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5年02月02日 星期日
数字方志馆搜索:
“头”要紧——理个“发”
张金龙
“吴江通”致力于传播吴江地情文化

您的支持,我的动力!




2024年,某地发型师缘于能精准满足顾客需求而爆红,演变成热搜话题。提及“理发”,大家都不会陌生,江南人一般俗称之为“剃头”,是件贯穿一生的重要事情,从出生到入死,都少不了理发。因此民间口头禅——戏称“头等大事”、“头”要紧、从“头”开始。

发型是仪容仪表的组成部分,发型整洁有序、得体大方往往能给人留下精致考究的第一印象。头发长了,不及时去打理,会看起来蓬头垢面,邋里邋遢。当然,某些艺术家、思哲家等刻意为之另当别论。大多数平常人会定期去理发,理完发整个人顿时精神起来了。

近日,笔者理发归来,脑门轻松,神清气爽。顺便,简单捋一捋“理发史”,真诚谢一谢“理发师”。





一、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黎里古镇道南桥边上的达明理发店(陈良提供)


《孝经·开宗明义章》中云:“子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古代,汉人遵循封建孝道遗训,不轻易剪去头发,往往束发为髻,用簪子或丝带固定,视为命根子。剪头发也被视为不孝,父母亡故带孝期间,七七四十九天内不能剃须发。明代之前,汉人都留长发。杜甫“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诗句便是束发的真实写照。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男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行“冠礼”就是将头发梳起来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是“加冠”“及笄”。

古代汉人的长发要伴随人的一生。那么何时开始有理发的呢?据考证,理发业始于清朝。清政府为了加强统治,以满人发式、服饰等标准对全国进行强制统一。因而,剃发、易服也成了归顺清朝的象征。原吴江市图书馆馆长董振声先生著作《吴江人物漫记》,在《拼将一死存节义》《雪滩代有名流在》等章节中多处描写到:“清兵到江南后不久,就下了剃发令,要求男子一律剃发留辫,作满人打扮。同里镇有个读书人不愿受此侮辱,拒不听命”;“原来清初有剃发令,谁不剃发要杀头。当时平望居民并不知情,头发还照留着。清兵过平望,发现此事,按照法令,留发的都要斩首……”


汾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旧式剃头店(赵雪峰提供)


关于理发还有个特别的习俗:农历正月不能剃头。传说“正月不剃头,剃头死娘舅”,因此理发师的年假一般也只能被集中放在这个特殊月份。而到了农历二月便会出现报复性反弹“井喷”,休假满月养精蓄锐的“老法师”们满血回归重振旗鼓意气风发,从早忙到晚,夸张得连上卫生间也要一路小跑,一日三餐狼吞虎咽。尤其是“二月二·龙抬头”当日,小老百姓普遍为了讨个吉利口彩——鸿运当头、从头开始,男女老少一股脑儿争先恐后挤进理发场所,人流量特大,此情此景真可谓门庭若市人山人海。



二、剃头担,一头热

老式理发工具(作者提供)


清代初年,剃头匠技艺低劣、工具粗糙。有一位罗道士精心研制了剃头、刮脸、取耳、清眼的器具,并创造了通、篦、掏、解、顺等一整套理发养颜法,轰动了京城,惊动了大内,使剃头业真正形成了一个完整又独立的行当。后来,凡是在剃头担上竖有一根独脚旗杆,上面有龙凤旗、魁星斗,就意味着是替罗祖师奉旨行走天下,任何关卡,无一不畅通无阻。


理发工具(苏州市黎里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提供)


清初的剃头匠叫“待招”,没有固定店铺,哪里有人就在哪里就地剃头,俨然是“流动着的剃头店”。他们闯南赶北走街串巷,上门服务,配备有专业工具——剃头挑子。这副担子的前面是红色圆笼,中藏炭炉,上置一铜盆,盆内有水,水常温热,随时随地待命服侍。圆笼最下边有腿,放在地上可支撑。从圆笼的一侧向上延伸出一个长杆,其原型是旗杆,顶部悬挂朝廷“留发者斩首”圣旨,象征着权力与威严。随着时间的推移,“留发者斩首”的圣旨逐渐演变为一块块鐾刀布(即磨刀布,将剃头刀在帆布面上反复磨擦,使刀刃锋利)。


鐾刀布(苏州市黎里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提供)


辛亥革命后,西方文化传入中国,改变了华人发型的同时也发展了理发业。民国时期的剃头担子已成“过去式”,六十年代男士平头、女士扎马尾的样板式发型是一种时尚风向标。“剃头挑子——单头热(单相思)”,寓意一厢情愿,并非双向奔赴。解放后,剃工们社会地位大大提高,理发作为服务民生行业,迎来了新的生机。


