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10月18日 星期五
数字方志馆搜索:
话说南厍
陈志强

“吴江通”致力于传播吴江地情文化,

您的关注,我的动力!


话 说

南 厍





南厍,是苏州市人民政府2005年公布的首批控制保护古村落之一,也是2020年第二批江苏省级传统村落。位于吴江区北部,隶属松陵街道,东至南北快速干线(江城大道),南至吴江大道,西至苏州河,北至云龙西路。村域面积173.95公顷,下辖东新、西新、直亨、湾里、北城、海沿等自然村,设30个村民小组,村委会驻地在南厍聚龙桥北。江城大道与吴江大道,云龙路与230省道在这里交汇。




南库(张吉蔚摄)


明代,南厍村属吴江县范隅上乡。清雍正四年(1726),析吴江县置震泽县,属震泽县。民国元年,吴江、震泽县复合为吴江县,以南厍自然村之名作为乡名,属南厍乡。1929年南厍设镇,村域属吴江县第一区﹙城区﹚南厍镇。1946年南厍镇撤销,属吴江县第一区﹙城区﹚南泰乡。1948年2月,乡镇撤并,村域属城区南厍乡。1949年5月吴江全县解放后,村域属城厢区南厍乡。1957年10月,城厢区撤销,村域属湖滨乡。1958年实行政社一体后,属湖滨人民公社。1983年7月,恢复乡设置,重新属于湖滨乡。1985年10月乡镇合并,属松陵镇。2003年7月,南厍、联湖两村合并成立南厍村。2019年6月,松陵镇撤销,南厍开始属于松陵街道。


现南厍村是古简村的一部分。简村在清代以前颇有名气,南宋与元代都设“简村巡检司”(当时,吴江全县设有八个巡检司,分别是:长桥、简村、因渎、震泽、平望、烂溪、同里、汾湖)。吴江八景中即有一景为“简村远帆”。简村在太湖边上,举目而望可看到太湖中的点点白帆。明弘治《吴江志》载有元代浙江嘉兴籍散曲家徐再思(生性好食甘饴,故号甜斋)所填的词《普天乐·简村远帆》:“远村西,夕阳外。倒悬一片,瀑布飞来。万里程,三州界。走羽流星迎风快,把湖光山色分开。飞鲸涌绿,樯乌点墨,江鸟逾白。”民国《震泽镇志续》》也载有释明印《简村远帆》诗:“孤村渺渺具区东,蟹舍渔庄趣莫穷。卷幔湖光五百里,乱帆争送夕阳红。”



清乾隆《吴江县志》载八巡检司(作者提供)



清乾隆《震泽县志》载吴江八景(作者提供)






清乾隆《震泽县志》载“简村远帆”图(作者提供)



明弘治《吴江志》载甜斋《普天乐?简村远帆》(作者提供)



吴江方志记载“简村,在二都北”,包括的范围较大,从吴家港至南厍港、南仁港等10多条港溇所在的地方均属简村,相当于原南厍村到长安村数村的范围。明洪武二年(1369)巡检司署移至充浦(现横扇街道境内)。清代在简村设“太湖左营守备署”,有房44间,雍正二年(1724)又建营房70间。雍正十二年在守备署北三里许,设有占地24亩的教场,其中包括小尾外尾圩荒荡的10亩。小尾外尾圩在今南厍村西北约三里,可见清代的“简村太湖左营守备署”是设在南厍。今南厍的兴城自然村有一块地方叫做“营房基”,即是当初驻兵营房所在地。清乾隆时驻有营兵72名,备有战马、战船。由于太湖滩田的淤涨、围垦,沧海桑田,简村原下属的范围都成为农田和村庄,简村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只留下一个古地名。代之而起的是当年的“简村南舍”,发展成为濒临太湖的军营兼鱼港。清代吴江文人周廷谔有《简村南舍》诗:“奔流三万顷,幻出一孤村。树色檐端里,山容屋背昏。客来增鸭间,市小集鱼喧。农事晚来急,晴光上荜门。”






南厍港(张吉蔚摄)


