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04月20日 星期六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吴江记忆 >> 历史琐记 >> 松陵老地名

松陵老地名

2023/12/19 3:01:36    作者:  沈昌华 来源:     【字 号:  】   点击量:4852

  松陵在汉高祖刘邦元年(前206年)建镇,是一个两千多年的古镇。后梁建县后,一直是县府所在地。历史悠久,许多老地名沿传至今。由于近年来城市建设,许多街巷改造、房屋拆建,一些老地名虽存而所在之处已非旧貎。今将部分老地名列如下。

  一、南津口

  吴越王钱镠建吴江县后,命水军将领苏州人司马福建县城。司马福跨松江建南、北两个城寨,称南津、北津。北城址为后来建县城处。南城早毁,其地在松江南,即建吴江孔庙和县学处。明清时成为小集镇,名“江南市”,人口众多商贸繁盛,其地世称南津口。

  二、盛家厍

  明弘治、正德年间,处士盛灿在吴江城南郊,长桥河畔建“柳塘别业”,內有亭台楼阁、池鱼花树。别业之南为太湖之委,水势浩渺,景色秀丽而多野趣。他与同城好友,常在别业中品茶饮酒、吟诗作画,柳塘别业又称“盛家舍”。明末此别业转让于沈珣,经修葺后成“沈家花园”。直到民国年间,松陵一镇分为三镇,此处属盛厍镇,于是就称为“盛家厍”。

  三、三天门

  南门外履泰桥南,有一座庙名“无量禅寺”,是一古庙。从长桥南的道观“头天门”、“二天门”排下来,松陵人称它为“三天门”。原来里面有真武阁、準提阁、大悲坮等殿堂,旧时香火极盛。此庙解放以来,作为粮库,改为粮机厂,后改建为吴江经济开发区办公场所,现为老年活动中心。松陵有一句俗语“火烧三天门”,形容情势紧迫。这与“三天门”离吴江县衙很近有关。

  四、东濠与西濠

  吴江古城西门外的护城河,原来叫作“东濠”,现在因北连西塘河,也叫西塘河了。在其西,今鲈乡二村东南,还有一条濠河,叫“西濠”,现己填塞,是古代兵寨的濠河。明代西濠附近居住许多名门,如赵家的赵士谔等,自称“西濠赵氏”。原流虹桥堍的文昌阁就是西濠赵氏出钱所建。西濠有沈家的沈自炳、沈君服等的住宅,内有“春草池塘”的别业,即西濠沈村,现地名为“沈村弄”。后将“濠”讹作“窑”,“西濠里”就成了“西窑里。”

  五、石里

  石里是城西太湖边的一个村落,关于它名字的来历有多种说法。一种说法是,石里人陆銮在石里东塘河上建一座石桥,其兄进士陆金为此桥题了“石里桥”三字,村落因此叫“石里”。但这种说法显然是不对的,陆金是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进士,而在志书上明确记载:“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徐达、常遇春帅师从湖州至吴江,陈兵石里村”可见石里之名在陆全题字前150年早已有之。另一种民间说法是,古代在石里东塘庵之西,有一只巨大的石砌“翠阳擂台”,是古人习武比武的场所(石擂台的位置在今仲英大道之西),因此石擂台而村名“石里”。还有一说,石里原是太湖边一个港口,吴江建筑所需的石材,都来自于太湖对岸的山里。石料运到吴江,从这里上岸。因而此地叫作石里。

  六、梅里

  梅里也是傍太湖的村落,其名字因古代此处广种梅花而起。梅花在古代松陵西郊的种植非常普遍,每当春初梅花盛开,松陵人以到城西赏梅为胜事。明成化年间,到浙江采办制衣梅染料的官差,将城西的一些梅树上各系一红绳“封树”,扬言每树交一两白银才解封。松陵士民震惊,县令陈尧弼知道此事后,悄悄下令,将系红绳的梅树砍掉灭迹。官差从浙江返程到松陵时发现,系红绳的梅树沒有了,闹到县衙找县令。陈尧祖说你去浙江办差,这里不是浙江。到吴江办事也该有公文,而今无公文而私自封树,是滋扰百姓。树是百姓所种,砍不砍由百姓自主,与我们官家无关。官差自知理亐,怏怏而去。明末西郊的梅花仍然很多,有人写下这样的《观梅诗》:“苍磴黄篱新鸟呼,槎牙梅树有千株。迟迟晴日花如雪,飘落香风满太湖。”清代以后梅花基本绝迹,“梅里”之名留了下来。

