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是著名的水乡,在沿太湖地区更是水流纵横,溇港众多。水多桥也多,单七都一镇登记在册的古桥就有近四十座,且历史悠久、别具特色。
吴江现存最古老的桥——东庙桥。此桥坐落在七都东庙桥村,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南宋绍定年间(1228—1233),桥中孔石梁中段刻有“绍定”字样,距今已有近八百年历史了。此桥为梁式三孔,全长21.5米,全桥除民国年间增置花岗岩栏石、望柱外,其他均由初建时的武康石构筑。该桥的构造技术颇有特色,三孔桥面架设六根石梁,每根石梁都是两端为31厘米,中间增厚至51厘米,外侧又凿成弧形,这不仅可增大压力,减少受拉力,而且使得整个桥面略成拱形,颇为美观。桥上的雕刻艺术也颇为精湛,桥次孔石梁边端分别刻有四朵形状各异的如意云,寓意吉祥,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也给古朴的东庙桥增添了些许飘逸的气息。
◆东庙桥侧影
◆东庙桥“如意云”浮雕
将底盘石和桥墩直接筑在地基上的洪恩桥。此桥坐落在七都望湖村,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明成化六年(1470),由当地皇甫等姓25户人家捐银72两建造。此桥距今虽已有550多年了,但基本保持原貌。让人称奇的是,该桥的桥基没有采用常见的木桩基和多层水盘石,而是将底盘石和桥墩直接筑在地基上,地基上纵横相间铺设一层长条青石,桥台就砌筑在这青石之上。这种做法颇为少见,与当地特有的土质有关。包括七都在内的吴江沿太湖一带的土壤为小粉土,这种土壤呈颗粒状,非常细腻板结。洪恩桥正是利用了这种土壤,将之作为天然桥基,既省工省料,又保证质量,充分反映了当时造桥者的聪明才智。
◆洪恩桥
砌置方式颇为特殊的广福桥。该桥位于七都镇隐读村,其西堍为浙江湖州地界,始建于元至正十四年(1354),现存之桥由当时江苏省吴江县和浙江省乌程县于明天启元年(1621)合建。该桥拱券的砌置方式颇为特殊,采用了分节并列和纵联分节并列两种方式。所谓分节并列,即是拱券上下券石错缝连接,这种砌置方式见于明代以前的桥梁。所谓纵联分节并列,即是拱券上下券石之间加有“龙筋石”,清代、民国时期的拱形石桥都采用此种砌置方式。广福桥的拱券则以分节并列和纵联分节并列两种方式砌置,具有明显的由明代向清代过渡的时代特征,这在吴江全区所有古石桥中是绝无仅有的。
◆广福桥
雕有狮子的双塔桥。该桥濒临稽五漾,原名双石桥,有东西两桥,各为拱形三孔,并分别在桥堍镇立一座石塔,故名“双塔桥”,初建于明代洪武年间(1368—1398),现存之桥为光绪二十七年(1901)重修。桥顶立有四柱,每只柱子上都雕着一头惟妙惟肖的狮子。狮子,古称“狻猊”,又叫“白泽”。在汉代时,被当作进献之物,通过当时的安息(今伊朗)等国,运到我国。狮子十分凶猛,《穆天子传》称它“日走五百里,食兽之王”,且吼声似雷,被世人誉为“百兽之王”,成了人们崇拜的对象,同时也当作威镇八方、唯我独尊的王权化身。细观双塔桥上的四只狮子,左右对称,组成两对狮子,每对居左的为雄狮,右前足踏一个鞠,俗称“狮子滚绣球”,象征着权力;居右的是雌狮,左前足踏着一只小狮子,俗称“太师少师”,象征着子嗣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