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12月27日 星期五
数字方志馆搜索:
曾经的东太湖农场
吴兴国

“吴江通”致力于传播吴江地情文化,

您的关注,我的动力!

曾经的东太湖

农场




六十多年前的东太湖沿滩一线,芦苇、杂草、灌木绵延丛生,是千古荒凉的沼泽地。湖畔沿线散布着少许村庄和农田,古老旧落,原野风貌。远近闻名的吴江东太湖部队农场曾经位于这里。而今,旧貌换新颜成为新时代的南苏州太湖新城,国家级生态旅游度假区。环境优美,绿色文明。高楼林立,交通便捷。欣欣向荣,一派生机。







1962年,刚过元旦不久,苏州驻军6308部队在队长邵铭泽、政委迟浩田(后曾任国防部部长和中央军委副主席)的亲率下,奉命进驻吴江东太湖畔,屯垦造田,兴办农场。当时,我正在该部八连服役,连队与本营各连此时驻扎在昆山县玉山镇。在听取指导员思想发动后,全连即随营一起组织徒步行军,两天到达目的地。我们住宿在东太湖畔农村老乡家,记得围垦的核心地段是东太湖畔的簔衣湾。隆冬时节,沼泽地里还结着薄冰。广大官兵风趣地说:不怕天寒地冻,就怕手脚不动。于是在围垦任务十分艰巨的隆冬季节,披星戴月,战天斗地。劳动时大多脱下棉衣,跳进薄冰覆盖的湖滩,用鹰爪大耙刨开芦苇及灌木那盘根错节的根系,再以军用大锹翻起沉睡湖底的烂泥。脚浸泡得溃烂,手磨起了血泡,加上当时伙食不能满足超体力劳动的需求,官兵们体能达到了极限。但都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超额完成了围垦任务。


围垦


我在那里参与围垦约半个多月后,便奉召返回昆山留守,主要有两项任务,一是看管本连营房,二是协助饲养员喂养好连队所饲养的猪和鸭子。时光荏苒,很快到了4月中旬,部队在完成当年围垦任务后,奉命撤离返营。在兵营留守的我,便为全连官兵凯旋而归出了一期板报特刊,其中六句顺口溜:“交战荒滩六十天,饱受严寒历尽艰。斗志昂扬逞英豪,丰功伟绩似山高。旗开得胜返兵营,欢乐声中迎开训”。此举曾受到连首长和全连战友们的赞许。六句顺口溜至今仍保存在我入伍时母校赠送的日记本里。









查看水稻生长情况(山隹提供)


到了当年春夏之际,6308部队重返东太湖。我和全连战友又一次住进了沿湖老乡家,投入平整田块、播种插秧的农活。约一个月后的6月中旬的一天,正在田间插秧的部队官兵,忽然接到命令,立即抛去手中秧把(秧苗捆绑成的一把),拔腿撤离,车运返回军营,扩编整装,开赴浙东南沿海。播种的后续任务及日后的田间管理,由暂未参加战备的驻苏州部队坦克团接替。战备部队于当年10月中旬收兵返回昆山驻地。


后据了解,经过当年苦战一冬,围垦农田2300亩,产粮达67.8万斤,从而改善了部队生活,减轻了国家负担。通过艰苦的劳动付出,创造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远近闻名的东太湖部队农场就此正式诞生。


吴江农场牌楼(山隹提供)


1965年,苏州驻军6309部队替换坦克团进驻吴江,以其三营为主,负责经营农场。在坦克团向簔衣湾南北两侧扩大围垦的基础上,有计划地连年拓展,使种植面积不断增加。










1969年10月,驻苏、锡、常地区的27军奉命调防北上,吴江东太湖部队农场则由南京军区装甲兵所辖的2011部队接管,后又曾调整更替。曾经担任过中央军委委员、解放军总参谋长的陈炳德上将,在时任解放军第六十军某团团长的1978—1979年的两年间,曾率部奋战奉献在农场。吴江东太湖部队农场,曾被列为南京军区先进单位。早在1973年10月,原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亲临视察,赞叹有加:“好一个南泥湾精神大发扬!”当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曾在农场摄制了名为《大干夺高产》的纪录片,广泛放映宣传。


