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已提及袁家埭遗址曾出土了纺轮,证明早在5000多年前吴江先民就已从事纺织了。唐代时,今七都、庙港、震泽一带家家养蚕,晚唐著名诗人陆龟蒙的诗句“桑柘含疏烟,处处倚蚕箔”就是对当时这里蚕事的真实写照。
明清以来,吴江沿太湖流域的蚕桑丝经文化更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以震泽为例,凭借一根丝,演绎了令人振奋不已的历史。震泽濒临太湖,纵跨頔塘,交通地理条件甚是优越。早在明代初期,以震泽为中心的沿太湖地带即是全国重要的湖丝产区之一。到了清代,“食货交易……贸丝粜粟为多”,当地多数乡民缫而不织,将丝作为商品出售。鸦片战争后,辑里丝及辑里干经(辑里丝始产于明代,产地在江浙交界的震泽、南浔一带,为湖丝中的佼佼者)在震泽集散。20世纪20年代,全镇有二三十家丝行(全盛时达47家),尚有不少熟悉生丝生意的人充当“丝主人”(中间商),另外,镇上有7所蚕种公卖处、14家茧行、4所桑叶行。震泽丝市一时名噪中外,形成了近代著名的丝市。
师俭堂
位于镇上宝塔街西首的师俭堂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主要建筑第四进的正厅在清同治年间至抗日战争爆发期间的七十余年间,一直作为主人经营“恒懋昶”丝经行的所在地。由于要进行丝经经营,该厅为敞开式,被称作“敞厅”,这在深宅大院颇为少见。
震泽丝业公学旧址(作者提供)
震泽丝业界的创举是多方面的,其开展行业办学也可谓在吴江乃至在太湖流域开了先河。1912年,即筹建丝业小学。1926年,增设初中班,改称“丝业公学”,现旧址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震泽懋德堂(作者提供)
在近现代,震泽人在蚕丝上为吴江为江苏也为中国在国际上赢得了殊誉。与师俭堂毗邻的懋德堂,现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由毕姓丝商所建,其后裔毕康侯为震泽镇上最早的留美学生之一,1921年,作为中国代表团内辑里丝业三人代表之一,出席了在美国纽约举行的第一届万国丝绸博览会。
震泽“太湖雪”蚕桑文化园内景(上)、震泽“丝立方”(中)、震泽“山水丝绸”(下)(作者提供)
当今,震泽丝业更是红红火火。2013年10月28日,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召开的丝绸之路国际大会上,震泽镇的太湖雪、丝立方、山水丝绸三家企业生产的丝绸产品代表中国丝绸参展,博得各国代表和客商的赞许。2015年11月24日,在中国与中东欧领导人参加的“16+1”会议上,震泽生产的真丝画作为国礼赠送给与会的各国元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