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5年02月02日 星期日
数字方志馆搜索:
何以松陵?
王林弟
“吴江通”致力于传播吴江地情文化

您的支持,我的动力!




垂虹桥雪景



在吴江人眼里,历史上的七大镇中,松陵显得不大突出:论经济,不如盛泽、震泽;说文化,比不上同里、黎里;谈区位交通,不及平望。那么作为千年吴江县城,松陵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存在?


《松陵文集》关于“松陵”一名来由的解释


松陵是吴江最早的地名之一。松陵之名最早见于东汉初年赵晔的《吴越春秋》,其中有“越攻吴,兵入于江阳松陵”的记载。这也是吴江最早见诸史籍的地名之一,距今近2000年。地名一般有两类,一类是自然地理,如山川河流岛屿等;还有一类是人类活动创造,以聚落之地居多,大的如城市,小的如村落。地名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指代某个地理位置,它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所以地名是社会历史发展的见证。松陵得名,很多志书上说是吴淞江边上的高地。也有学者认为松陵因松陵江而得名,松陵江就是吴淞江的别称,陵本身就有水道的意思。松陵作为吴江地区最早的聚落地名之一,说明这里的人类生产生活已有一定规模,公元909年设立的吴江县将县治设在松陵更是一个有力证明。


《吴越春秋》(古今逸史本)记述的“江阳松陵”


松陵是吴淞江源头。松陵有着独特而优越的地理位置,除了苏州南大门这点以外,还有一个优势就是地处湖、河、江交汇处。湖是太湖,河是运河,江是吴淞江。唐代以前,现今的垂虹断桥一带,是江河湖的交汇处,江首湖尾浑然一体,大运河在其间穿行。吴淞江的源头在哪里?现在在瓜泾口,但历史上从菀坪浪打穿到瓜泾口一带的沿太湖水域,都是吴淞江的源头。唐代,吴淞江的江首河面很宽,有几十里。到了宋代以后,江口变窄,吴淞江的源头在垂虹桥,后来逐渐北移到今天的瓜泾口。吴淞江是太湖泄水主通道之一,《尚书·禹贡》中的“三江既入,震泽厎定”中的三江就有吴淞江。历史上以吴淞江为题材的诗词歌赋以及书法画作数不胜数,吴淞江不仅是一条历史长河,更是一条名副其实的文化大河。前些年,上海围绕谁是母亲河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一种意见认为是黄浦江,因为上海的城市格局和经济发展主要依托的是黄浦江;还有一种意见是苏州河,苏州河就是吴淞江的上海段。因为吴淞江的历史更悠久,上海地名简称“沪”就是来自于吴淞江的近海处“沪渎”。两种意见不相上下,最后据说有一位专家提出了一个说法圆场:苏州河是生母,黄浦江是养母。对我们吴江来说,正是有了吴淞江,才有了鲈鱼,有了莼鲈之思,而建在吴淞江故道上的垂虹桥,也成了吴江的文化地标。现在,吴淞江整治工程江苏段和上海段正在紧锣密鼓实施中,吴淞江将成为继太浦河、望虞河后的第三条太湖行洪通道,其重要性再度凸显。松陵应该打响吴淞江源头这张名片,现在新的盛家厍老街虽然有标识,但还不够。无论在打好旅游品牌,吸引上海游客,还是经济文化上接受上海辐射方面,吴淞江源对上海人文化寻根有着先天的吸引力。


松陵盛家厍旧影


松陵是吴江的文脉所在。无论是南朝顾野王在松陵郊外著《玉篇》还是明代沈璟开创戏曲吴江派,代代名人才子赓续文脉,续写华章。一批以吴江为内容的文史著作也以松陵冠名,晚唐陆龟蒙、皮日休的唱和诗集《松陵集》,明末清初潘柽章的《松陵文献》,清代朱鹤龄的《松陵文征》、袁景辂的《国朝松陵诗征》、王鲲的《松陵见闻录》,民国期间陈去病的《松陵文集》等等。始建于北宋的吴江文庙不仅是文人墨客的精神家园,更是儒家思想在吴江地区的传播中心。依托于文庙的吴江县学,集中了全吴江的秀才,他们在此集训,走上科考成名之路,吴江县学是封建时代吴江人才培养的摇篮。曾经屹立在松陵八百年之久的三高祠,更是退隐文化的精神地标。松陵文脉悠长,在吴江独领风骚。



