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名胜古迹 >> 园林老街 >> 盛家厍记忆 >> 盛家难忘“舌尖上” 的盛家厍

盛家难忘“舌尖上” 的盛家厍

2022/9/25 3:41:16    作者:  朱廷忠 来源:     【字 号:  】   点击量:3494

  挨过饿的人更知道什么是“民以食为天” 。我是1962年考入吴江县(市)中学高中部的。那时,“三年困难时期” 的阴影还没有彻底结束。所幸我们吴江县中学这年新搬到了刚停办的吴江师范,从这儿只要走过长桥(垂虹桥)再稍许路就可来到盛家厍。听师哥师姐们说盛家厍是人间美食天地。

  开学后的第一个周末下午,肚里早已唱“空城计”的我,终于孤身一人来到了盛家厍。我好奇地打量着盛家厍,哦!盛家厍原来有点像我家乡北厍小镇一样,有茶馆、饭店、店铺、作坊……但房子、街道、桥梁显然比北厍更古朴、典雅,这些都隐隐约约地透露出盛家厍比北厍有更悠久辉煌的历史。当然,当时我最关心的是吃。放眼望去,街上卖糕点、小吃的店铺、摊位还真不少。可惜当时买糕点得有粮票,没有粮票的我只能“望洋兴叹”。于是我的目光只好转向不用粮票的“代食品”上。很快我闻到了一股“毛蒸芋艿”的香味,见路边果真还有几家卖“毛蒸芋艿”的摊位。我想快到中秋节了,“毛蒸芋艿”正当时,想当年刘秀南阳起兵时,将土们就是靠芋艿充饥打败了王莽,助刘秀登上了皇位。因此现在我用“毛蒸芋艿”填肚皮这是最恰当的了。巧的是我还看到了紧挨卖“毛蒸芋艿”摊位的竟然是卖酱炒螺蛳的。但见螺蛳个个肥壮得像小田螺,爆炒螺蛳用的自家做的农家甜面酱更是赤红放光,醤炒螺蛳里还有金黃的姜丝、碧绿的葱花、鲜红的辣椒,又有小巧可爱而又香气扑鼻的八角茴香……唯独没有一滴油珠(要知道油在当时是按人按月分配的极少稀罕之物)。虽说没有一滴油珠,但酱炒螺蛳的色、香、味早已引得我垂涎三尺。俗话说“稻熟螺蛳麦熟蚬”,眼下吴江的稻子快成熟了,因此盛家厍的螺蛳正肥着哩!眼前那酱炒螺蛳就像美女西施,即使不施脂粉,却依然楚楚动人若仙女下凡。无油的酱炒螺蛳我当然也要买了!

  于是我小心翼翼地从贴身口袋里,掏出了仅有的一张带有体温的一角钱纸币,买了8分钱一碗的“毛蒸芋艿”和2分钱一小盅的酱炒螺蛳。摊主一眼就看出我是个正在长身体的小靑年,便友好地邀我坐在他摊位凳子上慢慢地吃。我剥开了一个毛蒸芋艿,雪白粉嫩,入嘴更是香糯可口,那盛家厍的芋艿似乎比我们北厍的更香更糯。我又吮了一个螺蛳,一股鲜、香、辣的滋味立刻像电流似的通遍全身,舒服极了!我就像当年孔乙已在鲁镇酒店吃着茴香豆喝着绍兴黄酒一样有滋有味地享用起来。啊!这就是当年盛家厍给我的美食见面礼。

  以后我和同学又多次到盛家厍吃到了与众不同的粽子、油墩、麦芽塌饼……从中充分领略了盛家厍小吃的美味。这中间我还吃到过一种永世不忘,鲜掉眉毛的蟹虾面饼。原来我有位老同学是土生土长的松陵农家子弟,65年高考前夕他邀我到他家去,给我做了这种面饼。他撑小舟从盛家厍外的太湖里捞了些小蟹小虾,回来把这些小蟹小虾用石磨磨,再用筛子沥渣,只剩小蟹小虾的鲜汁留下,再加些盐、料酒、姜丝和面,又切入刚从菜地里割来的新鲜韭菜,一起下锅摊面饼。那饼的鲜香才真的叫“此饼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尝。”

