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12月27日 星期五
数字方志馆搜索:
吴江“东城费氏”的黎里情缘
查文荣

“吴江通”致力于传播吴江地情文化,

您的关注,我的动力!


三国时代的费祎,仕于蜀,为诸葛亮指定的第二个蜀相接班人。费祎长子费承为黄门侍郎,次子为公主驸马,祎长女是太子璿的王妃,曾贵显一时。之后,费氏后裔渐渐散布他方。


据松陵费氏家谱记载,费士寅是费氏在吴江的“始迁祖”,他是南宋嘉泰时的参知政事,为人刚直不阿,因不肯依附权贵韩侂胄,不愿与其同朝为官,因看中江南水乡幽静环境,迁徙到吴江垂虹桥畔住了下来,人称吴江“东城费氏”。吴江东城费氏一共走出了四位进士、两位举人。毋庸置疑,在吴江乃至苏州地区,费氏家族是名副其实的名门望族,再加上后辈中出现了柳亚子、费巩、费振东、费达生、费青、费孝通等名人,让这个家族在现代更炳熠生辉。今天要为大家分享的是清代同治光绪时期的兄弟俩,费延庆和费延釐,他们与黎里有着密切的关系。费延庆、费延釐兄弟在黎里的十多年时间里,大部分时间住在邱氏德芬堂,另外就是柳氏焦桐馆和周氏红蕉馆。

费孝通

费巩与妻子、儿女





费氏兄弟与黎里友朋





费延庆(1834—1882),字善钧,号吉甫,国子监学正,同治甲子科举人。同治三年(1864),费延庆以拔贡生举顺天乡试,连赴会试不第。费延庆念及弟弟中允君费延釐在朝任翰林院编修,门第有继承者,遂一意退理家政。费延庆为人宽厚、俭约律己、体恤乡民,以节省财力薄收佃租以体恤农力,施舍于乡者甚博,故以慈善著称于乡。


费延釐(1835—1893),字履绥,号芸舫,费延庆弟。同治四年(1865)进士,翰林院编修。同治十二年,视学河南。光绪五年(1879),典福建乡试,寻迁詹事左赞善,转右中允。1882年,费延庆病故,费延釐非常伤心,急欲归里,不再出仕。遂立家庙,修族谱,晚年买宅于平江路混堂弄长庆里。


《黎里续志》记载费延庆兄弟资料


费延庆、费延釐兄弟俩友爱真挚,出入必偕,自少及壮,兄弟从未远离。他们待得最久的地方就是黎里,因为黎里是个风雅之地。当时,他们有位吴江的文友叫邱鹏(字翼臣,号吉卿),时常寓居在黎里德芬堂业医。道光三十年(1850)前后,通过邱鹏,兄弟俩与黎里邱曾诒、徐晋镕、大胜柳兆薰等人相识,遂频频往来于吴江和黎里之间,参加文人聚会,继而拜名儒徐晋镕为师。之后,费延庆还将自己的次女费淑芳送到黎里,拜老师徐晋镕的妹妹、袁枚的再传弟子徐玖为师。又经人撮合,费淑芳嫁给了柳兆薰之孙、柳应墀之子柳念曾,而柳念曾就是柳亚子的父亲。









黎里邱曾诒信札


柳亚子(右)与母亲费漱芳(中)、妻子郑佩宜合影


徐晋镕是翰林院待诏徐达源的长子,少年时从学苏州顾元熙,顾氏为翰林院侍读。“侍读”一职,主要是为皇帝及太子讲读经史,是皇帝的顾问和老师,所以徐晋镕既得家学又得帝学。徐晋镕曾追随顾元熙至广东,及顾元熙卒于任,徐晋镕扶柩归里,在黎里镇南的南溪老屋诗书自娱,本地很多士子都来与他唱酬和求教。








徐晋镕手迹


律赋、试帖等是科举取试的敲门砖,徐晋镕最擅长于此。费延庆、费延釐兄弟俩曾多次借抄揣摩,徐晋镕自然也谆谆善诱。后来费氏兄弟得中进士、举人,其中一半功劳要归功于徐晋镕。因此费延釐感叹道:“深获益焉”。费延釐中进士三年后,徐晋镕谢世,费氏又云:“老成凋谢,风雅寖衰”,深感先生乃硕果之仅存,叹息风雅自此式微。为报师恩,费延釐为徐晋镕《金粟斋诗赋抄》作序。







