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09月08日 星期日
数字方志馆搜索:
味蕾深处是母校——平望中学食堂琐忆
王 萌

“吴江通”致力于传播吴江地情文化,

您的关注,我的动力!


味蕾深处是母校
——平望中学食堂琐忆




平望中学是我的母校,学校食堂里有着我最难忘的食堂饭菜。









?80年代平望中学校门(作者提供)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平望中学,坐落在平望镇通运路45号。校园的围墙上,朝南开着两扇铁栅栏门,进入大门往北走约四五米是学校的门廊,上有五角星照耀下的“平望中学”四个大字,下面是两扇齐胸的小木门。穿过小木门就是校园,眼前顿时豁然开朗起来。


正对小木门的是一条水泥路通往北面的行政楼,水泥路两侧砌了长条形的花坛。花坛里各有一排粉色的晚樱,花朵挤挤挨挨,层层叠叠,如晚霞绚烂多彩。它们在淅淅沥沥的春雨中摇曳生姿,微风轻拂,花瓣纷纷扬扬地飘下来,洒下的落英,星星点点,点缀在樱花树下紫色的鸢尾花丛里。这美妙的一幕总是反复出现在我的梦境里。


沿着水泥路穿过行政楼往北走有一条弄堂,尽头是个“月亮门”(拱形门),里面别有洞天,进门就能看到食堂的院子。院子里有一排平房,西北角上的那一间就是餐厅,房间不大,有两个宽敞的出口。餐厅里面摆着两张乒乓球桌,没有椅子。


在食堂就餐的是高中的住宿生和教职工,还有三四个像我这样的初中生。每个学生都有一只铝饭盒,饭盒的长相千篇一律,所以工作人员就在饭盒盖上和侧面都刻上一个数字,作为饭盒的“身份证”,便于寻找,也防止在翻找过程中,盒子与盖子“骨肉分离”;也有个别学生自己还在盖子上刻名字的,一眼就能在一堆饭盒中认出来,有点特立独行的意思。




?老式饭盒(作者提供)


上初中时,我的饭盒是76号。这个号码总让人联想到汪伪特工总部76号,我则想象自己是潜伏在敌人心脏的中共地下党员,这样一想便有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感觉,顿时有了一丝莫名的悲壮和豪气。



那时候学生都要自己带米,放盒饭里蒸着吃。米放在宿舍里,淘好米放上水,端着饭盒走到食堂放到蒸架上,路上要花三四分钟。有时候走路不注意,饭盒里的水就会晃出来,所以经常吃到很硬的饭,甚至就是僵硬的米粒。



?蒸米饭


吃中饭是一天中最令人期待的时刻,而最忙乱的环节则是找饭盒。下课铃声一响,大家潮水般地涌向食堂,团团围住乒乓球桌,寻找自己的“吃饭家生”(注:吴江方言,装饭的容器)。吃饭人群里三层外三层,堵得水泄不通,外层的同学就趴在前排同学的肩背上,鹰一般的眼睛扫过一只只饭盒。此刻,大家的眼神是忙碌的,肚子是空洞的,鼻子是敏锐的,越过别人油腻腻、乱蓬蓬的头顶,迅速锁定了自己的饭盒,拼命往里面挤。挤不进去的,就大声喊着前面的同学帮忙。此刻,他人的举手之劳就可以驱动友情的小船扬帆起航。



?找饭盒


那些抢到了饭盒的,三步并作两步,加入了买菜的队伍。食堂墙上有五个卖菜窗口,拱形,小小的,“局促”得连头都伸不进去,却留足了想象的空间。此刻,大家一个个都伸长了头颈,歪着头,目光齐刷刷,穿过前面队伍的间隙,都射向了小窗口里面,试图看清今天的菜肴。这情景不禁让人纳闷,这难道是在上演一场千“首”观音的舞蹈吗?


