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7/15 9:59:14
作者:
来源:
档案局
【字 号:
】
点击量:1850
一、各级党组织建设
(一)党(总)支部
1986年底,全县有党总支16个,党支部1545个。全县农村行政村党支部559个。1987年,中共庙港乡开弦弓村总支部委员会、中共吴江工艺织造厂总支部委员会建立,分别成为全县第一个农村行政村党总支和第一个乡镇企业党总支。县委组织部对村、厂两个不同类型的党总支分别制定《党总支工作实施细则(施行)》,明确党总支和党支部之间的联系以及各自职责范围。同年,黎里镇个体劳动者党支部成立,成为苏州大市范围内首个城镇个体劳动者党支部。1989年,青云乡党委对青云乡在杭州市个体经营的外出党员建立临时党支部。1990年,县委组织部同意设立中国共产党松陵镇机关总支部委员会,对基层机关党组织设置和活动内容等作有益尝试。1997年,吴江市外商独资企业华渊电机(江苏)有限公司党支部成立。1999年,中共松陵镇街道总支部委员会成立,同时在七大镇建立副镇级建制的街道办事处,探索和研究街道社区党政组织的设置和功能。2000年,中共南麻镇私营企业总支部委员会、中共北厍镇私营企业总支部委员会、中共盛泽镇经济开发区总支部委员会建立,探索在私营经济、个体工商户中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继松陵镇试点后,黎里镇街道、芦墟镇街道分别成立中共黎里镇街道总支部委员会和中共芦墟镇街道总支部委员会。2001年,中共铜罗镇民营经济总支部委员会建立。这是继南麻、盛泽、北厍三镇建立三种不同模式的私营企业党总支后的又一种新类型基层党组织。市委组织部把非公有制经济党建工作作为基层组织建设的重点来抓,强化把非公有制经济企业的党组织设置和建设作为重要基础性工作,采取单独建立党支部、联合建支部等方式,建立工作责任制和扎口管理等工作方法。至年末,全市新增62个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组织,覆盖企业298家。在全市机构改革中,在松陵、盛泽、黎里、同里、芦墟、震泽、平望等七大镇和桃源镇设立街道党工委,其他各镇也都建立街道党支部。全市街道社区党建工作和组织设置基本形成了框架。2003年,经过全市行政村区域调整,基层党委71个,党总支214个,党支部1819个2005年,全市党总支278个,党支部2132个。
(二)党组
1993年4月,市公安局党组撤销,建立党委。1994年7月,市人民银行建立党组;9月,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建立党组。1995年4月至2011年11月,陆续增建市总工会党组、工商业联合会党组、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党组、工商行政管理局党组、质量技术监督局党组、药品监督管理局党组、人民保险公司吴江支公司党组、人寿保险公司吴江支公司党组、太平洋财产保险公司吴江支公司党组、太平洋人寿保险公司吴江支公司党组。2004年,根据吴发干〔2004〕18号文件,市委在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市发展计划委员会、市科学技术局、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人事局、市国土资源局、市水产局、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市计划生育委员会、市审计局、市环境保护局、市体育局、市统计局、市物价局、市信访局、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市旅游局、市外事接待办公室、市人民防空办公室、共青团吴江市委员会、市妇女联合会、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市科学技术协会等24个单位成立党组。
(三)党委
1986年底,全县共有34个党委。1987年10月后,全市24个镇(乡)先后召开党代会,八坼、铜罗、青云、梅堰、桃源、横扇、屯村、庙港、七都、八都、宛坪、莘塔、金家坝、坛丘、南麻等15个乡撤乡建镇,乡党委改称为镇党委。1992年,吴江工艺织造厂党委成立,这是吴江市第一个乡镇企业党委,隶属于盛泽镇党委。1993年4月,市物资局、市商业局、市供销企业(集团)总公司、市卫生局、市交通局建立党委。1994年5月,中共吴江市委员会吴江经济开发区工作委员会成立。1994年12月后增建的党委有:建设局党委、教育局党委、水利局党委、文化广播电视管理局党委、粮食局党委、城市管理局党委、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党委、农林局党委、丝绸集团有限公司党委、邮政局党委、电信局党委、农业银行吴江市支行党委、建设银行吴江市支行党委、工商银行吴江市支行党委、农村信用联社党委。调整重组的有:经济贸易委员会党委、商业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党委、物资企业(集团)总公司党委。撤销的有:邮电局党委、文化局党委、广播电视局党委。1994年12月至2001年12月,全市23个镇先后召开党代会,在此期间结合行政区划调整,相继撤销松陵镇党委和八坼镇党委,重新组建松陵镇党委;撤销盛泽镇党委和坛丘镇党委,重新组建盛泽镇党委;撤销同里镇党委和屯村镇党委,重新组建同里镇党委;撤销芦墟镇党委和莘塔镇党委,重新组建芦墟镇党委;撤销桃源镇党委和青云镇党委,重新组成桃源镇党委。为加强社区党建工作,分别在松陵、盛泽、同里、震泽、黎里、平望、芦墟、桃源等8个镇成立街道党工委。1995年,成立金家坝镇杨文头村党委,这是吴江市建立的第一个行政村党委。2005年底,全市共有69个党委。
