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5年01月22日 星期三
数字方志馆搜索:
解读照片中的吴江城墙
马常宏
“吴江通”致力于传播吴江地情文化

您的支持,我的动力!


吴江县城的历史最早追溯到松陵镇建立,有了松陵镇,才有吴江县城。松陵之名始见于史书是在公元前476年间,东汉赵晔的《吴越春秋》,其中写到“吴王大惧,夜遁。越王追奔攻吴,兵入于江阳松陵,……越军坏败,松陵却退”。

到了汉朝高祖元年(前206年),松陵开始设立军镇(属吴县),有驻军镇守该地。吴江是江南军事重地,松陵扼守着姑苏南部交通要道,对保护苏州南侧起到了镇守、防御作用。只是早年的军镇,都是以木栅栏构成的军寨,有开闭的寨(城)门。后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流通,“军镇”的军事功能逐渐向经济职能为主的“市镇”转变。“军镇”的名称慢慢消失了。

后梁开平三年(909年),由于苏杭间的松陵镇是军事要地,唐吴越王钱镠出于战略需求考量,要提升其战略地位,必需要建城设县。钱镠奏请朝廷后,划吴县南地、嘉兴北境,置吴江县。以吴淞江的古称吴江为县名,并选松陵为县治所在地。因此说,钱鏐是吴江县的开山鼻祖。

钱镠的谥号是“武肃”。在《武肃王年表》中:“正月,王命筑松江(即吴淞江)南北二城锁栅,至五月方成。”可见筑松陵城的,正是钱镠。当年钱镠命手下水军将领司马福根据地形,在吴淞江源头的江南、江北各筑一城(有南津、北津之称)。南城在今吴江文庙一带,北城在松陵老城区,两城隔江对峙。当时司马福所建的城,也只是一种栅栏性质的军事性营寨,并没有城墙。其后南城废而存北城。

而吴江最早有城墙记载的是到了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吴王张士诚攻占苏州、吴江之后,为巩固城池和军事需要,张士诚之弟张士德开始在松陵镇上扩建修筑起城墙,把原治安桥处城墙扩展到北门水关桥处,从此吴江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城墙城堡。

吴江城墙颇见规模,有着东南西北4座城门和5座水关门。后来历经各个朝代的演绎和战争,城墙几经坍塌,几经重修。值得肯定的是,城墙的根基、位置、范围自张士德以后基本没有发生变动,一直延续到20世纪中叶。


20世纪30年代吴江县城城墙图(作者提供)

一座城池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有城墙,有城墙的地方,才能算作城市。对于吴江城墙的形状、规模、走向等,吴江一些志书中也有记载,囿于时代的局限,这些城池城墙图有方形的、龟圆形的,长方形的等等。但是,至少从中我们能看到吴江城的大体轮廓和范围。到了民国24年(1935年),一张松陵镇图,才较为清晰准确的描绘了松陵全貌和周边城墙位置。上世纪60年代末,形势所逼,笔者家和镇上许多家庭一样,在西城墙颓垣断壁的墙基处(今东门社区处),深挖防空洞,以备急需所用,只惜那时没相机,没有留下那些黄泥所垒的城墙照,甚为遗憾。所以,对吴江城墙的真实面貌,历史并没有给我们留下许多实景资料。

照相机的出现,改变了我们对事物的认知,相机能真实记录事物本质。照相机是19世纪中叶传入中国的,距今也只有近两百年历史。传到吴江则更晚些,而用相机拍摄城墙则少之又少。下面笔者依据搜集到的几张吴江城墙旧照片,来解读下当年城墙的状况。

吴江南城墙远景照(1935年摄)(作者提供)


据目前资料显示,吴江城墙最早有照片记录的是在1935年,那是一张吴江南城墙的远景照片,也就是今松陵中心小学北侧停车场处向西经原种子站仓库到辉德湾南侧这一段。照片中有护城河流,只有空旷的土地、树木,民宅几乎没有,但长长、高大的城墙体还是透析着雄伟的气息。历史上吴江城墙高二丈八尺(约9.3米),厚一丈五尺(约5米),周长五里27步(一里为500米)。