  七、乌歩

  乌步又名“乌甫里”,在太湖边,古时候是一片滩地。唐玄宗朝时户部尚书陆象先居住在此,其后代陆龟蒙等,居住祖宅,有湖滩地数百亩,常遭水患。在此居住时曾写《松陵集》十卷及《笠泽丛书》,陆龟蒙在《笠泽丛书》自序中说,“自乾符六年春,卧病于笠泽之滨,败屋数间,盖蠹书十余箧。笠泽松江之别名也”。“乌步”之名,是由“户部里”转音而来,现在这里是松陵渔业村村民聚居地。

  八、柳胥

  旧时有南柳胥(今属吴新村),北柳胥(今柳胥村)。解放以前北柳胥属吴县境内。“柳胥” 之名与伍子胥有关,元代人陈基有一首《柳胥》诗:“水墅何为名,绿杨绕堤树。哀哉伍大夫,忠魂吊元所。空遗江上潮,懑气作吞吐。回望阖闾城,苍茫隔烟霧。”柳胥是伍子胥为吴国屯兵之所,瓜泾江南北都是吴军兵营,兵营中广植杨柳树以遮夏季烈日。后伍子胥被吴王赐死,头悬于城门,尸抛于太湖。为纪念伍子胥,后世将原兵营之地称为“柳胥”。这里也是吴江抗清名人吴昜的家乡。

  九、吴模(吴墓、湖墓)

  吴模为村名。最早叫“吴墓”,后来曾叫“湖墓”、“湖浦”这里原有松陵尚书巷吴家的别业。吴山的两个孙子吴承熙(明嘉靖三十四年举人)、吴承焘(嘉靖三十二年进士,官至广西右布政)的墓都在裳字圩,由此叫成“吴墓”。又因这里近太湖且有河港通太湖,而称“湖墓”、“湖浦”。后来因“墓”字不祥而改“模”,才称“吴模”。

  十、甘泉

  甘泉又名第四泉,是松陵南大运河中的一处泉水。水质清冽甘甜,唐代茶圣陆羽品为天下第四,百姓因此称其为甘泉或第四泉。运河筑塘岸时,此泉所在处修一桥,名“甘泉桥”或“第四桥”。宋嘉泰四年(1204年)吴江知县张达明有《甘泉诗》说“桥下四栱水,人间六品泉。松陵无鲁望,山茗为谁煎。”古人对甘泉甚觉神秘,以为泉下有龙居住。宋名臣李纲,曾亲临其地,写下《松江第四桥》的诗:“松江第四桥,风雨不可过。下有百尺蛟,蜿蜒枕桥卧。窟宅居要津,口腹长饥饿。每凭波涛势,能作舟楫祸。安得佽飞手,坐待神奸破。往来永无虞,时鼓清江柂。”姜蘷携婢舟过吴江,写下了“自作新词韵最娇,红低唱我吹箫。尽过完松陵路,首烟波第四桥。”这首颇受人传颂的诗。诗中的“松陵路”即运河塘岸,“第四桥”就是甘泉桥。元文人倪瓒也有一首关于甘泉的诗:“松陵第四桥前水,风急犹须贮一瓢。热火烹茶歌白纻,怒涛翻雪少停桡。”元代平江路儒学教授郑无祐,至正三年(1343年)写的《甘泉祠祷雨记》中说“州(吴江时为州)之东行,渉江湖而为梁者相望。独第四桥之下水最深,味最甘。唐陆羽所品第四水也,世传有龙居之,州人即桥北水中之沚置祠亨焉,谓之甘泉祠。其来久矣。”这是说在桥北的小岛上建了一座“甘泉祠”,当地人把它称为“龙神庙”。庙所在的圩称为甘泉圩。

