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09月08日 星期日
数字方志馆搜索:
林则徐与吴江
陈志强

“吴江通”致力于传播吴江地情文化,

您的关注,我的动力!

林则徐(1785—1850),清代后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民族英雄。嘉庆十六年(1811)进士,历官翰林编修、江苏按察使、东河总督、江苏巡抚、湖广总督等职。道光十九年(1839)以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禁烟闻名于世。鸦片战争爆发不久,被构陷革职,发往新疆戍边。后重获启用,历任陕甘总督、云贵总督等职,加太子太保。道光三十年,病逝于潮州普宁,获赠太子太傅,谥号“文忠”。


▲ 林则徐像(陈志强提供)


清道光三年(1823)至道光六年,林则徐曾任江苏按察使和布政使,道光十二年又到江苏担任巡抚,直至道光十七年升任湖广总督,在江苏七年之久,而其治所在苏州,与吴江近在咫尺,故他与吴江有诸多交集。


水利为先,疏浚河流

在农业社会,国家税收与农业丰歉有着重大关联,而水利则是农业丰收的重要保障。道光年间,江苏作为朝廷财赋重地,却频发水灾,自道光元年到十九年,共有340余个州县先后被淹,其中172个州县成灾。此间来江苏任职的林则徐当然将水利作为治本之策而格外重视,因此,他到江苏不久,便疏浚吴淞江、黄浦江、刘河等三条水道。其中吴淞江与吴江关系十分密切,该水发源于吴江,流经县北境。


▲ 吴淞江(苏州河)日落,上海嘉定安亭段


林则徐又与两江总督陶澍一起向朝廷上奏《刘河节省银两拨挑七浦等河折》,在这奏折里,林则徐说道:“江苏号为泽国,而财赋甲乎东南。赋出于田,田资于水,故水利为农田之本,不可失修。”从中可看出林则徐关心民瘼、农政为著、水利为先的为官理念。在此折所题的“七浦等河”中就有吴江的多条河流,据清光绪《吴江县续志》卷六“营建五”记载,道光“十五年,浚瓜泾港、王家汇、姚家庄、七里港、村前嘴、大港、新港,统共工长一千五百六十七丈,由巡抚林则徐分拨刘河节省银五千二百四两承办。”其中的“瓜泾港”,亦名花泾港,现江陵街道的花港村即因拥有此条河流而名,该港是吴淞江的上源,水利部门播报太湖和吴淞江水位时即以此港作为基准点。





▲ 瓜泾港、瓜泾港与大运河交汇处

(陈志强提供)


在疏浚瓜泾港等河流时,林则徐先是采用著有《东南水利略》的浙江湖州人凌介禧的建议。凌介禧“议谓太湖去口,茭芦丛生,鱼簖联结,日积月盛,贻害农田,上流愈淤,下流更塞,患在苏,患尤在湖。”于是,林则徐发檄文晓喻吴江县,会同震泽县(当时吴江分为吴江、震泽两县)“疏治太湖出口各河淤占”。




▲ 瓜泾港大运河分水墩、瓜泾口水利枢纽(陈志强提供)


倡捐重修王锡阐墓


明末清初之际,吴江震泽镇出了一位著名的天文学家——王锡阐。王锡阐,字寅旭,号晓庵,又号余不、天同一生,生于明崇祯元年(1628),卒于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王锡阐一生刻苦攻读,诗文俱佳,对于天文学的研究可谓达到了痴迷的程度,他许多年如一日,每至晚上就爬上屋顶观察星象做记录,尔后,进行一遍又一遍的演算。他在天文学上的贡献享誉海内外,所著的《晓庵新法》一书详尽而又精辟地论述了我国历法的起源、演变以及中西天文学的研究成果,并提出了精确计算日、月食的方法,他还是世界上提出水星凌日计算方法的第一人,大思想家顾炎武称他为“学究天人”。王锡阐对于数学也研究颇深,且成果丰硕,他所著的数学著作《圜解》至今仍在流传。


▲ 王锡阐像、清道光《震泽镇志》载王锡阐(陈志强提供)


王锡阐逝世后的第二年,其墓营建于震泽镇西(今震泽中学育英校区内),道光七年(1827)里人重修立碑。道光十四年(1834),时任江苏巡抚的林则徐认为其“生有益于人”,死后“潜德未曜,宜祀于乡贤”,故倡捐重修其墓,建立墓门,缭以周垣,绕墓植梅数十株,并于道光十七年(1837)在墓门之东新建一座祠堂,名为“王贤祠”,题额“学究天人”四字。1982年3月,王锡阐墓(附王贤祠)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秋天,即王锡阐诞辰370周年之际,王贤祠被辟为“王锡阐纪念馆”。


