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10月30日 星期三
数字方志馆搜索:
从同知衙门管窥清代同里的级别
沈东曦

“吴江通”致力于传播吴江地情文化

您的支持,我的动力!


7月上旬,湖南华容洞庭湖发生决堤,让国人揪心、反思。以古鉴今,作者不禁联想到古人的治水措施。在清代雍正年间吴江同里就有一处水利衙门——“太湖水利同知署”,俗称“同知衙门”,它坐落于镇区太平桥北堍。2014年为有效保护和利用这处珍贵的文化遗产,对同知署旧址进行了修缮并新辟太湖水利展示馆,让更多人了解太湖水利和水文化,还可见证清代时同里一段引以为傲的历史。



太湖水利同知署旧址(右上)及院内浮雕(左下)



同里镇位于太湖之东,距吴江城区六公里,四面环湖,镇内河流如网。宋元以降,同里镇“民物丰阜,商贩骈集,百工之事咸具”。清代镇区的规模已是“烟火万家”“名为镇而实具县郡邑城郭之势”。同里盛产“陈家稻””早白稻””鸭嘴黄”“百日糯”等大米,并形成发达的米市,曾与无锡北塘、江都仙女庙、上海南市并称“江苏四大米市”。清嘉庆《同里志》记载,当时镇上已有米行72家,米市之盛,位于江南古镇前列。

宋代,太湖谚语“苏湖熟、天下足”,说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但从反面来讲,要供应给天下,那就得大量围湖造田。濒临太湖湖区一带,多被民众侵占,使得水面减少、湖滩遭犯、蓄水下降、水网淤塞,一方面河网排水不利,造成旱涝灾害。清朝前期太湖水旱灾害十分频繁,最大的泄水吴淞江淤积严重,严重影响了税赋重地的经济发展。据《太湖备考》记载,自汉惠帝五年迄清雍正二年,水(旱)巨灾统计记录达66次。每逢太湖水灾,吴江最当其冲。



清代金友理著《太湖备考》




《太湖全图》(引自《太湖备考》)



“水利不治,农田之忧”,对侵占河道、水面、围水造田行为的治理不仅仅是治水的重要工作,也成为朝廷治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当时朝廷对同里周围管理是颇为重视的。虽然当时同里有巡检司衙门,但是巡检官卑职小,辖同里、屯村及金家坝部分地区,无法缓冲周边水治与农业上的矛盾。雍正年间,朝廷特设太湖水利同知署,也许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据《同里镇志》记载,雍正八年(1730),设太湖水利同知署,驻同里镇东柳圩,十三年(1735)移驻吴县洞庭东山。隶属苏州府的“专司(太湖)水利”官衙,管辖范围为江浙沿湖十县的水利事务。清代的《乡志类稿?官政》也有相应的记载:“雍正八年特设立太湖同知,专修水利,治在苏属之吴江县同里镇,盖四年矣”。虽仅六年(虚年)治水兴水,但对同里的影响却是深远的。



《苏州府全境水利图》


首先,镇上人口飙升。同里镇区历史上“巨丽甲他镇市”,由典籍记载可知,宋元到明清,同里(含屯村)人口总量从一万余人缓增至四五万人,而设立同知衙门以后的雍正九年,总人口骤升至七万人,达到历史峰值。大量的人口流入,有学者认为,“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同里镇是清代江南诸市镇之冠……” 官吏、?士人、当差、侍从、眷属等的到来,茶馆、酒肆、旅店、典当行业一片繁荣,正所谓“园池亭榭,声技歌舞,冠绝一时。”

其次,闲置资产盘活。同里籍史学家王稼冬曾说过,“同里尤多名家盛族,儒绅大夫彬彬辈出”,所以在同里,有着数以百计的深宅大院。同知衙门所用房屋始建于康熙三十九年(1700),主人陈沂震是陈家牌楼陈王道五世孙,康熙年间进士,历官营缮司主事、礼科给事中、刑科掌印给事中。雍正初年,陈家卷入政事被抄家,名下房产罚没充公。雍正八年,朝廷将陈宅改建成同知衙门。衙署南沿街临河,分中、东、西三路建筑。房屋有7进,大门宽7间,内里宽17开间,东西备弄,后为花园,房屋共91间,占地总面积17亩8分是后迁东山衙署5亩3分的三倍还多。