  十一、庞山

  庞山其实是个大土堆,在松陵南至正石塘的对岸,即京杭大运河的东岸。“高数丈横亘百余亩。”(《苏州府志》)。此土堆因何而成?有说是隋朝开大运河时挖出来的土堆成的,也有说是宋代开江营、撩浅营兵士,逐年挖河挖出来的泥堆成的。这只是一些说法,查不到实据。宋室南渡时,河南偃师人庞实携家迁吴江居此土丘上。一家人以信义待人,受到乡人的尊敬。庞实去世后,人们为纪念他,将土丘叫做“庞山”。松陵无山(当时越溪吴山嘴虽属吴江,但离松陵甚远),庞山虽是个大土堆,却是北邻大泽(后名庞山湖)西贴运河,土堆上树木茂盛寺庙众多,确有一番山的景致。元代建德路总管高德基的《平江纪事》,对庞山的记述非常详细:“庞山在吴江东南三四里,延袤松江之滨一平坡,数千亩而己。旧传厥地最卑下,土亦疏瘠,居民常苦洚溺,日徙膏土培筑,寖成一邑之隆壤。吴江盖泽国,邑人特崇其高,遂以山名之。其庞者,因颖公有子孙流寓其中,族属繁伙,世多显人。人亦慕其盛,就以其姓属之。予尝游丛山中,见有秀拔特异者,询之则多无名,每致唏嘘,惜其终与块焉等耳。然而末若此之略无片岩寸壑痕迹,而俨然著名者,何其幸欤!实亦可异!”。元顺帝至元六年(1340年)吴江知州干文传有《游庞山访庞云翁》一诗:“山本无名却有名,入山山意自分明。墙随畦畛高低筑,船趁沙滩远近横。别崦午晴鸡喔喔,隔林风细鸟嘤嘤。山翁独把烟霞占,五十余年未入城。”庞山村民世代种菜,每天早晨担菜入城出售,朝出而晚归。人戏言曰:“背驮日月,其人辛苦”。

  十二、张鸭荡与狗屎荡

  松陵南部原八坼境内有诸多湖荡。张鸭荡在新营村与黎里分辖,狗屎荡石汤华村。元代末年张士诚占领苏州建立小朝廷后,在吴地屯兵数十万,八坼的张鸭荡、狗屎荡都是张士诚水军的驻地。张士诚对吴地百姓实行宽松的惠政,深受百姓的拥护和支持,后来明代重科江南与此有关。百姓非常怀念张士诚,于是将张士诚曾驻水军的水靣称为“张王荡”与“九四荡”(张士诚小名“九四”,生于阴历七月三十日),并于每年七月三十日烧香,插遍大街小巷,称为“九四香”以示纪念。后来移音为“张鸭荡、”“狗屎荡、”“狗屎香”。

  十三、简村和南厍

  简村是一个古地名,在清代以前是很有些名气的,吴江八景中就有一个“简村远帆”。简村在太湖边上,举目西望可以看到太湖中的白帆点点。志书记载“简村,在二都北”,其包括的范围甚大,从吴家港到南舍港、南仁港等10多条港溇所在的地方均属于简村,相当于今天南厍到长安数村的范围。南宋与元代都设“简村巡检司”,明代洪武二年(1369年)巡检司移到充浦(橫扇境內)。清代,在简村设“太湖左营守备署”,有房44间,雍正二年(1724年)又建营房70间。雍正十二年在守备署北三里许,设有占地23.828亩的教场,其中包括“小尾外尾圩荒荡9.828亩”。“小尾外尾圩”在今南厍的西北约三里,可见清代的“简村太湖左营守备署”是设在南厍。今南厍兴城自然村靠太湖有一块地方叫做“营房基”,就是当初驻兵营房所在地。由于太湖滩田的淤涨、围垦,滄海桑田,简村原包括的范围都成了农田和村庄,简村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只留下一个古地名。代之而起的是当年的“简村南舍”,发展成为濒太湖的军营兼鱼港。清代松陵文人周廷谔有一首《简村南舍》诗:“奔流三万顷,幻出一孤村。树色檐端里,山容屋背昏。客来増鸭闹,市小集鱼喧。农事晚来急,晴光上荜门。”今天的南厍村是古简村的一部分,但南厍不等于简村。