东西向的南厍港穿村而过,村民夹港而居。以前,南厍是松陵一带入太湖的必经之路,常有过往船只在这里避风停泊过夜,也为周围渔民的栖息地。民国称镇时,镇上有数百米长的街道,茶馆、酒肆、剃头店、铁匠铺、药材店、烟杂店等鳞次栉比,早市尤为兴旺,街上卖菜摊担相接,从太湖里捕来的黄雀、野鸭也在这里上市。由于水路通畅,去松陵、横扇、震泽的航船从这里经过。1949年前至1956年对私改造时,南厍有名号的店家不少,其中有诚德堂国药店,达兴、德顺酱园,王福记、公和、大昌、大源南北货店,永兴、杨同兴、恒顺、汪福记烟纸店,李记、品记、徐记饭店,鑫仙、同兴、隆园、怡园、西城茶馆等。自围垦东太湖后,南厍不再是太湖的口子,加之与松陵的陆路交通畅通,南厍的集镇作用逐渐减弱。现今,这里仍存有10余家杂货店、熟菜摊等,还有几家茶馆,村上人保留着每天喝早茶的习惯。街上的早市也仍很兴旺,不少村民将捕获的鱼虾等拿来售卖。近年,新开了“白相里”等农家乐旅游项目,吸引不少游人前来光顾。






白相里(张吉蔚摄)


南厍至今较好地保存着小桥流水人家的风貌。漫步在村上,只见港水清澈见底,港岸上弯弯窄窄的青砖街道与玉带似的廊棚贴着斑驳的石驳岸连绵逶迤,少妇们在河埠上捣衣洗菜,老人们在石凳上谈笑风生,几座小巧玲珑的古石桥依次躺卧,将倒影投映在如镜的碧波上。街东有一古桥,名聚龙桥,拱形单孔,南北走向,为苏州市控制保护建筑,跨南厍港。该桥初建于明万历五年(1577),为邑人萧湘偕妻室史氏捐资建造,时名永隆桥。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重建,易为今名。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众人捐资重建,桥身砌有青石碑一方,其碑文为:“昔大明万历五年冬,本境萧湘仝室史氏独建永隆桥于斯,迨至大清康熙二十八年重加修葺改为聚龙桥,迄今一百三十年□墩毁环裂,倾圮在即,里中诸贤公助重建”。此初建桥的“萧湘”即明嘉靖进士徐师曾万历四年作墓志铭的萧隆之长子,萧隆当年为简村税长,隆庆六年(1572)卒;万历四年十二月萧湘葬父于南厍港南的东南尾圩。


聚龙桥/聚龙桥近景
(张吉蔚摄)


桥的东西两向均镌有对联,东向为:“文澜高壮银河色;虹势遥迎玉殿光”。此联描绘了一幅江南小桥流水的夜色图:星月当空,桥下的流水在清风的吹拂下,泛动着阵阵布着花纹的涟漪,闪动着道道耀眼的光亮,为天上的银河添色增辉;浮卧港上的聚龙桥,在天上玉殿之光的照射下,在桥下银波水光的映衬下,如琼似瑛,晶莹剔透……西向对联是:“安梁累世朝金阙;凝秀千年映彩霞”。阅此联,则看到了一幅江南小桥流水的晨景图:一轮红日从东方喷薄而出,将万道霞光涂洒在水乡广袤的土地上,“安梁累世”的聚龙桥沐浴着金辉,仰望着天上的宫殿,“凝秀千年”的南厍港身披彩霞,漾动着阵阵金波……






聚龙桥桥额(张吉蔚摄)


聚龙桥西侧尚存有一座古桥,名永宁桥,拱形单孔,俗称新桥,跨南厍港,也为苏州市控制保护建筑。此桥初建无考,现存之桥为1934年重建,其形制与聚龙桥相比,显得更为小巧玲珑。该桥的东西两侧也镌有对联,分别为“地位中央严锁钥;波光上下架虹霓”和“近通笠泽潆元气;遥接吴山毓秀灵”。上联中的“锁钥”和“虹霓”均喻指桥梁;下联中的“吴山”,在苏州市吴中区越溪境内,据清乾隆《吴江县志》等方志记载,当时此山的一部分属吴江,称为“吴山嘴”,即今苏州大学文正学院一带。




永宁桥/永宁桥近景/永宁桥桥额

(潘福官摄)


南厍港的东段水面上,还卧有一座古桥,名曰宁境桥,俗称东城隍庙桥。此桥初建无考,1945年重建,拱形单孔,今已改建,但存有不少以前的架构。桥上镌有一副对联,是为:“万顷波涛来朝会;一谼吞吐奠明堂。”联中的“谼”,为桥拱之意;“明堂”,古指天子宣明政教之地,凡朝会及祭祀等大典,均在此中举行,联中所指约是桥堍的东城隍庙。从此联的上联“万顷波涛来朝会”可看出当年南厍为东太湖的一个重要口子的气势。


宁境桥/宁境桥近景
(张吉蔚摄)


