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5年04月19日 星期六
数字方志馆搜索:
黎里诸葛弄走出来的华理实验室现代化管理奠基人一一诸葛濂
查文荣

“吴江通”致力于传播吴江地情文化,

您的关注,我的动力!

黎里古镇有100多条弄堂,每条弄堂都有一两个甚至更多的故事。今天给大家讲讲从诸葛弄走出来的华东理工大学实验室现代化管理奠基人一一诸葛濂的故事。


▲ 黎里弄堂


黎里诸葛氏系出山东琅琊,诸葛氏是三国时期重要的势力家族之一,诞生了以诸葛亮及其兄弟子侄为代表的先贤。《吴书》记载:瑾为大将军,而弟亮为蜀丞相,二子恪、融皆典戎马,督领将帅,族弟诞又显名于魏,一门三方为冠盖,天下荣之。后经战乱,诸葛氏家族四散迁居。明光宗泰昌年间(1620),迁住在苏州新开河的诸葛仁庵,携夫人刘氏及独生子诸葛念诚,复迁黎里操西浜(又作抄西浜),是为黎里诸葛氏始迁祖。黎里诸葛弄东宅“躬耕堂”即是为纪念远祖三国名相诸葛亮“躬耕陇亩”而得。黎里诸葛氏自第六世起,分别以金、水、木、火、土偏旁排序取名(据家谱记载,该排序系明太祖朱元璋为诸葛氏子孙后代取名而特钦定)。


▲ 黎里诸葛十世祖诸葛增夫人及家人(查文荣提供)


1933年,为寻根留本,承前启后,十世祖诸葛鈜重修《家族世谱》,后由诸葛铨(字信需,小名起民)作了增补。玆后由于时局不稳,数十年未予修订。诸葛铨晚年在得到“水”字辈协助下,汇成《名录》拟再作整修,惜赍志而殁。故由十一世诸葛濂开始,进入第二轮续修,于2018年完成《家族世谱》的续修工作。2022年春,诸葛濂的侄女诸葛枫女士特意寄给黎里乡贤文化研究会《家族世谱》一部。


▲ 诸葛铨(查文荣提供)


黎里市民公社成立于民国11年(1922)5月。社长由市民公社大会选举产生,当时社长为殷佩六。下一年,增设社长诸葛铨。市民公社以联络各界协助本市自治,促进社会公益,发展工商事宜为宗旨。当时市民间发生纠纷,诸葛铨经常出面调解。诸葛铨还做了大量修桥筑路及重修建筑物的工作,重修桥梁及中立阁和轮船码头,修铺街道,并定期为贫病者施医、施药。其中在九成湾东与里人汪耀庭共同捐资建造石桥以便利市民,市民为感激诸葛铨(号自南)和汪耀庭(号星伯),分别从两人的号中取一个字,定名为“南星桥”。


▲ 南星桥


诸葛铨在诸葛弄西开办米行,并在楼下浜口西侧开办“椿和慎蜡烛店”。因诸葛氏人品好,服务又周到,所以两爿店均生意兴隆。除经营商外,诸葛铨还是柳亚子先生创办的《新黎里报》的基本社员,多次为《新黎里报》捐款。


▲ 《新黎里


诸葛濂是诸葛铨长子,生于1922年。中共党员、民主同盟盟员。诸葛濂的求学之路是在硝烟弥漫的革命时代度过的。1945年,诸葛濂毕业于大同大学化学系。1947年,有位陆老师到美国留学,系主任让他接替教学任务和管理工作。当时,还有位1934年毕业的教师得了肺病,他教的课程就由实验室的几位老师共同承担。诸葛濂承担了两门课,生物化学和高等定量分析。上课的钱他们一分不拿,都给那位老师。直到那个老师病好,他们一共帮他上了三年课。1952年下半年,诸葛濓进入华东化工学院(今华东理工大学)工作。


▲ 诸葛濂大学毕业照(1945年)


1952年,为满足化工行业发展需要,由交通大学(上海)、震旦大学(上海)、大同大学(上海)、东吴大学(苏州)、江南大学(无锡)等校化工系合并组建了华东化工学院。诸葛濂被任命为教学实习科副科长,担任并校工作中实验材料设备和精密仪器的清点、核查和搬运工作。每天都有上百辆卡车将仪器设备从另外几所学校运来,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从进校设备可行性报告的拟定和实验用房的配备,以及卸货、安装、验收和调试的每一个环节,他都亲自去现场考察,亲自指挥,生怕有一点差错。学校要求10天之内按时开出无机、有机、分析、物化4门实验课程。为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诸葛濂周末也会去现场查看施工进程,材料使用是否合理,有无浪费和偷窃现象。


▲ 诸葛濂证件照(1952年)


1965年,遵照党中央、国务院“大三线”建设的战略部署,华东化工学院在四川自贡建设分院,代号“652工程”。诸葛濂奉命先去内江,后又去自贡考察。因为自贡是西南化学工业基地之一。自贡的黄家山地理条件比较好,房子造起来比较方便,但是设计院的人刚到自贡就突然地震了,而且震源就在黄家山附近。经有关部门测定,这里处于地震频繁活动地带,综合利弊,分院最终改到离自贡市38公里的邓关镇黄坡岭。


