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30 3:24:10
作者:
李海珉
来源:
【字 号:
】
点击量:6531
1949年3月28日,柳亚子应毛泽东之邀到达北平仅仅10天,到机场迎迓毛泽东仅仅3天,作了《感事呈毛主席》一首七律。一月之后(4月29日)毛泽东作了《七律·答柳亚子先生》,其中有“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一联。对于毛泽东诗中“牢骚”一词,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柳亚子的《感事》诗问世以后一直遭到程度不同的曲解。特别是“文革”时期,一些毛泽东诗词“注释”、“鉴赏”之类的出版物,把柳的《感事》诗以及柳收到毛泽东的和诗所作的“次韵”、“叠韵”一起附在《和柳亚子先生》之后,对柳亚子进行了无端的指责和非难,说柳亚子是患得患失的知识分子的典型,竟然向毛泽东要车要权甚至要颐和园等等等等。“文革”期间的不少青年学生,他们认识柳亚子就是从这样一个角度切入而开始的。近几年,一些学者对柳诗中的“牢骚”再次提出各种解释,在《随笔》、《人物》、《中共党史研究》、香港《明报月刊》、《团结报》等报刊上展开了争鸣。
笔者在此想提供一份鲜为人知的材料,即柳亚子《感事》诗的手稿。这手稿上有多处修改。第二句、三句和五句初稿改稿完全不同。第一句和第六句部分词语不同。一些修改固然是律诗的需要,而多数的修改则出于柳亚子表情达意的需要。从初稿或许可以看出柳亚感事的某些原始的思想,假如与改稿相对照相比较,那么对历史现象的理解对用典设喻的意蕴,肯定大有裨益。先看改稿即发表稿:
感事呈毛主席一首
(三月二十八日夜作)
开天辟地君真健,
说项依刘我大难。
夺席谈经非五鹿,
无车弹铗怨冯驩。
头颅早悔平生贱,
肝胆宁忘一寸丹!
安得南征驰捷报,
分湖便是子陵滩。
(分湖为吴越间巨浸,元季杨铁崖曾游其地,因以得名。余家世居分湖之北,名大胜村。第宅为倭寇所毁。先德旧畴,思之凄绝!)
再看初稿:
感事呈毛主席
开天辟地君大健,
俯仰依违我大难。
醉尉夜行呵李广,
无车弹铗怨冯驩。
周旋早悔平生拙,
生死宁忘一寸丹!
安得南征驰捷报,
分湖便是子陵滩。
(诗后自注文同改稿,略)
下面,笔者将初稿和改稿逐句对照,作出分析和推断,以就教于专家和读者。
初稿“开天辟地君大健”与改稿“开天辟地君真健”:
初稿和改稿虽有“大”和“真”之差,不过句子的意思没有什么出入,都是赞扬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是一个了不起的健者。
初稿“俯仰依违我大难”与改稿“说项依刘我大难。”:
对“说项”句,多数注家拘泥于“说项斯”与“王粲依刘”两个典故,解释虽然不同,但大体上都从“说好话”、“寄人篱下”来理解。也有认为柳亚子运用项羽刘邦之典的:
“说项依刘”,劝说项羽接受刘邦的领导。柳诗作时正值中共中央争取南京国民党政府接受和平解决方案,希望民主人士共同努力。柳在此处表示他虽也是国民党元老,自觉无能为力(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注1986年版《毛泽东诗词选》)。
参照初稿“俯仰”句来看,人民文学出版社注释与柳诗的原意比较相近。只是最后一句“柳……自觉无能为力”并不贴切,应该说这是柳亚子在诗中明确表示对中共中央争取南京政府接受和平解决方案的困惑和不满。
柳亚子是国民党左派,早在1926年蒋介石制造“中山舰事件”提出“整理党务案”时,柳就坚决主张倒蒋,甚至建议采用暗杀手段。1941年“皖南事变”,柳亚子又快邮代电指责蒋家小朝廷,结果遭到开除国民党党籍的处置。
