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暂存 >> 文学艺术 >> 诗词 >> 《明诗纪事》之周用十三首诗作注析

《明诗纪事》之周用十三首诗作注析

2022/12/25 3:15:35    作者:  朱建明 来源:     【字 号:  】   点击量:9262

  一、《明诗纪事》简介

  诗话集。清末陈田编。陈田(1849~1921)﹐字松山﹐号黔灵山樵﹐贵阳(今属贵州)人。光绪十二年(1886)举进士﹐授编修。光绪二十五年任御史﹐为谏官14年﹐曾劾奏过袁世凯等。清亡后以遗老身份留居北京。家贫﹐借住僧寺中。生平喜研究明代文史﹐主要著作《明诗纪事》自光绪九年(1883)开始编纂﹐光绪二十五年(1899)初稿完成。前后历时17年。录诗4000余家﹐按天干数分为十签。自甲至辛8签﹐略依时代为次。甲签30卷﹐录明初洪武年间诸家诗。乙签22卷﹐录建文至景泰间诸家诗﹐以建文殉节诸人为首。丙签12卷﹐丁签17卷﹐录天顺至弘治﹑正德各朝诗。戊签22卷﹐录前七子之后﹑后七子之前诸家诗。已签20卷﹐录嘉靖间诗。庚签30卷﹐录万历间诗。辛签34卷﹐录天启﹑崇祯两朝诗﹐而特重抗清义烈与入清遗民。此书虽以纪事为名﹐实以录诗为主﹐无事可纪者亦广为甄录。纪事先录史传﹐次引诗评﹐常殿以陈氏评语﹐或竟以陈氏自己概括的史传评语代之。每签前各有小序一篇﹐概述当代诗史﹐撮要评骘入选大家与一代诗风。贯串起来即是一部明代诗史大纲。清代雍乾间﹐文网严密﹐明本文集皆属禁毁之列﹐故诸家选本于天崇以后﹐皆付阙如。故陈田特重明末诸家﹐有意补《明诗综》阙漏﹐对明清之际忠节遗逸诸家收入较多﹐而且将他们冠于天启﹑崇祯诸家之前﹐表彰之意甚明。乙签多录建文殉节诸家﹐尤具特色。《明诗纪事》甲至辛8签﹐於光绪二十五年至宣统元年连续由陈氏听诗斋自刊﹐共187卷。后有1936年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第二集排印本。壬﹑癸二签未刊。(源自百度搜索)

  2003年某日,余随一友人前往松陵一中南墙外一书店淘《明诗纪事》一书,未得。不久,在古旧书网上淘得此书,为上海古籍出版社上世纪80年代版本,爱不释手。此也乃余首次网上淘书。

 

  二、周用简介

  周用(1476—1547),明诗人、书画家,字行之,号白川,吴江县平望镇人。弘治十五年(1502)壬戌进士。中进士后,授行人。正德(1506~1521)初,选南京兵科给事中,奔父丧后补礼科,又改南京兵科。因劝谏武宗不要从乌斯藏(今西藏)迎佛,请黜尚书、都给事等职,出为广东左参议,平定番禺叛乱。嘉靖(1522~1566)初,转浙江按察副使。奔母丧后补山东临清兵备副使(一说山东按察副使),升福建按察使、河南右布政使。河南任上,代监司审理南阳滞狱囚犯,清空牢狱;亲理汝宁(今汝南)旱灾赈济事务,百姓受益称快。嘉靖八年,以右副都御史提督南赣军务,平均徭役赋税,缓征科稅,地方治安好转。召协理都察院事,迁吏部右侍郎,转左侍郎,又迁南京刑部右侍郎、右都御史、工部尚书。后改任刑部,以九庙之灾引咎辞职。十五年,起任工部尚书,督河道,后改漕运。召拜左都御史,加封太子少保。二十五年,转吏部尚书。翌年卒于任上,终年71岁。追封太子太保,谥号恭肃。

  周用为人端亮有节概,书法俊逸。善绘事,得沈周揩授。喜为诗,有作必题,有《恭肃集》(16卷)。周用的诗歌在历史上评价甚高。《〈四库全书》〉总目》认为“用诗近体颇宏伟”;朱彝尊《静志居诗话》认为“白川……诗则别裁风格,取法杜陵(杜甫)”;陈田《明诗纪事》则认为“尚书七言近体颇擅风格,绝句尤有风致”。

  陈田的《明诗纪事》一书共录周用诗作十三首,周用是被录诗较多的诗人之一。

 

 周用画像

 

周用画作

 

周用文集

  三、十三诗注析 

 

  之一:

苍梧〔1城楼

 

  迢迢河汉2临飞城,何年天险开炎州?韶石3亭亭4凤鸟去,海门5宛宛6蛟龙游。宋帝楼船7非故国,越王台殿8余荒丘。苍梧云暮9一回首,炯炯10月出城东头。

 

 

  【注释】

  〔1〕苍梧:位于广西省东部,浔、桂两江汇合地区,环抱桂东中心城市梧州市,“瑶连五岭,总纳三江”,素有“广西水上门户”之称。苍梧古为“百越”之地,本泛指岭南。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苍梧郡、广信县。今县境曾为汉广信县、猛陵县(唐改孟陵县)、三国新宁县(后改宁新县)、晋农城县(后改遂城县)属地。隋开皇三年(583年),改广信县为苍梧县。以后各朝均为州、道、路、府治所,从此苍梧便专指今县境一带了。民国元年(1912年)废县设府,苍梧县并入梧州府。民国2年废府复道,复设苍梧县。1950年1月,苍梧县与梧州市分治。1984年1月,苍梧县隶梧州市管辖。

  〔2〕河汉:这里指银河。

  〔3〕韶石:位于广东省曲江县东北,跨曲江、仁化二县,纵横面积达150平方千米。“韶石”实为群峰石山,因“所见无非石,故皆不以为山而以为石”(自《广东新语》)。其石为红色砂砾岩,又有浈江、锦江绕山缓行,誉之“丹崖碧水”。唐时,韶石已经名震遐迩,并有《韶石三十六石图经》,遍数36石之名。大文豪韩愈诗赞“曲江山水闻来久”之句成为千古绝唱。至宋代苏轼、杨万里、余靖均有诗文赞美之。韶石山峰多能独峰成景,形似世间万千物态。最奇绝者为双阙,其双峰并立,直插云天,酷似古代高大门阙,被称为“粤之北门”。至今韶石仍以山峰、山寨、岩庙、岩棺、云彩、摩崖等“六大景观”吸引着众多探胜寻幽的游人。

  〔4〕亭亭:形容高耸。

  〔5〕海门:指浔江与桂江两江之水在苍悟县的会合处。浔、桂江两江在苍悟会合后,流入西江。

  〔6〕宛宛:形容河道曲折。

  〔7〕宋帝楼船:1276年元军攻占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俘5岁的南宋皇帝恭宗。南宋基本灭亡。南宋残余势力陆秀夫、文天祥和张世杰等拥立端宗,乘坐龙船逃亡至南方,成立小朝廷。经过香港,端宗病逝。南宋残余势力另立幼主,逃至新会至南海一带。崖山海战失败,1279年3月19日陆秀夫抱着八岁的小皇帝跳海而死,南宋彻底灭亡。

