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11月22日 星期五
数字方志馆搜索:
话说吴江太湖文化:垦殖发展篇
陈志强

“吴江通”致力于传播吴江地情文化,

您的关注,我的动力!

话说吴江太湖文化:

垦殖发展篇




溇港文化,精彩纷呈






在吴江沿太湖地区历史文化中,溇港文化具有鲜明的特色。根据志书记载,从吴江到浙江湖州苕溪口沿太湖有“七十二港,三十六溇”,其中的七十二港全在吴江境内,三十六溇呢,吴江七都境内有六条,其余在湖州。这七十二港一大半分布在七都镇,一小半分布在横扇街道等,其中多条溇港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比如说滩阙港,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醒世恒言》第十八卷讲了一个故事,名叫《施润泽滩阙遇友》。这个故事说,有一天,盛泽小商人施复偶然拾到六两银子,等候多时,还给了失主。后来,他因养蚕缺少桑叶去太湖洞庭山买桑叶,在滩阙港借火时遇到了以前的失主朱恩。施复留住在朱恩家,结为兄弟,还为儿女联姻,结为亲家。在朱家逗留期间,得鸡报警,幸免遭遇车轴之难和翻船之灾,后买房掘得千金,盖房时也得金,于是发迹致富。这个故事宣扬了善有善报的因果报应思想,冯梦龙写道:“过了平望,来到一个乡村,地名滩阙。这去处在太湖之傍,离盛泽有四十里之远。天已傍晚,过湖不及,遂移舟进一小港泊住”。这滩阙港便是今横扇街道四都村的滩阙自然村。


◆《醒世恒言》(陈志强提供)


又如张家港,港上有一座桥,名曰“张公桥”,初建年代不详,现存之桥为民国23年(1934)重建,是苏州市控制保护建筑。桥上刻有两副桥联,一副为“一溪烟水环虹影;两岸人家尽钓徒”,描绘了张家港的秀丽风光。另一副为:“赤脚张三,威名震湖上;劫富济贫,恩泽布四方。”这副桥联记述了明末清初时赤脚张三的故事。张三(?—1662),绰号赤脚张三郎,桥名中尊为“张公”,为清初太湖流域的一位义军首领。1644年清兵入关后,吴昜、孙兆奎联合张三等,在东太湖举起义旗抗清,义兵都用白布包头,被称作“白头军”。张三率领的“白头军”在太湖周边活动,频频抗击清军。当地有民谣说:“赤脚张三郎,铁草鞋一双。神行如太保,闻风敌胆丧。”清康熙元年(1662)的一天,张三由于密探跟踪,被清兵马队追杀被俘,后来在江宁(今南京)被凌迟处死。赤脚张三郎前后坚持抗清十余年,劫富济贫,其斗争精神和英雄气概受到家乡人民的敬仰和爱戴。张三被害后,当地人在他的出生地建起了“张公桥”“三郎庙”,而且将溪、桥、村都换成了张姓,予以永久性的纪念。


◆张公桥(陈志强提供)


◆清乾隆《吴江县志》载吴昜(陈志强提供)


再如吴溇,吴溇的历史非常悠久,古时这里有泰伯庙,晋明帝时泰伯被敕封为三让王。南北朝南朝宋武帝刘裕在位时(420~422),古泰伯庙改建为吴王庙,由此,便有吴溇之名。清宣统二年(1910),吴溇设镇,集镇上至今仍存有一些老房子,现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的吴溇孙宅是其中的代表。此宅位于吴溇集镇妆(庄)桥之畔,建于清代嘉庆年间,距今已有二百余年历史。宅主孙氏为吴溇望族,吴溇孙氏从第六代孙珑起分成四支,第二十代为孙祖禄,生有三子,分别为长子孙本礼、次子孙本文、季子孙本忠。其中孙本文是著名社会学家,曾任中国社会学学会理事长;孙本忠为著名蚕学家,是我国现代家蚕育种的奠基人之一。吴溇孙宅现存有三进,宅中的飞椽、海棠轩、落地长窗、砖雕门楼等构件都颇具建筑特色和文化韵味。


◆吴溇(陈志强提供)


◆吴溇孙宅“遹求厥宁”门楼(陈志强提供)


◆吴溇孙宅正厅畬新堂(陈志强提供)







