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8/12 21:05:35
作者:
殷安如 俞前
来源:
【字 号:
】
点击量:5309
陈去病早期受到中国教育会蔡元培先生的影响,又受到留日爱国青年邹容、刘三、苏曼殊的影响,目睹列强对中国之侵略,清政府之卑躬屈膝,腐败无能,国危日亟,乃愤然以救国为己任。特别自加入中国同盟会后,其志益坚,积极以文字鼓吹反清革命,联络同志,秘密组织革命社团,奔走革命,不遗余力,甚至直接投身于武装的军事斗争,显示其激进的民主主义思想与卓越的才华,在中国辛亥革命史和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一、辛亥革命前的活动:
1902年,陈去病参加蔡元培等发起的中国教育会,即在故乡同里组织支部。1903年为了解沙俄在东三省的近况,于2月赴日考察,拟从日本到朝鲜,再从朝鲜到东三省,以探究露西亚(俄罗斯的日文译名)情况。行前,他写下了《将游东瀛赋以自策》诗一首,有句云:“梦魂早落扶桑国,徒侣争从侠少年。宁惜毛锥拼一掷,好携剑佩历三边。”(陈去病《浩歌堂诗钞》《壮游集》)充分反映了一个爱国者的豪情壮志。到日本后,有一天,东京突然遭到暴风雨的袭击,一时乌云密布,风雨如晦,但不久就雨止风停,碧空似洗,晴曦万里,陈去病欣赏到这雨后景色后,随即写了《东京雨后寓楼倚望》一诗,诗云:
大凡物腐败,则必多弃遗。譬如室朽坏,必拆而更治。何者当改革,何者须迁移。钜者或锯之,细者或釐之。其尤无用之,拉什摧烧之。循是一变置,辉煌乃合宜。(《浩歌堂诗钞》《壮游集》)
此诗充满了鼎革更新的革命思想,认为必须摧毁腐朽的封建社会,然后才能建立民主的新社会。
沙俄侵占我东三省迟迟不撤兵,激起了中国留日学生的愤慨。4月29日,黄兴等在神田区锦辉馆召开“拒俄义勇队”成立大会,五百名中国留学生踊跃参加大会,在一片爱国献身的呐喊声中,陈去病挥笔签名,参加拒俄义勇队。后拒俄义勇队为加强武备,又成立了“学生军”,陈去病毅然加入,被编在丙区队第三分队。时清政府在日本的学生监督报告清廷说:“留日学生,组织拒俄义勇队,名为拒俄,实则革命。”清政府勾结日本当局勒令解散义勇队和学生军,在留学生界引起了轩然大波。于是,陈去病激于义愤写了一篇《革命其可免乎》,发表于中国留学生江苏同乡会办的刊物《江苏》,署名季子。(1903年6月25日《江苏》第四期)文章对清政府之腐败,吾汉族之被凌辱,析剔无余。文末云:“时乎时乎!吾同胞乎!各挥长剑弯强弧,斥逐异族归东隅,扫荡腥毒还清虚,我当横刀趋亦趋。”这不啻是唤起青年留日学生奋起革命的号召书,也是陈氏本人投身革命的宣言书。
同年4月,传说广西巡抚王之春为镇压会党,准备向法国借款,答应事平之后,将全省的铁路、矿产权送与法人。陈去病闻讯后慨然向国内教育会同人报警。信中,他以霍去病名言“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自勉,宣称要以霍去病为榜样,担负起天下兴亡的重任。夏秋间,陈去病回到上海,积极从事明清之际历史的研究,藉以为反清斗争服务。这一年他编辑了《陆沉丛书》四种。编后他题诗云:
胡马嘶风蹀躞来,江花江草尽堪哀。寒潮欲上凄还咽,残月孤明冷似灰。誓死肯从穷发国,舍身齐上断头台。如今挥泪搜遗迹,野史零星土一坏。(《浩歌堂诗钞》《壮游集》《辑陆沉丛书初集竟题首》)
诗中可见他救国拯民之志,以及舍生忘死之心。这套丛书记录了明末清初仁人志士抗清及清政府镇压人民的史实。出版后,成为热销的反清读物。