  〔8〕越王台殿:汉初,赵佗自称南越武帝。赵佗封其宗人越光为苍梧王,治理广信(今梧州)。苍梧王越光修建楼台亭阁,后人称其为越王台殿。

  〔9〕云暮,比喻遮蔽或障碍的东西。全句意为回首一下苍悟县的历史,拨开遮蔽历史真相的东西。

  〔10〕炯炯:形容明亮。

 

 

  【诗析】

《苍梧城楼》是一首七言律诗,为周用提督南赣军务时所作。诗人奉皇命提督南赣军务,可谓任重道远。初抵苍悟县城,踏着星光登城,极目远眺高高耸立的韶石,望着浔、桂两江交汇后犹如一条蛟龙蜿蜒曲折流向西江,感慨万千。在诗人眼里,历史上的宋帝楼船、越王台殿已成过眼烟云,苍悟满目苍夷,辉煌不复存在,急需挥袖重振。苍悟若兴,还需城头那弯冉冉升起的“炯炯”新月。“月出城东头”,也寄寓着诗人对革新后的新苍悟的美好期望。全诗咏史抒情明志,表达了诗人革新图强、振兴南赣的强烈愿望和坚强决心。

 

 

 

  之二、三:

厓山〔1(二首)

 

  岡州〔2行殿〔3火飘红,井澳〔4楼船苦北风。犹为夏康〔5能复国,可怜刘禅〔6已封公。漫山春草珠襦〔7冷,卷地胡尘〔8玉帐〔9空。千古乱阶谁复问,直寻国史到元丰〔10

 

  宣和〔11容易误亡辽〔12,却向天南〔13寄九朝〔14。忍见黄衣沦碧海〔15,犹闻白屋怨青苗。玉鱼〔16坠地迷秋草,铁马横沙落暮潮。帝业艰难余涕泪,黄埃〔17无处望陈桥〔18

 

 

  【注释】

  〔1〕厓山:山名,也作“崖山”。厓山位于广东省新会县境内,高40余丈,绵亘80里,四面皆海。厓山的西面有山名汤瓶嘴,它与厓山对峙如门,故人们称此地为厓门。宋祥兴二年(1279年),元军统帅张弘范率兵追围逃亡在此的南宋皇帝赵昺和他的残余势力,与南宋统帅张世杰在此展开决战。张弘范采取南北合围、控制海口、断绝粮水的策略,围困南宋君臣30多天,最后俘获南宋战舰800多艘,以大胜告终。厓山战败,南宋丞相陆秀夫背着8岁的皇帝赵昺赴海自尽,赵昺母亲也投海殉难,一时海上飘浮的宋兵尸体达10万余具。战后,张弘范在厓山附近的奇石上刻有“元张弘范灭宋于此”大字。厓山一带现已与陆地相连,存有慈元庙(明弘治年间为纪念杨太后节烈忠国而建)、奇石(陆秀夫负宋帝投水处)、厓门、厓门古炮台等古迹。

  〔2〕岡(gang)州:新会县古称,其名称始于隋代,终于唐代中期。

  〔3〕行殿:南宋皇帝逃往至新会,设立行宫,用于居住和办公。

  〔4〕井澳:南宋皇帝南逃避难地之一,位于今广东中山市南大横琴岛。赵昰皇帝当年在井澳乘船时,遭遇突如其来的飓风,被掀落海中,惊悸成疾,后在香港去世。

  〔5〕夏康:夏代的皇帝。夏太康时政衰失国,夏仲康、夏少康先后谋求复国。《楚辞》中有“启《九辩》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之言。《唐诗纪》中也有“夏康既逸豫,商辛亦流湎”的说法。夏少康的儿子夏予继位后,开始对外扩张,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6〕刘禅(shàn):字公嗣,小名阿斗。即蜀汉后主,刘备的长子。三国时期蜀汉第二任皇帝,公元223~263年在位。后蜀汉被曹魏所灭,刘禅投降曹魏,被封为安乐公。

  〔7〕珠襦:晋葛洪《西京杂记》卷中有“汉帝送死皆珠襦玉匣”之说。珠襦,指用珠缀串成的短衣。玉匣,指汉代皇帝的葬具,即玉衣,这里范指古代帝后诸侯王的葬服。

  〔8〕胡尘:指侵略者的铁蹄践踏扬起的尘土。这里的“胡”是中国古代对北方和西方民族的泛称。唐陈陶《陇西行》诗中有“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之句。

  〔9〕玉帐:原指“玉饰之帐”。晋王嘉《拾遗记·周穆王》中有“西王母乘翠凤之辇而来……共玉帐高会”之说。诗中指军中主帅所居的帐幕(取如玉之坚的意思)或主将。北齐颜之推《观我生赋》中有“守金城之汤池,转绛宫之玉帐”之说。宋苏舜钦《哭师鲁》诗中有“堂中坐玉帐,堂下森蛇矛”之句。

  〔10〕元丰:北宋神宗赵顼(1078~1085年)的年号,共计8年。元丰八年二月宋哲宗即位沿用。元丰五年,西夏在永乐城之战中大破宋军,开始大肆骚扰北宋边境。

  〔11〕宣和:北宋徽宗的第六个年号和最后一个年号,从1119年至1125年。北宋使用宣和这个年号一共7年。宣和七年二月宋钦宗即位沿用。宣和七年,金太宗令谙班勃极烈完颜斜也为都元帅,统领金军攻打北宋首都汴京,由于李纲的顽强抵抗,金兵无法攻入,双方议和,订立“城下之盟”。诗中的“宣和”,也有“投降议和”之意。

  〔12〕辽:辽国(907年~1125年)是五代十国、两宋时期以契丹族为主体建立,统治中国北部的封建王朝。辽国曾给北宋边境安宁造成巨大的危害,1125年被金国所灭。

  〔13〕天南,指中国的南方地区。

  〔14〕九朝:北宋共九个皇帝,南宋也是九个皇帝。这里的“九朝”指南宋朝廷。南宋陈平甫(陈钧)著有《宋九朝编年备要》(亦名《皇朝编年纲目备要》),记载太祖至钦宗九朝的历史。

  〔15〕黄衣沦碧海:黄衣,原指皇帝穿的衣服,这里指皇帝赵昺。沦:沉没。全句指1279年南宋丞相陆秀夫背着8岁的皇帝赵昺赴海自尽之事。

  〔16〕玉鱼:宋人佩鱼之风较盛,出现了较多的玉鱼,样式、种类不一,或与荷莲、茨菇相伴,或仅单条鱼,或无鳞,或饰横向水线,或饰网格纹。

  〔17〕黄埃:黄土。

  〔18〕陈桥: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借口北汉与辽联合南侵,率军出大梁(今河南开封),在陈桥驿(今开封东北)授意将士给他穿上黄袍并拥立他为帝。随接,赵匡胤回师大梁,逼后周皇帝让位,建立宋朝(北宋)。史称“陈桥兵变”。

 

 