老底子剃头店(作者提供)

儿时记忆中,有些剃头担子一头的小柜做得像个板凳,半路上遇到要剃头的,若是没桌椅,可当凳子坐。小柜的一侧安装有三四个带铜拉手的抽屉,堆放着轧剪(推子)、剃刀、梳子、刷子、肥皂、扑粉等理发和洗刷工具。顾客在凳子上一坐,理发师拿围裙在顾客脖子上一围,锃亮的剃刀在“鐾刀布”上来回磨几下,无论老少,想要理光头、平头,剃头匠都能应付自如。那时剃头,不仅仅理发、刮脸,还要剪鼻毛、掏耳朵、修眼睑、敲背捶腿,舒舒服服,松弛感强烈。如今剃头担淡化、退出了人们的视线,成为一种集体化的难忘追忆。



三、铁打的营盘,流动的兵


江苏省吴江师范学校学生理发券(严卫强提供)

随着历史的发展以及人民对美的不断追求,理发形式多种多样,服务内容不断拓展延伸。从最初的简简单单理个发,速战速决一洗了之,到集理发、烫发、接发、生发、美容、塑身、健体、按摩、养生、足疗等为一体的一条龙服务行业。真可谓斗转星移,时过境迁,理发店业已从头热到脚,两头都热,再也不是旧社会的“一头热”。理发店名称也花样百出无奇不有,什么造型发廊、美发研究所、天使理容室、梦幻会馆等等,店名中洋结合、琳琅满目、天花乱坠,未来的取名也许更加无法想象。幸亏有店门前不断闪烁着的红白蓝三色旋转花筒灯广而告之,方能让顾客们有效识别。


理发店老证件苏州市黎里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提供


 “做天下头等事业,用世间顶上功夫”。以前的剃头,没有我们现在的理发美容那么复杂繁琐,没那么多眼花缭乱的工具和药水,剃头匠仅凭手中的一把剃头刀,没电动剃须刀、吹风机等外接小家电,另加一盆温热水和一块公用毛巾,就让人得面目一新,这需要特别娴熟到家的人工手艺。在我的家乡七都小镇,跃进大队早期就有亭子港丰乐塘桥头知名度最高的毛进宝剃头店,还有育妹、阿荣两爿剃头店,三足鼎立互相竞争。王家浜桥堍东西两边也有阿金、曹氏俩店;上世纪90年代初,我同窗阿菊姑娘又在丰年塘桥东的湖塘路北,开了一间理发室,1996年5月5日,我大婚当日就在她店里“做头”,好评如潮。我外祖母家所在地,有隐读村邵阿根剃头店,位于洪木桥东北侧,百年老店至今经营,也是我祖母的百年老亲眷,儿时的我是小常客。2024年11月10日,我特意故地重访,格外亲切;还有一家阿芬理发店,也曾光顾。双石港回龙桥堍,有卫琴理发店,也守店数十年。与庙港毗邻的有丁家港、五界亭等理发店。吴溇集镇庄桥附近的理发店较多,但是我们儿时难得“出街浪”。


七都镇隐读村邵阿根剃头店新旧对比图(作者提供)


旧时的松陵镇“亚洲理发店”

左侧是中华眼镜店,右侧是冷饮店(马常宏提供)


1988年8月伊始,我在吴江县城读书深造,毕业分配在松陵镇工作至今,相继结识了多爿松陵理发店,尤其是原来的湖滨路、县府街、中山街、下塘街、红旗路、中心北巷、尚书巷的理发店较多。三四十年过去了,至今记忆犹新的是亚洲理发店,因为店名前缀高大上!小小苏南县城居然高戴了这么一顶大帽子,亚洲雄风震天吼!为了创作本文,我特地联系到了“老松陵”、土著居民、文史专家马常宏先生,索要了上世纪亚洲理发店的珍稀旧照片,联想翩翩,忆苦思甜。查阅《吴江县志》《吴江市志》《松陵镇志》都有松陵镇亚洲理发店的记载,其坚持营业至21世纪初才闭门歇业。另外,值得一提的还有。苏州市郊区亭子桥畔的国营横塘理发店,店主是我祖母的亲侄儿,四五十年前我也是小常客,当年表叔的剃头工具如今仍由表兄妥善保存,以示缅怀。


1995年7月28日“亚洲理发店”搬到下塘街时照片,现已拆除(马常宏提供)