1949年3月柳亚子来到北平,看到解放军即将渡江南下横扫蒋家王朝,心中的欣喜常常溢于言表。柳亚子到北平后听到过有关国共再次和谈的传闻,但他深信毛泽东不会中此缓兵之计。柳亚子在3月25日去机场迎迓从西柏坡前来北平的毛泽东,欢迎晚宴后柳写了三首七律,力主立即渡江作战:“华拿陈迹休怀念,希墨元凶要荡夷。”“长江自昔非天堑,逆豫何曾幸瓦全。”“百万大军渡江好,夫差授首甬东天。”观点鲜明直陈己见。
可是,就在次日,即3月26日的电台中广播了一条重要新闻:周恩来、林伯渠、林彪、叶剑英、李维汉为代表的中共代表团将于4月1日与张治中、章士钊、黄绍竑等人为代表的国民党政府代表团举行和平谈判。这着实出乎柳亚子的意料。所以仅仅过了一天,即3月28日,柳亚子就写了这首感事诗。
改稿的“说项”句解释成说服项羽归附刘邦这样的事在柳的眼里这是天大的难题,笔者认为与柳诗的内蕴庶几近之。初稿的“俯仰”句,在对蒋介石的和与战的大问题上,柳亚子认为要自己俯仰其间随宜应付说些模棱两可无关痛痒的言论那真是太难太难了。柳亚子认为,对蒋介石没有和谈的可能与必要,因此诗作的第二句就明确表达自己的困惑和不满。
柳亚子对蒋介石的认识是深刻的,而毛泽东对蒋介石的认识同样深刻,且更高一筹,他要利用和谈争取更多的中间人士。4月20日当国民政府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后,毛泽东朱德发布渡江命令,不仅军事上势如破竹,在舆论上也广收仁德。
初稿的“俯仰依违我大难”,偏重于个人角度来考虑国共和谈,改稿的“说项依刘我大难”,则从大局上看待国共和谈。弃个人角度而取大处着眼,是柳亚子修改的原因吧。
初稿“醉尉夜行呵李广”,改稿“夺席谈经非五鹿”:
新中国成立在即,柳亚子作为著名的爱国诗人、文学艺术颇有造诣的活动家,极望发挥特长,有所贡献。1949年3月20日晚,李维汉和周扬召集并主持了学术工作者会议,讨论关于成立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的筹委会问题。柳亚子应邀出席,可是发言时意见不同,“颇不痛快”。这在3月24日的日记中有所记述。如应邀在中国妇女第一届全国代表大会讲话,日记中写道:“尚未垮台为幸”;对没有列名“文协筹委会”,写道:“从此可以卸肩了。”这几句话显然是有情绪的。柳亚子一生无意仕进未脱书生本色,不过他一生爱国爱民救国救民的思想信念不衰,始终想着为黎民百姓贡献才力。可是,至此柳亚子有一种被闲置起来的感觉。
在此,有必要对“夺席谈经”和“非五鹿”两个典故进行一番推究和分析。
“夺席谈经”典出《后汉书·戴凭传》:“正旦朝贺,百僚毕会,上令群臣能说经者更相诘难,义有不通,辄夺其席以益通者,凭遂重坐五十余席,故经师为之语曰:解经不穷戴侍中。”(正旦,正月初一。上,指东汉光武帝刘秀。侍中,戴凭的官职。)
“五鹿”典出《汉书·朱云传》:“少府五鹿充宗贵幸,为《梁丘易》。自宣帝时善梁丘氏说,元帝好之,欲考其异同,令充宗与诸‘易’家论。充宗乘贵辩口,诸儒莫能与抗,皆称疾不敢会。有荐云者,召入,摄齋登堂,抗首而请,音动左右。既论难,连拄五鹿君。故诸儒为之语曰:‘五鹿岳岳,朱云折其角。’”(少府,皇帝身边的九卿之一。幸,为帝宠爱。《梁丘易》,讲《易》的一个学派。齋,下衣。拄,刺,驳倒。岳岳,形容角长。博士,学官名。)
笔者认为,柳亚子引用“夺席谈经”之典,不是说自己就是戴凭,相反自己是被戴凭夺了席的人;“非五鹿”,柳亚子说自己是被非难被驳斥的五鹿充宗。