  【诗析】

  嘉靖中后期,世宗皇帝迷信道教,一心一意祈求长生不老,朝中宦官专权,朝政荒芜,国内社会矛盾激化,农民起义此起彼伏,边境上倭寇、鞑靼骚扰侵犯接连不断,大明王朝内忧外患接踵而至。在如何抵御外敌入侵的问题上,朝中主战、主和两派大臣争论不已。作为朝廷重臣和曾经任职兵部的周用来说,他是极力主战的。《厓山》两首七言律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作就的。

  第一首诗中,“火飘红”三字,极绘元军焚烧岡州行殿时火光冲天的场面;“苦北风”中的“苦”字,描绘南宋皇帝赵昰在海上遭飓风、遇骇浪而惊悸成疾的场面,极写流亡之苦;“珠襦冷”中的“冷”字,点出了王侯将相死后抛死野外的悲惨;“玉帐空”中的“空”字,写出了军中主帅被胡骑俘虏后人去帐空的凄凉;最后一句,以千古乱阶来发问,一针见血指出南宋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从北宋元丰年间就沿袭下来的不抵抗政策。

  第二首诗中,“宣和容易误亡辽”中的“误”写出了停战议和后边境忧患始终未除,直指其主和政策的严重失误;“却向天南寄九朝”中的“寄”字,写出了南宋王朝最终只能将自己的命运寄托在别人手中、寄托在大逃亡上,极言其不幸、无奈与悲惨;“玉鱼坠地迷秋草”中的“迷”字,写出了王侯将相、达官贵人风靡一时的装饰物、吉祥物--玉鱼当啷坠落,与秋草为伍的无奈与悲凉;“铁马横沙落暮潮”中的“横”字,写出了原本应该驰骋沙场、建功立业的金戈铁马无奈葬身沙堆的惨烈结局;最后两句抒情感叹皇帝无能,帝业难成,无颜面对先祖列宗。

  诗人借咏南宋末代皇帝赵昺赴海自尽之地--厓山,描绘南宋一路逃亡、最终被元军灭亡的悲惨场面,剖析南宋灭亡的原因,唤醒时人、同僚牢记南宋灭亡的教训,指出当前主和不是出路,主战才是唯一的生路。

 

 

 

  之四:

 

石田沈氏〔1像图

 

  萧然丘壑〔2在眉端,林下人〔3从壁上看。白发信谁修野史,青杉〔4从而授园官〔5。双鱼落手〔6春坡还,四座惊心夜语兰〔7。盤〔8薄尚需劳画者,休文〔9诗骨〔10不胜寒。

 

 

  【注释】

  〔1〕石田沈氏:指沈周。沈周(1427~1509),字启南,号石田,五十八岁后又号白石翁,长洲相城(今苏州湘城区)人。沈周十五岁起代父为粮长,却“不乐仕进”,终身隐居乡里,钟情于诗画创作。沈周是明代中期苏州文坛的领袖之一,也是“吴门画派”的开派宗师,位居“明四家”之首(其余为文徵明、唐寅、仇英),培养了文徵明、陆萱等画家和都穆、孙艾等诗人。一生诗文、书画作品甚多。诗作有《石田稿》等,杂著有《石田文钞》、《石田咏史补忘录》、《客座新闻》、《续千金方》等。画作,开“吴门画派”绘画风格,流传甚广。周用年少时曾拜沈周为师,学习诗文与绘画。朱彝尊《静志居诗话》说“白川十龄能画,长师石田翁”。

  〔2〕丘壑:原指山和溪谷,这里指眉端的皱纹。

  〔3〕林下人:原指出家之人,宋张商英《护法论》中有“林下之人,食息禅燕,所守规模,皆佛祖法式”之言,这里指隐居之人。

  〔4〕青杉:原指平民百姓穿的衣服,这里指平民百姓,即布衣。

  〔5〕园官:原指管园之吏,唐杜甫《园官送菜》诗序中有“园官送菜把,本数日阙”之句。沈周终身未入仕,只是在乡里做过粮长,因此这里以园官比之。

  〔6〕落手:到手,极言沈周画技高超。

  〔7〕兰:指兰章,即美好的文辞,这里称颂沈周文诗作文辞优美。

  〔8〕盤:同“盘”。

  〔9〕休文,沈约之字,这里将沈周比作沈约。沈约(公元441—513年),字休文,浙江吴兴武康(今德清)人,其父为刘宋淮南太守,因事被诛。故沈约从小贫困,笃志好学。后被征为郢州参军入仕,入南齐为步兵校尉,累迁国子祭酒,冠军将军,东阳郡太守,入梁为散骑常待,尚书仆射等(相当副宰相职),他一生勤于著述,被后人称为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尤其是对新体诗声律的理论研究,提出著名的“四声八病”说,他和当时的谢眺、周顒一道推动了古体诗向近体诗转变,是诗歌史上影响了唐诗发展的重要人物。(见秋雨《休文井考辩》一文,载“金华收藏网”)

  〔10〕诗骨:诗人诗文中所表现出来的铮铮铁骨。

 

 

  【诗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中国的题画诗,可以说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一种极其特殊的美学现象。把文学和美术二者结合起来,在画面上,诗和画,妙合而凝,契合无间,浑然一体,成了一幅美术作品的构图上、意境上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诗情画意,相映成趣,相得益彰。题画诗可以说是一种命题作文,也可以说是不命题作文。说它是命题,在于它的写作对象是确定。说它不命题,在于它的写作内容是可以多样性的,作者可以自由发挥,或抒发感情,或谈论艺术见地,或咏叹画面的意境。

  诗人早年追随沈周习诗作画,每天环绕膝下聆听教诲,对老师的性格、经历、成就、影响可谓耳熟能详,因此由他来题诗实在是再恰当不过了。周用的这首题画诗采取了先描画、在叙事、后抒情的写法。诗中第一、二句,描绘画面中人物沈周的形象;第三、四句,写沈周“不乐仕进”、隐居乡村的经历;第五、六句,写沈周诗文、绘画技艺高超;第七、八句,写沈周的诗文、绘画成就及其地位。

  诗人用简短的56个字,为读者描绘出了一个满头银发、身着青杉、才华横溢、热衷于隐居乡村、执著于诗文与书画创作的吴门才子的高大形象。读者再沿着“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思路,稍作想象,一幅幅关于沈周的生活画卷便会浮现眼前,或包揽群书,或潜心研究,或引吭高歌,或挥毫泼墨,或敦敦授徒,或高朋满座,或独踏野径。诗人在诗中,也表达了自己对老师深深的崇敬和怀念之情,读来可谓“字字含情,句句流情”。

 

 

 

  之五:

 

送礼部陈子引〔1〕父还江南

                                                                                                                                                                        

  都门〔2〕〔3〕马载青袍,为客经年感二毛〔4〕。东郭〔5〕烟霞〔6〕陪我〔7〕老,南宫〔8〕文采付儿曹〔9〕。风前落木蒲帆急,江上孤城铁甕〔10〕高。乡国〔11〕有人怜倦翼12〕,秋深短鬓不禁搔。

 

 

  【注释】

  〔1〕陈子引:

