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12月27日 星期五
数字方志馆搜索:
飞梭走线的回忆
沈谦

“吴江通”致力于传播吴江地情文化,

您的关注,我的动力!




微风轻拂,水浪激岸,喊声交错,渔网翻飞。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上世纪90年代,我们白龙桥村在淡水养殖捕获时就是这样一番场景。


渔民


清代屈大均的渔网诗咏“结从渔父手,张作海天围”就是形容渔网的。我这一代就经历了线子网、尼龙网、塑料网这三种材质的渔网。线子网因其柔软有弹力适合捕捞小鱼,小鱼娇嫩,若使用塑料网容易被割伤,所以塑料网比较适合捕捞大鱼,尼龙网相对塑料网价格稍高。因网眼大小,渔网形制也有区别,大的渔网网洞有一寸二分(度量单位10分等于1寸,1寸等于3.333厘米),小的渔网网洞有三分、五分、七分等差别,捕鱼者评估捕捞的鱼类大小而选择不同网眼尺寸的渔网,在辨别池塘大小后选择渔网大小。


网片(作者提供)


在机器生产渔网以前,都是手工编织的。大的渔网编织时间很长,很多养殖户选择去买网片,自己拼凑成一张渔网。也有渔民会编织小的网片,做成“网兜”(吴江话叫“嗨丢”,音同)带到街上去卖。每次使用渔网捕鱼后,渔网都有可能破损。即便是坚韧的绿色塑料网,都可能会被池塘里的石头、水草、玻璃片等杂物割破,鱼塘水面下的淤泥里藏着什么无人知晓,但是即便割破也没有关系,因为村里总有那些技术娴熟的补网人。

鱼塘

网鱼


补网人总是在“干渔池(抽干鱼池后清空池内作物)”后才开始作业。补网人将渔网洗干净晒干以后,将其堆在屋子廊下,开始翻找破洞进行织补。对于从事渔业的农民来说,织补渔网是整个活动里面最轻松的伙计,对比其它力气活,织补渔网算是技术活。只是这个技术活也不是那么令人享受。首先,渔网的腥臭味就令人难以克服,即使是洗过、晒过后的渔网还是有一股子难以忍受的气息。你远远地看一眼可能还好,但若坐在渔网边翻找织补,那股子味道直充脑门。要知道,那可不是单一的鱼腥味,而是融合鱼腥、淤泥的腐味的复合型味道。另外这是一项枯燥的活计,渔网巨大,可能翻找破洞,低头织补就是一个下午。但大部分的补网人还是能寻找到自己的乐趣,拥有自己的补网偏好,亦或可能打开收音机边听评弹边干活,也有喜欢自己哼唱自己编造的小调工作。过路的村民看到的是这样一副场景,横向堆叠的绿色渔网后面坐着悠闲有序的补网人在飞针走线,阳光撒在塑料渔网上泛着一点亮光,仿佛岁月静好。


渔网编织(作者提供)


不论是补渔网还是编渔网,都离不开趁手利器——梭子及尺板,我小时候的梭子还是木制的体型较大的梭子,如今也有狭长的金属梭子。梭子的外形就像是船的缩影,尖头宽身,中间镂空内嵌一根针,尾巴飞起两翼如同梁上燕。中间的针处和尾巴处缠线用于补网。尺板尺寸不等(尺板的尺寸就是网洞的大小),现在尺板也已从传统的木质发展成了不锈钢质地的。补网也是有技法的,如果破处较大且不规则,那么需要用剪刀将破口处修剪齐整,尤其是线头要剪掉的,再用尺板配合梭子慢慢织补回来。破处不大、不规则,一般就是用梭子慢慢补,也有破口小而细密的,那就可以采取贴网片织补法,类似于“打补丁”。织补的技艺大抵相同,一般都是“横向双死节法”(死结指的是打不开的结),“双死节”中间预留一段线,从上到下一层层进行织补。


梭子(作者提供)


堆叠在廊下破烂的渔网,经过补网人的巧手又焕然一新了,可以迎接下一次的捕鱼挑战,渔网上的补丁是渔网光荣的印记。现如今,太湖水域实行禁渔区、禁渔期制,渔网从“战功赫赫的将军”蜕变成了“诉说历史的老者”。即使多数家庭已经不再从事渔业活动,但是家里还是留存这渔网,补网人也依旧留存着网片、梭子、尺板。时光催人老,我们村的补网人也越来越少,只有这些残存着的物件昭示着这个行业曾经的兴盛。


END


◆ 责 编:沈思言

◆ 美 编:王青青

◆ 审 核:王来刚

◆ 图 片沈  谦、馆藏及网络


※※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稿

我知道,你很有故事,我知道,你也有文采,我知道,你也偷偷的喜欢吴江通。那么大胆和我们表白吧!要知道,吴江通更喜欢你!你的表白,可以是感悟生活,体会人生,也可以是寻找乡愁,记忆历史!文笔不重要,真实真心就好。自行配图,特别欢迎。一旦录用,奉上稿酬,虽不高,意很诚,还有你可能喜欢的地情书哦!

1、请发送至投稿邮箱

szwjdaj@163.com 


2、注明姓名和联系方式。如已在其他媒体发表,敬请说明(特别是已在其他微信公众号上推送,一律不录用)。照片请勿插入文中,请单独发送。


3、如第一次投稿,文末请附作者简介百把字,另附近影一张,谢谢!


由于来稿较多,自投稿之日起两个月内没有录用,作者可自行处置(同一作者单次投稿多篇除外)。


吴江通会给你一个原创平台,让你展现自己,让更多的人了解你!



按下方二维码识别 关注更多吴江地情 

(微信ID:SZWJDAJ )


点击查看精彩推荐文章

1上世纪80年代吴江文教工作的回顾

2、论说盛泽红梨

3、吴江“东城费氏”的黎里情缘

4、吴江香青菜,美名飘四海

5、话说吴江太湖文化:垦殖发展篇


原创不容易,

请点“赞”“在看”鼓励哦??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