  十四、城隍庙、庙前街

  松陵城内有城隍庙,庙在城内后河(宝带河)北岸,始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由吴江县知县孔克中主持建造。此前原有一座庙叫“昭灵侯庙”,在后河的南岸,祠唐太宗第十四子李明,李明的封号为“曹王”,庙也称“曹王庙”。此曹王当年曾任吴郡刺史有惠政,贞观年间李明奉命到南方发放军粮,途经吴江,见到昔日富庶之地眼下一片荒凉,经查问才知道由于连年旱灾,粮食颗粒无收,百姓无粮可吃,将树皮都剥来吃光。看到百姓遭灾的惨状,李明把军粮自作主张救济了吴江灾民,救活了许许多多人,还留下了稻谷作明年的种子。李明同时派人飞马稟报父王,当唐太宗知道后大发雷霆,李明被其父王重责,投河而死。松陵百姓修祠堂纪念这位恩公。唐玄宗李隆基登基的第二年(先天二年、713年)下旨正式为曹王立祠。后梁开平三年(909年)吴越王钱镠建吴江县,奏封曹王为“昭灵侯”重修“昭灵侯庙”,庙址在后河南岸。宋、元间百姓将曹王作为吴江城隍,称昭灵侯庙为城隍庙。元大德三年(1299年)庙改名“衍庆昭灵观”,但百姓依旧叫其“城隍庙”。明初,吴江知县孔克中认为,既是城隍就应该建一座正式的城隍庙,于是在老庙北面的河对岸轸角圩上,宋代“南北驿”旧址建庙。新建的城隍庙,门殿宫庑宏敞伟丽,前后三进两院,庙门前有石狮牌楼山门,第一院落中有廂房为偏殿,第二院落中有东西廂楼,最后一进为正殿,供奉城隍老爷李明造像。庙前临宝带河,东、西两侧建化香亭及牌坊,沿河设有石栏。此庙明清两代多次整修。解放后改成大会堂,后拆除,原址建成文化中心。由于城隍庙的存在,庙南沿河的小路就叫作“庙前街”。

  十五、共怡园

  共怡园在城隍庙东亦名东园、祥园,有圆洞门与庙相通,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吴江县知县龙铎建。先是在平望杨家港有一“三老爷庙”,为盗贼祭拜强盗祖师之所。龙铎毁此庙,拆除庙房将建材运回吴江修建松陵书院,将原三老爷庙中的太湖石运回,在城隍庙东建花园,起名“共怡”,意在与民同乐。园占地十余亩,挖池筑台,种花植树,叠石为山。园中原有一株银杏粗达数围。此园成为松陵一处游览场所,松陵进士吴舒帷有《共怡园记》记其事。园毁于咸丰战事,民国间曾在园内建四面厅、黄楼,成为士绅聚议场所。园中有一“琴石”击之乐声悦耳,此石原为顾大典谐赏园中的松化石,是从括芲运回松陵的,顾的后人顾子寿清嘉庆年间从广东回乡,将此石移到文昌宮,后移入共怡园。沿街东南角曾有一茶舘书场,名为“祥园书场”,其南向东有一弄堂为祥园弄。