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一)基层干部队伍建设
1986年,全县村、乡镇办厂的1037个党支部按照《党章》规定到期改选,全县从乡镇企业“返回”村的干部144人,从乡镇机关“交流”到村的干部58人,解决部分村和厂班子后继乏人的状况。1987年,从乡、村办企业中选拔村、厂后备干部1496人,其中35岁以下的1274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720人。1989年11~12月,省试点的吴江县首期农村支部书记岗位培训班开班。1990年,铜罗镇“党建带团建”的经验在苏州大市范围推广。县委组织部要求团组织把推荐建党对象和推荐后备干部相结合,形成“双推荐”,随后拓展到基层妇联、基层工会组织一起开展“荐才”活动,选拔村、厂后备干部1307人,其中妇女后备干部占15.07%。1996年,加强村级班子建设。全市557个行政村党支部书记中,35岁以下占20%;村干部中45岁以下的占74%,其中35岁以下的占2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35%。2001年,全市行政村由557个撤并为398个,村干部由2150人精简到1700人左右,先后调整302个村党组织领导班子,重点选配好村书记,从农村党员致富能人和经营能手中选配的村支书占三分之一。2003年,行政村撤并为250个,村干部调整为1433人,调整后村干部整体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化,学历层次得到提升,班子里均配备妇女干部和35岁以下的年轻干部。村干部和村支部“双带”(带头创业致富,带领群众致富)能人比例分别占总数的37.3%和53.8%。
(二)基层组织配套建设
1986年起,针对党员队伍老化倾向,县委组织部会同团县委全面推行“团组织向党组织推荐优秀团员青年入党”制度。1991年开始,县委组织部又在全县推广使用“三表一册”(《建党积极分子登记表》、《发展对象考察表》、《预备党员考察表》及《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花名册》),以规范发展工作程序,提高发展工作质量。1995年,市委组织部把基层组织建设纳入村党支部的任期管理目标,加强村民委员会建设,建立健全村民选举制度、村民议事制度、村务公开制度和村规民约制度。1996年,吴江市通过省村民自治示范市达标验收。1997年,以“村务公开、民主管理”为重点的村级民主建设得到全面推进,当年全市95%以上的村设有村务公开栏,实行民主管理、民主理财双公开。5月,组织部会同团市委开展“党建带团建”百村竞赛活动,以点带面,进一步促进村级组织的配套建设。1998年底,全市各镇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产生第五届村民委员会,全市新当选的村民委员会组成人员1894人,比上届减少927人。市委组织部举办新一轮村书记、村主任培训班,加强新一届村级班子建设,同时印发《关于村民委员会成员的任免手续问题的通知》,强调依法办理换届有关规定和程序。1999年,举办全市首期村级后备干部培训班和首期村级妇女干部培训班。2005年,市委、市政府在全市建立农村(社区)工作指导员制度,从市、镇两级机关和事业单位挑选一批高素质的党员干部派驻行政村、社区开展工作指导。
(三)扶持整顿经济薄弱村
1986年后,针对经济薄弱村加大扶持力度。1990年,工业产值50万元以下、利润收入5万元以下的集体经济薄弱村有33个。7月起,县委组织部整顿经济薄弱村的党组织,改变部分后进村领导班子“软、散、懒、差”的状况。同时,23个县机关部门与这些经济薄弱村挂钩,进行帮扶。1990~1996年,对全市(县)先后确定的69个集体经济薄弱村,采取“排出一批、转化一批、提高标准、逐步脱贫”的办法,调整70%的村级领导班子,新选任52名村支部书记、37名村委会主任、24名经济合作社社长。经过整顿和帮扶,原69个集体经济薄弱村有68个村的工业产值平均比转化前增长221%,三业净收入增长130%。1997年,确定112个集体经济收入不满20万元的村作为扶持对象,采取“市镇联动,分工负责,对口帮扶,一定三年”的办法,实行局村结帮挂钩,签订《扶持集体经济薄弱村目标管理责任书》,下发《考核细则》,强化激励机制。1997~1999年开展第一轮扶持集体经济薄弱村工作(简称扶薄工作),112个薄弱村有79个村脱贫。2000~2002年第二轮,81个薄弱村有74个脱贫。2003~2005年开展第三轮扶薄工作,88个村级经济组织集体收入不足25万元的薄弱村有78个脱贫。三轮扶薄工作中,每年有40~50个局机关与薄弱村结对帮扶,市机关三轮扶薄工作无偿援助资金分别为1000万元、2214万元、4992万元,281个集体经济薄弱村中有231个村实现转化。
(四)示范村创建
1998年,市委组织部制定《吴江市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三年(1998~2000年)规划》,确定“立足长远,着眼当前,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的全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总目标。至2000年,全市有苏州市级“示范村”52个,吴江市级“示范村”90个,占行政村总数的26%。2003年起,在创建“示范村”基础上,对照苏州市委提出的“三级联创”标准,全市开展争创苏州市“先锋镇”、“先锋村”活动。
