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12月27日 星期五
数字方志馆搜索:
广播里的岁月留声
王小萍

“吴江通”致力于传播吴江地情文化,

您的关注,我的动力!

今年中秋小长假期间,关于台风“贝碧嘉”的信息从四面八方而来,电视、电台、微信、抖音、视频号等所有通讯媒介都在报道。这不由让我想起我们小时候预知台风要来,唯一的途径是通过广播里的天气预报。


“贝碧嘉”登录时的生成影像


广播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可能很陌生,它是指通过无线电波或导线传送声音的新闻传播工具。据史料记载,吴江地区是1958年开始接通广播线的,当时的农村在每个大队办公室安置广播喇叭一个,每天早中晚三次转播吴江县广播电台的节目。我们莘塔公社是1968年开始成立莘塔广播站的,1970年实现户户通,即农村家家户户都接通广播线,安上了广播喇叭。我是70后,记得我们小时候家里的广播是一个正方形的原木色盒子,正面是一个镂空的红色五角星,里面罩着一个灰黑色的喇叭,盒子下面拖着一根可以拉动的细长尼龙绳,这是开关线。那时我家的广播安在老房子的走廊上,这样一是不至于对室内产生噪音,二是在室外也能收听。我们的儿童时代也是农村广播最辉煌的时刻,在没有更多通讯设备的年代,广播无疑是一种精神食粮。


▲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农村有线广播接收装置


吴江县广播电台一天中的广播节目,印象中第一次是早上5点,第二次是上午10点半,傍晚那次是下午5点。这些时间段,广播节目既是老百姓文化生活的媒介,又是日常起居和出工劳作的计时工具。例如早上5点广播开播老百姓就当是闹钟,纷纷起床;中午10点半是做饭时间,广播一响,在家的爷爷奶奶就开始淘米烧饭;下午在喝阿婆茶的奶奶辈们听到广播声就马上起身,“广播来得,要烧夜饭哉!”其实这个夜饭是夜粥,那年代农村物质条件差,大多数人家都是早晚两顿粥,只有中午才吃饭。


▲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广播站


当然因为有了广播,寻常日子吃夜饭也不是没有可能,比如放电影的时候。每个公社的电影院有一个放映队,他们负责每年在每个村的大队场轮流放映露天电影。看电影对于当时的农村人来说很奢侈,尤其是孩子们,简直是激动人心的事。这样的好消息在方圆几里的村子光靠村民口口相传是不够的,于是广播成了报喜鸟。放电影的通知由大队的广播室传达:“通知,今朝夜里,勒拉大队场放映故事片《XXX》,放映时间X点钟,请社员同志们前去观看,来去的路上注意安全……”从每家每户及田头电线杆上的高音喇叭里传出的好消息,使整个村子沸腾起来。此时,在田里劳作的生产队长听到通知后也会安排社员提前收工,而一到家的男主人立马关照做饭的家人:“今朝放电影,夜里烧饭!”


▲ 露天电影


在那个连收音机都没有普及的年代,广播是农村人了解世界和国家大事的主要途径。广播除了播放中央新闻,也会定期播放娱乐节目,吴江地区播放最多的是苏州评弹和江浙沪一带的戏曲,那时长篇弹词《描金凤》很受老百姓欢迎,里面的男主角钱笃笤总是被人们津津乐道,还有《啼笑因缘》中的樊家树、沈凤喜等。父母都是戏曲爱好者,广播里的锡剧《珍珠塔》、越剧《碧玉簪》、沪剧《罗汉钱》,他们都会唱,同时母亲也喜欢唱流行歌曲,我们小时候听母亲哼唱得最多的就是广播里经常播放的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


▲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广播接收装置


广播不仅是老百姓娱乐的工具,也是百姓强身健体的好帮手。现在是全民广场舞,以前是全民广播操。广播操就是广播体操,它是通过广播定期播放音乐和口令,让大家一起跟着节拍做体操。当年全国盛行的广播体操影响了几代人,比如今网红跳的健身操更火。这样的广播形式可以让大家在不同的地点都能进行体育锻炼,同期播出的还有眼保健操的音乐和口令。


▲ 上世纪七十年代全民广播操


众所周知,中国历史上的1976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都是那一年离开我们的,对于普通老百姓,这些噩耗都是通过广播获悉的。据上一辈回忆,当广播里播出令人意外的讣告时,学校的师生、田头的农民、家里的老人无不悲痛万分。我那时才五岁,还无法理解成年人的世界,但对那年的唐山大地震略有记忆。唐山地震过后,村里人心惶惶,大队广播室有通知,为了安全起见,大家晚上必须睡在户外,并密切关注动向,如有震感,村上值班干部以敲面盆为信号让大家尽快逃离。那天黄昏时分,广播里突然有锣鼓声,大家听到后都以为是地震了,赶紧向外逃生,后来才搞明白原来是广播在转播吴江台的戏曲节目,真是虚惊一场。


▲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农村有线广播接收器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通讯的不断发展,莘塔广播站办得有声有色。除了转播吴江电台的节目外,还自己创办了“鲈乡之声”栏目,主要宣传当地的先进人物、法律法规及生活小常识。每到农忙时节,乡农技站还会定期播报“科学种田”的农业知识。那时还开启了有偿广告,为乡里的企业和个体户服务。广播还是全乡各类会议通知的唯一途径。“通知,经莘塔乡党委研究决定,定于X月X日勒拉莘塔影剧院召开全体三级干部会议,会议时间一天,自带中饭一顿……”莘塔广播站播音员陆向阳用甜美的嗓音播报的方言通知,相信60后70后的人都还记忆犹新。


▲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广播站


“昨日顽童今日翁,白驹过隙似梦中。”广播时代离我们越来越遥远了,但岁月留声,它已在几代中国人的脑海中刻下了难以抹去的印痕。


▲ 时代的记忆


END


喜欢这篇文章欢迎转发分享



◆ 责 编:沈   瑶

◆ 美 编:梅雪芬

◆ 审 核:王来刚

◆ 图 片网络


※※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稿

我知道,你很有故事,我知道,你也有文采,我知道,你也偷偷的喜欢吴江通。那么大胆和我们表白吧!要知道,吴江通更喜欢你!你的表白,可以是感悟生活,体会人生,也可以是寻找乡愁,记忆历史!文笔不重要,真实真心就好。自行配图,特别欢迎。一旦录用,奉上稿酬,虽不高,意很诚,还有你可能喜欢的地情书哦!

1、请发送至投稿邮箱

szwjdaj@163.com 


2、注明姓名和联系方式。如已在其他媒体发表,敬请说明(特别是已在其他微信公众号上推送,一律不录用)。照片请勿插入文中,请单独发送。


3、如第一次投稿,文末请附作者简介百把字,另附近影一张,谢谢!


由于来稿较多,自投稿之日起两个月内没有录用,作者可自行处置(同一作者单次投稿多篇除外)。


吴江通会给你一个原创平台,让你展现自己,让更多的人了解你!



按下方二维码识别 关注更多吴江地情 

(微信ID:SZWJDAJ )


点击查看精彩推荐文章

1、曾经的东太湖农场

2、明代的一个粮长

3、漫步家乡公园

4、飞梭走线的回忆

5、上世纪80年代吴江文教工作的回顾



原创不容易,

请点“赞”“在看”鼓励哦??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