皮日休及其与陆龟蒙的唱和诗集《松陵集》


松陵是吴江人的松陵。自从吴江成为独立的行政区划以来到现在,无论是吴江县、吴江州、吴江市还是吴江区,包括清代从吴江分出的震泽县,松陵一直是其行政中心或者叫政治中心。在吴江人眼里,到松陵是到吴江,而到其他乡镇,是出街上。在古代,松陵往往指代吴江。明代的时候,吴江先后有过多部志书,其中有洪武《松陵志》、正统《增辑松陵志》、天顺《松陵志》,虽然冠以松陵,实质上内容写的是整个吴江地域。历史上盛泽有个书院,名字就叫松陵书院。如果要挖掘、整理、研究吴江的历史文化,必须要从松陵开始。这应该是松陵在吴江的首位度吧。既然松陵是县城,那么它的城墙、水陆城门、县衙门就是县城最直观的标志。但现在荡然无存,所以我们应该做些适当的修复,哪怕是树块标志牌,用文字和老照片说明这里是某城门、城墙旧址,这里是吴江县治旧址,这里是震泽县治旧址等。没有这些,松陵和其他镇有什么区别呢?


20世纪50年代的垂虹桥


松陵是人水和谐、城水共生的典范。今天,以松陵地域为核心的吴江太湖新城闪耀在苏州湾畔,用任何美好的词语形容太湖新城都不为过。但是,大家不要忘记,我们曾走过人水争地、人水争利的弯路并为此付出代价。大致在清代中晚期以前,松陵城西的苏州河以西地区,全部是太湖滩涂或者是湖面。南宋以后,吴江人口增加较快,对土地的需求比较迫切,太湖滩涂成为土地增量的主要来源。但是围湖造田的危害是太湖湖面缩小,蓄洪与泄洪能力下降。围绕围垦与禁垦,历代政府一直在两者之间徘徊不定。因为与水争地、与水争利,我们受到大自然的惩罚也不小,历史上东太湖发生的洪涝灾害不仅频次高而且危害性大,洪涝灾害是危害吴江最大的自然灾害。2007年太湖蓝藻爆发,国家下大力气整治太湖,吴江自加压力,实施高标准整治,不仅退垦还湖,而且还大规模压缩太湖围养面积,后来又全面拆除网围,因为围网养殖对太湖水质是很大的破坏。通过多种措施退垦还湖、退渔还湖,提升东太湖水质,加固太湖堤防,太湖沿岸绿化美化,沿湖一带成为高颜值的景区。从苏州湾的命名到太湖新城的崛起,水城共生成为现实,这是城市生活、生产方式的适应性转变,更是城市发展理念的转型,其背后是水文化的应有之义。


吴江太湖新城


松陵从历史中走来,现在虽然区划调整,建置变更,但是内核没变,元气未伤。松陵过去是吴江县城,现在是吴江主城区,松陵街道应该坚持“吴江文脉,古城魂魄”的文化定位,挖掘特色鲜明的历史文化内涵,这是松陵的文化身份、文化生态、文化风格和文化张力。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保护好松陵的历史形态和传统风貌,物化活化历史文化资源,留住城市的历史记忆,这是对松陵的文化尊重、文明敬仰和家园厚爱。





END



◆ 责 编:朱梦亭

◆ 美 编:王丽媛

◆ 审 核:王来刚

◆ 图 片:网络

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征稿启事   


我知道,你很有故事,我知道,你也有文采,我知道,你也偷偷的喜欢吴江通。那么大胆和我们表白吧!要知道,吴江通更喜欢你!你的表白,可以是感悟生活,体会人生,也可以是寻找乡愁,记忆历史!文笔不重要,真实真心就好。自行配图,特别欢迎。一旦录用,奉上稿酬,虽不高,意很诚,还有你可能喜欢的地情书哦!

1.请发送至投稿邮箱:

szwjdaj@163.com 

2.注明姓名和联系方式。如已在其他媒体发表,敬请说明(特别是已在其他微信公众号上推送,一律不录用)。照片请勿插入文中,请单独发送。

3.如第一次投稿,文末请附作者简介百把字,另附近影一张,谢谢!

由于来稿较多,自投稿之日起两个月内没有录用,作者可自行处置(同一作者单次投稿多篇除外)。

吴江通会给你一个原创平台,让你展现自己,让更多的人了解你!


按下方二维码识别 关注更多吴江地情 

(微信ID:SZWJDAJ )



往期推荐:





我的第二故乡:杨文头村——纪念插队落户55周年


黎里诸葛弄走出来的华理实验室现代化管理奠基人一一诸葛濂


叶茵的诗和桥


《江苏省情影像志?平望》发布啦!


打酱油·交公粮·出街浪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