  〔2〕都门:都城的城门。《汉书·王莽传》中有“兵从宣平城门入,民间所谓都门也”之说。

  〔3〕羸:读作léi,痩的意思。

  〔4〕二毛:头发斑白,也指头发斑白的老人。《左传·僖公二十二年》中有“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之说。

  〔5〕东郭:一指东边的外城。《左传•襄公十八年》中有“晋侯伐齐……壬寅,焚东郭、北郭”之说。二指东城外,即东郊。《宋书·谢灵运传》中有“会稽东郭有回踵湖,灵运求决以为田,太祖令州郡履行”之说。

  〔6〕烟霞:明指烟雾,暗喻人世间的红尘俗世。

  〔7〕我:指诗人自己。

  〔8〕南宫:春秋末年鲁国人。姓南宫,名适,又名韬,字子容,亦称南宫括、南容。他言语谨慎,崇尚填德,能做到“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公冶长》)。孔子称赞他是“君子”、“尚德”之人,并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他。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科”郑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龚丘侯”,政和六年(1116年)改称“汝阳侯”。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先贤南宫子”。

  〔9〕儿曹:泛指晚辈的孩子们。

  〔10〕铁甕:甕,同“瓮”,读作wèng。铁甕,指 铁瓮城 ,京口(今镇江)北固山前的一座古城,三国时孙权所筑。唐杜牧《润州》诗之二中有“城高 铁瓮 横强弩,柳暗朱楼多梦云”之句。元萨都剌《还京口》诗中有“城高铁瓮江山壮,地接金陵草木凋”之句。

  〔11〕乡国:指故国或故乡。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中有“吾已绝望,永辞万民,岂料再还,重复乡国。”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中有“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之句。

  〔12〕倦翼:疲倦的鸟儿。“倦翼”出典于画家杨祁为昭觉寺(位于成都)超然台所绘的《倦翼知还》图。宋张炎《新雁过妆楼》词中有“谁识飘零万里,更可怜倦翼,同此江湖”之句。倦翼知还,意为疲倦的鸟儿知道飞回自己的巢,比喻辞官后归隐田园,或比喻从旅居之地返回故乡。

 

 

  【诗析】

  这是一首诗人送友人父亲回家的赠别诗。古人由于交通极不发达,离别容易相见难,因此对生活中的赠别之事十分重视。官僚、文人作别,往往要吟诗作词,给后人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周用的这首赠别诗也是其中之一。

  起句,诗人先点出送别的地点在“都门”,紧接用一个“羸”字渲染送别的气氛。一匹瘦弱的马,本来不管在什么时候看到,就多少会让人有些伤感,何况是现在这个离别之时呢?再看看骑在马上的游子陈父,离别家园多年,已经由年轻人变成了白发老翁。“羸马”、“二毛”,组合在一起,悲凉之意尽显心头。这不免让诗人想起唐代诗人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诗句来。诗人当年也是奉诏入京为官,而今一晃眼,离开家乡已经很多年了,诗人与游子陈父可谓“同病相怜”,因此思乡、感叹之情也骤然而起。放眼望去,东门城外烟雾缭绕,此地一别不知何年才能相会,于是不免感叹万分:是这些烟雾伴随我慢慢变老!这里的“烟雾”,明指自然界中的云雾,暗指社会上的红尘俗世。诗人入仕多年,深谐官场犹如眼前自然界,时时会云雾缭绕、变幻莫测,失意之情跃然而至,凄凉的离别之情再次升华。唯一值得高兴的是,南宫适传承下来的品德与才华都已经影响或传授给了后世子孙,不需要再担忧什么了。

  离别本来就是比较伤感的事情,而今天的离别偏偏还要有“落木”来“助兴”,悲凉之意可谓雪上加霜。在阵阵秋风中,黄叶飘零,撒满大地,离别的伤感在这片片落叶里再次升华。好在阵阵秋风虽凉却也急,可以让游子陈父扯起所有的风帆快点回家。对游子陈父而言,此时可谓归心似箭。船帆刚刚扯起,船儿刚刚移动,心仿佛已经回到了铁翁城的老家。家乡的人们就像鸟儿回巢一样,都已经站在码头上迎接在外闯荡多年、已经疲惫不堪的游子了,他们多么希望游子能好好回家修整一下或者从此长居不走。只是对归家的游子而言,功业未就,无颜面对江东父老,只能在寒秋里不停地搔弄自己的短发与胡须。

  整首诗中,诗人借送友人父亲回江南老家之事,尽抒离别、思乡之情,暗表归隐山林之意,同时也将“仕”与“隐”之间犹豫不决的矛盾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

 

 

 

  之六:

清凉山寺〔1〕

 

  行庖〔2〕酒煖〔3〕登清凉,此生此乐殊未央〔4〕。谩〔5〕行四百八十寺〔6〕,须醉三万六千场〔7〕。西风野树黄叶满,南国词人〔8〕白发长。问渠〔9〕明月有高兴,还访钟山〔10〕旧草堂〔11〕

 

 

  【注释】

  〔1〕清凉山寺:清凉山,山名,名同而地不同,河北石家庄、江苏南京、陕西延庆、辽宁省岫岩、黑龙江嘉荫、山西怀仁与繁峙皆有。这里指江苏南京的清凉山。清凉山,古名石头山、石首山,踞于南京城西隅,位于南京市广州路西端。唐以前,长江直逼清凉山西南麓,江水冲击拍打,形成悬崖峭壁,成为阻北敌南渡的天然屏障。吴大帝孙权在此建立石头城,作为江防要塞,故此又有石头城之称。相传诸葛亮称金陵形势为“钟阜龙蟠、石头虎踞”,这只蹲踞江岸的老虎就指今清凉山。自唐以后,长江西徙,雄风不再。清凉山山高100 多米,方圆约4 公里,现已建成清凉山公园。园内树木葱郁,地势陡峻。主要古迹有清凉寺、崇正书院、扫叶楼、驻马坡、翠薇园等。

  〔2〕行庖:一指厨房。唐李贺《荣华乐》诗中有“ 丹穴 取凤充行庖,貜貜如拳那足食”之句。二指特指旅途中的厨房。宋梅尧臣《元日》诗中有“昔遇风雪时,孤身泊吴埭……行庖得海物,咸酸何琐碎”之句。三也可指所传送的食品。晋左思《魏都赋》中“丰肴衍衍,行庖皤皤”之句。

  〔3〕酒煖:煖,一读作nuǎn,同“暖”;二读作xuān,温暖。

  〔4〕未央:未尽,未已。《诗·小雅·庭燎》中有“夜如何其?夜未央”之句。

  〔5〕谩:同“漫”,不切实、散漫。

  〔6〕四百八十寺:出自唐杜牧《江南春绝句》中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诗句。南朝皇帝和大官僚好佛,在京城(今南京)大建佛寺。据《南史·循吏·郭祖深传》说:“都下佛寺五百余所”。这里说四百八十寺,是大概数字。

  〔7〕三万六千场:出自宋苏轼《满庭芳·蜗角虚名》中“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之句。三万六千场,不是确数,言其多。清代咸丰年间的进士薛慰农据“四百八十寺”与“三万六千场”,作“四百八十寺,过眼成墟,幸岚影江光,犹有天然好图画;三万六千场,回头是梦,问善男信女,可知此处最清凉”长联,题南京清凉山。上联写景,下联则是带有明显的劝勉意味。