1904年2月,日俄战争爆发,蔡元培在上海创办《俄事警闻》,陈去病积极为该报撰文。2月8日发表《警告某青年书》一文,谴责了那些始以拒俄为志而终以追求逸乐收场的人。2月14日又发表《论中国不与俄战之危险》一文,除批评清政府惧战之心态,并提出积极拒俄之策略。此文立场坚定,文辞气势雄壮,可算是陈氏早期政论文的代表作。夏季应蔡元培之邀,出任《警钟日报》主笔,为该报题诗云:
铸得洪钟着力撞,鼓声遥应黑龙江。何时警彻雄狮梦,景命重新此旧邦。(《浩歌堂诗钞》《壮游集》《题警钟日报》)
可见其欲藉舆论之力,唤起同胞的爱国热忱。
7月,陈去病辑成明末抗清遗民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三人的作品为《正气集》,又编著成《清秘史》一书,该书一方面较真实地记述了满族的发展历史,另一方面揭露其入主中原以来,奴役、残杀汉族人民的罪行,以唤起人民的反清情绪。
当时,汪笑侬正在上海演出根据《波兰衰亡史》改编的新戏《瓜种兰因》。该剧名为写外国史事,实际处处隐射清政府。陈去病不仅在《警钟日报》上连载剧本,且誉之为“吾党之知己”。8月21日,陈去病发表长文《论戏剧之有益》,高度评价戏剧之艺术感染力及其对下层群众的教育作用,鼓励青年革命党人深入梨园,与戏剧艺人结合,编演宣传革命思想的新戏。10月,陈去病与汪笑侬等创办《二十世纪大舞台丛报》,以开通“下等社会”,“普及一般社会之国民”为目的。陈去病曾根据安徽志士万福华行刺王之春的事迹写成时事壮剧《金谷香》。由于陈去病的积极提倡,一时上海新戏演出十分活跃。
1905年3月,《警钟日报》和《二十世纪大舞台丛报》的革命倾向引起清政府的注意。不久,报馆被封,《大舞台》亦被迫停刊。陈去病回乡后,大量收集明末文人和抗清志士的著作,编成《吴长兴伯遗集》与《吴赤溟先生遗集》,弘扬先烈的爱国精神。
1906年2月,陈去病应徽州府中学之聘,途径芜湖,经刘师培介绍,加入同盟会。从此,陈去病的革命意志更加坚定,以手中的笔为投枪,配合孙中山领导的武装斗争,竭力宣传推翻封建腐朽的清王朝,以建立共和政体为目标。在徽州期间,陈去病先后完成了《烦恼丝》与《五石脂》两部反清著作。前者叙述明末清初汉族人民反抗薙发蓄辫的史实,后者叙述明末东南志士的抗清逸事,兼录其诗文。同年夏、秋间,陈去病至华泾祭扫邹容墓,对刘三义葬邹容的侠义行为十分感动,赋《赠刘三》诗一首。10月间,又在浙江新安江上为明末抗清英雄张煌言作就义226年忌辰纪念。他怀古吊贤,是想从先贤身上汲取精神力量,砥砺革命气节。
1907年清明节,陈去病和高旭、刘三、朱少屏、沈砺等人自上海至苏州虎丘游览,凭吊明末抗清英雄张国维祠。事后作诗词纪游。这次凭吊,为后来南社在这里举行首次雅集种下了根子。不久,陈去病到上海主持国学保存会,期间收集明季遗民节士著作甚夥。并在他和邓实等编辑的《国粹学报》上陆续发表《明遗民录》为明末孙奇逢、刁包、颜元、刘献廷、申涵光、傅山等40余人立传。
1908年,陈去病至绍兴府中学堂任教。于4月间曾在绍兴祭扫宋高宗、孝宗等六个皇帝的陵墓。5月间又约刘三同赴杭州祭扫抗清英雄张煌言墓,并哭吊南明永历皇帝,写成《永明皇帝殉国实记》,发表于《民报》。7月,陈去病应徐自华之邀,至杭州西泠,参加秋瑾就义周年私祭,为驻杭旗人贵翰香侦知,奔告浙江巡抚增韫,增韫准备派人缉拿。陈去病遂决定南下汕头暂避。临行前,返家向妻子告别。留下了一首十分感人的诗:
恻恻中原遍罻罗,侧身天地一娑婆。图南北去舒长翮,逐北何年奏凯歌?短铗独携当仆健,孤雏将护赖君多。补天填海千秋事,莫漫伤春赋绿波。(《浩歌堂诗钞》《岭南集》《图南一首赋别》)
诗中既有对年轻妻子的慰藉,但更多的是表达了诗人欲干一番“补天填海”伟大事业的豪情。
