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04月28日 星期日
数字方志馆搜索:
农场学军记事
张志远

“吴江通”致力于传播吴江地情文化

您的支持,我的动力!


我是1970年9月在平望中学上高中的,那时是“全国人民学解放军”的火红年代,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指示,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在学习文化课和开展“学工、学农”的同时,还要开展“学军”活动,能够到部队农场学军,是我们当时十分向往的一件事。


记得1971年春天,当学校宣布我们四个高一班,将分两批(每批20天)到吴江部队农场学军的决定后,同学们群情振奋,巴不得立刻就前往部队农场。我所在一班和三班,是第二批。在急切的盼望中,第一批学军的同学回来了,马上该轮到我们第二批了。


4月19日,星期一,是我们出发学军的日子。那天,我们从平望步行50多里路,到吴江(指松陵)后穿城而过、一路向西。不多会,一座高高的水塔映入眼帘。部队农场就在前面了,继续前进,走过五七大桥后,我们就来到了位于吴江城西太湖之滨的部队农场。


走进农场,只见绿色的林带环饶农场,机耕路通向远方,栽插在大田里的早稻绿油油一片、长势喜人。


原吴江农场牌楼(山隹提供

吴江部队农场始建于1962年1月。当时,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27军第79师部分官兵开进东太湖边,围湖造田。围垦分两期进行,1965年,第一期围垦工程结束,1968年,第二期围垦工程结束。总共开垦面积达6200多亩。1969年10月,第27军移防张家口。同年11月,陆军第74师第222团(当时由南京军区装甲兵代管,代号2011部队)正式接防,入驻农场。农场以水稻种植为主。前后两支部队的指战员大力发扬“南泥湾精神”,经指战员多年的艰苦创业,粮食连年丰收,是南京军区的先进农场。



原吴江农场东南角水塔(左)与水闸(右)(山隹提供






虽说农场已经初具规模,但部队的条件依然十分艰苦。除农场场部(当时称农场管理处)的机关和农场的骨肥厂是砖瓦房外,其他营房一概都是草房。前来学军的我们,被编成一个学生连,隶属二营。我们的“营房”在一条机耕道的南侧,是很大的一间草房,两个班的80多名男生和男老师、还有带队的“工宣队”领导,统统都打地铺住在这里。我猜测这里原来可能是二营召开全营大会的地方。离我们“营房”东面几十米外,是我们的伙房。再往东,是30多名女生住的草房。我们住处南面十多米,还有一条清澈的东西向的小河。


这是我们第一次走进军营。为了让我们的“学军”更有成效,二营派了一位姓包的排长,负责对我们学生连进行日常管理。包排长,叫包国良,常州武进人。在我们学军期间,他与我们朝夕相处。


在部队农场,我们第一次近距离的感受了部队生活的气息。每天,我们按部队作息时间,听军号起床,然后在包排长的带领下,迎着朝阳、沐着晨风,出操跑步,开始一天的学习和训练。晚上熄灯号一响,全体就寝。全新的生活带来了全新的感受。记得第一天晚上,一些同学在熄灯号响过后还在说话。于是巡视的包排长就提醒大家不准说话了。学军,首先要学习解放军的作风和纪律。二营派出官兵,带领我们进行队列训练,组织我们开展政治学习,通过部队帮带官兵的教育训练,我们的组织纪律性得到了明显增强。


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二营段荣德教导员关于人民军队光荣历史和革命传统的报告。那天晚上,学生连集中在我们男生住的大草房里,听取段教导员的报告。段教导员是解放战争时期参加革命的老战士,曾参加过1962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段教导员以自己参加革命后的经历和我军历史上涌现出的英雄人物的事迹,深入浅出地宣讲了人民军队的光荣历史和我军的革命传统。听了段教导员的报告,使我们萌发了将来参军卫国的豪情壮志!后来我们这一届4个高中班,先后有20多名男同学和1名女同学参了军。参军的男同学,占到了全年级男同学人数的近六分之一。