食堂的菜做得色香味俱佳,盛放在小碗里,精致,诱人,整整齐齐地摆在白瓷砖的台子上,充分展示给学生去想象,是实体版的“大众点评”。八十年代中期的生活虽然不富裕,但是学校的菜品还是很丰盛的,有青菜、豆芽、白菜、菠菜等各种蔬菜和油豆腐塞肉、爆鱼、红烧肉、肉炖蛋等各种荤菜,还有各种雪菜肉丝、榨菜肉丝、青椒肉丝、番茄炒蛋等小荤,荤素搭配讲究营养,摆盘造型展示美感。即使是冬瓜排骨汤、紫菜蛋花汤、青菜豆腐汤等配菜,看上去也是很新鲜美味。排队等候的过程,使这些菜的美味程度直线上升,更加令人垂涎欲滴。



?肉炖蛋(作者提供)


买菜的队伍一开始井然有序。大家努力掩饰着肚子里高声唱着的“空城计”,目光追随着前面已经买了菜的同学,悄悄地咽唾沫,却还装作很淡定的样子。但是人一多,排队的同学们就没有耐心了,尤其是值班老师不在的时候,队伍也就横向膨胀了。大家没有耐心表演千“首”观音了,直接围着窗口挤成了扇形。从买菜这件事上就可以看出,“野蛮生长”的青少年时期,对食物是有多么的渴望!


买好的菜都是直接倒在饭盒里的,饭盒一端出来,大家直接用调羹把饭菜胡乱搅几下,就狼吞虎咽起来。这种吃法,现在看来是不健康的。饭菜简直是倒入喉咙里,然后直接就窜到了胃里,省略了仔细咀嚼的环节。不过五分钟的功夫,饭盒里空空如也,最后一颗饭粒舔完,砸吧砸吧嘴,这下心满意足了。现在经常看到有男士吃饭飞快,一问理由,总是得到这样冠冕堂皇的解释:“吃过学校食堂的嘛!”



?食堂的菜(作者提供)







相比于男同学的用餐习惯,女同学吃饭的流程却要复杂一些。首先是不好意思跟男同学抢得太狠,因为抢不过;其次,表面上的文雅还是要维持的,至少装装样子,总不能跟人挤得把扣子都挤掉了;再则,处于青春期的女孩子比较敏感,似乎在不熟悉的人面前吃饭,就是泄露了自己的短处,就是不讲礼仪似的。所以女生都是要端着饭盒到宿舍里去吃的。


学校为了加强宿舍卫生管理,曾经特意腾出食堂边上的大礼堂,摆上桌椅,要求学生在此就餐,并派老师在门口值守。李宝林老师既是体育老师,又是我们的生活老师。有一阵子,他总是在食堂门口,扯着大嗓门,不厌其烦地要求大家,遵守学校规定。结果女同学们里应外合,直接把饭盒从窗口递出去,然后大大方方地离开餐厅,回宿舍慢慢享用美食。


我们最盼望上午最后一节课是体育课,因为可以从操场直接溜到餐厅,省了时间,抢了先机。我们从拱形小窗口里眼巴巴地张望,看着冒着热气的一大叠饭盒,从云遮雾绕的操作间里被师傅用小推车推出来,还等不及戴着厚手套的师傅把饭盒一一摆到桌上,我们就已经迫不及待地徒手在推车上翻找饭盒了。这时候饭盒是滚烫的,我们就用衣角裹着饭盒,还是被烫得龇牙咧嘴,不停地左右手交替,像是耍杂技似的。师傅见惯了饿狼扑食的混乱场面,对我们的行为司空见惯,熟视无睹。


那时候,我总是跟好朋友红娟一起去食堂,主要是为了可以沾她的光。她个子高大,四肢修长,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找饭盒或者挤在队伍里买菜时,她的优势体现得淋漓尽致。她的手臂总是能越过好几个人的头顶取到我的饭盒,而我这样的矮子往往被一群“饿狼”挤得后退三尺,跟我的饭盒之间仿佛隔了好几座“中木桥”。“中木桥”也叫人民桥,是平望中学东边最繁华地段的一座桥。那时候老师比喻考试一分之差的距离,总会说:“人多叨唻,要从学堂排队排到中木桥头!”



?平望人民桥(中木桥)(作者提供)


有时候老师太敬业,非要拖堂几分钟。一下课,饥肠辘辘的我们百米冲刺到餐厅,此时,只剩下几个饭盒孤零零地散落在桌上,饭都不热了,菜也卖得差不多了;最关键的是,蒸饭时放在饭盒里的三块酱肉不见了,只留下一小块油光光的酱色凹陷痕迹,但是它散发出的醇香勾起馋虫,依然可以叫你口水滴到脚背。此时,也只能在心里把那个偷吃者骂上九九八十一遍了。



?酱肉


为了早点吃饭,逃课也是有的。记得上高一时,每当周三上午最后一节地理课,上到一半,后排就有几个男生,趁着年轻美丽的地理老师转身写板书时,口袋里揣着调羹,从后门“呲溜”就滑出去了......