  十六、三角井

  三角井在今中山路与流虹路交会处东北。是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松陵进士时任副都御史巡抚河南的吴山出资所凿。广方丈环以巨石三眼井栏,井水清澈,供市民随意取水。当时吴江知县张明道,在井上筑一亭,并称井为“怀德井”。此后50年吴山的孙子吴承恩,又出资修亭浚井。因为此井而有一个小地名“三角井”。民国年间从井向北到大仓桥一段路叫三角井。

  十七、阁老厅

  阁老厅现为一弄名。明代崇祯初周道登(字文岸,明万历进士)入阁拜相。其致仕返乡,所居之所在今阁老厅弄西。居宅有跨街楼、厅堂和花园,园中亭台泉石至解放初尚存。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周道登的曾孙周纉曾,报请江苏巡抚汤斌批准,在故宅东建周相国祠堂。既为相国,地方上尊称他为“阁老”。祠堂早已不存在,但小地名“阁老厅”却留了下来。原巷南囗之东有一石牌坊是周相国祠堂旧物后亦拆去。此巷解放后曾改名中心南巷。

  十八、银行弄

  原银行弄在县衙东侧,为沿县衙院墙南北走向的一狭小石皮弄,原名为“东火弄”。民国18年,在弄内原明代魏忠贤生祠址,开办“江苏农民银行吴江分行”。于是东火弄被叫作银行弄。后来的城市建设中将老弄堂封堵,在其稍东(原叶姓房屋东)新筑一条小路称银行弄。

  十九、仓桥

  早先仓桥有大仓桥(永定桥)和小仓桥(治安桥),现在跨庙前街南河道的仓桥是由小仓桥改建而成的。大仓桥的位置在今松陵饭店东大门处,跨北塘河。此段河道已填塞为马路,桥也拆除。大仓桥西原有官府粮仓,到清光绪年间仍是备荒粮仓 “积谷仓”。因此桥通向仓库而名仓桥。小仓桥处,元末张士诚扩建吴江城以前为县城的北门,其北的轸角圩上有粮仓“常平仓”。 小仓桥在宋、元时是吴江县城北门通向粮仓的桥。明代及以后两座仓桥在此“相聚”,这一地段称为“仓桥头”,是县城内最为热闹的地方,街面两侧商铺林立。

  二十、油车桥、油车路

  在西塘诃上跨有一座水泥平桥“油车桥”,路因桥而名为油车路。油车路东起交通路西至梅石路,为东西向的一条主干道。油车桥的名字是今人从老名字“碓坊桥”变过来的。早先在今桥稍北有一座老桥,桥边上有专门榨油的“碓坊”(俗称油车),桥被称为碓坊桥,淸初邑人吴之纪和赵澐重建时仍为木桥,到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改建为石桥。清代为保市镇安宁,在桥下设栅,辰启酉闭(上午7肘开下午5时关栅)。1959年拆城建马路,移建碓坊桥时将“碓坊”改成通俗的油车。马路建在城墙基础上,从油车桥到北门水关桥一段叫油车路。其东为通裕路(因原来有一家“通裕厂栈”专营农副产品),油车桥西为油车西路,后来将全路整合更名为油车路。

  二十一、金家埭

  金家埭,在斜桥处西接庙前街,东到小东门水关,南临宝带河,为一沿河小路。其名字的来历和吴江知县金洪及其祖先有关。金洪是安徽休宁人,其远祖金安节为宋徽宗时吏部尚书,宋高祖赵构南渡,金安节扈跸南迁,其次子金仪在吴江定居,营宅于当时县城北面的运粮河(后来叫宝带河)北并建金家祠堂于宅旁。明弘治四年(1491年)金洪到吴江任知县,曾大兴土木修葺金家祠堂和住宅,后金姓在此世代居住,就称为“金家埭”。

  二十二、积善弄与健康弄

  健康弄在斜桥南,实验小学幼儿园东,是一条小弄,原名积善弄。早先弄南为崇真道院,弄西为雷尊殿,咸丰战火崇真道院毀。弄北沿河残存少些道院房屋,民国初杨纫兰女士曾借用举办蒙养院,因弄在道院之间被称为积善弄。“文化大革命”改名热潮中,因解放初弄内道院房屋曾驻县卫生机构,改名健康弄。

