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11月22日 星期五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名人望族 >> 能工巧匠 >> 从黎里古镇走出来的工艺大师

从黎里古镇走出来的工艺大师

2019/5/14 0:32:11    作者:  殷秀红 来源:     【字 号:  】   点击量:6491

  骄阳的五月热浪滚滚,我的心也如气温一样情绪高涨,为将拜访苏州通草堆画工艺的唯一传承人——鲍士钤先生而身感荣幸。鲍士钤先生,是一位和蔼可亲、身材高大的古稀老人。我的冒然造访,他非但不作怪,还热情地接待了我,令人既汗颜又感激。鲍老先生说:“我这儿,好长时间没家乡人来作客了,欢迎你来啊!”

  鲍士钤先生,与是我同乡,1938年他出生于苏州市吴江黎里古镇,少时13岁就随父母迁居苏城。鲍老先生是一位从黎里古镇走出来的工艺大师,在工艺方面有较高的造诣,但他的文化程度并不高。“小荷才露尖尖角”就天资聪慧、心灵手巧,因而深得父母的喜爱。解放前,经济萧条,老百姓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对于鲍老兄弟姐妹众多的人家来说,无疑是雪上添霜,生活异常艰苦。为了生计,他父母领小士钤转来苏州,拜师学艺。当初他拜常熟画院工艺美术师曹寿铭和上海中国画院画师沈子丞先生(曾为苏州工艺美术研究所顾问)为师,主攻国画,其笔意深得他们的点染和精髓。先从制作书签和蛋画入手,这为他今后从事通草堆花工艺,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另外,还有一位,和他有同样造诣的黎里同乡——鲍老称之为“三寅阿叔”的徐誉南先生。他1914年9月29日(农历)生于吴江黎里古镇的一个地主家庭。少时喜习画,学生时代曾师承颜文梁老师研习绘画技艺于苏州市沧浪美专。抗战暴发,他即南下武汉,遂毕业于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抗战胜利后,徐誉南回黎里,当选为黎里镇长。新中国成立后,他因政治原因被戴上历史反革命帽子。生活所迫,徐誉南辗转来到了苏州。他凭借自己扎实的绘画功底,与数十位民间艺人成立了苏州民间工艺社。当时,他们在设计室制作了各种民间工艺如:彩蛋、书签等。彩蛋以画仕女为主,也画山水。1965年,徐誉南画的彩蛋作品《梁山一百零八将》在苏州拙政园展览。他在迭成宝塔形的数十只蛋壳上,绘出了一百零八将水浒人物。这些人物造型姿态各异,却能顾盼生辉自成一个整体,这在当时也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工艺精品。故而,作品在展览时影响颇大,获得观众的一致赞誉,惜其在文革期间被砸烂破坏。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徐誉南重又被赶回原籍—吴江黎里。他人虽处于困境,但他在家乡始终不弃彩蛋技艺,直至他1983年去世,享年69岁。让人值得欣慰的是,徐誉南生前将彩蛋技艺传承给了他女儿徐文蕉女士,也算是后继有人了。现有一套徐誉南先生精心制作的红楼十二金钗就由其女儿珍藏至今。

  彩蛋,古称画卵,即彩画图像的蛋。据南朝·梁宗檩《荆楚岁时记》:“古之豪家食称画卵,今代犹染蓝茜杂色,仍加雕镂,递相饷遗,或置盘俎”。在北魏杨街之《洛阳伽蓝记·法云寺》中也提到:“晋室石崇乃是庶姓,犹能堆头狐腋,画卵雕新,况我大魏天王,不为华侈?”