陈去病至汕头后,主持同盟会人创办的《中华新报》笔政,大力鼓吹民族主义。指斥大阿哥及摄政王的丑事,并于时论文章中,直言指出清王朝已经到了“叔季”,使该报迅速成为革命党人在岭南的重要舆论阵地。
二、联络同志,创建社团
陈去病在早期革命活动中,为了联络志士,共谋反清大业,先后与人创建了黄社、神交社、秋社、匡社、南社等社团,其中尤以南社为最著名。
1、黄社 这是陈去病于1906年4月9日,在徽州府中学任教时,和同事、后来成为南社社员及国画大师的黄滨虹共同发起组织的革命团体。它以继承明末遗民、思想家黄宗羲的学风和文风为宗旨。盟词称:“遵梨洲之旨,取新学以明理,忧国家而为文。”社员九人,后发展之数十人。
2、神交社 1907年7月,浙皖起义失败后,徐锡麟、秋瑾先后殉难。陈去病想在上海替秋瑾开追悼会,因风险太大,为友人所阻,于是改变计划,组织神交社。7月29日,陈去病在《神州日报》上发表了《神交社雅集小启》,热烈赞美明末东南地区文社并立的盛况,指斥清朝统治者的文化禁锢政策,号召“天下士”前来结社,论交讲学。同日,发表《神交社例言》。“例言”宣称“本社性质略似前辈诗文雅集,而含欧美茶会之风。”8月15日,神交社在上海愚园举行雅集,到陈去病、吴梅、刘三、冯沼清、祝心渊等11人。高旭、柳亚子虽未参加神交社雅集,但表示支持。高旭在《海上神交社集,以事不得往,陈佩忍书来索诗,且约再游吴门,邮此代简》一诗中有云:“弹筝把剑又今时,幾复风流赖总持。”希望陈去病能继承幾社、复社的精神,组织反清的革命文学团体。柳亚子应陈去病之请,为雅集图作记,勉励社员继承复社“执干戈以卫社稷”的传统,在他日的革命战争中“攀弧先登”。(柳亚子《神交社雅集图记》)
3、秋社 1908年2月25日,徐自华等为秋瑾营葬于杭州西泠,并于西湖凤林寺开追悼大会,陈去病等200余人参加,会后徐自华与陈去病提议组织秋社,以继瑾志,并经研究决定每年夏历六月六日作为秋瑾成仁纪念日。徐自华任秋社社长,成员有陈去病、禇辅成、姚勇忱、杨侠卿等数十人。7月4日,(夏历六月六日)陈去病应徐自华之邀,再到杭州,与秋社同志20余人,拟至西泠,私祭秋瑾成仁一周年,因事泄未果。清御史常徽获悉其事,奏请平墓,并下令通缉吴芝瑛、徐自华,徐闻讯避居沪上,陈去病遂南下汕头。秋社之活动暂时停顿。
4、匡社 1908年春,陈去病在追悼秋瑾、成立秋社之后,应邀赴绍兴府中学堂任教。在校期间,他通过学生宋琳,联络越中志士,合前大通学堂同学,又组织了一个革命团体,取名匡社,意在以匡复中华为志。匡社成立不久,虽因陈去病、宋琳离去而停止活动,但它播下的革命种子,终于成为后来南社分社越社成立的基础。
5、南社 从1907年陈去病邀集同志组织神交社,实际就是南社的酝酿阶段。1908年1月7日,(清光绪三十三年丁未冬),陈去病又与刘师培、高旭、柳亚子、沈砺在上海宴集。陈去病提议继续明末云间(今松江)幾社的事业,组织文社。席间均有诗唱酬,事后刊于《神州日报》。陈去病赋诗云:
星辰昨夜聚,豪俊四方来。别久忘忧患,欢多罄酒杯。文章余老健,生死半堪哀(谓冯沼清)。待续云间事,词林各聘才。(《无畏、天梅、亚卢、公翩然萍集,喜成此诗》)
诗中隐然欲步幾社的后尘。1月12日,陈去病等再次聚宴于上海一家酒楼,除原有的五人外,又增加了《神州日报》主编杨笃生、《国粹学报》的邓实、黄节及朱少屏、张家珍、何震等六人,席间,相约结社并摄影。后来,陈去病在《高柳两君子传》中说:“至丁未冬,复与余结社于海上,而天下豪俊咸欣然心喜,以为可藉文酒联盟,好图再举矣。”(《南社》第九集)就是指这次聚会。
此后,陈去病因于7月私祭秋瑾成仁一周年,为清政府注意,并闻陈陶怡被捕,遂南下汕头暂避。于是,南社的组建工作陷于停顿。同年12月,陈去病自粤返上海。1909年春,陈去病不幸患了腿疾,住院治疗,直到8月出院,旋至苏州天库前电报局内任张公馆教席。从此,他坐镇苏州,与高旭、柳亚子等函牍来往,诗词唱和,酝酿复酝酿,加快了南社的筹组工作。
