下面,居然四平八稳,故亦名为“豆腐桥”;镇中的中元桥,出资造桥人为呕气不走东面正在改建的泰来桥,特地赶工期,抢先落成此桥,因此,被人称为“赌气桥”。


10饮马桥.jpg

▲饮马桥(作者提供)


12中元桥.jpg

▲中元桥(作者提供)


这些桥紧连着当地的文化与百姓生活。位于镇东北的普安桥,俗称小东溪桥,也名读书桥,其桥联“一泓月色含规影,两岸书声接榜歌”,生动地记录下了古镇同里千百年来盛行读书的风气;坐落在退思园西边的长庆、吉利、太平三桥散发着浓烈的民俗风情,以前凡居民嫁娶,必在鼓乐声中抬着花轿过此三桥。如今,游人在这里,还常会碰到一队队送亲迎亲的人群,当地老人过生日,也要在吃过寿面后,来走这三桥,以期晚年“太平”“吉利”“长庆”。


13普安桥.JPG

▲普安桥(作者提供)


14同里三桥.JPG

▲同里三桥(作者提供)


这些桥上有着工艺精美、寓意深长的雕刻。镇西有座乌金桥,桥面石上刻着一幅颇为特殊的图案。该图案的雕刻粗犷有力,画面栩栩如生,左上角刻着一只喜鹊,下视着地面,图的下半部刻着一只獾,回首仰视着天空和喜鹊。这图案为“獾天喜地”。獾,也名狗獾,为一种哺乳动物,其毛色通常为灰色,下腹部为黑色,脸部有黑白相间的条纹,耳端为白色,主要食蚯蚓,也吃昆虫、甲虫和小型哺乳动物。民俗中,獾谐音“欢”,喜鹊象征“喜”,图案中獾抬头朝天,喜鹊俯首朝地,合意为“欢天喜地”。镇西北有座富观桥,拱券上刻着“鲤鱼跳龙门”图案,其鲤鱼的形象与众不同,为龙首鱼尾。传说在很早以前的一个三月桃花汛期里,这条鲤鱼在即将跳过龙门之时,忽然看见河岸边走来一位娇艳的女子,不由得动了凡心而走了神,结果前功尽弃,变成了似鱼非鱼、似龙非龙的模样。当地的人们深为这条鲤鱼惋惜,惋惜之余,把它的模样雕刻在了富观桥上。


15乌金桥.jpg

▲乌金桥及桥面上的石雕刻

        (作者提供)


16乌金桥桥面石雕刻.JPG


17富观桥.jpg

▲富观桥(作者提供)


同里风土清嘉,遗留下来许多明清建筑,如三谢堂、明德堂、承恩堂、耕乐堂、务本堂、庆善堂、崇本堂、嘉荫堂等等,其中不少为深宅大院,步入其中,轿厅、茶厅、正厅、花厅、楼厅……步步登高,进进幽深。内宅前后贯通,举步在“走马楼”里,雨天可不湿鞋,晴天又可遮阳。移步宅内幽暗深长的备弄里,只见到斑驳的墙壁和砌在墙上被烟火熏得黑黑的壁龛,脚下则感到一股股阴冷的潮气在侵袭着。宅的每一进背后都造有砖雕门楼,其雕刻各不相同,或沉稳、细腻,或纤巧、玲珑,或明快、简洁,座座深雕细刻,形神有致。移步厅堂上、楼阁里,只见布满精美的木雕,或人物故事,或花鸟神兽,幅幅惟妙惟肖。古宅的后面、旁侧,建造着一座座灵秀的花园,以“贴水园”著称于世的退思园是其中的佼佼者。此园占地虽仅为5674平方米,但集中了江南园林的楼台亭阁、廊舫桥榭、厅堂房轩等建筑,春夏秋冬,琴棋书画,各景俱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当是无愧。此园内园的建筑均贴水而筑,站在退思草堂前的贴水平台上,环顾四周,各个景点围成一幅舒展旷远、浓淡相宜、恬澹静意的山水长画卷:右侧的水香榭檐牙高啄、悬挑水面;右前侧的“闹红一舸”,似在扬波掀浪迎面而来;隔池相望的菰雨生凉轩菰草掩映,凉风袭来,轩上侧的“天桥”横空出世,飞越山巅;左前侧的眠云亭翼然山巅,气象万千;左侧的三曲桥朴实轻盈,平卧在碧波之上。



23嘉荫堂.jpg
21耕乐堂.JPG
22崇本堂.jpg

▲嘉荫堂(左)、耕乐堂(右上)、崇本堂(右下)(作者提供)


18退思园鸟瞰_副本.jpg

▲上世纪90年代退思园鸟瞰(作者提供)


同里物质文化遗产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也甚是丰富。同里宣卷为国家级非遗项目,清代同治光绪年间即已盛行,以同里为传播中心,流传于吴江各乡镇。珍珠塔的传说、赞神歌、李记阿婆茶均为苏州市非遗项目;同里走三桥风俗、罗星洲道教音乐、剪纸、黄豆酱、闵饼、造船、箍桶、竹编制作技艺等均为吴江非遗项目。


同里宣卷表演.png

▲同里宣卷表演

Hua Shuo Tong Li






同里的乡村自然景观


同里的乡村自然景观在江南古镇也堪为翘楚。位于肖甸湖村的“江苏吴江同里国家湿地公园”,是其中的代表。上世纪60年代末以前,这里尚为一泓湖水,波光淼淼,当时的人们为灭钉螺,将之抽干为田,可由于土质因素,稻麦生长不起来,于是植上了水杉、池杉、毛竹等植物,不经意间,一座水乡平原少见、面积近4000亩的森林悄然诞生了。幸运的是,“养在深闺”终被人识,1995年,肖甸湖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1998年被江苏省农林厅批准为“吴江肖甸湖森林公园”。2019年12月,通过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验收,正式成为“国家湿地公园”。