  〔8〕南国词人:诗人出生江南,自喻。

  〔9〕问渠:出自宋代理学家朱熹《观书有感》中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之句。

  〔10〕钟山:钟山为江南茅山余脉,横亘于南京中华门外,古名金陵山、圣游山,三国时东吴曾称它为蒋山。东西长7.4公里,南北宽3公里,周长约20多公里,蜿蜒起伏,抛若游龙,故古人称“钟阜龙蟠”。山上有紫色页岩层,在阳光照映下,远看紫金生耀,故人们又称它为紫金山。山有三峰:主峰北高峰,海拔468米,是金陵最高峰;第二峰偏于东南,名小茅山,海拔360米,中山陵在其南麓;第三峰偏于西南,由于太平天国曾在山上筑天堡城,故称天堡山,海拔250米,著名的紫金山天文台即建此山顶上。钟山以西有著名的玄武湖。现以中山陵为中心,包括紫金山、玄武湖两大区域,已形成总面积45平方公里的南京钟山风景名胜区,它是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之一,有着“金陵毓秀”的美誉。

  〔11〕旧草堂:南朝周颙在钟山(又名北山)建隐舍,取名钟山草堂。周颙在此隐居并研习佛教、道教义理,后下山入仕并宣扬佛、道义理。孔稚圭所作《北山移文》中有“钟山之英,草堂之灵”之句,并对周颙行为进行批判。从周用反对明代皇帝尊奉道教来看,此“钟山旧草堂”不应是周颙的“钟山草堂”。三国时,蜀相诸葛亮曾在清凉山东坡驻马观察丁秣陵的山川形势,并说:“钟阜龙蟠,石头虎踞,真帝王之宅也。”后来人们为纪念诸葛亮的功业,在他驻马的地方立了一块“诸葛武侯驻马处”的石碑,驻马坡遗址现存。后人为纪念诸葛亮,还曾在清凉山上修建武侯祠,后毁于兵火。有佚名诗题南京清凉山驻马坡武侯祠为:“丞相当年曾驻马,江山终古此蟠龙。”清末探花冯煦(字梦华)也曾题南京清凉山驻马坡武侯祠为:“驻马此重经,莫问渠天发残碑,临硎断阙;卧龙如何作,愿为我翦除他族,开济清时。”据此,疑“钟山旧草堂”为清凉山上的武侯祠,而非周颙的“钟山草堂”。

 

 

  【诗析】

  这是一首游记诗,也是一首七言律诗。七言律诗讲究有起、有承、有转、有合。首联起事破题。引出诗之缘――在深秋的某一天,诗人酒足饭饱之后借着酒兴登清凉山、游清凉寺。诗人登山游览途中,不描摹缩所揽之景,畅抒快乐至极之情。是真快乐,还是郁闷至极后的发泄,只有诗人感悟最深。诗歌的首联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咏物抒情的基调。紧接着,颔联承接破题,两次引典,以夸张手法,感叹畅游“四百八十寺”须大醉“三万六千场”,明讽南朝皇帝追奉佛道荒于朝政,暗讥当今朝廷效仿南朝。颈联笔锋一转,开始写景抒情,“西风”、“野树”与“黄叶”渲染深秋游览清凉山气氛凄凉,“白发长”感叹自己已经渐渐老去,心头郁闷、悲凉之情流诸笔端。最后,诗人用尾联引典合题,希望能够寻找一泉清活之水、一轮明亮之月,渴望像蜀相诸葛亮一样建功立业。

 

 

 

  之七:

尝鸡头〔1〕

 

  谁问鸡头当鹄〔2〕头,品题〔3〕我自等〔4〕名流。平生芒刺〔5〕〔6〕终老,次日泥途幸早收。税畂〔7〕未修河伯〔8〕怨,食芹〔9〕应重野人〔10〕忧。江湖到处无知己,若箇〔11〕明珠可暗投〔12〕

 

 

  【注释】

  〔1〕鸡头:芡实的别称,又名鸡头苞、鸡头莲、刺莲藕、肇实、鸡流子、鸡头实、鸡头子、鸡头果、鸡头、鸡痈、鸡嘴莲、雁头、雁啄实、鸿头、乌头、水鸡头、水流黄、肇实、刺莲藕、刺莲蓬、刺莲蓬实、刀芡实、黄实、苏黄、芡实米、卵菱、剪芡实等。水生植物的一种,结的果实似鸡头,因而得名。芡实有北芡实、南芡实和苏芡实之分。北芡实产于山东、苏北、皖北等北方地区者,南芡实产于湖南、苏南、皖南等南方地区,苏芡实产于江苏。鲜鸡头可生吃。煮熟的鸡头味似莲子,可健胃去湿、利耳目。亦可酿酒、入药。

  〔2〕鹄:读作hú,鸟名,指鸿鹄。鸿鹄又名“黄鹄”,俗称“天鹅”。

  〔3〕品题:评论人物或事物,定其高下。《后汉书·许劭传》中有“好共核论乡党人物,每月辄更其品题,故汝南俗有月旦评焉”之句。

  〔4〕等:相同,一样。

  〔5〕芒刺:原指草木茎叶、果壳上的小刺。 唐杜甫 《除草》诗中有:“芒刺在我眼,焉能待高秋”之句。现比喻隐患。《周书·闵帝纪论》中有“政由 寧氏 ,主怀芒刺之疑”之句。

  〔6〕宁:返回,回。

  〔7〕畂:读作mǔ,同“亩”,地积单位。

  〔8〕河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黄河水神。《庄子·秋水》中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之句。

  〔9〕“食芹”为谦词,表示自己位卑识浅,虽效忠君上,但贡献微薄,不足当意。亦用作虽处境贫困仍不忘君上的典故。《列子·杨朱》中说;“昔人有美戎菽,甘枲茎、芹萍子者,对乡豪称之。乡豪取而尝之,蜇於口,惨於腹。众哂而怨之。”唐韩愈《归彭城》诗中说:“我欲进短策,无由至彤墀……食芹虽云美,献御固已痴。”宋真德秀《进〈大学衍义〉表》中说:“伏以汗竹虽廑,何补圣经之奥;食芹欲献,误蒙天语之温。”元吴师道《送人贡秔米之京》诗中说:“及兹幸充数,扬帆上天仓。惟民秉恒性,食芹犹不忘。”

  〔10〕野人:田野之民,农人宋苏轼《浣溪沙》词中说:“试问野人家。”也指质朴的人,和无爵位的平民。

  〔11〕箇:读作gè,同“个”。

  〔12〕明珠暗投:语出《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臣闻明月之珠,夜光之璧,以闇投人於道路,人无不按剑相眄者。何则?无因而至前也。”后多用“明珠暗投”比喻有才能的人得不到赏识和重用,或好人误入歧途。亦比喻贵重的东西落到不识货的人手里。唐李白《留别贾舍人至》诗中说:“远客谢主人,明珠难暗投。”

 

 

  【诗析】

  《尝鸡头》是一首伤感的感怀诗,大致作于周用因九庙之灾被朝廷革职后。诗人借鸡头被混为鹄头,感叹自己虽有名流之才,却难遇知己与伯乐,只能落得一个怀才不遇或明珠暗投的境况,仕途不得志,报国无门,最后只能归隐田园,暗讽朝廷腐败黑暗。

 

 

 

  之八:

 

题画〔1〕

 

枫叶野亭〔2〕〔3〕,苹花〔4〕沙岸〔5〕雨。秋光绝可怜,谁与幽人语?