▲ 1965年5月6日,华东化工学院领导到自贡慰问“652工程”办事处全体成员合影留念


5月20日,“652”工程办事处正式成立,钱昌彬任主任,蒋凌棫任副主任兼652工程独立党支部书记。办事处下设6个组:人事秘书组(组长张铸全)、施工组(组长史定方)、材料组(组长黄作杰)、财务组(组长吕泽圃)、水电气组(组长王春田)、设备组(组长诸葛濂)、总务组(组长吕泽圃兼)。设备组在诸葛濂的带领下,住进窗户用报纸贴的临时库房,开始各项艰巨的工作任务,夏天40多度高温,没有动用设备风扇,一盆水倒地上降温,转身回来已经干了。除此之外,小偷、蚊子、老鼠、毒蛇更是生活日常。背水泥、挖沟渠、抬水管也是“652”工程“老黄牛们”的工作内容。60年代日常粮油等物资计划生产、供应的,肉菜常常供不应求,有时购买物品还需借用票券。为了解决吃饭的问题,学校将暂未建房的空地开垦出来养猪、种菜,以25人一组轮换,以解决肉菜不足的问题。


▲ 1965年,四川分院建设人员在自贡公园招待所前合影(右二 诸葛濂)


诸葛濂曾三次为学校制定仪器设备分类目录,主持制定实验室管理制度。当时贯彻勤俭办校方针,重点抓实验室。一事一物要精打细算,总体布局也要周密有致。设备处是用钱管物的部门,搞好管理工作一定要有一支能作战的队伍,带好这支队伍,就必须从我做起,言传身教。平时,诸葛濂敢于开诚布公地批评一些刚露头的不正之风,始终坚持勤俭办校,作风正派,讲究原则,做到廉洁奉公。


1979年,四川分院移交给四川省后,诸葛濂于4月起先后任设备科科长、生产设备处副处长、处长,全国高校实验室管理研究会常务理事、实验室管理干部培训中心主任,以及上海市高校实验室管理研究会副理事长等职。80年代后期,国家对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和工矿企业内的实验室给予大量投资,引进了一批先进的仪器设备,使实验室的建设工作得到迅速发展。国家重点开放实验室已经陆续择优布点,各级中心实验室的科学技术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为教学、科研和生产等各方面工作,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要充分发挥实验室的总体效益,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服务,还要进一步加强实验室的管理工作,使其符合现代管理的要求。


▲ 建校初期,学生在做化学实验


国家教育委员会负责人在全国高校实验室管理研究会成立大会上提出,“要组织撰写实验室管理方面的专著”“要组织实验室管理干部培训班”“要研究如何办好实验室管理专业,培养实验室管理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为此,华东化工学院组织从事实验室管理专业教学工作的教师以及从事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编写了一套《实验室管理丛书》。诸葛濂任《丛书》副主编和编委,并亲自编撰《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管理》。《丛书》作为实验室管理专业、设备管理专业和物资管理专业中有关课程的教材,也是从事实验室管理和科学器材管理工作的干部和技术人员自学或岗位培训的参考书,并可供从事实验室工作的教学人员、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参考资料。获教育部科学教育研究院颁发的首届优秀成果二等奖。


黎里诸葛家族,人才辈出,除了诸葛濂外,还有诸葛濂叔叔的女儿诸葛沨,她毕业于上海师范学校,嫁给毕业于东吴大学生物系、创办禊湖中学的殷尚恩。殷氏后裔也不乏俊杰,如殷质雷、殷质霁、殷维敏、殷文利、殷文欢等。


  2014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吴江区文物局组成的普查组来到黎里,经普查评审后,将诸葛弄评定为区级文保单位,且更名为“诸葛家宅”。按国家文物管理条例规定,文物归当地政府管理。为此,黎里镇政府于2017年冬季开始,对诸葛家宅的西宅加以修缮,修缮基本上按原样修复。修复完工后作为“徐悲鸿艺术馆”的用房。诸葛濂认为这完全符合当前党中央关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是一项完善的决策。既可供游子鉴赏高尚的艺术作品,又可供培养青年学员学习所需,使老宅焕发新春。事实也确实如此,在徐悲鸿艺术馆馆长何铮的运作下,诸葛家宅成为书画文化事业的一方热土。



▲ 诸葛弄(左),徐悲鸿艺术馆(右)(查文荣提供)


END


喜欢这篇文章欢迎转发分享



◆ 责 编:沈   瑶

◆ 美 编:梅雪芬

◆ 审 核:王来刚

◆ 图 片:查文荣、馆藏、网络


※※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稿

我知道,你很有故事,我知道,你也有文采,我知道,你也偷偷的喜欢吴江通。那么大胆和我们表白吧!要知道,吴江通更喜欢你!你的表白,可以是感悟生活,体会人生,也可以是寻找乡愁,记忆历史!文笔不重要,真实真心就好。自行配图,特别欢迎。一旦录用,奉上稿酬,虽不高,意很诚,还有你可能喜欢的地情书哦!

1、请发送至投稿邮箱

szwjdaj@163.com 


2、注明姓名和联系方式。如已在其他媒体发表,敬请说明(特别是已在其他微信公众号上推送,一律不录用)。照片请勿插入文中,请单独发送。


3、如第一次投稿,文末请附作者简介百把字,另附近影一张,谢谢!


由于来稿较多,自投稿之日起两个月内没有录用,作者可自行处置(同一作者单次投稿多篇除外)。


吴江通会给你一个原创平台,让你展现自己,让更多的人了解你!



按下方二维码识别 关注更多吴江地情 

(微信ID:SZWJDAJ )


点击查看精彩推荐文章

1叶茵的诗和桥

2、《江省情影像志·平望》发布啦!

3、打酱油·交公粮·出街浪

4、陆关隘——渡船桥

5、话说吴江太湖文化:土产和非遗文化篇



原创不容易,

请点“赞”“在看”鼓励哦??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