25肖甸湖6地公园.jpg

▲江苏吴江同里国家湿地公园一景(作者提供)


北联村的景观也值得去一览。该村位于镇东北,东与苏州市吴中区接壤,南邻三港村,西、北枕吴淞江,面积4.57平方千米,下辖旺塔、高田上、堰浜里等31个自然村,村因2003年由旺塔、韩墅、裴厍3村合并而成,而这3村均位于同里镇最北部,故名北联。2019年12月,北联村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其最为显著的特点是以农业和乡村旅游为发展主线,从名不见经传到网红打卡地,走上了一条农文旅相融合的道路。不同季节来到北联村,都能看到不同诗意的农田景观,而其中最令人赞叹的是春天的油菜花开。这里1500多亩油菜花尽情绽放,呈现出“万亩黄金醉落霞”的奇特景观,一年一度的“中国·同里油菜花节”便在此时盛大开幕。登上10余米高的观光塔,可以清晰地看到花田中央用多色油菜勾勒出的“中国式现代化”“农业强国”字样。农田当“画布”,油菜作“颜料”,文字的主体部分选用呈绿色的小麦,与金黄色油菜花铺设的背景制造色差以突出字体,从而组合成一幅幅美丽的油菜花创意画。


27北联村油菜花开.jpeg

▲北联村万亩油菜花田(作者提供)

Hua Shuo Tong Li






同里的名人与物产


同里历来是人文荟萃之地,自宋至清嘉庆年间,曾出特奏名状元1名(南宋魏汝贤),进士38名,举人80名,宋代诗人叶茵,元代进士、翰林承旨徐纯夫,明初《永乐大典》副总裁梁时、江西右布政使何源,清道光进士、协办大学士、军机大臣沈桂芬,清末民初吴门画坛一代宗师陆恢等均系声名卓著。近现代更是贤达迭现,雅士云集,其中著名的“杨柳松柏”(书法篆刻家杨天骥、近代著名诗人柳亚子〈上世纪初,柳亚子曾在同里的同川自治学社就学〉、国学大师金松岑、辛亥革命风云人物陈去病)便是杰出的代表,尚有著名爱国志士、吴江中学首任校长薛凤昌,著名社会活动家、政论家蓝公武,中国民主促进会创始人之一的王绍鏊,近代著名作家范烟桥,《文汇报》创始人严宝礼,著名教授、爱国民主人士费巩等。另有冯新德、沈善炯等中科院院士。由于他们出生、生活在这里,产生了不少名人故居,如陈去病故居、杨天骥故居、天放楼与红楼等,供后人参观、瞻仰。


28杨天骥故居.jpg


30陈去病故居.JPG

▲杨天骥故居(左)、陈去病故居(右)(作者提供)


29天放楼.jpg

31王绍鏊故居.jpg

▲天放楼(左)、王绍鏊故居(右)(作者提供)


同里物产丰阜,以前其米市颇有名气,所剥剪的鸡头米享誉远近,糕点品种也十分繁多。闵饼,亦名苎头饼,形似小青团子,出自闵家湾,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该饼黛青光亮、清香滑糯、油而不腻、食后留香,传说有一年的夏末初秋,购者将饼携带进京,路上跋涉半月之久,其风味依旧,从此,名声大振。此外,镇上百年老店谷香村等店所产的百果糕、桔红糕、桂花糕、猪油糕、袜底酥、枣泥麻饼、酒酿饼、梅菜月饼等也都十分可口,深受顾客欢迎。


33剥鸡头米.JPG

▲剥鸡头米(作者提供)


清嘉庆《同里志》载鸡头米和闵饼.png

 ▲清嘉庆《同里志》载芡实(鸡头米和闵饼
(作者提供)


走进同里,感受着古朴素雅的风光,体味着充满诗意的情韵,让人心醉神迷,流连忘返,不禁从心底里赞道:“美哉,同里!”

Hua Shuo Tong Li





END




责编 | 王秋蕾

美编 | 潘   莉

审核 | 王来刚

图片 | 潘福官、汝迪昌、陈志强、网 络

※※  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稿

我知道,你很有故事,我知道,你也有文采,我知道,你也偷偷的喜欢吴江通。那么大胆和我们表白吧!要知道,吴江通更喜欢你!你的表白,可以是感悟生活,体会人生,也可以是寻找乡愁,记忆历史!文笔不重要,真实真心就好。自行配图,特别欢迎。一旦录用,奉上稿酬,虽不高,意很诚,还有你可能喜欢的地情书哦!

1、请发送至投稿邮箱

szwjdaj@163.com 


2、注明姓名和联系方式。如已在其他媒体发表,敬请说明(特别是已在其他微信公众号上推送,一律不录用)。照片请勿插入文中,请单独发送。


3、如第一次投稿,文末请附作者简介百把字,另附近影一张,谢谢!


由于来稿较多,自投稿之日起两个月内没有录用,作者可自行处置(同一作者单次投稿多篇除外)。


吴江通会给你一个原创平台,让你展现自己,让更多的人了解你!



按下方二维码识别 关注更多吴江地情 

(微信ID:SZWJDAJ )


点击查看精彩推荐文章

1、外公的酱园传奇

2、中山街上的消费天堂

3、看灶具、燃料变迁  话生活日新月异

4、蛇年说蛇

5、“头”要紧——理个“发”


原创不容易,

请点“赞”“在看”鼓励哦???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