除了理发店,关于头发的记忆还有洗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时连一块香皂都很奇缺,发乳、发膏、护发素、定型摩斯等美容美发用品听也没听说过。我们兄弟姊妹三人经常紧随祖母一起到田间地头,采摘木槿树叶片,再将槿叶放置在缸甏内搅碎,用碎叶清洁头发,洗涤效果要比后来普遍使用的洗发水好得多,绿色生态安全环保。


采集木槿叶制作洗发水(沈丽华提供)


浮光掠影忆往事,不堪回首话当年。如今,我侨居吴江县城已近四十年,一年四季难得逢到七都父老乡亲红白喜事,随即返回老家参与,顺便在七都镇区理一回发。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之后,同窗好友聚会时发现大多数人早生华发,银丝闪烁,茶余饭后总不忘热情地彼此调侃戏说——聪明绝顶、地中海、农村包围城市、脱发护发运动。我们已经不太在乎发质的黑与白,更在意头发的有或无、多和少。不是吗?行文至此,突然想起童年时代老长辈之间日常生活的互相打趣:“剩几根同志,你好!”“几根发同志,长远弗见。”一本漫画大师张乐平的连环画《三毛流浪记》可是当年最好的小人书,穷得只剩三根头发的流浪儿童身处旧社会水深火热之中。一部电视剧《射雕英雄传》让我们第一次了解宋人的发型容貌。


电视剧《射雕英雄传》宣传海报(作者提供)


如今21世纪是一个包容大度、积极开放、多元个性、彼此尊重的外向型社会。头发造型也与时俱进,兼容并包,什么公鸡头、飞机头、爆炸头、彩妆头发、桃子长寿头、西瓜皮、梅花桩发型、接头发、假发头套,甚至新生一代崇尚的cosplay动漫人物造型也可以。罕见有些男孩子留有小辫子,别具一格,超级萌萌哒。


剃头工具(苏州市黎里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提供)


现在是一个十分注重仪式感的最好的文明时代,婴儿满月要剃头,周岁阿太要理发,婚庆喜事更要“做头”,四十不做五十不发,六十大寿要美发。剪发、剃须、修面、采耳、敲背、按摩、烫染、美容、美发,一个都不能少。有些新婚夫妇,将刚满月孩子剃下的人生第一茬头发,做成一枝毛笔,永久性留念。现在,全国各省市县镇区街道社区组建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都配有“爱心理发队”,志愿者上门义务给老弱病残孕免费梳理头发,义工们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取得了极佳的社会效益!


盛泽镇目澜志愿服务团队为优抚人员、低保特困户等上门理发(夏金荣提供)


理世上万缕青丝,创人间头等事业。不久前,学友严卫强先生特供我一枚仅限校内使用的当年师范生理发券,又勾引起80年代美好陈年往事。师范院校读书时期,政教处恩师非常关注师范生仪容仪表装束,可是有一天竟然有一位学长一时冲动剃了光头,据说是足球运动员追求激情与速度,物理学角度认为秃头可以减少迎面风的阻力!呵呵。


作者与吴江文史专家吴国良(左)合影(吴江区溇港文化研究会会长孙菊林提供)


◆ 责 编:朱梦亭

◆ 美 编:顾舒文

◆ 审 核:王来刚

◆ 图 片:张金龙、马常宏、夏金荣、沈丽华、严卫强、赵雪峰、陈良、孙菊林、苏州市黎里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网络、馆藏

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稿

我知道,你很有故事,我知道,你也有文采,我知道,你也偷偷的喜欢吴江通。那么大胆和我们表白吧!要知道,吴江通更喜欢你!你的表白,可以是感悟生活,体会人生,也可以是寻找乡愁,记忆历史!文笔不重要,真实真心就好。自行配图,特别欢迎。一旦录用,奉上稿酬,虽不高,意很诚,还有你可能喜欢的地情书哦!

1、请发送至投稿邮箱

szwjdaj@163.com 


2、注明姓名和联系方式。如已在其他媒体发表,敬请说明(特别是已在其他微信公众号上推送,一律不录用)。照片请勿插入文中,请单独发送。


3、如第一次投稿,文末请附作者简介百把字,另附近影一张,谢谢!


由于来稿较多,自投稿之日起两个月内没有录用,作者可自行处置(同一作者单次投稿多篇除外)。


吴江通会给你一个原创平台,让你展现自己,让更多的人了解你!



按下方二维码识别 关注更多吴江地情 

(微信ID:SZWJDAJ )


点击查看精彩推荐文章

1.吴溇老街的烟火人间

2.春节“年俗”之“洗澡、理发、清扫卫生”

3.我的两位老领导

4.八坼在右

5.解读照片中的吴江城墙



原创不容易,

请点“赞”“在看”鼓励哦??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