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23 3:30:32
作者:
金天翮
来源:
【字 号:
】
点击量:1415
【作品原文】
一夕芦中宿,
凌寒起榜人。
荒鸡断客梦,
高雁唳霜晨,
碧糯长腰熟,
红菱刺角新。
停舟傍樵爨,
三塔酒犹醇。
【背景拓展】
芦墟,距吴江城区24.5千米,北靠太浦河,南至南栅港,隔芦墟塘与浙江省相望,西濒分湖,东达槐字港。古芦墟在今太浦河北岸的芦北村一带,这里以前叫北顾里,三国时已成村落,南朝梁太学博士顾野王之子安饶、安文卜居于此,遂有此名。唐景龙二年(708),在古芦墟南建泗洲寺,香火颇盛,居民南移,芦墟逐渐繁荣起来。
宋元明三代,在此设分湖巡检司署,芦墟由村落发展为小镇,清康熙年间(1662—1722),“居民至千家,货物并集,设官将领之,乃始称镇”,至乾隆年间(1736—1795),“民日增,贸易益盛”。是“中国最牛的小镇”之一。
分湖可谓是芦墟的母亲湖。因“湖分而半,一属嘉禾(今浙江嘉兴),一属姑苏,故名分湖”。
芦墟的物质文化遗产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蜚声海内外,芦墟山歌是其代表项目。芦墟山歌以悠久的历史、众多的歌手、广阔的传唱地域和丰富的作品蕴藏,在我国民间歌谣领域中独树一帜。2006年1月,芦墟山歌作为吴歌的一个子项目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芦墟历史上名人辈出。南宋儒学提举陆大猷,元代书画家陆行直,明代万历进士、兵部主事袁黄,明末抗清将领洪祖烈,清代乾隆年间著名廉吏陆耀,清中期诗人、书画家郭 ,近代南社诗人沈昌眉、沈昌直兄弟,均声闻遐迩。
窑业和米业是芦墟镇历史上两大支柱产业。芦墟的土特产也很多。以春秋吴国相国伍子胥的传说而名的子胥蟹(紫须蟹),明清时就销往周围各地的分湖米,元荡莼菜,“绉纱”馄饨,“生禄斋”月饼等,均颇具特色,赢得镇内外人们的青睐。
【作者简介】
金天羽(1874~1947)初名懋基,又名天翮,字松岑,改今名,号鹤望,别署有麒麟、爱自由者、金一等,吴江(今属江苏)人。中国近代诗人。
金天羽出身富家,祖籍安徽歙县,自幼即重视经世之学,肄业于江阴南菁书院,师事顾询虞、袁东篱。自幼厌科举帖括,重经世之学,早年著《长江赋》、《西北舆地图表》等,颇负时誉。年十八为诸生,光绪二十四年(1898)荐试经济特科,以祖老辞。在家乡兴办学校,讲求实学。二十九年,在上海,与章太炎、邹容、蔡元培、吴稚晖等交甚密,参加革命团体爱国学社。五四运动后,与章太炎、高燮等相率提倡“国学”,尊崇孔子“集千圣百王诸先哲之大成,传万世一系之文化”。设国学会,编印《国学论衡》、《文艺捃华》等杂志。卒后,门人私谥贞献先生。著有《孤根集》、《天放楼诗集》、《天放楼续集》、《天放楼文言》、《元史纪事本末补》、《鹤舫中年政论》、《三大儒学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