  感谢盛家厍的美食伴我度过了三年高中生活,可此时的我总觉得:盛家厍的美食虽好,但都是些糕点、小吃,只能算是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词中的小家碧玉,上不了大的台面。殊不料“文革”刚结束后的一次吿别宴会,让我彻底改变了这观点。原来那是位下放在我村的干部,“文革”后落实政策返城了,我们几个平时和他要好的人就摇船把他送到了吴江。为了答谢我们,他特地在盛家厍最大的饭店办一桌酒席招待我们。席间首先端上桌的是盛家厍外著名的“太湖三白”:清蒸白条、盐水焗白虾、银鱼炒蛋。入口的感觉是鲜、嫩、滑、爽。接着端上来的是一大盆红烧甲鱼,还有松鼠桂鱼,糖醋鲈鱼……摆得大圆台上满满一桌。最让我难忘的是一大盆“响油鳝糊”,但见浓油赤醬、香气四溢的一大盆鱔丝中间浇了几勺沸油,端上桌时那油还在滋滋地响着直冒泡,众人立刻“吃火不怕烫”,勺子雨点般地射向那盆子。最后端上来的是一道甜点,一大海碗桂花藕粉芡实汤。随后,服务员也上来了,她笑吟吟地劝我们多吃点,说这芡实是盛家厍水域里有名的“水人参”,不仅好吃,更是营养好,她要我们把这碗汤彻底“消灭”了。接着她又十分自豪地说;“北方有‘满汉全席’,听说是全羊做的;我们江南有‘太湖全席’,用的全是盛家厍附近太湖水域里的水产品。这一南一北的两个全席是大中华饮食文化的宝!”众人听后报以热烈的掌声。至此我终于明白了盛家厍美食原来更是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词中豪放派极品,盛家厍美食完全上得了人民大会堂国宴厅的大台面。

  退休后我返聘到北厍续志办工作。那天我到吴江档案局开会,意想不到竟碰到了当年给我摊面饼吃的那位老同学。他是学理工的,原在无锡一个大厂工作,但他业务时间勤奋好学,对费老的“社会学” 很有研究。后来他调回吴江长期担仼中层领导,曾多次陪费老作社会调研。如今他退休后返聘在吴江市志办工作,我们俩又成了同行。

  会议结束后,我应邀来到了他的办公室。我又提起当年面饼之事,他却给我泡茶,先从“社会学”的角度给我分析盛家厍美食的成因:盛家厍老街区形成历史较长。宋庆历八年(1048年)建垂虹桥以后,两岸商业渐兴,酒楼茶肆歌榭,以应各地商旅游客之需要。有“两界星河涵倒影,千家楼阁载浮萍”的盛况,元末张士诚筑城之时,这段街区留在城外,嘉靖三十年(1551年),开凿新开河,河南岸及盛家厍逐渐形成了集市。自此至清咸丰十年,300多年间,盛家厍始终是松陵的主要商业区。太湖中的农人渔夫在此销售农产鱼虾,每日清晨城內外市民将盛家厍作为菜市场。在这漫长的历史时期中,盛家厍又有多位名人居住过,其中有朱元璋的女儿寿春公主、弘正处士盛灿……盛家厍是扼松陵入太湖的咽喉,太湖物华天宝尽显于此,这里又是名人荟粹,人杰地灵,商贾如云,几百年来,盛家厍怎能不美食如林呢?

  紧接着他话锋一转说,就你提起的面饼那是中国近代移民潮的产物。清末民初大批灾民来吴江围垦太湖。盛家厍附近以河南人居多,便形成了“河南帮”。河南是中国产小麦大省,居民当然以面食为主,“河南帮”来吴江也就带来了家乡的面食,但同时他们也吸收了太湖渔文化的精华,巧夺天工创造了“蟹虾面饼”,这仅是万千事例中的一例而已!我们吴江及盛家厍有大海一样的广阔胸怀,海纳百川,接纳天下各路英才,特别是如今改革开放后,这些英才的到来,同时又都带来了他们家乡的美食,这又怎能不为盛家厍的美食锦上添花呢?听了老同学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的一番话,我茅塞顿开,原来盛家厍美食的形成,自有他“天时、地利、人和”的深刻因素。

  最后我看着老同学桌上已出版的吴江各种志,突发奇想地说:“我们吴江还该出本《吴江美食志》,盛家厍的美食在这本志中肯定是浓墨重彩的一卷。”老同学笑了。我还在想,我们吴江的旅游宣传口号也可以这样宣传:“千年水天堂,人间美食城;精彩盛家厍,诸君赶快游。”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