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吴江记忆 >> 历史琐记 >> 吴江城墙的历史

吴江城墙的历史

2020/2/17 0:04:06    作者:  沈春荣 沈昌华 来源:     【字 号:  】   点击量:3655

 

吴江城墙小东门(摄于1936年)

  松陵镇为吴江县治,旧有城墙围护,前后历一千年之久,其历史沿革如下。

  后梁开平三年(909年),吴越王钱镠奏建吴江县,县治设在松陵镇,乾化元年(911年)钱镠命司马福建吴江县城。司马福原为水军将领,他根据吴淞江源头地理情况,在江南江北各建一城。南城在原学宫(即现吴江市高级中学)及其附近地方,北城在今松陵镇所在地。司马福所建的城,志书上说其“鏁栅毕备”。鏁即锁,栅是栅栏。也就是四周以栅栏围住,有可以启闭的门户。这实际上是军事性营寨,并没有城墙,后代志书上也未认为其是真正意义上的城。这种木构营寨不耐风雨,南城早毁,只留下“南津口”的小地名,后来也被人淡忘了。北城存留的时间较长些。宋《祥符图经》(成书于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说吴江县城“周三里五十步”,应该仅指北城。当时的北城地域甚小,地方为今庙前街河以南,傅家桥、斜桥、小倉桥(今倉桥),流虹路农贸市场东,县府街南原小河(当年为运河)以北,至东门及城外这个区域。

  宋嘉祐二年(1057年)吴江知县裴煜,建南北二门。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吴江州达鲁花赤扎牙进重建北门,在今庙前街河南,倉桥处临河而建。原有碑记在今松陵饭店东大门口大倉桥的庙里,碑文为州学教官马彦询所写。

  元至正十六年(1356),淮东张士诚攻占苏州、吴江。出自军事需要,除在太湖沿岸筑城,平望筑土城外,化大力气将吴江北城拓建,修筑城墙。史志记载说,吴江宋元时无城,淮东张士诚占吴,始筑城障之。这时候开始吴江城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堡。张士诚所筑的吴江城,墙高二丈八尺,厚一丈五尺,周五里二十七步。建陸门四,水门五各以方向为名。五个水门分别是大东门水关、东水门、小东水门,北门水关和西门水关。南门无水关。张士诚以后历朝历代修筑的吴江城墙,位置都没有变动,范围也没有改变。

  以今天的位置而论,张氏所筑的城墙范围是,北起今松陵镇镇政府大院南侧,跨中山北路与北塘河(现河道已变窄)为北门城门与北门水关。顺油车路南半侧向西,至油车桥东堍向南折,离西塘河东岸数丈向南延伸,至今吴江市法院,跨流虹路(原为西下塘街和河道),为西门和西门水关,过今城中农贸市场东侧房屋处再伸向南,至城南新开河北岸数丈向东折,过中山南路至老履泰桥北,现松陵镇中心小学院子北侧(原南门蚕种场与市委宿舍交界处)跨南门街(街虽短尚存)为南门。再向东延伸至今湾塘里北,折向东北至县府后街口(今信访大楼东南侧)跨河道(今已填塞为路)为大东门和大东门水关,折北沿今公园路至今松陵公园东北角,此处原有河道今已填为道路,为东水门,再北伸至市第一人民医院东南角,跨庙前街南小河,为小东水门。再向北穿过市一院、伟业大厦、至通裕路(今为油车路)东口南侧折向西,穿桃园新村民居建筑至现镇政府大院南侧。

  张士诚所建之城,扼吴淞江北岸,滨临太湖,是太河东的军事要塞,苏州的南大门,江浙通道之咽喉。

  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吴江知县陈尧弼重建东南西北四门城楼,并分别命名为“朝阳”、“望湖”、“望山”与“望恩”。吴江春夏多雨水,城墙不耐水浸。特别是吴江的城墙为外侧单面紧砌,内侧为堆砌,这种结构更难抗拒雨水冲浸。陈尧弼将城门修筑得非常坚固美观,但城墙的其他部分仍未整体加固、后来发生了大倾圯。明正德八年(1513年)时,吴江城墙已破败不堪,城的西北部分仅存十分之一、二,而东南部分城内外均为民屋所占。吴江知县萧韶(字九成)大修城墙。于当年二月动工至九月工竣。城的四周不变,四向城门位置也未变,门上设鼓楼,城上建戍舍。高、广均按其旧制,而堞垛雄峻,壮丽无比。大学士王鏊为此撰写了一篇记。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倭寇侵扰。吴江县令杨芷与寺丞吴淓等,增筑城墙以防倭寇。将城墙增高三尺,高达三丈一尺,加厚三尺,厚达一丈八尺。在东、南、西、北四个陆城门外,各筑一个月城。总计筑城墙1845丈,为堞2222个,敌楼2个,敌台26个,更铺40个。城刚修筑好,倾盆大雨致使城西北隅崩裂。杨芷又率军民挑灯抢修,这时倭寇正好从东北方向袭来,见吴江城西北角灯火密集人声鼎沸,竟怯而远遁。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知县曹一麟在杨芷所修的城墙顶面,用大砖铺盖防止雨水冲刷。岂不知嘉靖四十年(1561年)大水灾,太湖水上溢吴江县城内外汪洋一片,城墙也被冲崩近半。直到天启三年(1624年)知县晏清将吴江城墙修筑完好。

  清顺治四年(1647年)知县李承尹奉命整修城墙。康熙四年(1665年)知县刘定国对吴江城墙进行全面整修,筑堞2351个,窝铺36个,箭台36个,还建了炮台4个。十三年、二十四年又进一步进行整修。

  雍正四年(1726年),吴江县析置吴江,震泽二县,两县同城而治。城墙的归属划分为:吴江县管西门水关过南门、大东门直至小东门水关,共319.6丈。震泽县管小东门水关过北门至西门水关,共长767.9丈。这时吴江城墙全长为1087.5丈。雍正七年(1729年)吴江县令徐永祐,整修其所管城墙并重建大东门、南门二城楼。而后一段时间内,光绪《吴江县续志》称,“从前修理无考”。只有同治十年(1871年)两县知县俞明厚和王估,按江苏布政使的要求进行过一次城墙的整修,拆除了城内外靠城墙搭建的民屋等,共耗白银976两。光绪年间也进行过整修,但修建后不久于光绪二十六年(1901年)又塌了几处。

  民国十八年(1929年),拆除了四座月城,所得砖石用于整修城墙的缺口,于五月二日完成。民国二十年修大东门城墙及东门水关城头,至民国二十一年一月完工,民国二十一年7月修西城门城墙和城堞。到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县长徐幼川用招标的办法,雇用营造社修建北门并造城楼。城楼为钟楼式样,内有铁质盘旋而上的梯子可以登临名为监察哨。其余城楼均已不存。

  1949年吴江解放时,城楼仅有民国时建的北门城楼,其余各门虽有城门洞而城门已破烂不堪。水门内仅见木栅遗存,大东水门处开一通道,小东水门至北门间的转弯处坍塌一段城墙,大东门水关北城墙上,建有一钢筋水泥碉堡。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还有人在东门南湾塘里附近,将城墙拆了一个缺口,人可以由此出入。

  1958年起,由于城市建设等方面原因,对吴江城墙开始全面拆除。砖石运走,墙土扒平建为马路。仅剩南门蚕种场北侧与种子站北侧有少许城土残存,后亦扒平。

  自911年至1958年,吴江城存在前后共计1047年。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