▲ 民国《垂虹识小录》载王锡阐墓、王锡阐墓、王贤祠、王贤祠内景(陈志强提供)


敬慕杨秇,慨然题诗


明末清初,吴江平望雪湖村出了一位高士,名为杨秇。林则徐为他写过一首诗,是为《题雪湖杨高士遗像后》:

高士名,字硕甫,吴江平望人。为瞿忠宣公幕宾。忠宣殉粤西之难,高士恸哭军门四日,收遗骸归葬虞山。康熙辛酉,陆清献公遇之于虞山,为序其诗。

孤臣洒血殉苍梧,义士招魂到海虞。

劫换红羊忠骨在,歌残朱鸟泪痕枯。

三军动色愁风洞,一老归踪话雪湖。

奚取松仙同配食,新祠拂水荐生刍。


诗题中的“雪湖”,为平望镇东的一个湖泊,纳莺脰湖及大运河水东流入杨家荡,过黎里入汾湖。湖呈长方形,南北向,面积300余亩,现湖东岸是群星村,湖西岸是金联村。“杨高士”,即指杨秇,他通天人之学和医家言,生性落拓不羁,明末常熟人右佥都御史瞿式耜巡抚粤西,带他而往,南明朝廷平定靖江王暨郝永忠之变,皆赖他的计划,以功授祠部员外郎。1650年(清顺治七年,南明永历四年),瞿式耜遇难,杨秇麻衣赤足四日,“欲继以死”,方得允棺敛以葬。杨秇护送瞿式耜家属和瞿式耜骸骨还其常熟老家。杨秇晚年杜门谢客,“或以事问之,笑而不答”。卒年七十九。有《雪湖诗集》。


▲ 清道光《平望志》载雪湖(陈志强提供)


诗序中的“陆清献公”指陆陇其(1630—1692),清初理学家,字稼书,浙江平湖人,学者称其为当湖先生。康熙九年(1670)进士,官至四川道监察御史,时称“循吏”(奉公守法的官吏),离任时只有图书几卷及妻子的织机一部。其学术专宗朱熹,被清廷誉为“本朝理学儒臣第一”。卒后,加赠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康熙二十年(1681),陆陇其与杨秇在虞山相遇,为其《雪湖诗集》作序。


▲ 清道光《平望志》载杨秇(陈志强提供)


诗中的“苍梧”,为古地名,古属百濮分支,后楚国并入楚地设苍梧郡,诗中指瞿式耜殉难的广西;“海虞”,即今常熟;“红羊”,古代的谶纬之说,代指国难,古人以为丙午、丁未是国家发生灾祸的年份,以天干“丙”“丁”和地支“午”在阴阳五行里都属火,为红色,而“未”这个地支在生肖上是羊,每六十年出现一次的“丙午丁未之厄”,便被称为“红羊劫”;“生刍”,鲜草,指代贤人。


林则徐之诗以孤臣瞿式耜洒血殉难广西起句,写了杨秇历经千辛万苦将其忠骨及家眷送回故里。诗中充盈着悲壮之气和林则徐对杨秇的敬慕之情。


山民属题,吟咏古风


林则徐为吴江留下的诗,还有一首篇幅不短的古风体诗,题为《徐高士像册山民待诏属题》,刊载在清光绪《黎里续志?卷十三?集诗》上:

君不见天水遗民郑思肖,本穴画兰传笔妙。

又不见净名庵主倪云林,迂疏实抱千秋心。

先生栖遁灵岩麓,击筑西台同此哭。

薇蕨犹餐故国馀,蓼莪早废诸生读。

溪山僻处支绳床,风雨三间打头屋。

卖画偶开高士寮,避人终卧王官谷。

一老庵前归雁稀,二株园里寒啼。

草堂百年独无恙,华表鹤向梅枝栖。

瓣香复有宗贤,岁荐兰芷搴芳溪。

我昔翻阅表忠补,灵踪夙企珍珠坞。

祗今图画瞻遗容,想见丹心一片苦。

遗墨流传属纩时,零绡断楮俱千古。

吁嗟乎,泽中男子图严光,

市中女子知韩康,先生逃名名益彰。

巢由禹稷两相契,此象合配汤睢阳。


▲ 清光绪《黎里续志》卷十三载林则徐诗(陈志强提供)


