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12月27日 星期五
数字方志馆搜索:
水陆关隘——渡船桥
俞湘雄

“吴江通”致力于传播吴江地情文化,

您的关注,我的动力!

水陆关隘

——渡船桥




明清时期,毗邻庞山湖、九里湖的同里厍浜村有一座渡船桥,声名颇盛。渡船桥跨越长牵路河,如彩虹般飞架两岸形如卧波,流传出很多动人的故事。


清嘉庆《同里志》中记载的“西津晚渡”


水乡同里民风淳朴,物阜民丰,历史底蕴深厚。翻开同里厚重的历史,其中就能看到涉及渡船桥的叙述,依据清嘉庆《同里志》记载,明代为同里古镇八景之一的“西津晚渡”指的就是渡船桥(又名西津桥)。


同里镇四面环湖图(俞湘雄提供)


那么,渡船桥究竟在何方呢?能成为去往同里的水陆关隘,位置肯定极为重要。首先说一下同里所处的位置,同里四面环水,众多湖泊河流包裹着,日常出行靠的是舟楫和桥,那个时候对同里人来说“舟”和“桥”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渡船桥位于同里镇西约一里多路的七石港自然村与厍浜自然村之间,跨越南基、存字两圩,横跨在长牵(纤)路河上。以前,渡船桥是在厍浜行政村,现在经过整合,渡船桥由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江陵街道联兴村管辖。而长牵路河与大窑港河交汇,形成“十”字型的水路要冲,地理位置险要,称谓“关隘”也就不足为奇了。厍浜自然村西面是庞山湖,七石港自然村北面是九里湖,苏州方向走水道过来从吴淞江、长牵路河航行(摇船)就能到同里镇。吴江方向走水路过来从大运河、大窑港、庞山湖、长牵路河直达同里镇。摇船越过湍急的水流,穿越渡船桥的画面仿佛就在眼前。河流是同里镇的天然屏障,与外界割裂开,安全性也就不言而喻。水路发达直接推动了同里镇的工商业发展,为清末民初“江南四大米市”之一的同里米市奠定了坚实的地理基础。


吴江(松陵)去往同里如若走水路必将穿越庞山湖,此时,让人想起清初朱鹤龄的《过庞山湖》诗:


淞江非往迹,百里半渔蓑。波浪随葭菼,征输到芰荷。鸥群出浦聚,雁影带沙多。一棹寒江外,悲来试短歌。


从《过庞山湖》中可以看到对过航庞山湖的地理及旖旎风光的描写,引人对风景及旅程的无限眷恋。


渡船桥(又名西津桥)初建年代无法考证,是一座单孔石拱桥。与渡船庵、渡船亭等建筑有机融合在一起,在当时构成了同里古镇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俗称“西津晚渡”,是当时同里“八景之一”。但在明崇祯年间进行了重建,之后又在康熙年间、乾隆三十七年(1772)进行了重建。渡船桥畔的渡船庵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而渡船亭则在乾隆三十八年(1773)建成。当时陆云祥曾写下《募修渡船桥疏》:


邑之东逶迤一水,惟同川之西津,实首承之。廛陌经络,不下万家,其往来群邑者,杂沓无停晷。北通九里湖,西达吴淞江,南北则又湖浙交会地也。此地流广而疾,为行旅必由之要津,故石梁峙焉。国朝设官守之,备里中要害。吴骥《六景诗》曰“西津晚渡”,是其处也。又曰其旁兰若自昔年,则今庵乃遗迹也。桥当众水冲激,旋筑旋毁。去岁,里人谋架木甃之,乞疏于予,予苦于缘之艰凑。今陈君元善慨然以修举自任,卜于清和之暇,集众鸠工。旧石弗堪者,易之。虽仍实创,志弗可泯也。桥成,拟于石堤之畔修葺一亭,俾问渡之人得以冬汤夏水。此其福利绵远,皆以一念之仁成无穷之义。有不闻而兴起者,非夫也。


从《募修渡船桥疏》中可以窥见当时渡船桥的地貌及险要,故引起治理者的重视,保一方平安造福于民而成典范。


渡船桥的设计充满了艺术感,不由让人津津乐道,引以为傲。桥的南侧刻有一副对联“一线桥光通越水,半帆寒影带吴歌”,北侧也有一副对联“春入船唇流水绿,人归渡口夕阳红”。这样的桥楹联不仅展现了美学价值,更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充满诗情画意和浪漫色彩。


