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支持,我的动力!
面对京杭大运河,站在白龙桥路口,吴江在左,八坼在右。
孩童时期,我喜欢去八坼胜过去吴江,面对227省道上呼啸而过的汽车,心里感到害怕,也常常因为不想过马路而试图劝说父母弃吴江去八坼。我读书时代,八坼比不上吴江的繁华,但是对于农村女孩而言,八坼就像是亲切的邻居姐姐,带着朴实的美感,和小伙伴们相约去八坼时是放松且愉悦的。
八坼大桥是八坼的标志。坐上从白龙桥路口拦下的招手车,没开一会,遥遥的看到八坼大桥就可以和售票员说,前面八坼大桥停一停。当时有些长途车是不进八坼车站的,作为乘客无从判断,只能每次坐车都喊一下。下车去八坼菜场必须走过八坼大桥。小时候的我常常很疑惑,那么多车是怎么上八坼大桥的,大抵因为年幼的我都是沿着旋转楼梯走上八坼大桥,不知道还有车行道。桥下是宽阔的京杭大运河,走在桥上,可以从桥面连接处的缝隙往下看,是带着泥沙翻滚的混浊的大运河河水及河面上来来往往的运输船只。周围很多浙江人都知道盛泽,却鲜少知道八坼。我常和他们说起八坼,告诉他们八坼大桥就是我回家的信号站。每次从浙江回白龙桥,看到八坼大桥了,我就可以站起来对驾驶员喊一声,前面白龙桥路口停一下。
走过大桥再走一段路就到了八坼热闹老菜场(老菜场也有两个旧址),也是我们白龙桥人到八坼必去的地方。老菜场周围是我眼中八坼最繁华的地方,上世纪90年代我们村购买猪肉必去的地方就是八坼老菜场,在菜场买菜偶遇同村村民是常有的事。不得不说,那时候真的是熟人社会,卖猪肉的其中一个摊主还是我母亲同事的爱人,自然也成为经常光顾的摊位。堂姐那时候常常去八坼菜场给店里进货(多是小物什),进货时因量大,摊主给的价格就比零售低很多,我就会搭便车,以批发价买到心仪已久的小物什。那年代,在孩童们的眼中八坼老菜场就是繁华的百货商店。
老菜场周围还有几间裁缝店,是那个年代做新衣服必去的地方。店家脖子上挂着皮尺,带着老花镜,哒哒地缝纫机声吸引着过客,缝纫机周围的堆叠着各种花色的布料。孩子们常常被母亲带着去量体裁衣,像蝴蝶一样转圈,老裁缝们则拿着皮尺快速量好,记下尺寸,母亲在一边慢慢挑选布料,最后谈拢价格,约定交货的时间。对孩子们来说,这也是去八坼快乐的原因之一,谁不喜欢新衣服呢。上世纪90年代可能是裁缝们最后的黄金时代,千禧年后如我一般的同龄人就鲜少做衣服了。
旧时裁衣场景
菜场周围的一些杂货店及农资店,也是常去消费的场所。老年人喜欢在这些百货店买背心、袜子等,以款式传统,价格低廉著称。我也常和外婆一起来买化肥和种子,红彤彤的化肥放在一个个编织袋里,在我看来2元每斤的和1元每斤的在外形来说毫无区别,但是摊主硬是推销2元的。而我的外婆坚持控制成本,还是要选择1元每斤的化肥,一买就是10斤。要开始种菜前,还要来八坼买菜秧和种子,这也是外婆的高光时刻,挑挑拣拣不一会就满载而归,也是节约的外婆难得大肆采买的时刻。
我们回程的时候有时在八坼车站里买票上车,有时就站在路边拦一下过路车。现在八坼车站已经拆掉,但是我对八坼车站的记忆却十分鲜活,陈旧褪色的窗户,老旧的座椅,破败的招牌都深深刻在记忆中。最后一次在八坼坐车,是参加完发小婚礼后回浙江,和售票窗口后面的工作人员说我要坐车去嘉兴,这位不知道姓名的叔叔帮我打电话问了班次告诉我大约20分钟后车会来,让我坐在椅子上等,等车开进车站里面的停车场,他主动走到司机驾驶座的左侧窗户和司机说我要去嘉兴。他送我上车,让我一路小心,感觉不是像送一个乘客,而像是送要出远门的侄女,各种不放心。这位叔叔就是八坼人的缩影,让我深深体会到了八坼人的和善和亲切。
我虽不是八坼人,但八坼确是我记忆里面代表着温暖美好的地方。如今喜欢到八坼集镇上逛逛,怀念一下逝去的少年时光。
◆ 责 编:朱梦亭
◆ 美 编:顾舒文
◆ 审 核:王来刚
◆ 图 片:吴江通及网络
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征稿启事
我知道,你很有故事,我知道,你也有文采,我知道,你也偷偷的喜欢吴江通。那么大胆和我们表白吧!要知道,吴江通更喜欢你!你的表白,可以是感悟生活,体会人生,也可以是寻找乡愁,记忆历史!文笔不重要,真实真心就好。自行配图,特别欢迎。一旦录用,奉上稿酬,虽不高,意很诚,还有你可能喜欢的地情书哦!
1.请发送至投稿邮箱:
szwjdaj@163.com
2.注明姓名和联系方式。如已在其他媒体发表,敬请说明(特别是已在其他微信公众号上推送,一律不录用)。照片请勿插入文中,请单独发送。
3.如第一次投稿,文末请附作者简介百把字,另附近影一张,谢谢!
由于来稿较多,自投稿之日起两个月内没有录用,作者可自行处置(同一作者单次投稿多篇除外)。
吴江通会给你一个原创平台,让你展现自己,让更多的人了解你!
按下方二维码识别 关注更多吴江地情
(微信ID:SZWJDAJ )
弄堂里的风景
何以松陵?
我的第二故乡:杨文头村——纪念插队落户55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