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16 3:34:37
作者:
来源:
【字 号:
】
点击量:2819
1937年由于抗日战争爆发,吴江中学、震泽中学等被迫关闭,于是一群有识之士决定集众人之力,在上海尚未被日寇占领的租界开设一所学校。1938年,由吴江进德补习学社的周嘉林、费鲁直、沈钟和育英中学的一批热心人士,在上海爱文义路(现北京西路)施肇曾先生的“觉园”创办了一所私立学校,这便是抗战时期的育英中学。
施肇曾,生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江苏吴江震泽人。早年就读于上海圣约翰书院及上海电报学校,学识渊博、才华出众。先生继承施氏家风,一向热心救灾赈济等社会公益事业。1923年,创办震属初级中学(即今震泽中学),施肇曾任该校董事长,其胞弟施肇基任名誉董事长。
“觉园”是1938年由震泽施肇曾先生出资购买的一处上海私家园林,作为育英中学校址,并吸收江中、震中部分教职员到沪任教。“觉园”的得名据说还有两个原由:一则是预示着中华民族的觉醒,法国政治家拿破伦曾比喻中国为“一头沉睡的雄狮”,主人取名“觉园”,既是希望这头“雄狮”快快觉醒;二则也暗示全国人民要“自觉革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939年育英中学正式在上海开办,施士则任校长,杨雪门为训育主任,学校广发通知给原吴江县的各个学生,通知他们入学。学校设有三个高中班和三个初中班,虽然当时学校规模不大,但由于良好的师资力量,还吸引了不少上海本地学生前来就学,在当时的上海有一定的知名度。
学校中的吴江学生是住宿的,当时的宿舍在上海四马路的沧州别墅内,我们当年常和同学一起结伴去附近的“沧州书院”听书。有一次,一批同学前往宿舍附近的一个电影拍摄现场看热闹,特地借了派克笔要演员签名,谁知回来晚了,学校前门已关,无奈只得通过后面的食堂门进入教室,继续去上夜自修。
回首往事,学校生活的一幕幕仿佛清晰可见。关于学校的办学,我们主要有三点体会:
一、老师“诲人不倦”,学生“学而不厌”
当时的育英中学,校训只有两个字——“勤勉”。每次上课,老师仔细地教,学生认真地学,课堂气氛也相当活跃。在教学上,学校的老师不仅重视课堂教学的效果,更提倡鼓励学生能够主动提在学习中的疑问,通过师生切磋、交流收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学校的老师大部分是原吴江中学和震泽中学的,如语文教师王怒安便是其中之一,还有一部分老师是当时交通大学的教授来学校兼职,他们的水平当然都是数一数二的。很多上海本地学生就是冲着学校良好的教学水平慕名而来。
二、尊师爱生,规章严明
学校对学生不论是学习生活还是良好品德的树立都十分关心。在上海读书时,我们有些同学零用钱都寄放在训育主任那里,有一次训育主任杨雪门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上海这个花花世界,钱再多也用得完,一定要注意节俭,如果你们需要钱可以和我要。”虽然只有简单的两句话,但让我们终身难忘,杨雪门主任的话体现了老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和对学生生活无微不至的关心。
当年我们的宿舍与王怒安老师的宿舍仅一窗之隔,学生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随地找老师。学校对学生的管理严格而有规律,学生不论寒暑早上一律6:30起床,每天要上早自修和晚自修,早自修点一次名,晚自修点两次名,晚上熄灯前还要点一次名,保证每个学生安全有序地过好每一天。
三、课外活动丰富多彩
学校除了重视课内教育,还很重视课外的教育。每个学期都要举办一些学科竞赛,主要是语文、数学、外语三门主要课程的比赛,获胜的同学可以获得丰厚的奖品。活动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活跃了学校的学习氛围。
此外,考虑到当时校园场地较小,学校将高中、初中分开,每月各开一次总结大会。会议一般由杨雪门主任主持,总结一个月来的教学情况,表扬一些优秀学生,对不足之处提出一些希望。在大会上,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如有一位交通大学的老师,上课用的都是英文,一开始学生什么也听不懂,于是就在大会上提了出来,后来那位老师改变了教学方法,同学们也渐渐适应了老师的讲课。学校主张的是多表扬、少批评,尽量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达到鼓励学生在校努力学习、将来报效祖国的目的。
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我们最难忘记的是学校组织的一次参观,这可以说是一次终身难忘的爱国主义教育。
淞沪会战结束时,大量的国民党部队向后方撤退,但任第五二四团团副的谢晋元,率领的几百将士严守四行仓库(四行仓库是大陆、金城、盐业、中南四家银行的储备仓库,位于苏州河北岸西藏路附近),坚决不撤退。当时仓库的西面和北面是中国地界,已被日军占领,东面是公共租界,南面是苏州河,河的南岸也是公共租界。因此,四行仓库同未被占领的中国地界完全隔绝,成为一个“孤岛”。坚守四行仓库的八百壮士,也就成了孤军。由于四行仓库地处外国租界处,引起了上海公共租界当局的不安,他们害怕战事的继续会危及租界安全,出面调解,最后协商谢晋元所率部队退至胶州路孤军营,并缴出了武器。
孤军营占地数十亩,地面坑坑洼洼,垃圾满地,住房十分简陋,营地四周铁丝网高架,由白俄士兵把守,壮士们只能在铁丝网内活动,实际上是一个俘虏营。虽身处逆境,但八百壮士誓死抗日的信念没有动摇。在条件艰苦的孤军营,八百壮士在谢晋元团长的率领下,仍然过着严格的部队生活,早操、值勤、站岗,从不间断,并自力更生进行生产,准备随时报效祖国。为激发爱国热情,他们还每天举行精神升旗典礼,表达了他们对中华民族的无限忠诚。有一段时期,孤军营未被限制普通人的出入,上海同胞可以随便和孤军接触,在通往孤军营的路上,每天人来人往,络绎不绝,大家纷纷自觉组织前往探望。育英中学也组织同学前往参观,向将士们学习,以树立爱国主义崇高思想。当时,看着将士们的操练,大家深深地感受到了在民族危亡时刻,全国人民同仇敌忾的民族气节和保卫家乡、保卫祖国的爱国之情,这一次极不平凡的爱国主义教育,它深深地印在了每一个人的记忆里。
1941年12月8日,由于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学校被迫再次停办,学校解散,学生各自离去。临别时,老师和学生互相赠语留言,以表达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和对学校、老师栽培教育的感激之意,至今,我们还保存着当年的留言本。育英中学在经历了不足三个春秋的时间里,匆匆地结束了它在上海的历程。虽然,这次办学时间不长,但它为抗日战争时期的吴江培养了人才,体现了吴江人民重视教育事业并努力实践、不断追求的精神。
(徐贵通 王宝锦口述 洪芷华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