春天雨水多,一到雨天,农场道路十分泥泞难走,穿高帮雨靴还好点,要是穿普通的低帮胶鞋的话,常常会出现脚拔出来了、鞋却陷在了泥泞中的窘境。平时我们开饭都在外面的场地上,一旦下雨,炊事班的同学只得将盛饭菜的两个大锅抬到我们男生住的大草房门口,给大家打饭菜。此时,大草房门外是一片泥泞,门里是烂泥一地。由于潮湿,那些潮虫常常会出现在我们的地铺上,令人讨厌却又很无奈。


查看水稻生长情况(山隹提供


在农场期间,我们一班和三班还临时组织了一支文艺演出队,利用晚上和不能劳动的雨天排练节目。既然是学军,那么文艺节目也要有“军”的味道。记得当时曾排练了一个“枪杆诗”的节目。我们大草房背后的那条机耕道,是农场一期、二期两期围垦的分界线,南侧是一期,北侧是二期。4月30日晚上,我们在大草房以北400多米、处于农田中的一片水泥场地上,为部队官兵演出了这些小节目,受到了部队官兵的欢迎。在这片场地上,我们还曾看过《列宁在1918》等两部电影。


就在那一天的半夜,正在睡梦中的我们,被一阵“紧急集合”的急促哨子声惊醒。于是大家赶紧穿好衣服,按要求将自己的被子打打包好背在肩上。大家都是第一次经历这种情况,有个别同学来不及打好背包,只得抱着被子就跟着队伍出发了。我们向北走,走的是农田间窄窄的田埂,之前开沟挖起的土就堆在田埂上,时间一长,这些土变得十分松散,加之天空中上弦月的月光很暗淡,不时有人滑入旁边的小沟。集合地点就是几小时前我们来到的那片场地。作为二营的“一部分”,当我们到达时,二营各连队早已都到了。全营整队后,营首长作了简短的讲话,主要是强调了在执行军农生产任务的情况下,要增强战备观念,时刻不忘打仗。之后,部队和我们学生连各自带回。


第二天是“五一”劳动节,放假。上午,我和几位同学,来到位于我们住处东南方的那座水塔,后又来到场部机关和农场骨肥厂参观,并从农场西大堤(今万公堤)绕回大草房。站在西大堤上,和煦的春风扑面而来。极目远眺,浩淼的太湖波光粼粼,东山的峰峦连绵起伏,令人心旷神怡。“五一”,气候已经很暖和了。下午,我穿着衬衣拿了本书,来到机耕道北侧的一棵柳树下看书。此时,微风轻拂,十分惬意。这时,有三位穿着白衬衣的战士过来,和我进行了十多分钟的交流。我没有记住他们的名字,但几年后我和他们一样,也成为了一名解放军战士。


在农场学军期间,我们还参加了一定时间的农业劳动。同时,结合农业生产实际,进行了相关课程的教学。一天,我们学生连集中在住地附近的场地上,农场为我们提供了一台教学用的手扶拖拉机。我班的班主任、教我们“农业基础知识”的傅学范老师,给大家上了“手扶拖拉机的操作”这一实践性很强的一课。她使劲发动了手扶拖拉机,然后在场地上驾驶了起来。然后,傅老师又让我和几位同学先后依次上前,发动拖拉机后试着在场地上驾驶了一圈。这堂课给我留下了很深的记忆。



原吴江农场场部大门(山隹提供)


20天的学军,我们收获很大。当时,全县有多所中学的高中生,先后到部队农场学军,但我们平望中学的高中生,留给农场官兵的印象最好。因此,1971年暑假期间,在部队农场首长的邀请下,我们一班、二班两个市镇班的100多名同学再次来到农场,参加农场的“双抢”战斗。


时值盛夏,部队首长为免除我们从平望步行到农场的那份辛苦,特地联系了县航运公司,由航运公司的拖轮到平望把我们接到了吴江。到农场后,我们受到了农场官兵的欢迎。我们住在之前住过的大草房东面的几间小一点的草房里。进屋一看,农场官兵早已用铺板为我们搭好了一溜大统铺,这让我们十分感动!