 

 

  【注释】

  〔1〕题画:为自己或他人的画作题诗,不得而之,两种可能皆有。

  〔2〕野亭:野外供人休息的亭子。《后汉书·郭伋传》中有“(伋)遂止于野亭,须期乃入”之句。

  〔3〕阴:冷,寒冷。宋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有“阴风怒号,浊浪排空”之句。

  〔4〕苹花:苹花一般指苹果的花朵。也可指田字草的花朵。田字草是一种蕨类植物,生在浅水中,茎横生在泥中,质柔软,有分枝,叶有长柄,四片小叶生在叶柄顶端,到夏秋时,叶柄的下部生出小枝,枝上长出子囊,里面有孢子。这里指田字草。

  〔5〕〕沙岸:沙滩。 南朝宋谢灵运《初去郡》诗中有“野旷沙岸浄,天高秋月明”之句。

  〔6〕幽人:幽隐之人,隐士。《易·履》中有“履道坦坦,幽人贞吉”之句。

 

 

  【诗析】

  诗人状物可谓神致,状物如作写意画,廖廖几字,画中景物神态尽显笔端。荒芜破旧的亭子和亭子周围火红的枫叶在阴冷的秋风里左右摇曳,沙岸上的田字草在凄冷的秋雨里战栗不已。在没有温暖的阳光照耀,而且阴雨连绵的凉秋里,一个隐者在孤寂的走着,走着,不知路在何方。“阴”、“雨”、“绝”、“谁”四个字,不仅写出了秋凉气萧的环境与氛围,也点出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此时,读者仿佛又听到了诗人“江湖到处无知己”的声声哭泣与无奈。陈田评论周用的诗歌时说:“绝句尤有风致”。这一评价可谓恰到好处,其诗歌中显现出来的风格与韵味实在是上品中的上品。读周用的绝句,是一种精神享受。

 

 

 

  之九:

严陵滩〔1〕

 

滩水清复深,飘颿〔2〕历虚馆〔3〕。我爱先生鱼〔4〕,天寒钓丝〔5〕短。

 

 

  【注释】

  〔1〕严陵滩:东汉严子陵隐居、垂钓之地,也称严子陵钓台,位于浙江省桐庐县城南15公里的富春山麓。严子陵,名光,会稽余姚人,东汉初年隐士。少时曾与刘秀同游学。刘秀即位后,严子陵不愿出仕,遂更名隐居,“披羊裘钓泽中”。刘秀再三盛礼相邀,授谏议大夫,仍“不屈,乃耕于富春山”。老死于家,年八十。严子陵钓台由东台、西台、严先生祠、石坊、碑园、钓鱼岛、谢翱墓组成。清文学家严懋功言:“自古名胜以钓台命名繁多:陕西宝鸡县渭河南岸之周吕尚钓台;山东濮州之庄周钓台;江苏淮安汉韩信钓台;福建闽县之东越王王馀善钓台;湖北武昌县江滨之吴孙权钓台……吕尚、韩信、任昉三钓台较为著称,然均不及桐庐富春山严子陵钓台。”严子陵钓台在全国10多处“钓台”古迹中名列第一位,闻名于世。历代不少文化名人如李白、范仲淹、孟浩然、苏轼、陆游、李清照、朱熹等来过钓台,并留下不少诗文佳作。据统计,从南北朝至清朝就有1000多名诗人、文学家来过此地,并留下2000多首诗文。1949年4月,毛泽东同志的七律《和柳亚子先生》一词中的“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就是用严子陵隐居垂钓富春江畔这件事,劝柳亚子先生留在北京参加建国工作。严子陵钓台现已成为富春江主要风景点。

  〔2〕颿:读作fān,同“帆”。

  〔3〕虚馆:寂静的馆舍。南朝宋谢灵运《斋中读书》诗中有“虚馆絶諍讼,空庭来鸟雀”之句。

  〔4〕鱼:垂钓。

  〔5〕钓丝:钓竿上的垂线。唐杜甫《重过何氏》诗之三中有“翡翠鸣衣桁,蜻蜓立钓丝”之句。

 

 

  【诗析】

  这是一首怀古诗。一个天气寒冷的日子里,诗人坐着船儿,一路游览富春江景色,凭吊东汉著名的隐士严子陵。一眼望去,只看到清澈而望不到底的江水。扯着风帆的船儿慢慢驶过当年严子陵隐居和垂钓的地方,严子陵再也不在了,只看到空空然寂静的馆舍。看到这些,诗人脑海里马上浮现严子陵当年拒官、隐居和垂钓的场景,可谓感慨万千。诗人也很羡慕严子陵隐居山林、悠闲垂钓的生活,可是天气实在太寒冷了,钓竿的垂线又太短了,实在没有办法再享受严子陵当年的逍遥、悠闲的隐居生活了。诗人借凭吊严子陵,表达了自己对仕途生活的厌恶,十分向往逍遥、悠闲的隐居生活,但又苦于种种无奈,这种隐居生活又时时无法实现。

 

 

 

  之十:

閒居〔1〕

 

  背拥重衾〔2〕客梦赊〔3〕,隔簾〔4〕清晓有啼鸦。东风未扫墙隈〔5〕雪,半面春寒索〔6〕酒遮〔7〕

 

 

  【注释】

  〔1〕閒居;避人独居。閒:读作xián,同“闲”。

  〔2〕衾:读作qīn,被子。宋周邦彦《尉迟杯·离恨》词中有“等行人醉拥重衾,载将离恨归去”之句。

  〔3〕赊:读作shē,渺茫。唐张说《岳州作》中有“物土南州异,关河北信赊”之句。

  〔4〕簾:读作lián,同“帘”指用布、竹子、苇子等做成的起遮蔽作用的东西。

  〔5〕墙隈:墙角。隈,读作wēi。唐韩愈《咏雪赠张籍》中有“度前铺瓦陇,发本积墙隈”之句。

  〔6〕索:讨取,要。

  〔7〕遮:掩盖,掩蔽。

 

 

  【诗析】

  这首诗是诗人隐居乡村的一个生活画面。一个春寒料峭的夜里,诗人盖着厚厚的被子入睡,入睡后梦魇不断,这些梦都做得很虚无缥缈。清晨,在梦中醒来,梦意难解,隔着帘子听到几声清脆的乌鸦啼鸣声。春天虽然已经来了,但是暖煦的东风还没有完全融化掉屋子墙角边的残雪,早春的清晨依然寒气粟人,诗人要了碗酒喝,以便驱赶满身的寒意。日有所思,也有所梦。古诗中诗人常常会借梦境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这首诗极有可能作于诗人东山再起之时。九庙之灾让诗人深受牵连,只能革职回家,过起隐居生活。而今一夜春风来,虽然还有几声刺耳的乌鸦声,官场上的黑暗腐败还没有和残雪一样彻底融化,但是大明皇帝的诏书已到,这让诗人看到了新的希望。于是,喝下一碗家乡的糯米黄酒,驱驱寒意,壮壮身子,提提胆气,准备应召赴京再展宏图。

