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26 3:44:15
作者:
平望镇志办
来源:
【字 号:
】
点击量:5392
平望,洪武元年建镇。清道光年间(1821—1985)平望镇区以“弄”、“塘”、“港”、“湾”、“街”、“河”名命的街道计三十二条。“塘”有五塘,泰通桥向西为“西塘”,位于平望镇老镇区南部,沿頔塘河北岸,东西走向,故名为西塘街。街长539米,宽8米,原为条石路面,五十年代未改铺片石,1981年拓宽,设下水道,改为混凝土路面。
西塘街,民国前后至上世纪九十年代为平望商业繁华区, 曾开设过棉百、医药、粮油、糖果、酒酱、鲜肉、腌腊、水产、烟纸、糕点、水果、饮食、箍桶、铁匠、制鞋、印章等店铺, 还有茶馆、旅馆、书场, 木行、树行、竹行、橹行、猪羊行、豆腐作坊、牙科诊所、中医伤科及眼镜厂、米厂、糖果厂等等。比较有名的有聚顺油酱店、莺湖楼饭店。
平望镇望族素有“殷”、“淩”、“黄”、“唐”四大家族之称,其中淩、黄、唐三姓在西塘街建有居宅。
淩氏家族,书香门第,四大家族之一。居宅在西塘街西段,原姓“凌”,因情义相投的卜姓同僚伴君被参,全家遭诛,为纪念其,嗣后将“凌”改为“淩”。据清道光版《平望镇志》载:平望镇西塘街石库门淩氏家宅内第二进影壁上有磨砖雕刻的清未状元陆润庠手书的“六印徵祥”四字;传淩家世代祖藏六颗汉印,置放于雕龙嵌凤、极为精致的红木印盒内,附有印谱;并仿制三夽,分别贮藏,以作防盗之计。1990年版《平望镇志.》载民国年间,藏印情泄,常有省、县官员及挚友请观求赏,民国26年芦沟事变,为安全计,请托沈君道、叶楚伧投保南京中央银行保管,后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南京中央银行被炸,沈、叶两君又殁,“六印”自此便无从查考了。淩宅曾作过平望镇粮管所之用。
黄氏家族,书香门第, 四大家族之一,祖上曾在清朝为官。居宅在西塘街中西段,家宅较大,有墙门、影壁、花厅、茶厅、大厅、走马堂楼、斋生堂等,统称黄大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市镇建设镇区改造,黄氏住宅群前后贯通成通道,名“黄大丰弄”。2001年镇区改造,黄氏住宅群拆除。黄氏清代族人黄兆柽,清咸丰十一年举人,官至福建御史,曾奉校清代九朝圣训,诰加三品衔,晩年家居,受吴江县令吴澜之聘,参加续修《吴江县志》,并对清道光版翁广平所著的《平望镇志》进行逐类增补,而后又纂写《平望镇续志》。现苏卅博物馆、苏卅市图书馆分别藏有光绪十三年两志书的黄兆柽刻本。民国五年,从黄家大院诞生了1936年参加革命,曾亲耳聆听过沈钧儒、李公朴、章乃器、史良的爱国演讲,亲身慰问过谢晋元所率“八百壮士”,1938年3月到延安,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当过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教员训练队队员,成为延安马列学院学员的女战士黄积云。
唐氏家族,书香门第,四大家族之一,唐氏世居吴江,明嘉靖年间,唐理台自吴江东门外迁平望镇三官桥北邙圩,为平望唐氏一世祖。务耕至六世,唐家已拥有良田数百亩,富甲一方。七、八、九三世,就读、营米粮业、丝米业。清嘉庆年间,唐氏迁家平望镇西塘街寺浜里,其后二世经商。太平天国战争期间,平望遭兵燹,唐氏家产受损,战后唐家转营蚕茧丝绸生意,并出租大量耕地,家业又昌。清未在平望镇上开设丝茧行,时称“唐半镇”、“唐百万”。十二世唐氏子孙在西塘街建三进楼房一幢,取名“耕余草堂”,后接建笫四进,其后一进归唐耕余名下,该屋曾作过平望供销社办公地,后于1996年拆除,仅畄“耕余草堂”碑石一块而已。唐耕余曾就读苏州大学前身存养书院,学识广博,富有正义感,与柳亚子相遇,随即加入南社,擅书画鉴赏,精书法。唐耕余从兄昌言,清光绪十五年生于平望,后迁盛泽镇。其子唐炳麟,也生于平望,后幼年随父定居盛泽镇。其孙唐仲英,美籍华人,著名企业家,热心社会事业,在中国建有“唐仲英基金会”、“唐氏中药研究基金会”。唐耕余长子唐长儒曾任武汉大学教授,历史系主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国家文物文献研究室主任等职。
随着市镇建设的发展,旧镇区的改造,至九十年代末,西塘老街沿街房子己全部拆除。西塘老街已名实俱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