  建国后,苏州成立了彩蛋生产合作社。彩蛋的材料从鸡蛋壳扩大到在鸭、鹅以及驼鸟、鸽、蛇等蛋壳上彩绘工艺画。而彩蛋的绘画题材也波及到:山水、人物、花鸟、风景、戏文等,可以说是百花齐放。彩蛋画有平放、竖放和单只、成双等形式,它们配以玻璃盒或玻璃罩装潢,赏心悦目,是当时收藏者和来苏旅游者的首选佳品。从而“彩蛋”代表着“虎丘土产”,这一传统民间工艺的主打产品远销海内外。

  鲍老先生与笔者说:“彩蛋的制作工艺其实并不复杂”。主要有以下几道工序:①在蛋的侧面或一端钻一小孔,抽出蛋白和蛋黄,然后用砂皮磨光(主要磨去蛋上面的油脂),用布或纸封口;②在蛋壳上彩绘或镂刻各种图案;③将彩绘的蛋壳粘在裱糊丝绸的纸板上,或粘在红木座上,外加玻璃罩就可完工。

  青出于蓝胜于蓝,鲍老在前辈传统的彩蛋工艺上可谓是更胜一筹。他给笔者看了出口国外的仿景泰蓝彩蛋,令人眼人一亮。彩蛋在新时代又增添了新笔法、新元素,真是可喜可贺啊!长期在工艺美术路上跋涉的鲍士钤先生,凭借的他的好学、勤奋、钻研和聪明才智,艺术之路是越走越宽。他说从1958年始,先后在文化美术工艺厂、通草堆花厂、吴门画苑、工艺玩具厂、工艺美术厂、民间工艺厂、工艺美术研究所,担任设计室主任、技术科长、厂长等职。尤其是通草堆花工艺,鲍士钤先生是现苏州地区唯一的传承人。

  通草,别名大通草、通花、方草,为五加科植物通脱木的干燥茎髓。可入药,为野生品。它主要盛产于我国的广西、云南、贵州、四川、台湾一带。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载:“饶州天庆观居民李小二以制造通草花为业”。可见通草花早在一千六百多年以前的宋代,已有人以制作通草花为职业。

  通草堆花,又称“通草堆画”。通草堆花,就是利用通草作为主要材料制作的工艺品。通草片平滑、莹洁、不反光,极具丝绒感,因而易于染色和造型。另外,通草还有很好的特性。其受潮后拉力强、性能好、不易折裂,而干燥后又失去回弹性能。制作时,经过选料、漂草等工艺,再运用剪、堆、粘等手法,然后着以淡彩,表现的人物、花卉、风景,有绒毛感,形象逼真、动人,几乎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

  通草堆花,早在清代中期就在北京、天津的荣宝斋和采文斋发展起来了,所以它最早原为北方的民间工艺品。那它为何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又被称之为“苏州两朵花”之一呢?在此,我们不得不提到,北京人阎照琳、阎照琦兄弟。(如上图苏州市雕刻工艺生产合作社国庆留念照。前排左起第五位是阎照琳、右起第一位是阎照琦,第三排右起第二位是鲍士钤)。苏州通草堆花工艺的开展和传承,他们俩是功不可没的。因战乱,北京的通草堆花传人阎氏兄弟迁居苏州。1955年,他们参加了苏州市雕刻工艺生产合作社。为此,身怀通草堆花绝技的阎氏兄弟,得到了苏州政府的高度重视,他们的技艺因而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1956年,阎照琳制作的第一幅通草堆花作品《打鱼帘》在苏州诞生了。从此,苏州有了通草堆画的生产。

