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名人望族 >> 名人轶事 >> 追怀“山歌老虎”蒋连生

追怀“山歌老虎”蒋连生

2022/7/23 3:39:11    作者:  朱文华 来源:     【字 号:  】   点击量:2212

  姑夫蒋连生,小名“阿全”,是位著名“山歌手”,人称“山歌老虎”。他世居芦墟镇孙家浜村(原东秋乡)。与浙、沪贴邻,自古就是“共田孙家浜夜夜拿出网来张”的鱼米之乡。1958年开太浦河时,孙家浜全村被挖掉,而他与绝大多数村民一同迁移至莘塔北部建立新村,属今之新庄村。

  他9岁丧父,11岁替人家看牛,17岁回家种田、捕鱼,因而是位能耕能渔,以种田谋饭粮,以捕鱼谋“用账”;既是田野中的粮农,又是河荡里的渔夫,渔重于农的两兼乡民。家内既有小型农具,又有艘渔船,钩、尖、网、笼鱼具一应皆备。因捕鱼、卖鱼而经常出入于江、浙、沪周边城乡,对所到之处之世俗人情见识较宽。家虽贫寒然性情爽直、崇尚勤劳自强,“靠爷娘勿老,靠亲眷勿饱,靠自己顶好”成为他的口头语。他身材较高,嗓音响亮,喜唱山歌和民间小曲。早年就在村中稍有影响。至晚年,村上人尤是中、晚之辈均尊称他“老全叔”。凡遇一些民间纠葛常有请他说说公道话,确亦略有奏效。1990年病故,享年81岁。

  姑夫虽已弃世十年了,然每忆及他,总觉得他是平常农家出身的不平常之人,他自小跟其兄蒋顺林学唱山歌,而与“芦墟山歌”结下不解之缘。过去,“芦墟山歌”在芦墟,莘塔、北厍为中心的乡村极为流行,姑夫亦总是在田野耕耘、湖荡捕鱼的劳作之间,夏夜乘凉场所和各种庙会季节,与歌友们随兴而起,放声高唱。能独唱、对唱,附唱长歌、短歌,更有以“立地编”等形式自娱自乐,以歌会友。记得在我童年时,他每来我家总有一些东邻西舍前来听他唱山歌,他亦乐意接受,一唱数支,从而引来不少听众及附唱之人,热闹非凡。先父亦是附唱之一,而二人既有“郎舅”之亲,又有歌友之情。后因日寇入侵,国家沦陷、国难当头,百姓生命早难保夕,致民间山歌逐趋衰落。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弘扬民间文化艺术。1952年10月,在吴江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上,芦墟区龙泾乡农民歌手张云龙(时任龙泾乡长)在会上演唱了《劳动人民翻身作主人》的新词山歌,为“芦墟山歌”的新生开了好头。随后在1956、1960年间于吴江、苏州等地的文娱会演活动中,“芦墟山歌”均占有一席之地。尤自改革开放始,这一民族遗产更得到了发掘和保护。蒋连生这位已年逾古稀的老人每遇见我时,总是要兴冲冲地告诉我政府对他如何关心的情况。尤说到有次在吴江大会堂参加会议,领导和工作人员都很热情地对他一声一个“老伯”,还扶他上台请他讲讲话时,因从未见过这种场面,啥也讲勿出了。他说:“被我一想勿会讲,只好唱了。”记得当时他告诉我唱了有如下几句开场白:“我是一字勿识边担长,今朝来到吴江大会堂,谢谢大家看得起,我是勿会得讲来只好让唱两声,唱错格地方要请大家来原谅……”才唱勿有几句,台下就四处鼓掌,显然此系“立地编”唱之效果。

  1982年5月初,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学会副会长王朝闻来吴江时,曾专程往莘塔新庄村会见了蒋连生,对他的山歌艺术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握住老人手说:“你真是一只‘山歌老虎’呀……”,此话使老人很受感动。临行时老人要问王的姓名,王对老人说:“我给你写在纸上吧”,写后就把纸交给了他。后来我去看望他时,他说:“北京有个大干部亦来看我,跟我握手叫我唱给他听听,听后说:你真是‘山歌老虎’呀!”当我问姑夫“大干部是谁?”他便拿出那张小纸片给我看,只见写着“王朝闻”,三字。

  1982年5月下旬,苏州市文化部门,特将姑夫请至苏州。安置他住在苏州市影剧招待所,专请老人协助采编长篇叙事吴歌《鲍六姐》等献唱录音。

  1986年5月,他还应邀参加了在芦墟召开的《江、浙、沪吴歌学术讨论会》,并献唱山歌。

  在挖掘搜集民歌、民曲的活动中,姑夫积极配合领导工作,热情接待各方来客。尤在搜集《鲍六姐》、《赵圣关》两篇吴歌时更是发挥了重要作用。江苏省吴歌协会名誉会长金煦同志在为一九八三年五月,由“江苏省民间文学工作者协会苏州分会编印”的“长篇叙事吴歌《鲍六姐》(记录稿)”所写的“前言”(后称‘前言’)中说:为了献歌,他冥思苦想,有时放弃了一天捕鱼收入,诚心诚意地向搜集者献歌。这一部《鲍六姐》全部是根据他的录音翻记的。“由于他唱山歌功底较深厚,嗓音保持亦较好,因而对他的演唱评价较高。”“前言”中称姑夫的唱法“有他自己的特色。往往一个‘急急歌’唱出近百句,语言生动,比兴手法别致,令人拍案叫绝。这样的老年歌手是不可多得的。”在一九八八年六月,“吴江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编”的“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吴江资料本》中对姑夫的介绍是:

  “蒋连生,男,莘塔乡新庄村人,著名山歌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自幼喜唱山歌,虽不识字,却有惊人记忆力,喜唱长歌,还能唱中篇山歌与滩簧小曲。吐字清晰,情舒景展,富有韵味。其代表作长篇叙事吴歌《鲍六姐》、《赵圣关》等。人称‘山歌老虎’”。

  在以往的岁月里,尤在八十年代中,他先后曾接受了来自省内外一些探访人群。尤如上海音学院等一些团体及民间文学艺术界人士的来访者中,还有在华受学之荷兰、日本等国外籍师生的三次来访,他们每访必请老人献唱录音,临行亦必请老人合影留念(惜老人作古后这些照片已大多散失)。1990年春的第五次来访时,老人已卧病在床而未能献唱,只在病榻旁作交谈,临行时师生们均彬彬有礼地一一与老人吻别。此情此景,使当时在场围观的村民们,很受感动说:“这些外国人真客气,不怕他年老有病,临走还要吻吻额,吻吻手,这些我们也难以做到……。”

  数年中,无论是苏州,吴江的文化部门,还是专程来访的团体和个人,均录下了难以计数的、较为珍贵的录音资料。愿拥有者能珍惜妥藏,使这些资料,在新千年里为弘扬民族文化,民间文学,发展吴歌事业发挥它应有作用,以不辜负老人生前之一番苦心。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