那时,农场也种双季稻。我们到农场参加的劳动,主要就是帮助收割早稻、脱粒和栽插晚稻秧苗等。每天我们与部队同步行动,清晨天未全部放亮的时候起床,早饭后到大田里进行劳作。一般来说,上午10点半就收工了。午饭后可以午睡,休息到2点半,3点出工,5点半左右结束一天的劳动。当太阳西沉之际,我们男生都会步行百多米,来到东边的那条大河边。这里河面比较宽,河水非常清。我们在这里游泳、嬉水,洗去一天的疲劳和汗水。后来知道,这条河就是苏州河。


由于连日高温,夜间又无风,有几天夜里我们无法得到很好的休息。就是这样,我们仍然坚持参加劳动。一天下午,一位比较胖的男同学因身体不适,钻到了盖在脱粒机上的大苫布下,以为这里可能比较阴凉,想躺下休息会。那知道水泥场地蒸腾着热量,苫布上积聚着高温,不一会他就受不了了。有同学发现后怕他中暑,赶紧报告老师,并架着他回到了宿舍。由于处置比较及时,那位同学没有出现更严重的情况。


为及时给割下的早稻脱粒,我们曾开过几次夜工。隆隆的机器声里,金黄的谷粒在“小太阳”的灯光里飞扬,水泥场上渐渐隆起了一个谷堆……在几项劳动中,最让女同学发怵的,是栽插晚稻秧时被蚂蝗叮咬。那时的我们,无论男生、还是女生,都没有娇生惯养的。虽然蚂蝗恼人,但没有一人当“逃兵”的。意志上的坚强,这也是我们通过“学军”得到锻炼的结果。


在这次夏季劳动中,还有许多让人忍俊不禁的乐事,这里记述其一:一天,有两个同学打起了赌,看谁更能吃辣。于是两个人拿着生辣椒,开始了“竞赛”,直吃得辣到伸出舌头“嘶、嘶”地嘶个不停,逗得同学们大笑不已。


那时生活条件比较艰苦,我们每天的副食都是咸菜冬瓜、茄子、长豆等蔬菜。由于缺乏肉类等荤食品的摄入,因此我们的饭量很大。就拿我来说吧,半斤米饭根本吃不饱,所以常常在吃完半斤定量后拿着空饭盒去炊事房添上二两。让人高兴和难忘的是,我们毗邻的一个解放军连队,在“八一”建军节那天,给我们送来了一大铝盆冬瓜红烧肉,让我们改善了生活解了一次馋。


老兵重返吴江农场(山隹提供)


前后两次到吴江部队农场学军和劳动,是我高中期间两段宝贵的经历。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个经历,为我以后当兵能在极短时间里就完全适应军营生活打下了基础,同时还培养了我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和令行禁止的作风。几十年过去了,那些往事、那段经历,在我的记忆中,依然清晰如昨。




END



◆ 责 编:朱梦亭

◆ 美 编:顾舒文

◆ 审 核:王来刚

◆ 图 片:山隹及网络

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征稿启事

我知道,你很有故事,我知道,你也有文采,我知道,你也偷偷的喜欢吴江通。那么大胆和我们表白吧!要知道,吴江通更喜欢你!你的表白,可以是感悟生活,体会人生,也可以是寻找乡愁,记忆历史!文笔不重要,真实真心就好。自行配图,特别欢迎。一旦录用,奉上稿酬,虽不高,意很诚,还有你可能喜欢的地情书哦!

1、请发送至投稿邮箱

szwjdaj@163.com 

2、注明姓名和联系方式。如已在其他媒体发表,敬请说明(特别是已在其他微信公众号上推送,一律不录用)。照片请勿插入文中,请单独发送。

3、如第一次投稿,文末请附作者简介百把字,另附近影一张,谢谢!

由于来稿较多,自投稿之日起两个月内没有录用,作者可自行处置(同一作者单次投稿多篇除外)。

吴江通会给你一个原创平台,让你展现自己,让更多的人了解你!


按下方二维码识别 关注更多吴江地情 

(微信ID:SZWJDAJ )



往期推荐:





水国轻舟当马乘——你知道清代黎里有哪些私家诗画舫?


话说黎里“吃讲茶”


童年二三事


守护红船的吴江人


上梁喽~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