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12月27日 星期五
数字方志馆搜索:
上世纪80年代吴江文教工作的回顾
王新生

“吴江通”致力于传播吴江地情文化,

您的关注,我的动力!


上世纪80年代
吴江文教工作的回顾





上世纪80年代我在吴江县文教局工作,那时文化和教育合在一起,故称文教局。我先任副局长,1984年我被任命为文教局长。当时文教局除我任局长外,还有两个副局长,我和其中一位副局长管教育,另一位副局长管文化。那时局里干部也不多,股室架构大概是这样的,人事股有2人,计财股有2人,普教股有2人,文化股有1人,成教股有1—2人,局里没有秘书,更没有协助局长抓行政工作的“局办公室”。人员不多,但是很精干,大家齐心协力,一个局干了两个局(文化和教育)的工作。





?桃源中学

?青云中学旧址


当时,我县中小学的教育质量总体来说在苏州六县中只能算是一般,有时甚至垫底。不过也不全是如此,1987年,我县参加高考的考生被各类学校录取606名,占报考人数(1051人)的57.6%,录取率在苏州各县中名列第一。也有个别学校教育质量较好,闻名县内外,例如,桃源中学和青云中学,是当时吴江教育界的两颗明珠。省教育厅曾提出过“南学桃源,北学洋思”的口号。有一些外地学生都要求到这两所学校来读书。


其时国家经济还不宽裕,教育经费不足,学校条件较差,危房较多。据局计财股普查全县校舍情况,查出危险校舍16769平米。吴江曾发生几起校舍坍塌事件,甚至震泽中学的教室都坍塌过,幸好事故发生时学生不在校,没有人员伤亡。如果在上课时发生事故,后果不堪设想,我这个局长恐怕就做不成了。1989年,县政府决定调拨100万元,用于县属学校危房翻修。


俗话说“穷则思变”,为了改变这种穷困的情况,在上级的支持下,我们办起了校办工厂,以弥补教育经费的不足。我县的校办工业在当时苏州各县中名列前矛。由于校办工业的发展,文教局增加了一个分管校办工业的副局长。1989年,全县校办工业产值4479万元,利润660万元。当时,办得较好的校办工厂,是梅堰中心小学(下文简称梅小)的石油加工厂,他们与新疆独山子炼油厂挂钩联营。有一阶段独山子炼油厂怀疑梅小校办厂有问题,不肯供应原油,于是县政府出具介绍信,介绍我是工业局长,与梅小校办厂负责同志共赴新疆,说明情况,加以解决。由于梅小的校办厂办得好,所以翻新了校舍。在当时的农村中心小学中,论办学条件梅小可说是佼佼者,省厅领导曾前往参观,并予表扬。我们局的校办公司也不错,他们在老局长王益奋的牵线搭桥下,与四川进行丝绸贸易,情况较好,同时还开设了园丁饭店,所得利润用于补充教育、办公经费外。


我们除抓好全日制中小学教育外,还重视开展职业教育,如成人教育、自学考试等工作。1984年,经省教育厅批准,成立了吴江丝绸职工中等专业学校。是年7月,经苏州市教育局批准建立了吴江县建筑职业中学。鉴于师资较缺,因此这一年分管教育的张莹副县长和我亲赴省教育厅,请求恢复吴江师范学校,12月份经省、市两级会商,同意恢复“江苏省吴江师范学校”。


?江苏省吴江师范学校校门


?江苏省吴江师范学校学生校徽


1985年1月,县政府根据我局的建议,特发文要求各乡镇根据条件发展乡镇成人教育中心校。1986年,成立了吴江县职业中学,一开始招收两个班(分别是机电排灌、宾馆服务)。这年10月,我县首届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生毕业,毕业生有5个专业67人。1987年7月,经苏州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了吴江县供销职业中学。1988年,苏州市政府批准吴江县电大管理站更名为苏州市电视大学吴江县分校,该校开设企业管理、工业电气自动化、劳动经济管理、审计、金融等13个专业,电视大学在我县的成人教育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是年11月,吴江电视中专首届102名学生毕业。电视中专对许多职工提升文化程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我们在学校工作中,还重视学校的软件建设。1988年,在全县中小学开展“园丁杯评优课”活动,中学先以语文、物理学科,小学先以数学学科开始评选活动,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1986年,在全县中小学中开展创建“优秀班集体”活动,并在盛泽现场推广,以加强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


1985年1月2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通过,决定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是年8月7日,县委县政府批转宣传部和文教局《关于庆祝第一个教师节的意见》,要求做好十个方面的庆祝工作,扎扎实实为教师办实事、做好事。8月28日,县委、县政府召开吴江县第一个教师节大会,这天县委、县政府还为模范教师举行茶话会。9月10日,县四套班子和县机关部委办局领导一百多人组成14个慰问小组,走访全县各中小学,向教师们致以节日祝贺。各乡镇也积极为教师办好事,办实事,如松陵镇党委书记张祖满与房管所联系,并在9月教师节座谈会上宣布,拿出10套住房,解决困难教师的住房问题,在教师中反响极好。通过这些活动提高了教师们的工作积极性。