众多古村,清风拂面






吴江沿太湖地区在有着多个古镇的同时,也有着不少古村落,如松陵街道有南厍村、横扇街道有四都村、平望镇有溪港村、七都镇有陆港村、隐读村等等。


南厍村。至今仍较好地保存着小桥流水人家的风貌,东有聚龙桥,西有永宁桥,2005年由苏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首批控制保护古村落。


◆南厍(陈志强提供)


四都村。现存有一棵五六人合抱的千年古银杏树,堪为吴江全区之最,另存有博士双桥,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村西侧的庙前自然村,存有邑宁桥和施相公庙,也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四都(陈志强提供)


溪港村。现除具有悠久历史的韭溪仍较好地保持原有风貌外,还存有东林桥、刘猛将军庙、李宅、周家厅、大庆桥、三聚桥等多处文物遗存,现为江苏省历史文化名村和中国传统村落。


◆溪港(陈志强提供)


陆港村。相传唐代诗人、农学家陆龟蒙曾在这里隐居,现存有以陆龟蒙之号“甫里先生”命名的“甫里桥”,桥上的对联“万顷具区留禹迹;陆家甫里忆唐贤”仍清晰可辨。陆港村东的养鹅浜,因相传陆龟蒙当年隐居时在此养鹅而得名。


隐读村。亦名因渎村,南宋绍兴初年,在这里创设巡检司,现留有不少古迹,日辉桥东的龙船渚,相传为宋高宗幸驻龙舟之所。隐读村有天到桥,相传因宋高宗驾幸这里的吴驸马宅,故名。又有“广福桥”,为一座建于明代的石拱桥,系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隐读(因渎)(陈志强提供)







古桥文化,别具特色






吴江是著名的水乡,在沿太湖地区更是水流纵横,溇港众多。水多桥也多,单七都一镇登记在册的古桥就有近四十座,且历史悠久、别具特色。


吴江现存最古老的桥——东庙桥。此桥坐落在七都东庙桥村,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南宋绍定年间(1228—1233),桥中孔石梁中段刻有“绍定”字样,距今已有近八百年历史了。此桥为梁式三孔,全长21.5米,全桥除民国年间增置花岗岩栏石、望柱外,其他均由初建时的武康石构筑。该桥的构造技术颇有特色,三孔桥面架设六根石梁,每根石梁都是两端为31厘米,中间增厚至51厘米,外侧又凿成弧形,这不仅可增大压力,减少受拉力,而且使得整个桥面略成拱形,颇为美观。桥上的雕刻艺术也颇为精湛,桥次孔石梁边端分别刻有四朵形状各异的如意云,寓意吉祥,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也给古朴的东庙桥增添了些许飘逸的气息。


◆东庙桥侧影


◆东庙桥“如意云”浮雕


将底盘石和桥墩直接筑在地基上的洪恩桥。此桥坐落在七都望湖村,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明成化六年(1470),由当地皇甫等姓25户人家捐银72两建造。此桥距今虽已有550多年了,但基本保持原貌。让人称奇的是,该桥的桥基没有采用常见的木桩基和多层水盘石,而是将底盘石和桥墩直接筑在地基上,地基上纵横相间铺设一层长条青石,桥台就砌筑在这青石之上。这种做法颇为少见,与当地特有的土质有关。包括七都在内的吴江沿太湖一带的土壤为小粉土,这种土壤呈颗粒状,非常细腻板结。洪恩桥正是利用了这种土壤,将之作为天然桥基,既省工省料,又保证质量,充分反映了当时造桥者的聪明才智。


◆洪恩桥


砌置方式颇为特殊的广福桥。该桥位于七都镇隐读村,其西堍为浙江湖州地界,始建于元至正十四年(1354),现存之桥由当时江苏省吴江县和浙江省乌程县于明天启元年(1621)合建。该桥拱券的砌置方式颇为特殊,采用了分节并列和纵联分节并列两种方式。所谓分节并列,即是拱券上下券石错缝连接,这种砌置方式见于明代以前的桥梁。所谓纵联分节并列,即是拱券上下券石之间加有“龙筋石”,清代、民国时期的拱形石桥都采用此种砌置方式。广福桥的拱券则以分节并列和纵联分节并列两种方式砌置,具有明显的由明代向清代过渡的时代特征,这在吴江全区所有古石桥中是绝无仅有的。


