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灵胎的《洄溪道情》收录有三十余首歌曲,是我国第一部抒情性道情专集。道情,是散曲的支流,是我国民间说唱艺术中的一种,与道教有着密切的关系,被称为“黄冠体”,其渊源可远溯至唐高宗时的“道调”,是祭祀道家始祖老子的唱词。在元代,道情就像井台里巷的流行曲艺。然而徐灵胎对道情情有独钟,他花了大量心血作了继承和发扬,并为后人留下了三十九首道情,成为绝响。《洄溪道情》和郑板桥的《道情十首》,是清代道情文学的代表作。相比于传统道情多以道教故事为题材和郑氏道情多以警示官绅勿贪图富贵功名为题材,《洄溪道情》明显扩大了道情的表现内容,注意吸取民歌精华,风格上也别开生面。题材广泛,除警世劝诫外,还增添了讽谏时事、悼亡亲友、贺寿赠别、题画游乐等元素,像《时文叹》《六十自寿》《哭蒋迪甫先生》《泛舟乐》《题山庄耕读图》等,都颇具特色,丰富了道情的内涵。“情境音词,处处动人”的篇章,使道情更显警切透辟,雅俗共赏。清代大文豪袁枚《徐灵胎先生传》里描写到:“先生长身广颡,音声如钟,白须伟然,一望而知为奇男子。”又在《随园诗话·卷十二》中说: “灵胎有《戒赌》《戒酒》《劝世道情》,语虽俚,恰有意义。”作为苍生大医,徐灵胎不仅救护黎民百姓,也关注淳朴民风的传承和家庭伦理的延续。儒家修身齐家的警世教化,成为徐灵胎的道情歌咏劝诫的核心主旨。开篇之作《劝孝歌》《劝葬亲》《劝争产》等,无一不表达了这种劝人向善的主题。
《松陵镇志》上有关徐灵胎及其家族人物介绍
(张金龙提供)
徐灵胎才华过人、侠骨柔情,也是一个孝心至善的孝子。大孝子五十岁那年,为了让视力不佳的老母开心,聘请昆曲演员,唱戏给母亲听。由此徐灵胎也喜欢上了昆曲,并把古代音乐文献都研究了个遍,最后把自己的总结写下来,就成为中国音乐史上一部著名的音乐理论著作《乐府传声》。该书结合传统审美观,论述唱曲字音的四声阴阳和抑扬顿挫等规律,对演唱技巧、方法、知识、渊源作了阐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对中国古典戏曲声乐理论的建立很有贡献”。“我为娱我哀亲,谱的周乐唐诗入管弦”,“先慈年高目瞽,无以为欢,因将《关雎》《鹿鸣》等篇及唐人名句,按宫定谱,令童吹唱,以娱晚境。”为了让老母增添些乐子,徐灵胎创作的洄溪道情,更多植入人情世俗气在里面。
《乐府传声译注》
《苏州府志》载:“晚年,徐氏筑室七子山,隐于洄溪,矮屋百椽。山有画眉泉,小桥流水,松竹铺纷。登楼则太湖奇峰,鳞罗布列可见。时吟唱乐府道情于其间。”《洄溪道情》传世的有清刊本及排印本,现在能看见的最早刊本应是清道光甲申年(1824)重刻本。篇目为《劝孝歌》《劝争产》《劝葬亲》《时光叹》《时文叹》《泛舟乐》《田家乐》《游山乐》《读书乐》《邱园乐》《隐居乐》《六十自寿》《哭亡三子燝》共十三篇。这些作品语言通俗而不乏雅致,最可贵的是能贴近民众生活,起到一定的教益作用。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些作品也是徐灵胎对自己的生活感悟和精神追求。
纵观徐灵胎一生,个人品行极高,无论是治病救人、尊老爱幼或兴修水利,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为百姓着想。隐藏在他豪放爽朗外表后面的是一颗仁义之心。
茶余饭后,摩挲着吴江区徐灵胎中医学术研究会钱斌先生主编的《吴江名医徐灵胎的故事》,眼前仿佛涌现出一串串醒目的金光大字:望闻问切,徐速前行,灵秀胎动,大气椿香。
《吴江名医徐灵胎的故事》(张金龙提供)
近闻与徐灵胎有着血脉关联的莘塔社区徐家大院,2023年10月国庆小长假,后生我即便是非医学工作者,但却单枪匹马慕名亲临汾湖高新区莘新村大浜里一号,实地考察,采访多人。因无文史记载,口出无凭,不得而终,但敬仰徐大师家族之情萦绕心头,难以忘怀。12月10日,又恰巧在七都镇吴江区溇港文化研究会基地,有幸目睹了《外科心法(卷八九十)》《退思庐感证辑要(四种合刻)》等中医学古籍,令人爱不释卷,感恩之心常在!
《外科心法(卷八九十)》、《退思庐感证辑要(四种合刻)》(张金龙提供)
一代T态复合型人材杰出代表性人物——徐灵胎,是我们吴江人民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