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04月25日 星期四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名胜古迹 >> 园林老街 >> 震泽 >> 十八尊石罗汉沉浮录

十八尊石罗汉沉浮录

2023/12/20 3:18:15    作者:  李廉深 来源:     【字 号:  】   点击量:6423

一 

  震泽镇人民政府1998年9月2日震政发(98)字第49号文件《关于挖掘十八尊罗汉的报告》。当年,得到市政府、市政协、市文管会的重视和支持。市政协主席徐静柏等领导专程来震调查访问当事人,经证实后决定挖掘。由于客观原因延搁五年有余。近年来,镇政府为实现市府提出“开发震泽宋明清时代的旅游资源”。规划恢复宝塔街明清古街;修复清代古宅师俭堂;重建慈云寺大雄宝殿等二期工程的配套需要,有偿动迁落实,瓜熟蒂落,拆除了于1974年在拆毁大殿殿基上所造二座混凝土米囤和在洗钵池上盖的六号粮仓等建筑物。于2003年10月20号开挖洗钵池。笔者参与此事,约请了原宝塔粮库保管员张文佐,原慈云寺僧明道,退休搬运工人潘阿仙等三位老人到场。在一片乱砖瓦砾堆中,请他们认定洗钵池的确切位置,然后开挖。历时半月,于11月4日,第一尊罗汉挖了出来。接着继续挖掘,又动用了吊车,18尊罗汉于11月7日全都挖出,可惜!只有罗汉身体不见头。十八罗汉出土,顿时成为新闻热点。苏州、吴江两地电视台、报社等媒体的记者、闻风而来实地采访,并摄影录像。抢先发播电视新闻和报刊消息。以《十八尊罗汉重见天日》、《18尊罗汉沉睡地下53年》为题作了报导。吴江电视台《星期天大家谈》栏目,特采访制作了《18尊罗汉沉浮记》大家谈专题播映。到现场观看的群众络绎不绝。为了解开罗汉头的疑团,再次走访了当事知情人。今年86岁高龄老人杨六宝,4岁出家当和尚,20岁在苏州西园寺受戒,法号明道。老人回忆说在他12岁那年(1928年)与师兄弟们在慈云寺内听当家住持僧顺宝大师讲佛经、讲故事。师父讲,民国13年造大殿,17年修塔。大殿内18尊罗汉的头本来也是石头的。师父也是听上一代师父,一代代传说下来的。不知那一个朝代的乱世,罗汉头被乱军敲掉。民国13年重建大雄宝殿时,18尊罗汉就成了泥塑木雕的头了。大殿中佛祖释迦牟尼,文殊,普贤,小佛尊者阿难和迦叶佛等石像,重贴金箔都为金身佛象。又走访了张文佐老人,他叙述了在他当粮库保管员时,1950年6月上级指示扩大粮库仓容,把大殿中的石像弄掉,出空大殿堆放稻谷。他将18尊罗汉埋放在殿后洗钵池中的一段往事。如今出土不见罗汉头,他回忆当年放入池中是一尊一尊整体放下,不过头是泥塑的,这与搬运工人潘阿仙所讲相同。沉在池中,浸在水中,埋在地下50多年势必烂光了。从三位知情人所述,罗汉头之谜解开了。出土的罗汉石佛。其中一尊伏虎罗汉比较完整,身上的袈纱和足下的伏虎,雕刻纹理清晰。身高1.4米,肩宽0.64米,胸背厚度0.56米,如果加上罗汉头0.25米,坐像佛身通高应为1.65米,估计体重超千斤。同时挖出来的一块莲花石座,长83厘米,宽75厘米,高30厘米。石座背面刻有阴刻文字,是“十都沈姓施主所捐弥勒佛一尊,烛台一副。万历二十二年二月吉日”。因此报社记者报导了18尊罗汉是明代文物。但细察莲花座的石质粗糙,石色青少白多。而罗汉石像全是质细的青石,年代上莲花座与罗汉佛恐有所出入。