再看初稿的“醉尉夜行呵李广”,此典出于《史记·李将军列传》:“(广)家居数岁。……尝夜从一骑出,从人田间饮。还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广。广骑曰:‘故李将军。’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广宿亭下。”这个典故常指有名人物在失势或特定场合遭人欺凌羞辱。柳亚子曾以“推倒一世豪杰,开拓万古心胸”期许,曾有“除却毛公即柳公,纷纭余子虎龙从”、“一代文豪应属我”的快语。早在1945年10月4日,毛泽东在信中高度评价柳诗:“先生诗慨当以慷,卑视陆游陈亮,读之使人感发兴起。”可是,柳亚子刚到北平,就有某同志对他的诗文妄加诋訾,且产生了不良影响,对此柳亚子非常愠怒,大有被醉尉呵责的感觉。
因此,“夺席”句和“醉尉”句都有被冷落闲置甚或非难呵斥之意。
初稿“醉尉夜行呵李广”,着眼于妄评大作,尽管柳亚子很生气,但毕竟是小事一桩;改稿“夺席谈经非五鹿”,着眼于被“夺席”,不让参加柳所擅长的工作,着实受不了。
“无车弹铗怨冯驩”
初稿改稿同,关于“无车”句,柳亚子在《恭谒孙先生灵堂有感》中写过:“余税驾北平之日,馆舍粗定,即思往香山碧云寺恭谒中华民国国父、中国国民党总理孙先生之灵堂及衣冠冢。乃招待处诸同志恒以道茀为言。”又1949年4月1日《日记》,“夜,餐时与任老夫妇及寰老之夫人同席,谈得很起劲,约明日同往北京饭店赴民盟例会,可不叹出无车矣。”柳亚子是高度近视,出门无车无陪同是方向莫辨寸步难移的。一个行动不便但社会活动十分频繁的老人,感到无车的苦恼而提出要车的要求,应该说是无可厚非的。
对“无车”一事,柳亚子在4月25日迁居颐和园前夕,写了一诗赠给负责在六国饭店接待柳亚子夫妇的邓子平,其中有句云:“出入车鱼宁有憾?播迁吴粤岂无名!”意思是说自己是在吴粤等地流亡出了名的人,根本不会为生活上的某些不足而闹意见。写此诗时,柳亚子还没有接到毛泽东的答诗,可见对出无车一事柳亚子在诗中仅是顺手提一笔,并没有把它放在心上当一回事。再则,这一句与“夺席”句是律诗的颌联,诗人对平仄对仗的妥帖工稳或多或少会作一些考虑。
初稿“周旋早悔平生拙,生死宁忘一寸丹”与改稿“头颅早悔平生贱,肝胆宁忘一寸丹”:
柳亚子是易冲动的诗人性格,他没有城府,崇尚率真。正如他在59岁那年给友人的书信中所写:“弟为性情中人,尤重情感,有时超过理智,易怒而亦易解。亡友林庚白诗所谓:‘故人五十尚童心,善怒能狂直到今’者,盖此谓也。今虽五十有九,然童心未改,苟以真情待我,一切容易说话,若以弱者欺我,则惟有仗剑而起耳。”(《柳亚子文集·书信辑录》第330页)
柳在待人接物方面的确不会周旋,在进退揖让方面从来不善掩饰自己的思想及喜怒哀乐,所以他要说自己“周旋早悔平生拙”。这里的“周旋”,根据上文来分析,包括两种内容。一是“俯仰依违我大难”、“说项依刘我大难”的周旋,一是“醉尉夜行呵李广”、“夺席谈经非五鹿”、“无车弹铗怨冯驩”的周旋。前者属敌我,后者是内部。共产党马上将与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重开和谈,作为长期与蒋介石斗争且为蒋开除出国民党的柳亚子,别说和谈成功,就是和谈期间,他都是拙于周旋的。
当时共产党的某些领导与云集北平的民主党派在一起,柳自认也是拙于周旋,以致在“文协筹委会”上被“夺席”,诗作被人妄加评论,同住六国饭店的人中有的出入有车,而柳亚子从资望、地位、年龄、视力来看都应安排车子却没有安排。尽管这样,柳亚子有所不满或者说有所“牢骚”,但从下句“生死宁忘一寸丹”来看,柳亚子并没有怨气冲天,他认定与毛泽东属生死之交,对共产党一片忠心。
改稿“头颅早悔平生贱,肝胆宁忘一寸丹!”