南厍古村南侧另有一座古桥,名曰太平桥,原位于松陵长安村,拱形单孔,东西走向,跨穿心港(该港已枯),长10米,宽2.6米,矢高2.9米,东西均为9级台阶,桥体由青石和花岗石筑成。初建无考,清光绪十八年(1892)重建。因经济社会事业需要,该桥成为旱桥,故于2011年按原样移置到了南厍。


太平桥
(张吉蔚摄)



南厍物产丰饶,以前有“三宝”。一是黄雀。黄雀羽毛呈黄色,比麻雀稍大,由此得名。清康熙《吴江县志》载:“黄雀,出简村,八九月稻熟时来集于田,谋稻粱也。西风起,则群飞东入海,所云化为蛤者歟,其味甘美,殆冠百珍。”清乾隆《震泽县志》也载道:“黄雀,每岁八九月谷熟时来集于田,谋稻粱也。土人乃罗得之,味极腴美,简村尤多。”还刊载了清初吴江著名诗人顾有孝的《简村黄雀》诗:“平畴渺渺接秋湖,红叶人家间荻芦。不独网鱼占水利,秋来黄雀代田租。”从诗中,可见以前南厍一带的人们不单靠捕鱼谋生,也通过捕黄雀带来不菲的收入,其收入足可代替田租呢。当时人们捕捉黄雀的方式有两种。一为网捕,即张网于风向上端,一声锣响,惊飞的黄雀纷纷逆风而上,身不由己地坠入网中。一为在傍晚之时,手持铜盆敲打,大声呐喊,受到惊吓的黄雀在多次飞跃后,倦怠至极,栖息在芦苇上纹丝不动。至夜半时分,便可手持烛火进入芦苇丛中逮捉。如今,黄雀已成为保护的鸟类,这一“宝”由酱鹅代替了。





清康熙《吴江县志》载黄雀(作者提供)




《震泽县志》载顾有孝所作《简村黄雀》诗(作者提供)




二是野凫,即野鸭,状如家鸭,体稍小,毛呈灰褐色,属候鸟,冬季迁飞南方,来年春天回飞,择水成群栖居。南厍周围水草丰美,芦苇丛生,一望无际的湿地是野鸭栖息、繁衍的绝佳之处。清乾隆《吴江县志》《震泽县志》均载道:“野凫,出太湖,八九月方来集,每群飞而过,其数千万,捕者以网取之。”现在,野鸭也已严禁捕捉,而野鸭可以家养,因此,南厍这一“宝”被保留了下来,其味虽已与以前的野鸭不可同日而语,但与纯粹的家鸭相比,还是有点野味的感觉。


清乾隆《震泽县志》载黄雀、野凫(作者提供)


三是狗肉。如今,狗已是人们的宠儿,当也不能食之了。这一“宝”由风肉(腌制肉类)来替代。由于南厍的新“三宝”仍具有独特的风味,因此继续受到人们的青睐。每至休息日,南厍的各家餐馆、熟食店里更是顾客盈门。


南厍的民间文艺项目也颇丰富,有舞龙、舞狮、荡湖船、挑花篮等,其中两支舞龙队尤为活跃,如到了南厍,说不定正遇上他们的表演呢!








END





喜欢这篇文章欢迎转发分享











◆ 责 编:沈思言

◆ 美 编:沈思思

◆ 审 核:王来刚

◆ 图 片:陈志强提供


※※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稿

我知道,你很有故事,我知道,你也有文采,我知道,你也偷偷的喜欢吴江通。那么大胆和我们表白吧!要知道,吴江通更喜欢你!你的表白,可以是感悟生活,体会人生,也可以是寻找乡愁,记忆历史!文笔不重要,真实真心就好。自行配图,特别欢迎。一旦录用,奉上稿酬,虽不高,意很诚,还有你可能喜欢的地情书哦!

1、请发送至投稿邮箱

szwjdaj@163.com 


2、注明姓名和联系方式。如已在其他媒体发表,敬请说明(特别是已在其他微信公众号上推送,一律不录用)。照片请勿插入文中,请单独发送。


3、如第一次投稿,文末请附作者简介百把字,另附近影一张,谢谢!


由于来稿较多,自投稿之日起两个月内没有录用,作者可自行处置(同一作者单次投稿多篇除外)。


吴江通会给你一个原创平台,让你展现自己,让更多的人了解你!



按下方二维码识别 关注更多吴江地情 

(微信ID:SZWJDAJ )


点击查看精彩推荐文章

1寻亲走访记

2、湖畔人家

3、同里耕乐堂的变迁史

4、味蕾深处是母校——平望中学食堂琐忆

5、我的故乡—盛泽



原创不容易,

请点“赞”“在看”鼓励哦??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