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30 3:38:16
作者:
曹如竹
来源:
【字 号:
】
点击量:3878
盛家厍这条近百米长的百年小街,是如今松陵老城区的唯一的一条老街。在50——70年代时这条古老的小街曾经繁荣兴盛过。其往事历历在目,一切如昨。今忆起它的兴盛往事,恍如“微电影”般一幕幕在我脑中映现。
现在就让我脑中的“微电影”对盛家厍繁荣的过去边放映边回忆边诉说吧。
一、我为啥只认这条街就是盛家厍?
盛家厍,在我的印象中,就是由垂虹桥西堍经航前街入湾塘里,过泰安桥而直抵太平桥的一条小街而已,我始终以为这小街便是盛家厍的全部。
因为那时候(从1953年起)我已知道城里城外和邻近的四乡八村的人民都把这里当作了菜市场,当作购物中心,当作销售交易的集市了。那是人民买菜购物卖鸡蛋,开口必称“到盛家厍去”犹如今天人们“到大润发去”的一句习惯口语一样。所以这必然形成我“只见一点,不及其余”的错误判断。其实盛家厍的地盘还是蛮大的,除了这条小街外,还另有它的“世外桃源”呢!
二、“微影”续映:盛家厍福地,诞生出各种与民生息息相关的行业。
现在我仅凭记忆能对小街上的各行业各店铺说出个八九不离十,大体能还原小街的原风貌。因为我曾就读于该“世外桃源”中的《吴江县师范附属小学》(54年——1960年,今为松陵镇中心小学)。我的“儿童时代”就是在盛家厍度过的,加之几十年来买卖销售交易等生活必需全在盛家厍出入,吃喝玩乐全在这条小街上,(家里家外又没有什么可娱乐的)。小街伴我度过30个春秋,我随小街迎送过30次寒来暑往,30个年头啊,这条盛家厍小街我怎能会忘记!(70年代至今由于交通、城镇扩建等原因,这后30年的小街便逐渐冷落破败了)
说到这条小街,从北往南依次是:粮米店、王华理发店、缸甏店、蔬果行、民生米厂、黄培之外科诊所、油酱店、烟酒糖杂货店、王大茶水店、刘记钢笔刻字店、俞家弄小旅馆、补锅锔碗的老朱家,范家大饼店、中式裁缝店,铜匠店、陈福生铁匠铺、王锡根竹器店、配秤店。接着转弯进入湾塘里,首家是迎春茶馆,边上是老于修伞磨剪刀摊点和卖猪头肉、猪头糕的,那飘出的香味真令人馋涎欲滴啊。拐弯处是姚记水果摊、朱家文具店、武官鲜肉店。由湾塘里的尽头处踏上泰安桥,下桥没几步便是“万春”堂国药店。这药店堂号称“万春”,我曾猜想过:这“万春”两字是否取于古诗“万紫千红总是春”中的“万春”,用来寓意于药店与小街一样的繁荣兴旺,兴旺万年?而那时的小街从头至尾也确实“万春”般的姹紫嫣红啊!
闲话少说,“微影”继续:
这小街也算是人杰地灵吧,以前出了些名人伟人不说,那时万春堂药店的斜对面有家杨姓染坊,坊主发展到现在,已成了闻名全国的企业家——《大象涂料》的业主。染坊旁是水产腌鲜店、徐竹君人像写真馆。对面就是名闻遐迩的吴祥兴南货店,店对面有一片不大的旷地,除了作水产码头作场外,多数闲时是江湖杂耍艺人卖艺的场子。此处最受我们小朋友们的喜爱。星期天、节假日常常会在这里钻进人缝看“打拳头卖膏药”的大力士们的精彩表演。或看木偶戏,或看艺人们捏面巧、吹糖人,或看那机器在轧出一团团白絮似的棉花糖。真是好玩极了。再朝前走便是木器店、棉花店、棕绷店,还有家独具松陵地区特色的“定升”糕店,人们造房上梁、孩子生日满月,要送礼首选就是“定升”糕,讨个好口彩——“一定高升”。接着便到了鸿云阁茶馆、第二饭店、粮食加工厂、洗澡堂、湖滨卫生院、国营粮店、收购站和酱厂。酱厂对面是通往南厍、菀坪的航船码头,小镗锣一响,乘客下舱。船一过太平桥便进入乡下地界了(那时还没有轮船和汽车,只有双手摇橹拨水前进的航船)。
三、“微影”继续,将近尾声:小街的繁茂盛况。
这小街真正繁华时代是50年代到70年代的30年,(而50年代前我则无从知晓不能瞎说)。那时四乡村邻和松陵城区的人们都把这里当作菜市场。销售交易的集市。由于小街襟河带水,舟楫往来交通便利,各路商贾云集,各色生意人都蚁集于此,两旁摆满了农副水产禽畜产品,还有络绎不绝的来此的现货交易。把小街挤得满满当当,小摊小贩们、手提肩挑者来往穿梭,各种叫声不绝于耳。有趣的是,一位斯文汉子在地上铺上一块布,摆满瓶子在卖苍蝇药水,一个老婆子被人一挤,一脚踢滚了好几个瓶子,也滚到了我的面前,他竟一点也不恼,自我解潮地笑了笑:川流不息、人满为患啊,太司空见惯了。边伸手拿回瓶子放到原处。节日时更是满街人流淌,摩肩接踵。整条小街几乎家家开店办坊,户户摆摊设点,熙熙攘攘热闹非凡,难怪那时社会上对盛家厍有“小上海”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