1909年10月17日,高旭于上海《民吁报》上发表《南社启》。28日,陈去病在该报上发表《南社诗文词选叙》,主张效法屈原、贾谊、谢翱等人,写“不得已”之作。29日,宁调元又在《民吁报》上发表《南社诗叙》,分析诗歌作用,阐明南社命名的意义在于“钟仪操南音,不忘本也。”
11月6日,陈去病于《民吁报》上刊出《南社雅集小启》,公开宣布召开成立大会的日期和地点。《小启》以优美的文笔,以严冬下春意萌动来比喻革命的勃勃生机。他写道:
孟冬十月,朔日丁丑,天气肃清,春意微动。詹尹来告曰:重阳下坠,一阳不斩,芙蓉弄妍,岭梅吐萼。微乎微乎,彼南枝乎,殆生机其来复乎?……
陈去病“以及时雨宋公明的资格指挥一切”(柳亚子《南社纪略》第10页),南社终于在11月13日,在明末复社举行三千人大会的虎丘召开了成立会,到会的有陈去病、柳亚子、庞树柏、朱梁任、朱少屏等17人,另有来宾2人。会址在虎丘附近绿水湾的明末抗清英雄张国维祠。会上,宣布《南社条例》13条,决定出版《南社丛刻》,推定陈去病、高旭、庞树柏三人为编辑员,柳亚子为书记,朱少屏为会计。
南社的成立极大地鼓舞了爱国的知识分子,到辛亥革命前夕社员已发展至228人,遍布海内外,其中不少是一时的精英,如宁太一、雷铁琍、田梓琴、景太昭、范鸿仙、周仲穆、陈勒生、马君武、马夷初、周实丹、苏曼殊、徐寄尘、叶楚伧、宋教仁、陈其美等等。
南社以文字鼓吹革命,通过两个阵地,一是出版《南社丛刻》;二是利用当时报刊。当时不少报社都有社员在内工作,如上海的《民吁报》、《民立报》、《神州日报》、《天铎报》、《民声日报》、《太平洋报》,汕头的《中华新报》,北京的《帝国日报》等。利用报刊发表诗词时论文章,成为南社社员宣传反清革命的重要手段。
南社在辛亥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史学界已予以肯定,这里不再赘述。值得指出的是,南社陈去病、高旭、柳亚子三位主要发起人,在南社筹建的过程中,当仁不让出力最多的应该首推陈去病。
三、辛亥革命时期的活动
1910年春,陈去病应浙江高等学堂之聘,去杭州教书。南社第二次雅集就由陈去病筹备一切。4月10日,南社在杭州西湖唐庄举行第二次雅集,到陈去病、柳亚子、陈陶怡、朱少屏、邹亚云、李怀诚、章木良、马夷初、雷铁琍等17人。会上,修改了《南社条例》。是年夏,陈去病编辑的《南社》第二集在杭州出版,辑有诗词文114首(篇)。《巢南杂著》一卷(陈去病)、《磨剑室诗集》二卷(柳亚子)、《未济庐诗集》一卷(高旭)、《更生斋诗》一卷(周仲穆)、《王席门先生杂记》一卷(明遗民王席门撰,姚石子校录)
1911年3月11日,陈去病的学生宋琳,在绍兴酝酿在匡社的基础上组织越社。此后不久,越社成立,鲁迅、范爱农等都入社。陈去病闻讯,为之作叙,他在《叙》中说:
唯夫君子禀百折不回之志,婴至艰极巨之任,毅然决然而无所恐怖,于是经历险阻备诸困厄,而泰乎如履坦夷之途,斯其所由回劫运而贻衽席也。孰谓天定胜人而人定不可胜天哉?盖亦视乎人而已矣。(《越社成立叙》)
陈去病以人定可以胜天,鼓励革命党人百折不挠,力挽狂澜,挽救危难中之祖国。
1911年6月,陈去病离开杭州返乡,创办《苏苏报》。10月10日,武昌起义,上海、苏州先后光复。11月21日,陈去病在苏州与傅專、张昭汉等创办《大汉报》,他在《发刊词》中高呼“革命哉!革命哉!二十世纪之中国,真我黄帝子孙发扬蹈厉之时日哉,而吾苏之民诚苏矣。爰发行《大汉日报》以张吾民族之气而助民国之成,并提倡民生主义,以亟图社会之升平,获共和之幸福。”陈去病先后在该报发表《规复金陵之借箸筹》、《除恶可不尽乎》等时评多篇。他反对和袁世凯妥协,主张北伐。