?教师节茶话会(王新生提供)


1986年,我局组织全县初中校长、乡镇文教助理赴青浦听取顾泠沅老师的教改经验,要求各中小学学习顾泠沅教改经验,以提高学校教学改革实践的水平。


1987年遵照上级指示,我局在全县中小学开展职务评审工作,成立职务评审领导小组,具体指导职务评审工作。通过教师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全县教师5087人(公办教师3521人,民办教师1566人)取得相应的职务任职职称,进一步提高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再说那时的文化工作。我虽说是正局长,统抓文化教育,但重点是教育,文化方面具体有分管的副局长抓。因此对文化工作不是非常了解。那时局里只有两个人(1名副局长,1名文化股干部)抓文化工作,工作比较繁重艰苦。当时,锡剧团不景气,吴江锡剧团无法维持,只能停办,如何对有关人员妥善安置,是一个很大的难题。他们在县领导的帮助下,克服重重困难,想尽办法,解决有关人员的生活和工作问题。他们创办了音乐餐厅,由锡剧团导演许龙生任经理,知名演员、锡剧团花旦高玉英任副经理。当时音乐餐厅和园丁饭店都是文人经商,毫无经验,但是他们却办得风生水起,特别是音乐餐厅,生意兴隆,超过了县百年老店“鸿运楼”,音乐餐厅也承载了许多招待任务。后来,我局在音乐餐厅的基础上盖起了艺海大楼。现在虽然音乐餐厅和园丁饭店都不存在了,但他们的大楼还在,还在发挥作用。


?1986年,音乐餐厅被评为物价计量信得过单位,图为音乐餐厅门口的庆祝合影,照片中间捧匾者为餐厅副经理高玉英,物价局成局长,松陵镇朱副镇长出席。(王新生提供)


?20世纪80年代松陵鸿运楼饭店(马常宏摄)


为了活跃群众特别是老年群众的文化生活,县领导指示组建吴江越剧团。这又是一件困难的任务,文化部门的同志从无到有,从挑选招聘导演、演员开始做起,为剧团安排生活和活动场所,组建队伍,排练节目,克服一系列困难,终于把越剧团建立起来。剧团在上海、南京等越剧名家的指导下,演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剧目,受到江浙沪一带观众的欢迎和好评,不少当年越剧团的演员如今还活跃在舞台上。


?上海越剧院诸名家来吴江观看吴江越剧团演出后合影(王新生提供)


?越剧泰斗袁雪芬接见吴江越剧团演员(王新生提供)


1982年,曾在平望汽车站工作过的芦墟人张舫澜与马汉民、芦群等,深入农村,发掘搜集整理出长篇叙事长歌芦墟山歌《五姑娘》,填补了汉族地区没有长歌的空白,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轰动。我在盛泽中学工作时的学生杨文英,现在成了芦墟山歌的非遗传承人,最近还参加全国汇演。


?芦墟山歌


文化条线上的同事们都很努力,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县文化馆的张明观,早年就出版小说集《高高的银杏树》(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后来又专心研究柳亚子,出版了《柳亚子传》,成了国内知名的研究柳亚子的专家,现在还活跃在文坛。从吴江出去的著名作家范小青、荆歌,以及已过世的吕锦华等人,当时已在文坛崭露头角。这些都是我们吴江文化条线上值得称道赞扬的成绩。


1990年,我调任至人大担任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之后,文教局分为教育局和文化局两个局,实际上我成了吴江最后一任文教局长。以上回顾不免挂一漏万,请有关同志补充指正。


(本文在撰写过程中得到金王浩、崔瑛、陈维麟等同志的大力帮助,在此特致谢意。)











END


责编:沈思言

美编:沈思思

审核:王来刚

图片:王新生、馆藏及网络


※※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稿

我知道,你很有故事,我知道,你也有文采,我知道,你也偷偷的喜欢吴江通。那么大胆和我们表白吧!要知道,吴江通更喜欢你!你的表白,可以是感悟生活,体会人生,也可以是寻找乡愁,记忆历史!文笔不重要,真实真心就好。自行配图,特别欢迎。一旦录用,奉上稿酬,虽不高,意很诚,还有你可能喜欢的地情书哦!

1、请发送至投稿邮箱

szwjdaj@163.com 


2、注明姓名和联系方式。如已在其他媒体发表,敬请说明(特别是已在其他微信公众号上推送,一律不录用)。照片请勿插入文中,请单独发送。


3、如第一次投稿,文末请附作者简介百把字,另附近影一张,谢谢!


由于来稿较多,自投稿之日起两个月内没有录用,作者可自行处置(同一作者单次投稿多篇除外)。


吴江通会给你一个原创平台,让你展现自己,让更多的人了解你!



按下方二维码识别 关注更多吴江地情 

(微信ID:SZWJDAJ )


点击查看精彩推荐文章


1论说盛泽红梨

2、吴江“东城费氏”的黎里情缘

3、吴江香青菜,美名飘四海

4、话说吴江太湖文化:垦殖发展篇

5、琵琶声里童趣多



原创不容易,

请点“赞”“在看”鼓励哦??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