 

 

 

  之十一:

 

题画1

 

  空江1绿水净2孤城3,隔岸4桃花看5小红6。只恐7春愁89寥落10,独持11酒杯慰12东风13

 

 

  【注释】

  〔1〕空江:浩瀚寂静的江面。唐张泌《洞庭阻风》诗中有“空江浩荡景萧然,尽日菰蒲泊钓船”之句。

  〔2〕净:全。

  〔3〕孤城:边远的孤立城寨或城镇。唐王昌龄《从军行》之四中有“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之句。

  〔4〕隔岸:指河的对岸。宋秦湛《谒金门》词中有“隔岸数声初过櫓,晚风生碧树”之句。

  〔5〕看:看上去。

  〔6〕小红:淡红。唐杜甫《江雨有怀郑典设》诗中有:“宠光蕙叶与多碧,点注桃花舒小红”之句。

  〔7〕恐:疑虑,担心。

  〔8〕春愁:春日的愁绪。南朝梁元帝《春日》诗中有“春愁春自结,春结詎能申”之句。

  〔9〕易:不费力,与“难”相对。

  〔10〕寥落:稀疏,稀少,冷落。

  〔11〕持:拿着,握住。

  〔12〕慰:安慰。

  〔13〕东风:从东方吹来的风,这里指春风。

 

 

  【析诗】

  这是一首题画诗,也是《明诗纪事》所收录的诗人的第二首题画诗。全诗绘春景,叹春愁,情景交融。

  一开始,诗人以浩大的场面写出了春天的到来给原本边远、孤立的城镇带来了一番春意盎然的景象:江面是宽阔寂静的,江水是碧绿碧绿的,浩浩江水穿城而过,可谓春色满城。然而,即使在春意盎然的时候,诗人的愁绪还是显露无疑,一个“空”字,一个“孤”字,为后面抒发春愁作了铺垫。隔岸观景,只见河对岸的桃花在暖春里渐渐绽放了,粉红的颜色格外引人注目。这两句诗状写春之景,点出春之绿、春之艳。就题画诗而言,也就是描摹画中景致。

  春天的景致是美丽、迷人的,然而春天的愁绪也是连绵不断的。后两句诗,诗人笔锋一转抒起春愁来了。诗人的春愁在暖煦的春风吹拂下,都化作了虚无缥缈的东西,再也记不起来自己在想些什么了。愁绪渐渐飘散了,然而心头的惆怅还没有消失,诗人只能独自一人端起酒杯,喝上一杯酒,以酒消愁,来安慰自己、安慰春风。

 

 

  之十二:

 

题扇1

   

  客程2子夜3听吴歌4,夜雨南塘促5芰荷6。欲问西风7来早晚,白团8明月奈9秋何10

 

 

  【注释】

  〔1〕题扇:题写字画于扇上,作留念之赠。

  〔2〕客程:旅程。唐岑参《送许子擢第归江宁拜亲因寄王大昌龄》诗中有:“楚云引归帆,淮水浮客程”之句。

  〔3〕子夜:半夜,午夜。

  〔4〕吴歌:吴地之歌。亦指江南民歌。《晋书·乐志下》中有“吴歌杂曲。并出江南。东晋以来,稍有增广”之句。

  〔5〕促:催,推动。

  〔6〕芰荷:指菱叶与荷叶。《楚辞·离骚》中有“製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之句。芰,读作jì,指菱叶。

  〔7〕西风:从西方吹来的风,这里指秋风。

  〔8〕白团:团扇。南朝梁简文帝《怨诗》中有“秋风与白团,本是不相安”之句。

  〔9〕奈:如何,怎样。

  〔10〕何:疑问代词,怎样。

 

 

  【析诗】

  这是一首题扇诗。诗人旅途中客居他地,半夜醒来忽然听到家乡熟悉的吴歌,思绪翻滚,难以入眠。于是诗人翻身坐起,透过门窗向屋外看去,只见屋外正下着阵阵秋雨,秋雨随风飘落着,掀动着南边池塘里的莲子菱叶与荷叶。听到家乡的吴语,看到如此箫煞的秋业景色,诗人心中未免生出丝丝凉意,感叹今年的秋天怎么来得这么早,手中折扇上一轮明月又怎能挡得住这箫煞、悲凉的秋天的到来呢?整首诗,由歌引景,由景生情,衔接自然,情真意切,诗人内心深处的无奈与悲凉尽显诗头。

 

 

 

  之十三:

 

曾仲仁1墨梅2

 

  自怜3宫阙4少诗流5,春信6相将78陇头9。一种孤窗明月夜,真飞清梦10到衡州11

 

 

  【注释】

  〔1〕曾仲仁:人名,衡州花光山长老,善绘墨梅。

  〔2〕墨梅:墨画的梅。宋周密《志雅堂杂抄》中有“衡州有花光山,长老仲仁能作墨梅,所谓花光梅是也”之句。

  〔3〕自怜:亦作“自怜”,自伤,自我怜惜。汉王褒《九怀·通路》中有“阴忧兮感余,惆悵兮自怜”之句。

  〔4〕宫阙:古时帝王所居住的宫殿。因宫门外有双阙,故称宫阙。明顾炎武《复庵记》中有“太行、碣石之间,宫阙小陵之所在”之句。

  〔5〕诗流:指诗人。唐杜甫《送长孙九侍御赴武威判官》诗中有“樽前失诗流,塞上得国宝”之句。

  〔6〕春信:春天的信息。唐郑谷《梅》诗中有“江国正寒春信稳,岭头枝上雪飘飘”之句。这里专门指诗人为曾仲仁画作《墨梅》所作的题诗,即本诗。

  〔7〕相将:将近,行将。《秦併六国平话》中有“有秦兵二十万围了晋城韩国,相将半月有余”之句。

  〔8〕寄:托人传送。

  〔9〕陇头:借指边塞。南朝宋陆凯《赠范晔诗》中有“折花逢驛使,寄与陇头人”之句。

  〔10〕清梦:指美梦。宋陆游《枕上述梦》诗中有“江湖送老一渔舟,清梦犹成塞上游”之句。

  〔11〕衡州:地名。隋平陈,置衡州,治衡阳(今湖南省衡阳市)。大业改州为郡,为衡山郡。唐武德废郡设州,又为衡州。天宝改州为郡,改衡阳郡。至德再改衡州。明清有衡州府。民国废府。

 

 

  【析诗】

  这是诗人为友人曾仲仁画作《墨梅》所作的题画诗。友人曾仲仁是衡州花光山长老,善绘墨梅,绘了《墨梅》请周用题诗,诗人欣然应允赋诗赠之。诗人以自谦之语开头,感叹身处京城,诗文作得越来越少、越来越差,难以完成友人要求题诗的托付。由于是很好朋友,也就不再推辞了,立马吟作了一首给友人的赠诗,这首赠诗行将像春天的信息一样飞抵衡州城。赏画吟诗之夜,窗外月光皎洁明亮,诗人不免思念起游人来,想象自己能和李白《梦游天奴吟留别》中所写一样来场梦游之旅,在梦中一下子飞到衡州城,与老朋友一起交谈、饮酒、吟诗、作画。整首诗中,感叹与思念之情强烈。诗人感叹身处京城,缺少知己,更加思念远在边塞的老友。