渡船桥


长牵路河上从桥名(渡船桥)及桥联中,可以看出原先厍浜与七石港两岸通行是有渡口的,靠渡船摆渡通行,也就是说,先有渡口后有桥,更印证了脍炙人口的“西津晚渡”之景一说。同时,又反映了同里自古代以来就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奠定了渡船桥在同里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清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一路南下,相继攻克苏州府城、吴江县城。而大部集镇农村仍在清朝官绅统治下组织武装对抗太平军,在塔婆庵、渡船桥一线坚守阻击,使太平军进攻受挫未攻破。后太平军从防守薄弱的九里湖登陆,进而攻克同里。


“西津晚渡”是明代吴骥定的同里八景之一,在有关“西津晚渡”的文学作品中,也能窥见渡口的样貌情景,使远行而归的人在身心疲惫之际顿感温馨。


吴骥《西津晚渡》诗:远陌初穷临渡口,关津恒置官兵守。一水非遥涉者艰,扁舟长系沙边柳。负薪晚过见荛童,荷锄朝出知田叟。戴白垂髫去复来,中流指顾犹回首。月落江城曙色寒,烟生茅屋斜阳后。此时归思正忽忽,立断西风待应久。其旁兰若自昔年,老衲经营今尚有。危竿幡动骇禽飞,败席尘疑容鼠走。凄凉何用感余怀,陈迹依然名不朽。却叹缁流口已多,人豪更有昌黎不?


徐师曾在《(嘉靖)吴江县志》里提及“同里八景”,说莫旦《(弘治)吴江志》载吴骥定的“同里八景”,按骥诗,仅存六景,而无“野寺昏钟”“水村渔笛”,他怀疑吴骥时止有六景,“《莫志》增入二景而概之骥所定欤?然不可晓矣。”


张滋兰写有《过渡船亭》:“渡船亭口水曾波,一叶孤帆晓渡河。隔岸桃花僧舍里,绿阴啼鸟一时多。”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以前的渡口及后来的渡船桥所处的地方是那样的熙熙攘攘和靓丽唯美,让人沉思回味,勾起对“西津晚渡”的慕名憧憬与追思。


渡船桥侧面图(俞湘雄提供)


如今的“西津晚渡”与石拱渡船桥、渡船亭等已不复存在,消失于历史的尘埃烟云中。据厍浜村村民张永春回忆,现在的渡船桥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建于1986年7月。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把原有的石拱桥拆除,向北移位几十米改建成水泥平桥,以供汽车等通行,便捷人们日常生活,满足经济快速发展需要。


昔日关隘不在,古桥古景也已成为历史,可渡船桥的故事仍植根于民众心中,并且不断地传承传说着,影响深远……





END

◆ 责 编:沈  瑶

◆ 美 编:张   

审 核:王来刚

◆ 图 片:俞湘雄、网  络


※※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稿


我知道,你很有故事,我知道,你也有文采,我知道,你也偷偷的喜欢吴江通。那么大胆和我们表白吧!要知道,吴江通更喜欢你!你的表白,可以是感悟生活,体会人生,也可以是寻找乡愁,记忆历史!文笔不重要,真实真心就好。自行配图,特别欢迎。一旦录用,奉上稿酬,虽不高,意很诚,还有你可能喜欢的地情书哦!

1、请发送至投稿邮箱

szwjdaj@163.com 


2、注明姓名和联系方式。如已在其他媒体发表,敬请说明(特别是已在其他微信公众号上推送,一律不录用)。照片请勿插入文中,请单独发送。


3、如第一次投稿,文末请附作者简介百把字,另附近影一张,谢谢!


由于来稿较多,自投稿之日起两个月内没有录用,作者可自行处置(同一作者单次投稿多篇除外)。


吴江通会给你一个原创平台,让你展现自己,让更多的人了解你!



按下方二维码识别 关注更多吴江地情 

(微信ID:SZWJDAJ )


点击查看精彩推荐文章

1话说吴江太湖文化:土产和非遗文化篇

2、去铜罗吃早点

3、同里第五图

4、坐航船

5、广播里的岁月留声

原创不容易,

请点“赞”“在看”鼓励哦??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