再次,古镇级别的提升,也是同里高光时期。吴江同里两地有句老话“吴江城弗及同里镇“(弗及,吴地口音,就是不及的意思),而真正不及应是雍正八年起。同知衙门俗称二府堂,明清时期一般设置在府城或县城,“国权(或皇权)不下县”,即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国家权力一般只到县这一级,几乎已经成为学术界普遍认可的观点。但由于同里经济位置重要,其派出机构就设在此处,由知府佐官直接统辖。佐官实际官名叫同知,其官品在四品到七品之间,因此其官品在知县之上。而之前同里巡检司仅为从九品,设同知衙门后,同里一跃成为苏州府的特区。同知驻镇,在制度安排上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按清代规定,同知,“凡主管一事而不授以正官之名,则谓之知某事……明、清之制,各府同知为正五品官,与通判分掌清军、巡捕、管粮、治农、水利、屯田、牧马等事”,任职同里的苏州府同知衙门,其职责是“专一管理水利,附近府县地方悉听约束,抚按衙门不得别项差委”。由此看出,派驻同里镇的苏州府同知,执事权限涉及水利一面,并可超越府县一般的常规约束。

从次,驻镇衙门的理政实践来看。清代同知驻镇客观上加强了对太湖地区治水管理,同里水利同知、东山抚民同知都有效地分担了县级政府的行政责任。民国以后机构延续,1914年设江南水利局于吴县,1920年在苏州设督办苏浙太湖水利工程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设立太湖水利局,由水利部与华东局双重领导,级别为地市级机构,设于上海市,1984年,更名为太湖流域管理局。所以同里同知衙门,是如今上海太湖流域管理局的雏形。



太湖流域塘浦圩田建设图


最后,同里同知衙门旧址并没有随同知署迁出而消失。乾隆元年(1736),旧署改为民居,同里诸生王铨以3000两纹银购得此宅用于居住,取堂名“树滋堂”,后更名为“敬仪堂”。咸丰十年(1860)五月廿八,同里被太平军攻陷,此宅被太平军忠王李秀成之弟李明成部驻扎。同治元年(1862)六月太平军溃退后,王家搬回入住。民国时,里人常去王宅后花园看戏听书,总还是习惯于旧称同知衙门。2012年起,通过有关单位和部门的努力,饱经风霜、曾经坍塌濒危的水文化遗产,已得到妥善的抢救和保护,成为目前太湖流域唯一存在的古代水利衙门展示点。



太湖水利展示馆




END





◆ 责 编:朱梦亭

◆ 美 编:王丽媛

◆ 审 核:王来刚

◆ 图 片:网络

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征稿启事

我知道,你很有故事,我知道,你也有文采,我知道,你也偷偷的喜欢吴江通。那么大胆和我们表白吧!要知道,吴江通更喜欢你!你的表白,可以是感悟生活,体会人生,也可以是寻找乡愁,记忆历史!文笔不重要,真实真心就好。自行配图,特别欢迎。一旦录用,奉上稿酬,虽不高,意很诚,还有你可能喜欢的地情书哦!

1.请发送至投稿邮箱:

szwjdaj@163.com 

2.注明姓名和联系方式。如已在其他媒体发表,敬请说明(特别是已在其他微信公众号上推送,一律不录用)。照片请勿插入文中,请单独发送。

3.如第一次投稿,文末请附作者简介百把字,另附近影一张,谢谢!

由于来稿较多,自投稿之日起两个月内没有录用,作者可自行处置(同一作者单次投稿多篇除外)。

吴江通会给你一个原创平台,让你展现自己,让更多的人了解你!


按下方二维码识别 关注更多吴江地情 

(微信ID:SZWJDAJ )


往期推荐:





沈万三在吴江的轶事传说


校园生活钩沉


走,到吴江去


大热天,吃冷粥


七都隐读村历史文化记忆馆纪实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