◆广福桥


雕有狮子的双塔桥。该桥濒临稽五漾,原名双石桥,有东西两桥,各为拱形三孔,并分别在桥堍镇立一座石塔,故名“双塔桥”,初建于明代洪武年间(1368—1398),现存之桥为光绪二十七年(1901)重修。桥顶立有四柱,每只柱子上都雕着一头惟妙惟肖的狮子。狮子,古称“狻猊”,又叫“白泽”。在汉代时,被当作进献之物,通过当时的安息(今伊朗)等国,运到我国。狮子十分凶猛,《穆天子传》称它“日走五百里,食兽之王”,且吼声似雷,被世人誉为“百兽之王”,成了人们崇拜的对象,同时也当作威镇八方、唯我独尊的王权化身。细观双塔桥上的四只狮子,左右对称,组成两对狮子,每对居左的为雄狮,右前足踏一个鞠,俗称“狮子滚绣球”,象征着权力;居右的是雌狮,左前足踏着一只小狮子,俗称“太师少师”,象征着子嗣昌盛。







名寺大庙,声闻遐迩






吴江沿太湖地区,从北至南庙宇众多,远近闻名的有吴江文庙(松陵,现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华严寺(松陵,现重建华严塔)、太湖庙(松陵,已不存)、圆通寺(松陵,已恢复)、崇吴寺(横扇,现存古银杏树)、东岳庙(七都庙港,已不存)、邱老太庙(七都庙港,已重建)、吴王庙(七都,解放后曾为供销社用房)、浮碧庵(七都,又名双塔寺,现存)、祠山庙(七都,现存古银杏树)等等,其中一些寺庙现存且颇具特色。


吴江文庙。现全国文庙存有数很少,整个苏州地区,除了苏州文庙外,就吴江存有。


◆吴江文庙大成殿与崇圣祠(陈志强提供)


邱老太庙。其所在地七都镇庙港社区以前寺庙特别多,有“一港一亭,一港一庙”之说,沿太湖各条河港畔,建有“寺、庙、庵、亭”31处,对此,赵朴初居士曾书有“太湖禅林”的条幅。寺庙内所供奉的除释迦牟尼、观音等外,尚有当地民间所崇拜之神,邱老太即是其一,此人为男性,绰号“邱瘌痢”,相传船入太湖,遇大风大浪,只要呼喊几声“邱瘌痢”,即可安然无恙。邱老太庙初建于元至正四年(1344),明万历年间敕封邱老太为“平沙侯”,后加封为“平国王”。该庙颇具规模,香火鼎盛,庙前还建有一座戏台。前几年,该庙予以重建。


◆七都邱老太庙(陈志强提供)


浮碧庵。在双塔桥西堍,为“六都第一胜景”,1980年代拍摄电影《杜十娘》时,曾在这里取了不少场景。


◆浮碧庵(双塔桥)(陈志强提供)




END






责编:沈思言

美编:沈思思

审核:王来刚

图片:陈志强、馆藏


※※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稿

我知道,你很有故事,我知道,你也有文采,我知道,你也偷偷的喜欢吴江通。那么大胆和我们表白吧!要知道,吴江通更喜欢你!你的表白,可以是感悟生活,体会人生,也可以是寻找乡愁,记忆历史!文笔不重要,真实真心就好。自行配图,特别欢迎。一旦录用,奉上稿酬,虽不高,意很诚,还有你可能喜欢的地情书哦!

1、请发送至投稿邮箱

szwjdaj@163.com 


2、注明姓名和联系方式。如已在其他媒体发表,敬请说明(特别是已在其他微信公众号上推送,一律不录用)。照片请勿插入文中,请单独发送。


3、如第一次投稿,文末请附作者简介百把字,另附近影一张,谢谢!


由于来稿较多,自投稿之日起两个月内没有录用,作者可自行处置(同一作者单次投稿多篇除外)。


吴江通会给你一个原创平台,让你展现自己,让更多的人了解你!



按下方二维码识别 关注更多吴江地情 

(微信ID:SZWJDAJ )


点击查看精彩推荐文章

1琵琶声里童趣多

2、县政府内两声枪响:划破黎明前的黑暗

3、保盛桥畔的回忆

4、黎里“王三房”走出来的“教育达人”

5、吴江人终于圆了高铁梦


原创不容易,

请点“赞”“在看”鼓励哦??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