 

小东门城门与城墙照(1936年摄)(作者提供)


小东门水关门洞照(作者提供)


1936年拍摄的小东门城门与城墙照片,是城外往城里拍的。一条弯弯的土路通往城里,在几株老树的映衬下,远处吴江城墙的伟岸和雄姿顿时跃入眼帘,城门较远不是很清晰,但城墙识别度还是很明朗。另一张是与上述小东门照片是同一地点的近照,不同的是,照片是从城内往城外拍。照片中为水关门洞,即今天的公园桥,河流为宝带河,门洞里的木栅栏依稀可辨。紧贴门洞前有一小石平桥叫万民桥,吴江县志记载:“万民桥俗呼城河桥,在小东水门内,建置未详。”照中右侧城墙有部分坍塌,左侧完好,城墙、水关门洞清晰,是吴江城墙中难得的好照片。


吴江县立中学学生野战图(作者提供)



这是一张吴江县立中学的学生野战图照片,类似今天的秋游图。吴江县立中学成立于1912年4月,校址在西门外原江震学堂旧址鲈乡亭。照片中远处城墙可见,城墙贯穿整张照片,中间有一大土墩,疑似孝母坟茔,边上有石坊、石马、石羊等构件物,有人在高高的土墩上。因学校在西门外,学生“野战”也不宜远行,所以,这一张有着西城墙、大土墩、石构件等要素,完全符合西门外那一带的风貌特征。

上世纪30年代中期,吴江公园(今松陵公园)建成后,中山堂是重要的会议场所,经常有政府、团体在此开会议事,事后拍集体合影照也成了常规的形式,他们大都是以中山堂为背景摄影。但总会有人喜欢别出心裁,不同流俗另择其景,把花草树木、城墙作背景,也不失为一种高雅之举。


盛泽区全体参议员出席县参议会成立大会于吴江中山堂 
时民国三十六年四月六日(作者提供)

据《吴江县志》载,1947年4月6日,吴江县参议会成立。这张照片为20名盛泽参议员来吴江参会后的合影留念,照片上题字“盛泽区全体参议员出席县参议会成立大会于吴江中山堂 时民国三十六年四月六日 吴江蝶来摄”。照片拍摄于吴江公园中山堂前东侧,人物背景里树枝丛后的吴江东城墙墙垛还是能辨认出来的,那时的城墙还是比较完整。当年位于城中心仓桥头的松陵蝶来照相馆为三家照相馆之一(另有垂虹、江城),颇有名声,上世纪50年代并入福利合作商店。此照有意思的是,参加这样正规会议的代表,穿着上有长衫、中山装、西装,尽显出了那个年代中西方服装上的融洽度。



吴江县立中学附设简易师范科第一班毕业生留影 三十七年一月(作者提供)

另有一张旧照片,拍摄于相同地点,只是内容不同而已。照片摄于民国37年(1948年)1月,是张毕业合影照,照片题字为“吴江县立中学附设简易师范科第一班毕业生留影 三十七年一月”。合影照中有王佩英、王振中、柳亚瑛等46位同学,他们集中在距校舍不远的吴江公园中山堂前,以城墙、花树为背景,留下了学生时代的最后一张集体照,无意中也为我们留下了城墙的影像资料。民国20年(1931年)8月,吴江县立中学添办了三年制简易师范科一班,民国36年(1947年)2月,师范科设在书院街杨家祠堂(今健康弄口东侧)。1952年秋,简易师范并入吴江乡村师范学校。




费孝通在故居旁留影(作者提供)



名人与吴江城墙合影的照片不多见,但这里有一张,费孝通到吴江时伫立桥头、扶杆凭眺,背景中为城墙和水门关,原来的照片说明是“费孝通在开弦弓”。笔者凭感觉肯定是编辑搞错了,于是我带着疑惑和好奇,开始了一段寻访照片地点的旅程。

