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11月24日 星期日
数字方志馆搜索:
农村青年婚恋实录
陈海星


农村青年婚恋实录


这里的农村青年,指的是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初出生、七八十年代婚恋的农村一代人。这一代人可以说是在非常艰苦的农村环境里成长的,在农村的土地上日复一日的劳动,生活非常艰苦,劳动强度又是那么大。看到我的同龄人,看到这些还生活着的,现在已是60到70岁多岁的老年人了,我就萌生了写下他们年轻时的爱情婚恋生活的想法。让现在的青少年了解自己爷爷奶奶青年时期生活的一个侧面,想来也意义的。



农村相亲


那个年代,大家都过着节衣缩食的生活,但生活还要继续,农村青年还是要恋爱的。不过那时人们观念保守,青年人的婚姻大事很多都离不开媒人,媒人在两人之间穿针引线,安排男女青年见面时,两人也会面红耳赤,难为情。那时候一段婚姻能不能成功,也是要有条件的,女方讲究的是对方家有几间房子,这一点倒跟现在的情况差不多,现在城市里,如果男方家住房都没有,有的女青年是不肯答应的,一般家长也是不会同意的。那时还要看男方家有几个儿子,如果三四个都是男的,找对象也显得困难了,这跟房子也是有关系的。当然那个年代自由恋爱的也不在少数。


那个时代还讲究出身,家庭成分是贫下中农的子女,被认为政治上合格。如果出身地、富、反、坏、右家庭的子女,找对象那就有难度了。哪个青年人找了这样的对象,当兵、入党、提干都要受到牵连。就像最近我碰到一位本地的70岁大妈,她跟我闲聊时说,自己出身在一个富农家庭里,尽管长得漂漂亮亮,但找个对象很,人家一听成份,都不敢要她了。


当然在那个年代,男女双方对这家人的“人心”、小伙子、姑娘的人品,也是首先考虑的重要因素。长相如何,双方家庭也是要考量的。由媒人安排,双方见面同意后,一般情况下,要举行一个订亲仪式,双方家庭一起吃顿饭,这段婚姻就敲定了。男女青年就会互相走动了。所谓走动就是男的到女的家去,然后女的到男的家去。第一次走动,村里人往往要去看热闹,去看看小伙子或者大姑娘长得怎么样,弄得他们不好意思了,有腼腆的还躲在家里不出来。村里人就是这样,你越不肯出来,就越要看你。所以躲是躲不过去的。当然刚开始走动还有一点不好意思,随着走动次数多了,也就习惯了。


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男女青年怎么会显得与现在的年轻人格格不入?我个人认为是,那个年代思想观念没有现在开放,男女之间的交往非常保守,在农村公众场合手挽手都是不常见的,别说是拥抱接吻了。繁重的体力劳动摧残了年轻男女的精神状态,难得的休息了,体力得不到恢复,人就显得木讷呆板。


农村造房子


姑娘家找了对象,最大的好处是家里多了一个相帮的人,如果女方家盖房子,砌猪圈棚,或者是农忙时家里要挑稻、挑麦等重活,作为女婿自然是出力最多的人了。那时我们那里的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养猪,猪养大后就要拿到镇里的收购点去卖,家里劳力不足的话,老丈人就会喊上女婿,两人一前一后杠着那头猪,气喘吁吁的去把猪去卖掉。如果盖房子,女婿也是出力流汗最多的人。


农忙收麦子


那时的农村男青年是生产队劳动的主力军,繁重、繁忙的农活永远没有尽头,在难得的一年几个节日里,也会到女方家去作客,给老丈人买瓶酒、香烟,给丈母娘买点饼干、糕点之类的,如果家里还有爷爷奶奶的话,就买点杏仁素、芝麻饼之类的。当然在这些节日里也有女的到男方家去的,同样要买些节日礼品的。


那时的农村生活苦,有的男青年家里生活实在困难,但去对象家,空手而去面子上总会不好意思,那怎么办?记得有两个邻村的男青年找的对象是作者村里的,来老丈人家都带几条鱼,还有虾和螺蛳之类的水产品。原来那个村庄东面靠着一条河港,南面就是塘河了,这几个青年人擅长的就是在河里捕鱼摸虾。那个年代在塘河里摸点鱼、虾、螺蛳之类的水产品还是容易的。在夏天还能钓黄鳝,记得北面村庄的一个小伙子,他几次来我村上,都是提着自己钓的黄鳝。当然那时的男青年也会送给对象几块手帕或者围巾之类的礼品。


我那时在村里的一所小学校里当代课老师,找的女朋友是厂里的一位纺织女工,我第一次去她家时,买了一束鲜花,她家里人大吃一惊,心想这小伙子怎么搞的,礼品一样都没有,赤手空拳就是一朵花,弄得自己也尴尬。后来女朋友还埋怨我,说我不懂事。我说我是从文学作品中看来的,也在电影上看到的。女朋友哈哈大笑起来,那个年代饭也吃不饱,要花有什么用。那时水果也不太受欢迎,在农村人的眼里蔬菜水分多,不就是水果吗?