同年12月,宋琳与鲁迅筹组《越铎日报》,聘陈去病任总编辑。1912年1月初,《越铎日报》于绍兴创刊。鲁迅以黄棘为笔名,发表《发刊词》,宣称该报之宗旨为“纾自由之言议,尽个人之天权,促共和之进行,尺政治之得失,发社会之蒙覆,振勇毅之精神。”不久,陈去病至绍兴,主持《越铎日报》笔政。《越铎日报》(1912年1月12日)他负责写社论,对发扬秋瑾烈士的精神起到很大的作用。旋经徐自华、陈去病、宋琳等人的努力,于1月26日,秋社、越社联合召开追悼秋瑾烈士的大会,会场设在《越铎日报》社所在的大善寺广场,到会有三、四千人,素车白马,十分隆重。陈去病在会上宣读哀词,并对丁未告密之劣绅某某等数人,大肆讥弹,闻者鼓掌和之。(《徐自华诗词集》秋宗章《记徐寄尘女士》)事后,陈去病为了秋社的社址和经费等问题前往杭州。其时,宋琳因绍兴军政分府都督王金发不满于《越铎日报》的舆论监督而欲逮捕他,只得暂避沪上,后又返杭和陈去病、徐自华一起经营秋社。就在他们相继离绍期间,《越铎日报》发生严重分化,在孙德卿、王文灏等把持下,已把对王金发的舆论监督转为恶意的人身攻击,且为释放不久的谋杀秋瑾的主犯章介眉呼冤。鲁迅、陈去病、宋琳对此极为不满,经过交涉无效,鲁迅、陈去病、宋琳等愤而脱离《越铎日报》。
6月,陈去病担任杭州《平民日报》总编辑,并在该报设立南社通讯处。9月他为秋瑾归葬浙江事自浙入湘,运枢返杭后,与徐自华等共营秋墓于西湖,并建风雨亭于墓侧。是年冬,陈去病应徐自华之聘,至上海任竞雄女学校教职。
1913年初春,陈去病与宋教仁同游杭州灵隐、韬光、烟霞、石屋诸胜,夜宿灵隐僧房,促膝长谈,有诗纪之。孰料别后二月许,噩耗传来,宋教仁于3月22日被袁世凯派人暗杀身亡。陈去病闻耗痛悼不已,哭之以诗:
柳残花谢宛三秋,两阁云低风撼楼。中酒恹恹人愈病,思君故故日增愁。豺狼当道生何益?洛蜀纷争死岂休?只恐中朝元气尽,极天烽火掩神州。(《浩歌堂诗钞》《光华集》《哭钝初》)
宋教仁的被刺,陈去病感到时局逆转,宛如“三秋”,预感到“极天烽火”将在神州再起。
4月,陈去病北上,27日与在北京的南社社员共31人,于畿辅先哲祠举行雅集。会后,分韵赋诗,抒发对袁世凯的愤懑,并悼念宋教仁。
7月,“二次革命”爆发,黄兴在南京发难讨袁,陈去病与庞树柏、庞树松、孙景贤等赴宁。陈去病任讨袁军秘书,为黄兴起草文檄。9月,袁军张勋部攻陷南京,“二次革命”失败。陈去病面对时局,看到无数革命志士为之奋斗的“民国”和“共和”,已化为泡影,不胜感慨,内心交织着“退隐”与继续奋斗的矛盾。然而,陈去病毕竟是一位历经风霜、出生入死的革命党人,如何能够眼看袁世凯窃权卖国、残杀革命志士?!不久,他从黎里看望柳亚子归来,舟过分湖,写下了如下一首诗:
浩渺分湖水,东风吹月明。江潮落复上,云气莽难平。世事随流转,雄心带泪并。何当谢乡国,揽辔事澄清!(《浩歌堂诗钞》《光华集》《夜过分湖,一路看月出谷水甲寅》)
从这首诗中,可见陈去病自“二次革命”失败后,虽曾避祸北上,出塞至张家口,但雄心未泯,仍想为了挽救危急中的祖国,“揽辔事澄清”。
综上所述可见,陈去病不但有中国文人传统重志节的爱国热忱,而且在辛亥革命前后所表现的昂扬的革命气概,坚韧不拔的毅力、勇往直前的精神,却是并不多见的,简直可以和赵声、陈大天等类比,是同盟会的中坚,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辛亥革命的风云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