吴江有5座水关城门,依据照中环境,首先排除北门水关和西门水关。为了考证费孝通站在有铁栏杆的石桥上、背景中的水关门究竟是哪一座,我走访松陵老人,询问当年情景,经过多次访问与资料考证,最终得出结论,照片中水关门就是吴江小东门水关。松陵人顾平波说,“左边的深色木门就是我家。当年的水城门是木栅门,常年锁住的,不准通行。从水城门前的小桥上向东望去,可以看到公路和铁路。”费孝通于1957年4月去庙港开弦弓作第二次访问调查,事先在县城松陵作了短暂停留,他去了出生地磨坊弄,后去了傅家桥弄(费孝通幼年时费家从磨坊弄搬至此处,后称富家桥弄)和曾经上学读书的雷尊殿小学(今区实验小学),在这三处地方留下了3张对松陵怀有深深感情的宝贵照片。其中,傅家桥上的留影,更为我们留下了清晰的城墙和小东门水关的资料。照片是由费孝通弟子、摄影家张祖道拍摄。两年后那段城墙被拆,水关门就成了公园桥,城墙墙址成了今天的公园路。


南门城门照(作者提供)


最后一张是南门城门照,拍摄于1958年初。南城门位于南门大街上(今松陵小学北停车场入口处),由县府街向南过獬豸桥(亦称州桥)不远,便可直抵南城门,出了城门不远就是履泰桥。照片中可以看出,南城门门洞不大,只能行人和小车通过,居民房屋紧靠门洞。似乎与印象中的雄伟高大城门落差很大,这也许是吴江城较小的原因吧。这也是吴江城门仅有的一张照片。因南城门侧边没有河流,所以这里是没有水关门的,而其它三座城门都带有水关。

1958年,北门城墙拆除,标志着吴江城墙全部消失,留给世人的大都是文字资料,很少有具体照片影像。对城墙的真实概念,我们也只能从其他古城或影视剧中去感受和体会了。

虽然城墙没有了,但吴江陈良先生却有心收藏保留了多块城墙砖,给我们的城墙留下了一点点“血脉”和遗产。其中有块砖铭文上有“吴江县提调官□知 成化十九年夏季”字样,另一块有“直隶苏州府卫□吴江县提□ 成化拾□年”字样,这些砖铭文为我们提供了明朝时期建筑城墙的诸多信息,是不可多得的实物凭证。


明朝吴江城墙砖(陈良提供)


岁月悠悠,吴江城墙历史前后跨度600多年,经历多个朝代,战争的摧毁,自然的坍塌,重修与重建,无论如何,城墙始终守护着吴江城。今天对着城墙照片的解读,不仅为记录,更多的是对吴江松陵这座城市文化给予更多的挖掘,从多方位探寻我们的文化底蕴,找出一些与城墙有关的东西或遗址,给历史作一个较为全面的交待。


今天吴江城墙走向的方位(作者提供)




END

◆ 责 编:朱梦亭

◆ 美 编:顾舒文

◆ 审 核:王来刚

◆ 图 片:马常宏、陈良

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征稿启事   


我知道,你很有故事,我知道,你也有文采,我知道,你也偷偷的喜欢吴江通。那么大胆和我们表白吧!要知道,吴江通更喜欢你!你的表白,可以是感悟生活,体会人生,也可以是寻找乡愁,记忆历史!文笔不重要,真实真心就好。自行配图,特别欢迎。一旦录用,奉上稿酬,虽不高,意很诚,还有你可能喜欢的地情书哦!

1.请发送至投稿邮箱:

szwjdaj@163.com 

2.注明姓名和联系方式。如已在其他媒体发表,敬请说明(特别是已在其他微信公众号上推送,一律不录用)。照片请勿插入文中,请单独发送。

3.如第一次投稿,文末请附作者简介百把字,另附近影一张,谢谢!

由于来稿较多,自投稿之日起两个月内没有录用,作者可自行处置(同一作者单次投稿多篇除外)。

吴江通会给你一个原创平台,让你展现自己,让更多的人了解你!

按下方二维码识别 关注更多吴江地情 

(微信ID:SZWJDAJ )


往期推荐:





趣说罱河泥


弄堂里的风景


何以松陵?


我的第二故乡:杨文头村——纪念插队落户55周年


黎里诸葛弄走出来的华理实验室现代化管理奠基人一一诸葛濂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