吴江军垦农场锻炼留念


农场还曾是当地中学生和外地学生的学农基地和军训基地。据史料记载,上海有864名大学毕业生,于1969—1970年,在农场劳动锻炼整整两年时间,其中有余秋雨、李小林、桂未明、张华胜、张雷平等知名学者、画家。知名学者们撰文记述了在吴江的点点滴滴。余秋雨的著名散文《吴江船》,记述了在吴江农场劳动锻炼的经历和感受。其作品《借我一生》,也涉及到一些在农场两年经历的境况。


再后来,农场由驻浙江湖州的解放军第一军所部接防管辖,先是驻扎了苏州的炮九师,后又驻扎了湖州的军后勤部。部队进驻后,在完成既有面积耕作的同时,都继续围垦造田,最终农场总面积达到6200亩。直至2016年3月,因东太湖地区规划建设新城(度假区),第一军后勤部下属的吴江部队农场被置换到了吴江同里镇的叶泽湖畔。










五七大桥(吴兴国提供)


1987年初,我从部队转业回吴江。当年便迫不及待地赶往农场察看。初春的一天,我骑上自行车在热心人的指引下,通过如今的流虹路口,越过苏州河上一座勉强可通行车辆的水泥桥,对面正好是农场场部驻地。我入场后兜圈观看,所有围垦的农田,都已退耕还渔。场内鱼塘连片密布,农场成为了渔场,呈现着一派别样的风景。转身返回时,也正凑巧遇到一位干部模样的军人,我便主动与其搭讪,在我作了简要自我介绍后,两人交流了一会。他说大约从1978年起,为发展多种经营,按上级统一部署,农田均逐步改造成为养鱼塘。所以到了1981年,农场也被更名为部队副食品生产基地,基地级别为副团。但是,吴江以及三乡五里的人们依然习惯称这里为农场……










东太湖战友重聚(吴兴国提供)


上世纪60年代初,当时苏州驻军6308部队的老战友们都曾经在东太湖畔屯垦劳作过,而如今,斗转星移,沧桑巨变,东太湖畔前后两重天。于是,在怀念当年情景和观赏如今风貌的迫切心情驱使下,大家相约于2019年春天,重游故地东太湖。老战友,老首长们分别来自张家港、常熟、太仓、吴江,且姑苏区居多。年龄都在八十上下,最年长的八十八岁,是当年的连队指导员。


故地重游,触景生情,在回眸半个多世纪前难以忘怀的艰苦经历的同时,对吴江太湖新城在自己曾经流下汗水的土地上的崛起,充满自豪和赞赏,流露着特殊的感情。大家衷心祝愿这块创造奇迹的热土,继续谱写好未来的锦绣篇章,使之更加繁荣发达,为吴江乃至苏州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END

◆ 责 编:沈  瑶

◆ 美 编:张   

◆ 审 核:王来刚

◆ 图 片:吴兴国 山隹 网络


※※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稿


我知道,你很有故事,我知道,你也有文采,我知道,你也偷偷的喜欢吴江通。那么大胆和我们表白吧!要知道,吴江通更喜欢你!你的表白,可以是感悟生活,体会人生,也可以是寻找乡愁,记忆历史!文笔不重要,真实真心就好。自行配图,特别欢迎。一旦录用,奉上稿酬,虽不高,意很诚,还有你可能喜欢的地情书哦!

1、请发送至投稿邮箱

szwjdaj@163.com 


2、注明姓名和联系方式。如已在其他媒体发表,敬请说明(特别是已在其他微信公众号上推送,一律不录用)。照片请勿插入文中,请单独发送。


3、如第一次投稿,文末请附作者简介百把字,另附近影一张,谢谢!


由于来稿较多,自投稿之日起两个月内没有录用,作者可自行处置(同一作者单次投稿多篇除外)。


吴江通会给你一个原创平台,让你展现自己,让更多的人了解你!



按下方二维码识别 关注更多吴江地情 

(微信ID:SZWJDAJ )


点击查看精彩推荐文章

1明代的一个粮长

2、漫步家乡公园

3、飞梭走线的回忆

4上世纪80年代吴江文教工作的回顾

5、论说盛泽红梨

原创不容易,

请点“赞”“在看”鼓励哦??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