费氏兄弟避难黎里





咸丰十年(1860)二月,太平军由广德泗安进犯杭州,四月十三日苏州又沦陷,二十五日吴江失守,费氏兄弟带着母亲姐姐和外甥费树萱到同里避难。看着一家人骨肉无恙,呢呢作慰,但想到吴江的故庐摧毁,生计荡然,辄又相对唏嘘。笔者曾珍藏清末乌金拓本长卷,是嘉兴名士沈景修所书《费太夫人行状》,也记录了避难的经过。


由于太平军继续南下东进,他们与黎里邱曾诒的侄子李星槎又逃到黎里邱家避难。费延釐等住邱氏铺房内,李星槎居住在邱彭寿处。黎里避难期间,友人柳松琴病故,费延釐特去探吊,期间与俞岳(费延庆的岳父)、陶芑生等往来也多。








黎里邱彭寿山水画


太平军攻占黎里镇后,北厍大港相对太平,费氏兄弟与邱彭寿东避至大港柳氏“焦桐馆”,就住在柳兆薰的堂兄弟柳子屏(柳松琴子)家里。柳子屏是黎里东郊大港人(柳松琴之子),他曾授经黎里镇周氏“红蕉馆”,与黎里冯经、张文璇为兄弟交。三试南闱弗登,更加敦行力学,所著《食古斋文诗录》,费延釐曾为之序。


《食古斋文诗录》中的柳子屏《祭费吉甫文》


费延釐撰《柳君子屏家传》


可是祸不单行,就在此时,费延釐的原配不幸身亡。同时避难在柳子屏家里的盛泽文士李龄寿写了《慰费芸舫悼亡》诗,李龄寿还作了另一首长诗《焦桐馆中作,用东坡清虚堂韵,呈焦桐主人,并示费吉甫芸舫兄弟,时同避寇大港》,诗歌中可窥见当时几位文人落魄的样子和主人公的好客之情,诗文写道:“涂泥滑雨风卷沙,尘埃有客歌彭衙。相逢不禁破涕笑,短檠昨夜灯作花。焦桐主人丈人行,握手怜我今无家。出门已是丧家犬,得食犹羡栖林鸦。二三知己偶萍合,口吐奇语纷天葩……”


李龄寿诗集中关于费氏兄弟在大港避难的诗文


同治二年(1863),柳兆薰避难到上海。费延釐则在同里叶泽湖与同舟九人遇风被溺,八人被救出,一人遇难,费延釐正好在八人之中,柳兆薰在接到费延厘的信后这样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前程正未可量也”,柳兆薰邀费氏兄弟也到沪上避难,最后费延庆赴约。


柳兆薰之父、北厍胜溪柳树芳是柳亚子的高祖。他曾请人刻了一方“有福读书”的印章砥砺自己及其后代。柳树芳一生非常用功,后因病辍学,自认为一事无成。长子柳兆青又早逝,于是着力培养次子柳兆薰。柳兆薰为了不辜负父亲柳树芳的期望,在家中藏书及其富有的基础上,又从黎里邱氏亲家搬来大量书籍,广征博采,孜孜以求。同治初年,柳兆薰曾赴南京应试,但铩羽而归,便寄希望于儿子柳应墀。柳氏富甲一方,是“有福读书”之辈,加上费延釐、柳子屏及外家(黎里邱氏)均以书礼传家,决定到黎里拜费延釐为师。


同治三年(1864)七月二十四日,柳兆薰同柳子屏带着柳应墀同舟至黎里邱家,具贽敬若干元和朝卷等,作拜师之礼,费延釐热情招待了他们。之后柳应墀的文稿费延釐均一一认真过目修改,所以在《柳兆薰日记》中有许多记录,如:“八月十五雨,饭后,顺风到黎里,到时雨更大,下午到芸舫处,墀以文两篇呈政。”“文一篇,直笔改好,下一日,墀文,今日改过誊清,迟钝如此,虽有佳文,不足制胜,况乃本色乎?必须用功,或冀寸进。”“墀之文,改得极认真,真名师也。”可见费延釐在柳应墀身上着实花了不少的心血。