  二十三、小园弄、桃园新村

  小园弄是中山路向东通到交通路的一条小弄,其名字的来历与明代顾大典的谐赏园有关,顾大典谦称自家的园林是“为园三亩宅”的小园,通园的弄便被叫作小园弄。随顾家后裔外乡为官,人丁外迁,园逐渐败落。1937年冬遭日本军飞机轰炸,园破坏殆尽。园址后辟为桃园、菜地,城市建设中桃园和菜地处建居民住宅新村,称“桃园新村”。

  二十四、紫石街

  紫石街在松陵公园西侧,是一条弄堂。明明是一条小路为什么称为街呢?有人认为因为巷内地面以略带紫色的武康石块铺成而得名。其实是因为吴江太常府沈汉的曾孙沈瓒(字子勺),在弄西建“沈氏义庄”,以义庄田的收益接济族内困难的人。这个义庄存在很多年,而且以沈瓒的部分住宅进行“办公”。后世人为纪念这位善人,将他宅旁的小路叫作“子勺街”,后来谐音成为“紫石街”。清光绪年间军机大臣沈桂芬,在子勺街南,铁局弄北口建其先祖沈汉的“沈太常祠堂”。吴江辛亥光复后建立政权,还推举“祠堂里”沈临庄为财政长。

  二十五、航前街

  航前街在东门外长桥河畔,东接东门大街,西连湾塘里。早先街的南侧有几家茶舘,许许多多各地的航船,沿河岸停泊。船员上岸进茶舘休息、揽客,乘客也在此上船,俨然是航船碼头。后来有了轮船,也曾在此街设轮船码头。人们使将此街叫作航前街。

  二十六、大树下

  大树下曾经是一处街坊的名字,具体位置在今银杏广场的东侧。大树就是今天仍然屹立的银杏树,树下面的街,在民国时叫“大树下。”

  二十七、下塘街

  下塘街是松陵镇的一条老街,在城建改造时原来的街成为中山路的一部分。原下塘街从北门水关桥西堍起沿河向南,到大仓桥(今松陵饭店东大门)弯曲向西,到三多桥(已拆,今园丁饭店处)再到西门。沿河一侧(东侧)有一些民房,西侧民房成排联片。大仓桥以北称“北下塘”,再向西南称“西下塘”。城建改造时,先是将大仓桥到西门的河填塞,后将沿河民屋拆除,街西侧民房改造,成现在中山路的一部分。

  二十八、鸾轿浜

  鸾轿浜现在已经填平成为通虹路东段。这条浜与明初在盛家厍建花园的傅忠有关,傅忠是明代开国元老颍国公傅友德的儿子,朱元璋在洪武十九年(1386年)将自已最宠爱的女儿寿春公主下嫁给傅忠,并诏赐吴江良田120顷(每顷为100市亩)。傅忠在吴江城內建宅,在盛家厍建驸马园,园按皇家规制建造,精美绝伦,供公主与驸马游乐。园南有一河道,专供运载寿春公主鸾轿的船只出入,称“鸾轿浜”。

  二十九、七阳山

  七阳山在松陵公园內,其实是一个大土丘。最早是在太平天国战争结束后,松陵战后重建将战争废墟的建筑垃圾堆成。后来民国县长徐幼川发动义务开浚河道,又将开出的污泥继续堆高。建公园时土丘上种植树木,看上去有些山的样子。松陵地区没有山,老百姓把土堆称作“七阳山。”

  三十、十八保

  十八保。吴越王钱镠筑城时南、北两城都是陆地,分成“十八保”。所包括的地方是长桥南到三江口的一块和长桥北小东门、东门城外及城內傅家桥、斜桥、小仓桥所跨河以南的地方。当时的名称到民国24年丈量土地面积时仍保留,有东一、二、三、九保,西一、二、三、五、九保,辉一、二保,南三、五、九保,前四、五保和后四、五保等18个。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