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8月伊始,我在吴江县城读书深造,毕业分配在松陵镇工作至今,相继结识了多爿松陵理发店,尤其是原来的湖滨路、县府街、中山街、下塘街、红旗路、中心北巷、尚书巷的理发店较多。三四十年过去了,至今记忆犹新的是亚洲理发店,因为店名前缀高大上!小小苏南县城居然高戴了这么一顶大帽子,亚洲雄风震天吼!为了创作本文,我特地联系到了“老松陵”、土著居民、文史专家马常宏先生,索要了上世纪亚洲理发店的珍稀旧照片,联想翩翩,忆苦思甜。查阅《吴江县志》《吴江市志》《松陵镇志》都有松陵镇亚洲理发店的记载,其坚持营业至21世纪初才闭门歇业。另外,值得一提的还有。苏州市郊区亭子桥畔的国营横塘理发店,店主是我祖母的亲侄儿,四五十年前我也是小常客,当年表叔的剃头工具如今仍由表兄妥善保存,以示缅怀。
1995年7月28日“亚洲理发店”搬到下塘街时照片,现已拆除(马常宏提供)
除了理发店,关于头发的记忆还有洗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时连一块香皂都很奇缺,发乳、发膏、护发素、定型摩斯等美容美发用品听也没听说过。我们兄弟姊妹三人经常紧随祖母一起到田间地头,采摘木槿树叶片,再将槿叶放置在缸甏内搅碎,用碎叶清洁头发,洗涤效果要比后来普遍使用的洗发水好得多,绿色生态安全环保。
浮光掠影忆往事,不堪回首话当年。如今,我侨居吴江县城已近四十年,一年四季难得逢到七都父老乡亲红白喜事,随即返回老家参与,顺便在七都镇区理一回发。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之后,同窗好友聚会时发现大多数人早生华发,银丝闪烁,茶余饭后总不忘热情地彼此调侃戏说——聪明绝顶、地中海、农村包围城市、脱发护发运动。我们已经不太在乎发质的黑与白,更在意头发的有或无、多和少。不是吗?行文至此,突然想起童年时代老长辈之间日常生活的互相打趣:“剩几根同志,你好!”“几根发同志,长远弗见。”一本漫画大师张乐平的连环画《三毛流浪记》可是当年最好的小人书,穷得只剩三根头发的流浪儿童身处旧社会水深火热之中。一部电视剧《射雕英雄传》让我们第一次了解宋人的发型容貌。
如今21世纪是一个包容大度、积极开放、多元个性、彼此尊重的外向型社会。头发造型也与时俱进,兼容并包,什么公鸡头、飞机头、爆炸头、彩妆头发、桃子长寿头、西瓜皮、梅花桩发型、接头发、假发头套,甚至新生一代崇尚的cosplay动漫人物造型也可以。罕见有些男孩子留有小辫子,别具一格,超级萌萌哒。
现在是一个十分注重仪式感的最好的文明时代,婴儿满月要剃头,周岁阿太要理发,婚庆喜事更要“做头”,四十不做五十不发,六十大寿要美发。剪发、剃须、修面、采耳、敲背、按摩、烫染、美容、美发,一个都不能少。有些新婚夫妇,将刚满月孩子剃下的人生第一茬头发,做成一枝毛笔,永久性留念。现在,全国各省市县镇区街道社区组建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都配有“爱心理发队”,志愿者上门义务给老弱病残孕免费梳理头发,义工们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取得了极佳的社会效益!
盛泽镇目澜志愿服务团队为优抚人员、低保特困户等上门理发(夏金荣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