既然鲜花不受欢迎,那我送点吃的东西给女朋友家,赤手空拳肯定是不好意思的,我就想到了,外村的一个小伙子来我村女朋友家不是拿黄鳝和鱼来吗?我就想到了我还有两大特长,钓黄鳝和摸虾。所以那时去女朋友家我拿去的礼品是黄鳝和河虾。而黄鳝和虾我只能在夏天里得到,所以一年里我倒是夏天去女朋友家,平时去得倒少,这是有原因的。


农村妇女劳作


“妇女能顶半边天”那时的农村女青年也是生产队劳动的主力军,她们的辛苦是现在年轻女性无法理解的,她们的农活都是拔秧、耘稻、割稻、割麦、割草等,除了脸朝黄土背朝天外,其它农活也样样不落,她们同样艰辛的生活着。


在劳动之余,在难得的休息日,在春节的日子里,村里的不少姑娘都喜欢穿针引线,她们的手指上戴着一只针锅,将大号的针头深深的扎在鞋底下,针锅抵住针屁股,原来她们是在纳鞋底,找到对象的姑娘都会给对方做一双鞋子。做双鞋子还是简单的,更多的是织毛衣。不管是做鞋子还是织毛衣,都是千针万线一针针做出来的。这代表了姑娘的一番心意。


织毛衣


在我的印象中,那个年代的女青年心灵手巧,都能做针线活的,村里的女青年都欢喜织毛衣。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针线编织方面的书籍特别多,有“钩针编织基础”“上海棒针编织花样50种”“上海钩针花样大全”“最新中外钩棒针编织”等。在我居住的村庄,几乎有女孩子的家庭都有几本这样的书籍。农村女青年送上一件自己一针针编织成的毛衣送给对象,那是一件拿得出手的礼品,对方自然会十分喜欢的。


那个年代,农村的青年人结婚都是在自家房屋里举行的,没有谁会在饭店里举行。如果亲眷朋友多的话,就在邻居家摆上几桌,或者就在自己场门前砖场上摆上几桌。吃的菜也是家常菜,没有什么山珍海味,但很丰盛。


农船


在我们村,迎接新娘的是农船,被称为堂船。村里的一帮年轻人会在堂船上敲锣打鼓去接新娘子。当接亲的船到达村里的河道时,一帮年轻人就会使劲摇船,称为摇堂船。此时河道浪花翻滚,冲击着两岸。当新娘子上河滩前,新郎的父亲就会从河里拷两桶水上岸,快步走在新娘子的面前。新娘子要跨过一堆火柴,然后进入新房。


农村喜宴


那时农村人结婚喜欢热闹,全村人都赶来看热闹。有时外村人也赶过来看热闹。为了使场面热闹非凡,新郎官会抓几把糖撒向人群,男女老少便去抢喜糖。更热闹的场面要数闹新房了。我看到自己村的一个场面,一对新人结婚,村里人蜂拥到新房,把一口大橱门面上的大镜子都打碎了,那新郎官的母亲心疼得不得了,在她的发火下,闹新房的人才停止下来。


前几年因为拆迁我把结婚证弄丢了,就到区档案馆去找原始材料,档案馆的同志很热情,在电脑上一查,一会儿工夫就把我的材料都打印出来了,我一看还有我们夫妻两人写的结婚申请书。我自己都记不得了,那个年代结婚还要写申请书,我一看只见上面写着“我们为了一个革命的目标走到一起来了”。看着看着我自己情不自禁得笑了起来。


这就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青年人的婚恋。


END



◆ 责 编:李星雨

◆ 美 编:金   燕

◆ 审 核:王来刚

◆ 图 片:馆藏网络


※※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稿

我知道,你很有故事,我知道,你也有文采,我知道,你也偷偷的喜欢吴江通。那么大胆和我们表白吧!要知道,吴江通更喜欢你!你的表白,可以是感悟生活,体会人生,也可以是寻找乡愁,记忆历史!文笔不重要,真实真心就好。自行配图,特别欢迎。一旦录用,奉上稿酬,虽不高,意很诚,还有你可能喜欢的地情书哦!

1、请发送至投稿邮箱

szwjdaj@163.com 


2、注明姓名和联系方式。如已在其他媒体发表,敬请说明(特别是已在其他微信公众号上推送,一律不录用)。照片请勿插入文中,请单独发送。


3、如第一次投稿,文末请附作者简介百把字,另附近影一张,谢谢!


由于来稿较多,自投稿之日起两个月内没有录用,作者可自行处置(同一作者单次投稿多篇除外)。


吴江通会给你一个原创平台,让你展现自己,让更多的人了解你!



按下方二维码识别 关注更多吴江地情 

(微信ID:SZWJDAJ )


点击查看精彩推荐文章

1、三十年前我在“联中”工作的一年
2吴江美食秋日多

3莫因循、忘却莼鲈——说说辛弃疾的吴江情结

4回忆藕河坊小学

5晚清民国时期江南丝绸古镇小学教育情况——以盛泽镇、震泽镇、南浔镇为例


原创不容易,

请点“赞”“在看”鼓励哦??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