费氏兄弟回报黎里





同治四年(1865),费延釐秋榜中进士,可是泥金佳报传来,大家没有高兴起来,原来是因为地方上非常乱,土匪、枪船、乱兵经常滋扰民众,兄弟俩停留在黎里不能成行。已回到盛泽的李龄寿闻讯便作《怀费吉甫芸舫兄弟》诗,并作有一小序:吉甫新应拔萃科,芸舫中秋榜,计偕以道塞不得行;诗曰:“而兄新选制科来,阿弟公车发又回。俱是玉堂好人物,承明著作正需才”。等到稍稍平安,在众友的相送下,费延釐入都。柳子屏以“平淮碑记中兴颂,看挂高名北斗旁”相赠,希望费延釐早日建功立业。


费延釐进京为官后,一有机会,便折道来看望故友。另外,费延釐还为柳兆薰办了一件好事。原来,当年柳兆薰曾赴南京应试,虽然没有考取举人,但按照清朝的定制,在乡试录取名单外可捐增优秀的落榜者,柳兆薰便取得副贡生的资格,也得了一个虚名的丹徒县教谕职务,因为只有“司照”而没有“部照”,他多次写信给费延釐等人,信中云:“补领部照一节,所费虽巨,然此事实有孤注一掷之势,不能不办。谱翁(即殷兆镛)处来翰,尚未收到,望即转致谱翁,代为干办……”。后来在费延釐和在上书房行走的殷兆镛的周旋下,才总算了却了心愿。








殷兆镛画像


同治七年(1868),费延庆和黎里乡绅邱鹏、沈文澍、周邻表等,成立育婴堂。育婴堂成立后,黎里乡间溺婴现象大大减少,救活了大批婴儿。光绪八年(1882)年末,费延庆病故。停厝一年,柳子屏又参与下一年四月二十八日入葬的仪式,柳子屏作《会吉甫葬》:“去年寝门虚一哭,今朝墓舍绕千悲。如君风义岂能再,从古报施多可疑。忍痛成坟怜第瘁,入幽齎恨竟谁知。平生结契先文字,退笔思题第二碑”。诗的尾联柳子屏借用唐代诗人刘禹锡《哭吕衡州》句,表达对费延庆的纪念。


《黎里续志》中记录的育婴堂






END




◆ 责 编:沈思言

◆ 美 编:王青青

◆ 审 核:王来刚

◆ 图 片查文荣


※※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稿

我知道,你很有故事,我知道,你也有文采,我知道,你也偷偷的喜欢吴江通。那么大胆和我们表白吧!要知道,吴江通更喜欢你!你的表白,可以是感悟生活,体会人生,也可以是寻找乡愁,记忆历史!文笔不重要,真实真心就好。自行配图,特别欢迎。一旦录用,奉上稿酬,虽不高,意很诚,还有你可能喜欢的地情书哦!

1、请发送至投稿邮箱

szwjdaj@163.com 


2、注明姓名和联系方式。如已在其他媒体发表,敬请说明(特别是已在其他微信公众号上推送,一律不录用)。照片请勿插入文中,请单独发送。


3、如第一次投稿,文末请附作者简介百把字,另附近影一张,谢谢!


由于来稿较多,自投稿之日起两个月内没有录用,作者可自行处置(同一作者单次投稿多篇除外)。


吴江通会给你一个原创平台,让你展现自己,让更多的人了解你!



按下方二维码识别 关注更多吴江地情 

(微信ID:SZWJDAJ )


点击查看精彩推荐文章

1吴江香青菜,美名飘四海

2、话说吴江太湖文化:垦殖发展篇

3、琵琶声里童趣多

4、县政府内两声枪响:划破黎明前的黑暗

5、保盛桥畔的回忆


原创不容易,

请点“赞”“在看”鼓励哦??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