三、企业基层组织建设
1986年,全县有工厂党委7个,党总支5个,党支部455个。1987年,全县国营企业、集体企业扩大厂长负责制的实施范围。县委坚持“党要管党”的原则,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支持、保证和监督作用。1991年,县委提出“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经济”的指导思想,县委组织部制定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外合营企业党组织建设的意见》。1992年,吴江工艺织造厂党委建立,成为吴江市首家乡镇企业党委。1999年,市委在加快发展“三资(制)”工作的同时,对改制企业党组织提出“组织不散、地位不降、作用不减”的要求。2000年,全市工厂党委20个,党总支18个,党支部472个。按照“个别指导,重点突破,面上推开”的工作思路,在盛泽、南麻、北厍三镇建立三种不同模式的私营企业党总支。2001年,组织部将非公有制经济党建工作作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工作。2002年6月,组织部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纳入各镇党建工作责任制考核范围。2003年,以扩大覆盖面为重点,开展村级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企业的党建工作,选派786人到3618家非公有制企业担任党建工作指导员。2004年,市委非公有制经济工作委员会建立。全市选定15家非公有制企业为15名市委常委和党员副市长的党建工作联系点,选定20个市级机关党组织与20家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开展“结对共建”活动。2005年,有4家企业获得苏州市级非公有制企业党建示范点称号。全市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902个,其中党委15个,党总支11个,支部635个,联合支部241个,派驻党建指导员1133名。再选定20个市级机关党组织与20个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结对共建”,并构建“党建带工建,工建促党建”的工作机制,夯实发展党员的“源头工程”,将一批符合党建条件的企业骨干和先进青年吸收入党,其中有厂长、经理及优秀私营业主。
四、街道、社区基层组织建设
1987年8月,全县各乡镇党委首次将加强街道党建工作纳入议事日程。 1992年起,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实行改制、转制,城乡一体化逐步推进,街道党组织的作用和地位日益显示。1999年,七大镇全部建立副镇级的街道办事处,松陵镇街道办事处成立党总支。2001年,结合乡镇机构改革和行政区划调整,在松陵镇等七大镇及桃源镇设立街道党工委。2002年,市委组织部制定出台《关于加强街道社区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全市47个社区党支部配齐支部书记,初步形成以街道党工委为核心、社区党支部为基础、社区全体党员为主体的街道社区党建工作格局。2003年,全市开展创建省级示范社区活动,按照“街区合一”的办法,实行“一社区一支部”。2004年7月,在全市开展创建社区党建示范点工作,在街道社区建立党员活动中心,引导街道社区党组织围绕服务党员、服务百姓、服务经济开展社区党建工作。2005年,建立社区党建工作指导员制度,首批选派19名市级机关年轻干部进社区。市级机关党组织与松陵镇社区结对联系,市镇机关5000多名党员参加党员志愿者服务活动,促进社区党建工作。是年,全市有3个社区党组织被评为苏州市级社区党建工作示范点。建成街道党员服务中心16个,社区党员服务站60个。
表20-3-1 1986~2005年吴江市中共基层党组织情况表
年份
|
党委数(个)
|
党总支数(个)
|
党支部数(个)
|
1986
|
34
|
16
|
1545
|
1987
|
33
|
25
|
1622
|
1988
|
33
|
28
|
1691
|
1989
|
32
|
31
|
1712
|
1990
|
33
|
36
|
1790
|
1991
|
33
|
41
|
1833
|
1992
|
41
|
45
|
1846
|
1993
|
51
|
40
|
1862
|
1994
|
54
|
44
|
1908
|
1995
|
56
|
51
|
1934
|
1996
|
59
|
51
|
1920
|
1997
|
65
|
55
|
1941
|
1998
|
67
|
53
|
1939
|
1999
|
67
|
51
|
1894
|
2000
|
66
|
58
|
1927
|
2001
|
73
|
57
|
1633
|
2002
|
73
|
57
|
1683
|
2003
|
71
|
214
|
1819
|
2004
|
71
|
214
|
1932
|
2005
|
69
|
278
|
21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