前句历来多被解释成牢骚话。如果联系初稿“周旋早悔平生拙”来看,那么应当认识“头颅”句并无骄傲负气的成分,而是发自肺腑的自谴自剖之言。
柳亚子常常因没能与战友同殉沙场而惭愧内疚,这种自责在他的诗文中成了一个创作主题。如:“终怜友党传衣钵,一恸昭陵泪满江。哭本党之无人,而余示偷生苟活,不能继总理之衣钵也。”(《恭谒孙中山先生之灵堂有感》)“十年以来,我不满于国民党,但不能不用国民党的钱来养活自己一家人,抗战起来,我又一点不能尽责任。我,真是应该惭愧死呢。”像这类说自己“草间偷活”“自惭形秽”的诗文随处可见。所以,说“头颅”句牢骚云云,纯属无稽之谈。这里,柳亚子以老朋友的身份向毛泽东表白:与死去的同志好友相比,自己的头颅确实是低贱的,对毛泽东与共产党,自己始终肝胆相照一片赤诚。
初稿的“周旋早悔平生拙”和改稿的“头颅早悔平生贱”都不是怨天尤人的牢骚话,两句都是自责。相比之下,改稿的“头颅”句自责更重更烈,这符合柳亚子的脾性。
“安得南征驰捷报,分湖便是子陵滩。”:
初稿改稿同。“安得”句,柳亚子坚决反对和谈,用诗的语言表述自己打过长江解放南中国的观点。这理解没有多大分岐。主要在“分湖”句,历来被解释成柳亚子要学严光隐居起来,甚至说柳亚子以退隐相要挟,向毛泽东要官要车要颐和园等等。
在此,笔者要说的是,柳亚子的退隐与一般人头脑中的退隐并不是可以画上等号的概念。早在1912年元月,柳亚子在南京总统府担任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的骈文秘书,可是他不满于弥漫了总统府的与袁世凯议和气氛,托病辞职,临走时写了《感事》诗,最后两句也是说到归隐,“不如归去分湖好,烟水能容一钓舟。”与“分湖便是子陵滩。”简直同一模式。可当时柳亚子其实并未垂钓,他来到上海,进入《天铎报》社,每两天写一篇社论,反对议和,指责主和派,痛骂袁世凯。1915年,袁世凯称帝,柳亚子隐居家乡黎里,组织“南社”支社“酒社”,收罗乡邦文献,后来又办《新黎里报》,宣传新文化新思潮。柳亚子的隐居就是这样的隐居,他与严子陵不是一码事,就典故的含义来理解柳亚子是不成的,至少是不恰如其分的。
再则“分湖”句还隐含着向毛泽东的探询:到大军解放南中国之后,是让我留在北平呢还是让我回家乡去干点工作。这个问题在以后柳毛二人赠答的诗文中也可以得到应证。
总览各家各派对《感事呈毛主席》的注释,柳亚子的所谓“牢骚”不外乎如下三方面,无车、夺席和说项依刘。对此,笔者想联系初稿综合作一分析。一,“无车弹铗怨冯驩”,二,“醉尉夜行呵李广”(初稿),“夺席谈经非五鹿”(改稿)三,“俯仰依违我大难”(初稿),“说贡依刘我大难”(改稿)。
对于“无车”这个因素,上文已经谈到,柳亚子只是顺手一笔,小事一桩并未耿耿于怀。对于第二方面的因素,被指责被夺席柳亚子是有意见的。从初稿看重在写自己的诗作被人妄评,改稿落笔在被人夺席,当以改稿为主。柳亚子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急于参加工作发挥特长,当他被人闲置起来时,他能不急吗?而最为重头的当是第三个因素,柳亚子认为与蒋介石和谈是不会有结果的,这只能给蒋喘息的机会,应当乘胜追击。
毛泽东接到柳诗后,当然不便即刻作答,等到一个月以后,人民解放军已经过了长江,毛泽东才给柳亚子写了答诗,并委婉地写下了“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两句。最后针对柳诗的“分湖便是子陵滩”一句,写下了“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诚恳地请柳亚子留在北平参加工作。
至此,我们可以认定:柳亚子的牢骚,并非为了一己之私,他的《感事呈毛主席》实在是“离骚屈子幽兰怨”的表露。