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10月18日 星期五
数字方志馆搜索:
说说咱村里的银杏树
崔福根

“吴江通”致力于传播吴江地情文化,

您的关注,我的动力!



说说咱村里的银杏树

文/崔福根


银杏树是中国古老的树种,中国人特别喜欢银杏树,因为它挺拔参天的树干象征着坚韧不屈的民族精神。银杏树还有一个学名叫“公孙树”,此名的来历可能要请教历史学家了。银杏树像动物一样是分公母的。公银杏树挺拔如长剑刺空,母银杏树的树冠像团扇,婀娜多姿。

      

隐读村的银杏树

     


我很喜欢银杏树,喜欢它优美的身姿,翠绿的树叶,绿得像翡翠,到冬天来临的时候,银杏叶金黄如耀眼的黄金。


 祠山庙门口的银杏树


我对银杏树的特殊感情是有根源的。小时候,我家老屋后门头祠山庙里有一颗又高又粗的银杏树,它像一位老爷爷见证了我的成长。这棵银杏树像一个“鳏夫”,矗立在祠山庙的墙圈里,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原来是有配偶的,不知哪个年代母银杏树驾鹤西归了。有人把这两棵树比作两只龙角,加上庙的东西两侧有两个小池塘(像龙的两只眼睛),所以这座庙就像是从太湖里爬上岸的一条龙的龙头。真是无巧不成书,在太湖边的胡溇村也有一棵母的银杏树,隐读村的男树有了新的配偶,胡溇的母树每年硕果累累。


隐读村地理位置图


再来说说我的家乡隐读村,有一句成语说“吴头越尾”,说的就是我的家乡。隐读村与浙江湖州相邻,村边有一条小河(这一带的村民都叫它“胡溇港”),也算是江苏和浙江的界河吧。据吴江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的资料记载,我们村的这棵银杏树,树龄高达650余年,这棵树在青壮年时像一个高大魁梧的汉子,在我幼年时,树高约有30米。它又像是一名威武雄壮的战士护卫着全村人民的安康和幸福。

   

古人有诗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我应该说:村不在大,有树则灵。几百岁高龄的银杏树,已经成为隐读村村民心中的骄傲,同时也是村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正是因为有了这棵树,十里八乡的外村人如来村里找人或办事,只要告诉找的人家住在银杏树什么方向就能很快找到要找的人。

                     两老者在树下对弈


因为有了这棵树,几百年来隐读村流传着一个美丽传奇故事。据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也到过隐读村,他看到两老者在银杏树下对弈,由于双方实力相当,这盘棋下了一个时辰才决出胜负。自觉棋艺不凡的乾隆皇帝便上前与胜者对弈,一来二去终分不出胜负,“战争”陷入僵局。乾隆皇帝一时想不出高招,这时只听见树上一声清脆的童声说了一句暗语,乾隆皇帝听了立马取胜。乾隆皇帝十分惊喜,忙问树上孩童,棋艺从何学来?儿童随口回答说是从家里书上读来的,乾隆皇帝惊讶不已,想不到这个小村庄竟如此重视读书,真所谓“隐读”也,从此咱村才有了“隐读”的村名。虽然这个传奇故事无从考证,但无论真假,这个故事告诉人们的是,人都要读书。正因为有了银杏树,我的家乡才有了“隐读”的村名,人们要感恩的不是乾隆皇帝,而是银杏树。


咱村里的银杏树,不仅是隐读村人心中的“地标”和骄傲,它还是一个象征,它给人们力量和希望,它就是隐读村人的精、气、神。

                     隐读村石桥


解放前,村民“出街廊”(即去南浔镇)购物办事,在一无汽车、二无轮船的年代里,只能用“11路”“丈量”二十多公里的田间小道,如果遇到雨雪天气,艰辛无以言表。从南浔至隐读村,经过无数村庄,其中有一个村名叫“街头廊”(现属吴越村委),系南浔至隐读村一半路程之地,当人们走上石桥,就可以望到银杏树,它就像年迈的爷爷在招手,这时的行人疲劳顿消,人也变得精神十足,看见了银杏树就像在大海里看到了灯塔的光芒,于是脚下生风,好似架起了风火轮,不一会就回到了村里。

                      

 银杏树


银杏树一年四季傲然挺立,潇潇洒洒,即使狂风暴雨,银杏树也从不弯腰。但咱村里这棵经历了几百年风雨的老树杏曾经几乎死于人祸。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民们富裕起来了,家家拆旧房盖“洋房”。那时农民们不知道用水泥,他们都是用白灰刷墙。为了溶化石灰、银杏树附近出现了一个个化石灰池。可以想象,几百度的石灰水渗入到地下,银杏树的根就被烧成了“焦炭”,这位守卫了几百年的“战士”就这样失去了生机。到本世纪初,银杏树已经成了一只“秃毛鸡”。2006年,笔者退休回家,看到银杏树上半部分已被锯除,成了一个“光头和尚”,我的心在泣血。出于对银杏树的厚爱,我上书原吴江市城乡建设局,请求政府立即采取措施抢救保护古树。不久,技术人员和施工工人来了,他们会同村委会原主任施卫良,并邀约本人参加现场研讨抢救方案,当即给大树“输液”,在树的四周开沟,用水冲洗,经过几年的抢救,银杏树慢慢复活过来,一角长出新枝桠。这棵老树终于起死回生,枝繁叶茂,愿这棵获得第二次生命的银杏树健康长寿,与天地同在,与日月共存!

喜欢这篇文章欢迎转发分享

◆ 责 编:沈  瑶

◆ 美 编:张   

◆ 审 核:王来刚

◆ 图 片:网  络


※※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稿


我知道,你很有故事,我知道,你也有文采,我知道,你也偷偷的喜欢吴江通。那么大胆和我们表白吧!要知道,吴江通更喜欢你!你的表白,可以是感悟生活,体会人生,也可以是寻找乡愁,记忆历史!文笔不重要,真实真心就好。自行配图,特别欢迎。一旦录用,奉上稿酬,虽不高,意很诚,还有你可能喜欢的地情书哦!

1、请发送至投稿邮箱

szwjdaj@163.com 


2、注明姓名和联系方式。如已在其他媒体发表,敬请说明(特别是已在其他微信公众号上推送,一律不录用)。照片请勿插入文中,请单独发送。


3、如第一次投稿,文末请附作者简介百把字,另附近影一张,谢谢!


由于来稿较多,自投稿之日起两个月内没有录用,作者可自行处置(同一作者单次投稿多篇除外)。


吴江通会给你一个原创平台,让你展现自己,让更多的人了解你!



按下方二维码识别 关注更多吴江地情 

(微信ID:SZWJDAJ )


点击查看精彩推荐文章

1环卫的变迁

2、上世纪90年代吴江教育界的两颗明珠

3、冷家浜

4、青浦区、吴江区、嘉善县“红色档案”精品展馆(室)(第一批)名单公布

5、诗游吴江  品赏非遗

原创不容易,

请点“赞”“在看”鼓励哦??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