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15 3:41:35
作者:
张建林
来源:
【字 号:
】
点击量:7300
张家四姐妹,从小受家庭的熏陶,个个喜欢昆曲,一生与昆曲结下了不解之缘。二姐张允和,被誉为当代著名昆曲研究家,1956年,与俞平伯创立昆曲研习社,俞平伯任社长,张允和负责主编《社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停止活动。1979年恢复活动,俞平伯任名誉社长,张允和任社长。
张允和在苏州留影
《最后的闺秀》一书中,有一篇《江湖上的奇妙船队》,副标题是《忆昆曲“全福班”》,是一篇写昆曲全福班的史料文章,对研究苏州昆曲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1982年在《戏剧论丛》上发表后,曾受到戏剧界的高度赞赏。
我是个曲盲,从未关注过昆曲及有关史料,因此,昆曲方面的知识几乎是零,家中仅有《曲坛盟主沈璟》和《补园旧事》等几本书,差不多都未看过。是张允和的文章引起了我的好奇心。
全福班的演出主要是江浙沪一带,走的是两条水路,一条是到太湖东面的苏松太(苏州——松江——太仓)线,以苏州河为主要航路;另一条是到太湖南面的杭嘉湖(杭州——嘉兴、嘉善——湖州)线,以大运河为主要航线。
文章中附有一张全福班走江湖路线图,图下有文字说明,全福班曾在吴江境内的同里、八坼、平望、震泽、盛泽、黎里、芦墟等地演出过。
张允和在文中写道:全福班演出过的“六十六个码头中,以吴江(杭嘉湖线)和甪直(苏松太线)最盛行昆曲。吴江连傀儡戏都唱昆曲。有个叫‘鸿兴’的木偶班子,能唱一百多折昆曲。”网上搜索鸿兴木偶班,《中国昆剧大辞典》中有简要介绍:“清末民初吴江县同里镇的木偶班,用昆腔唱,班址设在陆龟蒙庙内。至民国初年尚能演木偶唱昆腔戏一百六十多出,同里镇的退思园戏厅是演出场所之一,后因接班人难以为继而衰歇。”查《吴江县志》、《同里镇志》均无文字记载。吴江的木偶昆曲,保存至今的,只有七都洪福木偶昆剧团,始建于清道光年间,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了。据说,它是全国唯一的木偶唱昆剧的祖传戏班。鸿兴班的情况所知不多,有待进一步调查。
全福班班主沈寿林,太平军进入苏州,他曾跟随太平军到南京,做了天王洪秀全的小亲随,太平天国失败前,洪秀全让他回去成家立业,沈寿林回苏州后,就参加了下“小高天班”,后来,改组为“聚福班”。原班主去世后,沈寿林被推选为班主,为了纪念天王洪秀全,将“聚福班”改为“全福班”。
1977年4月4日,张允和在苏州南门上船去杭州,坐的是“夜行船”。此行的目的,“不是游山玩水,而是去寻踪觅迹那全福班的航路。”
张允和靠在船窗上,望着窗外的景色,“穿过一个又一个的小桥,到了一个又一个的码头”,她猜想:“这里是不是全福班敲过新年锣鼓的村庄呢?”苏州至杭州,水路只有大运河,吴江的松陵、八坼、平望、盛泽等是必经之地。
文章的结尾,是作者的想象,她写道:“似乎有许多人站在桥头,我仿佛也在人群中。远远地、远远地来了那有大红箱子的船。红得很,红得好耀眼;大得很,方头大脑的。人群沸腾了,欢呼跳跃;‘全福班来了!’大船很快已到了我的身边,撞在桥上了!有人叫:‘靠码头啦,吴江到啦!’我睁开眼,码头上的红灯照着我。我望着红灯,想的仍是全福班。”原来是一场梦。
张允和还写过《张家旧事》、《昆曲日记》等书,这些书都未看过,书里肯定回忆过全福班,是否也提到过吴江呢?
全福班的艺人中,张允和见过三位:尤彩云、沈盘生和徐惠如。尤彩云是张允和的昆曲开蒙老师。
1955年春天,张允和曾去拜访过尤彩云,师生已三十多年没有见面了。尤彩云很高兴,他拉着张允和的手说:“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他把自己比作当年的李龟年。当时他已病重,步履艰难。就在这一年的8月1日,尤彩云在苏州去世。
在新编的《苏州市志.》,第四十六卷第二章第一节《昆剧.》,有关于全福班的文字记载:“宣统元年(1909),全福班文班由沈斌泉组班,许多参加文武全福班的文班演员退班参加全福班文班,仍在苏、嘉、沆一带演出,到辛亥革命时期散班,其时文武全福班、昆弋鸿福班也相继散班。”
以上的这些文字表明,直到民国初期,吴江各镇仍是全福班经常演出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