  通草堆花工艺的顺利开辟,给有着先见之明的鲍士钤点燃了生活的希望。1958年,他毅然参加了通草堆花生产合作社。(如图是1958年苏州文化美术工艺厂先进生产者的合影。第二排左起第四位是阎照琳,第三排左起第五位是阎照琦、第八位是鲍士钤)。并长期从事通草堆花的设计与制作工作。鲍老根据多年的摸索和研究经验,在薄如宣纸的通草片上或堆、或雕、或刻、或画、或衬等不同的技艺,创作了一幅幅宛似浮雕的通草堆花,不少作品还入选国内外展品,成就卓越。如早期的1963年,鲍士钤、徐善志、徐朝斌合作的通草堆花《金地博古》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陈列,就曾引起不小的震动,获得到了周总理等首长的一致好评。“文革”开始后, 通草堆花被当作“封资修黑货”停产,人员四散,少数人员并入民间工艺厂。1972年1月,为了恢复传统工艺,建立了苏州市工艺美术厂,把原在通草堆花生产合作社工作的青年技艺骨干鲍士钤、徐善志、徐朝斌、李亚萍调去,恢复了通草堆花生产。1973年,鲍士钤、徐朝斌再度合作,通草堆花《梅花》四幅屏参加了全国工艺美展并由天津艺术博物馆收藏。1982年5月工艺美术厂迁到阊门内西街,有个车间专做通草堆花书签,全部内销。惜在1991年,苏州市工艺美术厂宣告破产,通草堆花生产从此中断。鲍士钤后也调入苏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工作,直至1997年退休。

  日前,笔者再次赴苏拜访了鲍士钤先生。他如数家珍地说:“通草,它虽是一种野生植物,但经过设计画稿、堆剪成品后,你远看似画,近看又有绒性感,表现力极强。故而它是起于画,又成于画。但市面上如这样富丽、柔嫩、鲜活的通草堆花,已很鲜见了”。鲍老不无遗憾的对笔者说。随即,他从书桌的抽屉里拿出了1979年通草堆花质量标准手稿。在此,我与读者一同见识一下当时制作通草堆花的技术要求,现实录如下:一、按样堆剪。剪口光滑、堆画层次清楚。堆面无浆斑、次疤、断裂、堆幅不脱稿。二、画幅须按样染色,色彩鲜艳,阴阳分明,勾勒工整。人物容貌自然,流眸传神;禽鸟兽玲珑如生;毛片渲染工整细腻、嘴爪遒劲;树石、花卉染色鲜艳如样。三、底板须清爽无污。通草画芯、堆贴,须照原稿款式不变。四、镜框尺幅按客户要求。制作须角尺正确、平整不歪、光滑牢固。色泽按样均匀,漆要光润不挂,玻璃尺寸得体,不松不紧。

  鲍老先生说,现能掌握这门手艺的人越来越少。但他始终抱定着自己的信念,不让通草堆花绝技烟消云散、濒临灭绝。鲍士钤先生退而未休,仍拳拳致力于通草堆花的传承工作。1998年,鲍士钤为配合苏州工艺美术博物馆的顺利开馆,不顾自己年迈体弱,欣然接受了他们的邀请,与女儿鲍隽瑶在家中制作了两幅大型通草堆花挂屏——《孔雀红叶》和《鹦鹉玉兰》,每幅高125 厘米、阔75.5 厘米,现陈列于工艺美术博物馆。特别是《鹦鹉玉兰》堆花,色彩绚丽、层次分明,是通草堆花中难得一见的上乘之作。高雅洁白的白玉兰,花瓣纷呈,枝头相视而立的二只红嘴鹦鹉则似在窃窃私语,传递着春的喜讯。真可谓是鸟语花香、独具匠心。我们足可见到鲍士钤先生非凡的书画功底及通草堆花技艺,已被他发挥到了极致。在紧接着的一年多时间里,鲍老父女又在家中陆续创作了五十余幅通草堆花挂屏,均顺利售出,社会反响很大。

  通草堆花是一种民间平面手工艺品,它的惟妙惟肖、富丽堂皇的特色,是鲍士钤老先生自从黎里古镇走出来,大半辈子的钟爱和研究成果,就如同他的孩子一样。在此,笔者想借此小文,呼吁相关的单位和有识之士,请大家一起来关心和爱护即将濒临灭绝的民间手工绝技——通草堆花。让这门千年来的手工艺在苏城重新焕发其青春的风采吧!

 

  注:参考的文献有《苏州工艺美术》、《苏州民间手工艺术》、《苏州手艺》等丛书。另外,以上小文还得到了鲍建国先生(原柳亚子纪念馆馆长)、徐誉南之女徐文蕉女士及苏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实验厂厂长鲍士钤先生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