诗题中的“山民”,即徐达源(1767—1846),字岷江,一字无际,号山民,别号小峨山人,黎里镇人,初由太学候选取为布政使理问改任翰林院待诏,其为人豁达淡泊,看轻仕途,任待诏一年后即返故里闭门著述,与当时的经学家、文学家洪亮吉、文学家法式善等成莫逆之交。他工诗文,善绘画。清乾隆五十年(1785),著名诗人、随园老人袁枚来徐达源家小住,徐达源与妻吴琼仙双双拜其为师。著有《黎里镇志》《吴郡甫里人物传》《涧上草堂纪略》等,刻有著名的《紫藤花馆藏帖》。“徐高士”,指明末清初吴中名士徐枋,明亡后隐居天平山麓涧上草堂,与宣城沈寿民、嘉兴巢鸣盛称“海内三遗民”,吴江潘耒拜其门下。以前,黎里古镇有一座祭祀徐枋的徐高士祠,由徐达源建于道光二十年(1840),此诗即是林则徐应徐达源之请而作的。诗首之句“君不见天水遗民郑思肖,本穴画兰传笔妙”中的郑思肖(1241—1318),南宋末年诗人、画家,连江(今属福建)人,原名不详,宋亡后改名思肖,因肖是宋朝皇帝之姓赵(繁体字)的组成部分。南宋灭亡后,郑思肖榜其室曰“本穴世界”,将“本”字之“十”移出,置于“穴”字之中,即为“大宋”二字。擅长作墨兰,花叶萧疏而不画土,意寓宋朝土地已被掠夺,不画根,寓意宋朝失去国土根基。郑思肖的气节得到后人的景仰,林则徐将徐枋与他相比。


▲ 清光绪《黎里续志》载徐达源

(陈志强提供)


作序题额,流芳后世


与林则徐同时代,吴江梅堰有一文人,名王之佐,字砚农,号翼如,又号澹霞,嘉庆十四年(1809)取入震泽县学。道光元年(1821),他与道光《平望志》编纂者翁广平同举孝廉方正,授六品顶带。王之佐喜欢吟咏,也善画兰花,工书法,并疏才好义,创善堂、立义庄,以赡养族人。道光三年(1823)发生水灾,他脱粟赈济,不避艰险。他还在家乡建造思陆庵,祭祀曾到过梅堰的南宋大诗人陆游和杨万里。王之佐的著作有好几种,其中有一种名《绘水集》,为此书的作序者正是林则徐。吴江图书馆现存有该书的道光十三年刻本。




▲ 清光绪《吴江县续志》卷三十八?灾祥纪兵载林则徐《绘水集》序、清光绪《吴江县续志》卷六?营建五载道光十五年疏浚河流

(陈志强提供)


清代,古镇黎里有一胜迹,名曰“求是斋”,在镇染字圩上,为蒯贺荪所居。蒯贺荪,字则钦,号士芗,“资性明敏”,十九岁时游京师,补大兴诸生,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为恩科顺天举人,分发河南补永宁知县,历任固始、祥符中丞,擢直隶州。后在与太平军、捻军作战中“劳苦功高”,“奉旨赏布政使衔,寻迁浙江按察使”。其所居求是斋的斋名,则是由林则徐所题。蒯氏,是黎里“八大姓”之一,其蒯家弄、蒯厅等现均遗存,如能复原林则徐当年手迹,当大放光彩。




▲ 清光绪《黎里续志》卷三?古迹载林则徐题求是斋、清光绪《黎里续志》载蒯贺荪

(陈志强提供)




END


喜欢这篇文章欢迎转发分享



◆ 责 编:沈   瑶

◆ 美 编:梅雪芬

◆ 审 核:王来刚

◆ 图 片陈志强 、网络


※※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稿

我知道,你很有故事,我知道,你也有文采,我知道,你也偷偷的喜欢吴江通。那么大胆和我们表白吧!要知道,吴江通更喜欢你!你的表白,可以是感悟生活,体会人生,也可以是寻找乡愁,记忆历史!文笔不重要,真实真心就好。自行配图,特别欢迎。一旦录用,奉上稿酬,虽不高,意很诚,还有你可能喜欢的地情书哦!

1、请发送至投稿邮箱

szwjdaj@163.com 


2、注明姓名和联系方式。如已在其他媒体发表,敬请说明(特别是已在其他微信公众号上推送,一律不录用)。照片请勿插入文中,请单独发送。


3、如第一次投稿,文末请附作者简介百把字,另附近影一张,谢谢!


由于来稿较多,自投稿之日起两个月内没有录用,作者可自行处置(同一作者单次投稿多篇除外)。


吴江通会给你一个原创平台,让你展现自己,让更多的人了解你!



按下方二维码识别 关注更多吴江地情 

(微信ID:SZWJDAJ )


点击查看精彩推荐文章

1回忆父亲张锡恩

2、说说咱村里的银杏树

3、环卫的变迁

4、上世纪90年代吴江教育界的两颗明珠

5、冷家浜



原创不容易,

请点“赞”“在看”鼓励哦??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