 

 

  四、注析感怀

 

明代诗人周用的三个形象

 

  周用是明弘治、嘉靖年间一个著名的诗人和书画家,一个大明王朝的内阁重臣,一个让苏州府、吴江县和平望镇熠熠生辉的传奇人物。

  当我用12个篇幅、1.5万余字注析完《明诗纪事》所辑录的十三首周用的诗歌后,我的脑海里满是周用的诗歌和周用的形象。

  周用的诗歌已经以我的愚钝之力作了初浅的注析,由于能力有限,其中难免错误之处,读者基本还是可以凭借这些注释与分析读懂其诗歌的。再说读者的智慧比我要高深得多,我错误的地方,他们在阅读时可以不断纠正,比我做得更好。所以,对于注释与分析,我是不担心,也不用担心。

  周用是一个官员,也是一个诗人,还是一个书画家,但这些都是周用的身份。周用的形象到底又是怎样的呢?对周用形象的分析,自然离不开“官僚”和“文人”两个词语。在我看来,周用在诗歌里呈现给读者的形象至少有三个。

 

一、才华横溢的俊才

  周用“长师石田翁(即沈周,明代中期苏州文坛的领袖之一,也是“吴门画派”的开派宗师,位居“明四家”之首)”研习诗画,勤奋好学,才华横溢,诗、书、画、金石可谓样样精通。

  朱彝尊《静志居诗话》中说:“乃知公(指周用)艺事兼能,不惟以经济文章重也。”周用也认为自己才华横溢,“盖以摩诘(唐代诗人王维,字摩诘,诗、书、画兼能)自喻也”。朱彝尊在评价周用的画技时说:“至写平坡放犊,亦不减史道硕(东晋著名画家)、历归真(五代后梁时期著名画家)”。

  陈田的《明诗纪事》能辑录周用十三首诗歌,一方面表明周用的诗文成就不亚于其绘画成就,另一方面也表明周用诗歌在明代诗歌史上的杰出地位。后人对周用的诗歌评价甚高。《〈四库全书》〉总目》认为“用诗近体颇宏伟”;朱彝尊《静志居诗话》认为“白川……诗则别裁风格,取法杜陵(杜甫)”;陈田《明诗纪事》则认为“尚书七言近体颇擅风格,绝句尤有风致”。尽管这些诗歌不全是写于青年时期,但是我们还是能够感觉到,那时的周用的确是一个才华横溢的青年才俊,一个可塑之才。

  弘治十五年(1502),勤奋好学、才华横溢的周用高中进士,步入官场,完成了一个从布衣到官僚的完美、华丽的转身,可谓是“学而优则仕”的一个典型代表。

  周用一生著述颇丰,除以谥号命名的《恭肃集》(16卷,以诗文为主)外,周用还对《易经》、《楚辞》颇有研究,著有《读易日记》、《楚辞注略》二书。

 

二、壮志未酬的官僚

 

  踏上仕途之初,周用的七律气势比较宏伟,建功立业、报效朝廷的理想也随处可见。一开始,周用的仕途也的确比较平坦,比较顺利,九庙之灾后,受到牵连,才被革职回家寓居。为官初期,不管是驻守京城,还是外放任职,都很有抱负,也很有作为。用今天的眼光来看,他绝对称得上是一个“好官”。九庙之灾是周用仕途发生重大转折的一个分水岭。好在皇帝老儿还算开明,闲居后的周用虽年事已高,但还是被重新启用了。这对周用而言,不仅可以洗刷先前的耻辱,还可以延续政治生命的辉煌。尽管当时大明王朝的政治已经不太清明,周用也时常抱怨不断,但是总的还算幸运,最后他顺利地做到了太子少保,逝后又被追封为太子太保,位居“三太”(太师、太傅、太保)之列,同时赐祭葬,列乡贤祠(天启二年建于吴江县治松陵镇北塘街),可谓功成名就。《明史》及当时的地方志书对周用的评价也是很高的,“(周)用端简慎言,廉勤干济,时称名臣”也是普遍认可的说法。作为一个官僚,周用虽然经历波折,但是就个人发展而言还是比较成功的。

  大明王朝经历弘治、正德两朝,到嘉靖时期,政治已经开始腐败,社会矛盾已经比较尖锐,这是历史的必然。周用即使再有才华,也是很难挽救逐渐趋于衰亡的大明王朝的,更不用说振兴了(张居正“万历新政”企图重振大明王朝,但最终还是给万历皇帝葬送无几),因此作为朝廷的重臣,他也只能带着一丝遗憾而去,壮志未酬也是他没有办法而且必须接受的现实结果。

 

三、率性十足的文人

  自古吴越多才子。吴越文人,才高八斗,常常引领文化潮流,文坛地位较高。但是,同时也有一个显著的缺点,那就是比较率性。周用是一个官僚,但同时也是一个典型的文人。从陈田辑录的周用的诗歌来看,周用也是一个比较率性的文人,这也许是受了江南文风的影响,或者说最为直接的是受了其老师――“不乐仕进”的沈周的影响。

  在周用的诗歌里,我们随时都可以触摸到这种率性:对于艺术,他始终孜孜不倦,一专多能,追求“诗骨不胜寒”,感叹他人“自怜宫阙少诗流”;对于政治,他渴望建功立业、报效朝廷,敢于借咏史来婉转讥讽当朝的种种失误,屡屡陈述自己“炯炯月出城东头”的革新主张;对于田园生活,他表现出“我爱先生鱼”式的无比向往,却又常常深陷“隐居”与“入仕”的矛盾之中;对于友情,他敢喊出“江湖到处无知己”,渴望“真飞清梦到衡州”;对于乡情,他面对“为客经年感二毛”的入仕离乡生活,渴望“风前落木蒲帆急,江上孤城铁甕高”,早日回到故乡,一旦真正隐居却又感叹“食芹应重野人忧”;对于命运,他一边呐喊“帝业艰难余涕泪,黄埃无处望陈桥”,一边感慨“若箇明珠可暗投”、“ 南国词人白发长”、“独持酒杯慰东风”。

  周用是率性的,这种率性在其遭受九庙之灾和晚年之后愈加明显,但是他的率性也是十分可敬可爱的。我们今天读到他的率性,就可以看到历史曾经的沧桑与无奈。相反,我们如果读不到这样的率性,那我们也许就会对历史的本来面目一无所知,对中国封建社会士大夫的真实面貌一无所知,对今天中国文人肩头重负的责任毫无感觉。

  行文至此,才华横溢的俊才、壮志未酬的官僚、率性十足的文人三位连成一体,构建了周用完整又不尽完美的一生,周用的形象也就明朗了。一句话,周用是那个时代封建士大夫群体的一个代表,周用形象是那个时代封建士大夫的一个真实写照。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