那时候男女同学间很少交流,洗饭盒似乎成了一个社交良机。女生宿舍区域只有一个水龙头。每次那个小酒窝马尾辫的高一女生出来洗饭盒时,总是突然会冒出几个男生,他们围着水龙头,磨磨蹭蹭装模作样地洗着饭盒,洗了一遍又一遍,眼睛却总是偷偷地、紧张地瞄着那个美少女。等她洗完饭盒苗条的背影消失在宿舍了,那帮男生才开始起哄,嘻嘻哈哈地互相调侃。


学校经常停水,我们就去水井边打水洗饭盒。水井在校办工厂的宿舍区小院子里,靠近食堂,在这里淘米、洗饭盒、洗衣服时,我认识了很多面熟却不相识的学长学姐。他们帮我们打水,跟我们聊天,偶尔也指点下作业。虽叫不出名字,却仍记得长相。



?水井

























十三四岁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家里给我的伙食费有限,我总是买最便宜的菜。炒青菜只要五分钱,是我的首选。由于在食堂吃饭的一般是高中生,我是为数不多的几个初中学生,所以食堂的工作人员都认识我。有一位金师傅,每当我买青菜,他就会板着面孔,严厉地训斥我:“怎么又吃青菜?”然后手不小心一抖,饭盒里多了点炒肉丝。最关照我的是一位钱姓“本家”(注:吴江方言,同姓的意思)叔叔。他给我打菜时,经常会多给我两只油豆腐塞肉或者一份肉炖蛋。


我脸皮厚,“吃得开”,也经常到老师那儿蹭饭。我的语文老师朱永年从宝应中学调来我们学校工作,就住在我们同一排宿舍区。我每天来回宿舍都要经过他门口,慢慢地就跟他熟悉起来。朱老师像个和蔼可亲的老爷爷,他的宿舍里弥漫着一股很好闻的墨香,我喜欢看他写书法,读他书柜里的书,跟他学画素描。去教室经过他宿舍时,他就朝我招招手,叫我吃他准备的早饭,米粥、鸡蛋、肉馒头、油条或者大饼,几乎每天不重样。我就站在桌旁,美美地吃着大饼油条,一边看着他飘逸洒脱地笔走龙蛇,一边努力辨认他笔下那些我本来认识此刻却陌生的字词......



?大饼油条


我中学毕业三十多年了,母校已经迁址,但是食堂饭菜的香味仍然记忆犹新,一旦想起,味蕾还会即刻被炸裂。母校滋养我的不仅是食堂的饭菜,更是小伙伴的友情、老师的关爱教育以及无数好心人的默默帮助。





?平望中学教学楼

?初中毕业照(作者提供)


母校的饭菜,还是那么香吗?














END

喜欢这篇文章欢迎转发分享



◆ 责 编:沈思言

◆ 美 编:沈思思

◆ 审 核:王来刚

◆ 图 片:王  萌、馆藏及网络


※※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稿

我知道,你很有故事,我知道,你也有文采,我知道,你也偷偷的喜欢吴江通。那么大胆和我们表白吧!要知道,吴江通更喜欢你!你的表白,可以是感悟生活,体会人生,也可以是寻找乡愁,记忆历史!文笔不重要,真实真心就好。自行配图,特别欢迎。一旦录用,奉上稿酬,虽不高,意很诚,还有你可能喜欢的地情书哦!

1、请发送至投稿邮箱

szwjdaj@163.com 


2、注明姓名和联系方式。如已在其他媒体发表,敬请说明(特别是已在其他微信公众号上推送,一律不录用)。照片请勿插入文中,请单独发送。


3、如第一次投稿,文末请附作者简介百把字,另附近影一张,谢谢!


由于来稿较多,自投稿之日起两个月内没有录用,作者可自行处置(同一作者单次投稿多篇除外)。


吴江通会给你一个原创平台,让你展现自己,让更多的人了解你!



按下方二维码识别 关注更多吴江地情 

(微信ID:SZWJDAJ )


点击查看精彩推荐文章

1、我的故乡—盛泽

2、平望扬歌——生生不息的乡村文化瑰宝

3、《吴江材料》见初心

4、小学毕业照中的点滴童年回忆

5、“洋机”那些事



原创不容易,

请点“赞”“在看”鼓励哦??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