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开始实行郡县制,在此之后的封建王朝最基层的行政单位就是县。也就是说,没有再对县以下的行政区域进行划分,这也意味着国家权力基本到这一级就结束了,所谓“皇权不下县”。
明朝也是如此。笔者查阅《(弘治)吴江志》(2018年点校本)(注:《(弘治)吴江志》是吴江现存最早的一部县志,由莫旦编纂)《(弘治)吴江志》记载,“今吴江县官二十六员,杂役一万七千五百一十七名”。在这个架构中,“知县一员,正七品。县丞三员,俱正八品。主簿二员,俱正九品……粮长九十二名。”粮长(税长)虽为佐贰人员,不入流,无品级,但在明代是不可或缺的差使。
《(弘治)吴江志》记载明代吴江县衙人员情况(庞庆提供)
粮长,顾名思义,是负责收取田赋的人员。明代田赋,分为夏税(麦)和秋粮(米)两部分,夏季所征称夏税,限当年八月纳完,秋季所征称秋粮,限第二年二月交清。封建王朝税赋主要由田赋构成,因此在明代官方史料典籍里所称“粮长”,民间称“税长”。
除了收缴田赋以外,还设有税课局收缴商业税,“凡商贾、侩屠、杂市,皆有常征……凡民间贸田宅,必操契券请印,乃得收户,则征其直百之三。”洪武年间,吴江县设立有吴江县税课局、同里税课局,共设有大使二员,巡拦一百三十六名。
明代税课局(庞庆提供)
粮长的主要任务是粮税的催征、经收、解运。这个差事好做吗?
古代农民耕种田地靠天吃饭,气候是粮食丰歉的决定性因素。沈权刚接任粮长那年气候如何呢?《(乾隆)吴江县志》记载景泰五年(1454)春:大雪,平地积丈余,太湖诸港连底凝冻,舟楫不通,鸟兽草木死者无算。入夏大水,田地房屋漂没过半。同时,笔者查询到《南浔镇志》(1995年版)记录了一条:“景泰四年(1453)十一月至五年(1454)春,大雪数尺,压覆民居,诸港冰结,舟楫不通,人畜冻死,夏水成灾,民相食。”
南浔和盛泽同为太湖东岸长三角平原地区,相去不远,气象情况应当相近。看来沈权接任粮长的那年是一个灾年,冬有大雪夏有大水,粮食歉收不说,甚至饥民相食。这对新上任的沈权来说是巨大的考验,乡里声望、家族荣誉在此一举。若朝廷没有及时大幅减免粮赋定额的话,粮长就要拿出自己的家私补上缺口。这也是富绅豪族担任粮长对于官府的好处,一旦赋税徭役的征收出现了问题,这些富绅豪族无法从百姓那里催缴到充足的赋税,那么他们就必须拿出家中所积填补上这些亏空。
墓志铭记载沈权父亲沈公让“义不掊取而税无逋负,上下贤之”。就是说沈公让既不搜刮民脂民膏,也不拖欠上缴的赋税,上级和民间都认为他很贤能。要做到这个地步不容易。《(弘治)吴江志》记载,景泰四年(也就是沈权接任粮长的那年),吴江知县贾亮,因“为政仁恕而拙于催科”,改除而去。
除此之外,粮长还享有带领乡民开荒垦地、道德教化、参与乡村诉讼等附带任务。墓志铭也记载“里中有讼,多就君决曲直,得一言即不复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