  挖尽淤积物的洗钵池,为长方形,四角各有1.8米长的石条截角,造形似八角长方。东西长14.5米,南北宽9米,池深2.2米,池底为三和土硬底。池北有左右两个1米宽的踏步数级,供和尚下池洗钵用的河桥。石驳岸四面各嵌一对精雕细刻、图案各异的系缆石。共8只(一只已损)。池中不通舟船,这系缆石何用?也许是作为点缀洗钵池的装饰。在池驳岸石上四围原有石栏杆,造型精美,现已无存。

二 

  佛教传入震泽,始于三国吴赤乌(238—250)间,在镇东建塔。盛于唐代,唐咸亨(670—674)中,在双杨村建奉先教寺,唐大中七年(853),在蠡泽村建应天教寺。北宋元丰元年(1078),在镇西建普济禅寺。慈云禅寺建于南宋咸淳(1265—1274)中,明万历五年(1577)乌程董份,里人吴秀重修寺与塔。清康熙七年(1668)修大殿,二十年(1681)僧超伟造天王殿,大殿至壬戌(1682)春落成。

  历代文人对慈云寺吟咏甚多,观摘录两首如下。清·徐崧《康熙辛酉天谷禅师重修慈云因赠》咸淳古寺久将芜,此际凭君愿力扶。日炙风吹空石像, 铃声鸟语自浮图。池含夜月谁捞得? 雁过秋天有字无?不意故乡重觌面, 葺成犹胜旧毗卢。(注:康熙辛酉,康熙二十年[1681],毗卢,指盛泽毗卢禅院。)清·金圣叹《寓慈云寺旬日留别》震泽多精舍,慈云师子林。家私惟古佛, 眷属总玄心。后汉人何在? 微言乃至今。相逢随欲别, 舍此更何寻。(注:原诗有注“寺多石佛”。)

  有《重建慈云寺记》碑今嵌砌在寺西墙碑廊中,碑上有文字曰:“镇东之有慈云寺,由来久矣:寺与塔创于孙吴赤乌间,迭经兴废,迨咸丰庚申毁于兵燹。嗣后,塔几经重葺,独未及建寺。致数十年巍然石佛仅有一椽之庇,岁以颓圯。……”

  二首诗和碑文都提及寺内石佛。“日炙风吹空石像”的意思是,在荒芜的慈云寺内,石像都处在空荡荡的露天。1682年落成大殿后,在1860年毁于兵燹,至1924年重建大殿前,“巍然石佛仅一椽之庇”。已故老和尚顺宝讲的故事中的乱军,恐指太平军。太平军于清咸丰十年(1860)农历六月十一日(公历7月28日)攻入震泽,与震泽师俭堂徐姓请来的湖州团练赵景贤部激战,战火焚毁了慈云寺及其他一些建筑。后来寺庙分别于同治、光绪间重建。至上世纪40年代,震泽镇尚有佛教寺庵29处,道教庙观3处。1950年一场破除迷信的群众运动,把全镇所有寺庙中的“菩萨”全都捣毁殆尽。而慈云寺内的石佛当年六月已先期埋入池中,竟因此逃过了粉身碎骨之劫。

三 

  18尊罗汉石像,今日出土重见天日,虽是一身泥泞尚未清洗,肢体残缺不全,却是真正的古代文物,是古镇震泽历史的见证。这批石佛是饱经沧桑的幸存者。大殿中原有三尊如来大佛等石像,因佛身高大无法抬动未能投入池中,由石匠凿成碎块后抛弃在慈云寺东北角夹河中。在复寺一期工程中,乱堆里发现那一颗石佛头,头顶满是田螺状发结,经辨认就是三尊大佛中的释迦牟尼的头,今已收藏在宝塔中。

  慈云寺出土的18尊罗汉苏州考古专家认为,可能是明代文物,已有400多年历史。应重塑罗汉头像,修补复原后,作为佛教文化另筑馆室陈列。慈云寺的18尊罗汉石像,造型别致、雕刻精细,一旦展出面世,必将吸引各地游客和烧香信徒来震泽瞻仰。

  洗钵池,建于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知县孟芮,里人沈竞、程诜、僧法鉴等增建钟楼时所凿,也有215年历史。池的石雕精巧,造型不凡,整修复原后如灌入一池清水,与前面古塔,后面大雄宝殿相伴。暮鼓晨钟,香烟缭绕,震泽古镇将增加一处天人合一的人间仙境。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